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90%的工作難題,背後都是溝通問題,歡迎閲讀。
有項權威調查顯示:多數人處理自己工作内容的時間只占 10%,其他 90% 的時間都在跟不同的人打交道。
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多數難題,背後都是溝通問題。
比如説,跨部門協同。
但你會發現,無論怎麼説,對方根本沒興趣聽;即使聽到了,做事的時候也沒有任何反饋,等你去追進度,才發現他卡在一個地方。
再比如説,向上溝通。
你覺得領導或者老板的決策不對,敢不敢説真話?為什麼别人一説老板就聽,而你剛説幾句話就被老板打斷?
到底該怎麼溝通,才能讓别人入耳又入心?為什麼溝通這麼難?
01
為什麼溝通這麼難?
第一,溝通的本質就是暴力的。
溝通是圍繞問題產生的需求,既然已經存在問題,那麼勢必有對立和衝突。
也許你不認為你自己的説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常常引發自己或别人的痛苦、誤會。
第二,語言在溝通裏是模糊的。
語言在溝通裏永遠是模糊的,我們會因為立場、視角、認知、教育背景的不同,衍生出巨大差異。
你以為别人知道,也許人家根本不知道。
我們永遠沒辦法讓一個沒見過雪的人,去理解雪景的美。
就像下面這個溝通漏鬥:你可能只表達出了 80%,别人只聽到 60%,最後做到了 20%。
正如蕭伯納説的那樣:溝通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都以為自己溝通了。
第三,溝通本身就是一個很復雜的事情。
溝通,不僅僅是大多數人理解的説話技巧那麼簡單。
它難就難在,你願不願意打開自己,讓别人主動走進你的世界,你是否有興趣了解别人的世界。
管理學之父彼得 · 德魯克曾説過:與人溝通的時候,要能聽出别人的言外之意。
也就是説,在溝通中,你是否能準确理解對方的動機和目的,怎麼讓你們利益一致?
對方不理你,是他沒有聽懂?還是説他忘記了,自我管理和時間管理有問題?
另外,很多問題不是溝通層面能解決的,那你是不是能及時區分出來?
溝通能力對于職場人來説,是生存能力,更是被低估的核心競争力。
回想一下,自己身邊那些擅長溝通的人,是不是能輕松搞定人和事,拿到好的結果?
為什麼他們可以做到高效溝通?因為這些人都避開了三個溝通誤區。
02
低效溝通的三大認知誤區
誤區一:" 踢貓效應 " 帶來的自我 PUA
當你收到周遭人的負反饋或者批評時,會不會陷入内耗:
自己被批評,是因為 " 我 " 不夠好?
是 " 我 " 把事情搞砸了,為什麼别人都可以做到,只有 " 我 " 出了差錯?是不是 " 我 " 能力不如别人?
下面講個故事。
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評,他下班回家以後,就把在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被罵心裏窩火,就去踹身邊在打滾的貓;貓被吓到逃到街上,正好有一輛車開過來,司機緊急避讓卻把路邊的老板撞傷了。
這就是 " 踢貓效應 ",即負能量傳染導致的惡性循環。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因為負面情緒而遷怒别人,有時候當事人甚至意識不到這個問題。
當你接受到負反饋或批評時,它不一定是事實,不要過度解讀。
如果你因此感到内疚,或者有情緒起伏,也不是你的問題。
這,是對方不知道怎麼處理自己的消極情緒,所以投射到你身上,想讓你幫他處理,在心理學上叫投射效應。
你不需要把别人的負面情緒接過來,解讀它、消化它,更不必為此質疑自己。
誤區二:只講道理,不講感受
當我們需要跨部門協同,或者跟其他同事有合作時,你有沒有一種心累的感覺:
一遍遍跟人家強調,擺事實、講道理,甚至把企業文化和價值觀都抬出來了。
任憑你説破嘴皮,人家還是不理你,甚至更煩你了,進度依然卡着。
比如説,小 A 是銷售,在籤單的時候需要法務配合審合同。
為了盡快籤單,拿到更高的業績,小 A 總是瘋狂會催進度,面對法務同事提出的風險點,他覺得不是大問題,不太在意,認為把單籤了最重要。
當法務再次提出疑問時,小 A 一會講公司的目标,一會又把公司價值觀拉出來,反復強調為什麼必須配合他。
但他沒想過,對于法務同事來説,在什麼背景信息都不了解的情況下,審合同當然按照最嚴格的标準,畢竟出了問題自己是第一責任人。
小 A 為了籤單,實在是急功近利,不尊重别人的專業和工作。就算完成業績目标,也跟自己沒多大關系。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可能陷入一個溝通誤區:只顧着講道理,忘記談感受。
任何事情背後都是人,事情的問題歸根究底,都是人的問題。
道理人人都懂,但理解道理和接受道理是兩回事。
别人不是不明白道理,只是感覺不爽,認為自己不被尊重,不被需要,不被重視,所以不想幹而已。
誤區三:説話口無遮攔,是一種偽善
工作中,你有沒有遇到這種人,他們開口第一句話是 " 我這個人性格比較直接,沒有針對你的意思。"
但你聽他的後續發言,全程都在冒犯别人,絲毫不在意對方的感受。
被冒犯的人還不能翻臉,甚至是表達不滿,因為他一早就作了免責聲明:
無論我説什麼,都不是故意的,只是個性使然。我可以冒犯你,但你不能跟我計較,否則就是你情緒化、聽不了真話。
把 " 我説真話是為你好 " 變成擋箭牌,卻全程只有 " 我 " 的視角、" 我 " 的感受,實際就是一種道德綁架,不是真正的善良。
這也是不少人會陷入第三個溝通誤區:覺得只要自己説的是真話,就要勇敢表達出來。
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真話會讓别人難堪,受到傷害,你看到的所謂真相只是冰山的一角。
《殺死一只知更鳥》裏有一段話,大意是:
從來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除非你穿他穿過的鞋子,走他走過的路。那時候,你會發現僅僅是路過,都會感到難過。
所以,在與别人溝通時,請把對方當成一個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來對待。
那,應該怎麼做?四個字:直言有諱。
不是不讓你説真話,而是你站在對方立場,考慮一下:這些話是不是非説不可?他當下的狀态能不能聽進去?有沒有更好的場合和時機?
03
高效溝通的三大原則
當你避開這些溝通的認知誤區後,下面再分享 3 個高效溝通的原則:
原則一: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
所有事情的背後,都是人在解決問題。一個人的狀态好不好,心情好不好,直接決定了他想不想幹這件事,能做到什麼程度。
當然,先解決心情問題,也不是讓你去讨好别人,給他拍馬屁。而是説,你要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受到他是被你尊重和需要的。
比如,在開會或者做事之前,你可以先問問對方,最近心情怎麼樣?壓力大不大?他就會感受到尊重,認為自己不是工具人,而是你的夥伴。
原則二:别害怕衝突,溝通可以是不愉快的
如果你認為溝通應該是理性的,愉快的,這個想法可能會影響你溝通的效果。
溝通中有衝突很正常,因為你們本來就立場不同、觀點不同。當你們發現聊到某個話題時,氛圍急轉直下時,不要害怕,這恰好説明你們溝通的足夠深入,觸碰到了彼此的邊界或者問題的核心。
溝通可以是不愉快的,我們就是在這種溝通中,才能更深入得了解對方,更坦誠的面對自己。
原則三:不預設立場,溝通的雙方可以共赢
你一定見過或者經歷過,不少劍拔弩張的溝通場景。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針尖對麥芒的時刻?
因為溝通的雙方都預設了立場,他就是來找茬的,我們是對立的,我們之間只有輸赢。
但是,溝通裏的對立只是觀點、立場的不同,并非人與人的對立。溝通的雙方完全可以做到共赢。
就算你赢了嘴上的官司,問題依舊沒有解決,你們的誤解只會加深,這種赢也是輸,因為你們把對方都推遠了。
所以,溝通時一定不要預設立場,把對方當成敵人,否則只有雙輸。
最後,總結一下:對于職場人來説,工作中 90% 的問題背後,都是溝通問題。良好的溝通能力,對你的職場生涯是莫大的助力。就像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説的那樣:" 假如人際溝通能力也是和湯、咖啡一樣的商品,我願意付出比任何東西都高昂的價格購買這種能力。"
祝福每個人,都擁有這項能力,以溝通為杠杆,撬動和擁抱你的美好人生。
管用 app是酵母為職場精英和管理者精心打造的一個共學社區,從職場新手到高管都能找到對應的進階指南,助力你從持續思考和認知更新中實現職場躍進,新用户注冊可免費領取 7 天會員體驗卡,掃碼下方圖片即可領取:
鑑于最近微信推送規則的變動,很容易錯過更新的消息,建議大家關掉消息免打擾,這樣每次推送就會有提示,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感謝您一如既往的陪伴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