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AI PC的理想與現實:大廠期待換機潮,消費者反應平淡,歡迎閲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王夏
被曝 " 棄車 " 後,蘋果迅速地轉向生成式 AI。
5 月 11 日,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将與 OpenAI 籤署協定,将 ChatGPT 相關技術用在 iPhone 裏,直接給 Siri" 換腦 "。
雖然 " 換腦 " 的談判尚未達成,不過蘋果已完成了 " 強芯 "。幾天前,蘋果發布了最新版 iPad,這台設備最引人注目是帶着 M4 芯片面世。
官方信息顯示,這顆 3nm 制程的芯片,擁有超過 280 億顆晶體管,其新 CPU 包括 4 個性能内核與 6 個效能内核。如果與 M2 芯片相比,專業渲染性能快 4 倍,CPU 性能快 1.5 倍。還有重磅提升指向 AI,這顆 " 芯 " 搭載 NPU(神經處理單元),提供高達 38TOPS(每秒萬億次運算)的算力,能夠有效為 AI 工作提速。
蘋果在這輪 AI 浪潮下的行動并不是最迅速的,但 M4 芯片直白地袒露了公司發力端側 AI 的野心。據報道,蘋果平台架構副總裁 Tim Millet 直言,M4 芯片和神經引擎 " 比當今所有 AI PC 中的 NPU 都更強大 "。
今年以來,AI PC 產業鏈各節點都迎來新動态。4 月,華為就宣布新款 MateBook X Pro 接入盤古大模型;聯想發布相關產品。在芯片方面,蘋果、AMD 也有相應動作。
然而,時代周報記者在實地走訪時發現,與廠商的高預期相比,目前消費者對 AI PC 的反應似乎還比較平淡。
橫亘在 AI PC 理想和現實之間的鴻溝到底是什麼?
圖源:蘋果官網
理想與現實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提供 Windows 作業系統的微軟與提供 CPU 的英特爾組成的 Wintel 聯盟就主導着全球 PC 市場。
2023 年 9 月的英特爾創新技術大會上,英特爾首次提出了 AI PC 的概念。同年底推出了代号 Meteor Lake 的新型酷睿 Ultra 處理器,首次内置 AI 加速器 NPU,支持 200 億參數大模型運行。
彼時,AI 和 PC 都面臨各自的賽點。PC 市場艱難越冬,等待生機;AI 走過烈火烹油的一年,逐漸冷卻,尋找應用場景。
而英特爾看起來雄心勃勃。在喊出 AI PC 口号,發布酷睿 Ultra 處理器當日,英特爾宣布啓動業内首個 AI PC 加速計劃,這一計劃涉及 100 家 ISV 合作夥伴,覆蓋 300 餘項 AI 加速功能。公司還放出預測:在 2025 年前,會有超過 1 億台 AI PC 出貨。
AI PC 被寄予厚望并不奇怪。機構、廠商普遍認為,2024-2025 是換機潮來臨之時。比如,TechInsights 認為,受微軟 Windows 系統的更新周期、AI PC 的增長、以及基于 ARM 架構的 PC 芯片的更激烈的競争等因素影響,2024 年全球筆記型電腦出貨量預計将比 2023 年增長 11%。
于是,設備廠商和芯片巨頭開始押注 AI,躬身入局。
在芯片端,英特爾宣布英特爾酷睿 Ultra 處理器将辦公應用生產力提升最高達 47%,在視頻會議場景下,處理器功耗下降最高可達 36%,與上一代產品相比,視頻編輯的 AI 性能實現最高提升可達 2.2 倍。AMD 則發布面向商用的針對筆記型電腦的鋭龍 PRO 8040 系列處理器和面向台式機的鋭龍 PRO 8000 系列處理器,并于今年 3 月舉辦 AMD AI PC 創新峰會。
在生成式 AI 浪潮中占得先機的英偉達也在這一領網域落子,發布了 GeForce RTX 40 SUPER 系列 GPU。長年關注移動設備的高通也先後發布了針對 AI PC 的處理器骁龍 X Elite 和骁龍 X Plus。
在設備端,聯想、蘋果、華為、惠普等廠商都紛紛推出 AI 產品,占領市場。
今年的 CES 上,聯想發布了個人助理應用 "AI NOW"。在 4 月的聯想創新科技大會上,該公司又發布了包括 Yoga Book 9i AI 元啓版、聯想 Yoga Pro 16s AI 元啓版在内的多款 PC 產品。據聯想公司透露,這些即将于 5 月發售的設備上都搭載了 AI Agent 智能體——聯想小天。
華為也推出 HUAWEI MateBook X Pro 搶占賽道。華為相關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這一設備搭載了英特爾酷睿 Ultra 9 标壓處理器,在雲端 AI 方面提供了 "AI 空間 " 應用,端側提供了基于華為盤古 L0 基礎大模型的 AI 概要能力,支持本地音頻、視頻檔案的摘要總結。
蘋果自不必説,搭載 M4 芯片的 iPad 已經對市場上的 AI PC 帶來了挑戰。此前發布的 Mac 雖然并未直説是 AI PC,但蘋果強調其 M 系列芯片和 Mac OS 生态會為用户帶來強大的 AI 支持。
在廠商的宣傳中,AI PC 被描繪成未來 PC 的終極形态,能夠極大地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自然,AI PC 也被寄予希望,拉動銷售量為行業帶來新機。
Counterpoint 月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2024 年第一季度全球 PC 市場同比增長了約 3%。其分析師認為,2024 年可被視為 AI PC(包括台式機和筆記型電腦)的 " 第一章 ",因為今年出貨的新款 PC 中,有 45% 将具備 AI 功能。
但目前來看,理想和現實之間還存在不小的鴻溝。
時代周報記者在周末和 " 五一 " 假期期間走訪幾家位于不同商圈的筆記型電腦專賣店發現,消費端對 AI PC 終端產品反應似乎比較平淡。
華為官方店内,記者注意到華為新款 MateBook X Pro 已經可以體驗。華為的新品雖然在展出時宣傳其 AI 功能,但銷售人員向記者介紹時主要還是強調華為強大的生态帶來的流暢用户體驗。
圖源:華為官網
聯想在四月底發布了一系列 AI PC 產品,但記者此前走訪幾家不同的聯想線下門店,發現這些產品并未上架。不過,近日,随着發售日期将近,已經有部分直營店賬号在社交媒體發布動态稱產品開放預購和實機體驗。
有門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在售設備的優化只針對部分 AI 功能。對 AI 制圖、視頻剪輯等有強需求的用户可以關注。" 如果只是純辦公,暫時沒必要在 AI PC 上花錢。"
而有惠普專賣店銷售人員更是坦言:" 詢問這款產品(AI PC)的用户并不多。"
能夠将雲上的計算全部或部分遷移到端側,是 AI PC 的一大賣點。然而,目前能夠提供完整端側智能體驗的設備并不多。實地走訪中,只有榮耀的銷售人員明确表示,MagicBook Pro16 的 YOYO 助理能在完全斷網的情況下提供文檔總結、問答對話等服務。
不過該銷售人員也向記者表示,如果雲端大模型能達到小學生水平,那麼端側大模型目前的表現可能只能做到幼兒園水平。" 後期需要軟體更新和用户更多數據的輸入才能表現得更好。"
部分 AI PC 產品價格 數據來源:時代周報記者據廠商官網整理
摸着石頭過河
一面是宏大叙事,另一面則是消費市場相對平淡。是什麼造成廠商想象與用户需求間的錯位?
" 説到底,AI PC 發展還處在一個逐步發展的階段。" 通信行業觀察家項立剛指出,這一概念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裏才逐漸興起,技術、應用、生态的最佳實踐都還處在探索期。
本質上是 AI PC 各個環節的技術發展、融合還有很大空間。
IDC 中國高級研究經理陳舒歆認為,不論從廠商的大模型落地,還是從軟體端的協同,不論是端側還是雲側,AI PC 目前都還沒有進入非常成熟的階段。
這種 " 摸着石頭過河 " 的現狀從圍繞 AI PC 的标準之争就能窺見一斑。AI PC 究竟是什麼、能夠提供什麼,廠商間都還在探索。
PC" 老大哥 "Wintel 聯盟的成員各自為 AI PC 下了部分定義。英特爾從芯片架構出發,認為 AI PC 應當配備 NPU、CPU 和 GPU;微軟則傾向于認為,AI PC 設備的鍵盤上還需要有一個 Copilot 的物理按鈕。
有設備廠商人員跟時代記者坦言," 關于 AI PC 目前還沒有确切的定義。"
目前,與傳統 PC 在主芯片架構上采用 "CPU+GPU" 架構不同,AI PC 采用的是 "CPU+GPU+NPU" 的異構方案。NPU 針對性地負責處理神經網絡計算相關的任務,例如深度學習推理和訓練等。換言之,NPU 的存在能夠幫助 PC 在展現 AI 能力時更好地提升性能、控制功耗。
" 如果處理器中包含 NPU,就可以視作 Hardware enabled AI PC。" 陳舒歆認為,NPU 能保證設備在端側完成一些簡單的計算。
芯片的算力也是個門檻。一顆強 " 芯 " 是 AI PC 運行的關鍵,其性能直接影響到 AI PC 的整體表現。怎樣量化 AI PC 的能力,算力是一個重要的指标。
英特爾客户端計算事業部副總裁 Todd Lewellen 曾公開表示,進入下一代 AI PC,NPU 算力要達到 40TOPS。不過,如果以此為基準判斷,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產品都難以達到這個标準。
公開數據顯示,蘋果最新的 M4 芯片能提供 38TOPS 的總算力。英特爾的酷睿 Ultra 系列的 NPU 只能提供 10 TOPS 的算力,在 CPU、GPU 和 NPU 共同參與運算下的情況下,算力才能達到 34 TOPS;而 AMD 最新一代鋭龍 AI 處理器,雖然總算力能到達 39TOPS,但 NPU 算力也只有 16TOPS。
只有高通的骁龍 X Elite、X Plus 能滿足這一要求,僅 NPU 的算力也能達到 45TOPS。據悉,英特爾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出的 Lunar Lake 芯片,NPU 算力将達到 45 TOPS。 據媒體報道,AMD 預計今年下半年将推出 Strix Point(Ryzen 8050 系列)芯片,其算力有望達到 45 至 50 TOPS。
關于 AI PC 產品的迭代發展情況,時代周報記者分别咨詢了英特爾、高通、AMD 等芯片廠商,不過截至發稿未收到具體回應。
" 當 NPU 的算力達到 40-60TOPS,則可以被認為是 Next Generation AI PC,換言之,可以支持更高參數模型的本地模型推理。" 陳舒歆也表示。
架構、算力之外,硬體與軟體如何進行配合也是重中之重。
" 芯片廠商需要關注的是做好應用資源的配置的問題。"Omdia 人工智能首席分析師蘇廉節指出,有專門的 AI 芯片為應用提速只是第一步,如何做好 CPU、GPU 和 NPU 間的資源分配,讓 AI 計算最高效地發生到 AI 芯片上,做到真正的體驗優化,非常重要。
比如,華為官方就特别提到,HUAWEI MateBook X Pro 與萬興喵影首發定制聯合調教,支持調用 NPU 進行 AI 特效等創作。
" 合理的算力資源分配離不開軟體廠商和硬體廠商之間的相互配合。坦率來説,AI PC 的生态還在逐漸成長,業界尚未達成共識。" 他表示。
等待殺手級應用
無論如何,概念處在成長初期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消費者對 AI PC 的概念認知還不夠深入。" 當廠商把 AI PC 的概念輸出給用户時,其實使用者不關心 PC 到底有沒有 AI。他們需要的是實際的體驗提升和改變。" 蘇廉節指出。
對于廠商而言,如何縮小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成為了他們面臨的最大挑戰。一方面,他們需要加大研發投入,不斷提升 AI PC 的智能化水平;另一方面,他們也需要加強市場教育,讓消費者真正了解 AI PC 的價值。
當端側 AI 走向市場,橫亘在整個行業面前的第一個問題是:對于習慣了 ChatGPT 等雲端大模型的用户來説,部分 / 全部的計算在端側完成具備怎樣的優勢?
隐私性、個性化是目前比較可及的答案。
圖源:圖蟲
AI PC 在用户隐私保障方面的優勢顯而易見。基于 PC 端的模型應用理論上可以做到直接于終端設備上處理海量數據,尤其是涉及隐私的敏感數據,無需将其傳輸到其他地方進行處理。" 這樣可以盡量避免數據傳輸,提升用户體驗。" 蘇廉節指出。
個性化體驗或許可以有多重理解:其一,是相比對話輪數都受算力限制的雲端大模型,端側大模型能記住更多,更懂用户;其二,是不聯網能進行多樣化操作,本身是對使用效率的提升。
前者的原因很自然。在 AI 領網域的 Scaling Law 還相當有説服力的當下,可以説,AI 的智能程度與數據息息相關。IT 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 Gartner 認為,到 2025 年,大約超過 75% 的數據将在邊緣側處理。未來,如果要繼續提升模型能力和用户體驗,更高效地開發數據成為一種必然。
對于後者,蘇廉節認為,在斷網情況下仍然可以繼續使用 AI,這對用户體驗也是一種保障。現在,即使是手機上的 Siri、Google Assistant 或者其他智能助手在斷網時也無法使用,所以将部分功能移植到終端可以提高用户體驗。此外,大模型本身可以用自然語言互動的特點也能改善當前人機互動的模式。"AI 可以實現更加用户與設備間更人性化的互動。"
"AI 終端化已經顯現出必要性和可行性。"IDC 在其 2024 年中國 PC 市場十大洞察中指出。在陳舒歆看來,PC 是 AI 普惠最适合的端側產品。聯想更是将 AI PC 定義為 " 每個人的專屬助理(Personal AI Twin)。"
在走向所有人的過程中,處在哪些行業和場景的用户會成為先吃到螃蟹的人?
由于輕量級 IT 部署及雲端需求的增加,中小企業市場将是發展最快的領網域之一。" 對于商用市場尤其是中小企業市場,AI PC 的工作輔助應用場景相對較為明确,PC 作為辦公的基礎工具采購需求将持續增長。" 陳舒歆指出。
IDC 研究顯示,中小企業市場将是發展最快的領網域之一,2024 年 AI PC 產品占比将超過 60%,未來五年中小企業的復合增長将為 8.4%。
" 辦公場景會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方向。" 項立剛也表示,目前檔案、圖片處理、會議紀要等是人工智能技術比較典型的應用場景,遷移到 AI PC 難度不高。
" 微軟的 Copilot 自推出後一直都很受用户歡迎。" 蘇廉節指出,放眼國内,字節、阿裏和騰訊都有自己的辦公系統。如果能在 AI PC 上做應用的适配,以幫助用户審稿、寫電子郵件、進行市場營銷等,就能為廣大辦公用户帶來更好的體驗。
在消費端,雖然目前 AI PC 還沒有拉起一輪大的增長,但未來,在遊戲、學習等需求的帶動下,也有可能迎來較快發展。IDC 預測,消費市場 2024 年 AI PC 占比将達到 55.4%。
" 對于消費市場,AI PC 能做的其實也非常多。" 陳舒歆指出。以遊戲為例,AI PC 在遊戲端的應用前景、發展方向豐富。較高的處理器性能可以提供更快的運算速度,從而支持更復雜的遊戲畫面和更高的幀率。" 用户的遊戲需求會在消費端形成一定拉力。"
蘇廉節也有相似的觀點。" 不過,遊戲開發是一個相當艱難且耗時的過程,獲得最佳實踐需要不斷調試。也許,未來一兩年可能會開始看到進展。" 他指出。
需求有了,對于廠商來説,應該如何走好下一步?
打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構建應用生态比較關鍵。
"AI PC 不僅需要在硬體上提供獨立的算力支持,還需要配合算力的軟體工具,擁有自己的算力系統和軟體支撐能力。" 項立剛指出,硬體的能力最終還是需要由通過應用為用户帶來良好的體驗。
"AI PC 賽道在等待類似 ChatGPT 的殺手級應用的出現。" 蘇廉節坦陳。在他看來,尋找殺手級應用,最重要的是打通硬體和軟體之間的壁壘。更進一步來看,消費者教育的完成也需要應用的參與。"AI PC 能做到什麼——對于用户來説,一個體驗更好、效率更高的應用,就是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
事實上,廠商已經開始從生态發力。比如,AMD 就在其 AI PC 峰會表态,要更好地打造 AI 生态圈,提供業界領先的 AI 解決方案。
國内特殊的應用生态也會為生态搭建和軟體開發帶來一片差異化藍海。
" 我國和全球其他地區間存在一定的不同,比如微軟的相關功能在國内并不能完整使用。" 陳舒歆認為,這是中國 PC 廠商發展自己的智能體的機會。" 如何打造中文環境下最好的用户的助手,從遊戲,教育,工作,生活輔助等方面為用户進行全方位的 AI 加速,是值得國内廠商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