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車主喊貴、保險公司喊虧,新能源車險怎麼了?,歡迎閲讀。
蛋糕大,卻沒那麼好 " 啃 "。
2024 年,我國新能源車投保量達 3105 萬輛,保費規模 1409 億元。然而,新能源車保險正陷入一個令人困擾的怪圈:保費年年上漲,車主苦不堪言;保險公司持續虧損,卻又難以抽身。
數據顯示,新能源車險一年虧損 57 億元。在保險公司承保的 2795 個新能源車系中,賠付率超過 100% 的就有 137 個。如果再算上日常經營管理成本,保險公司直呼 " 壓力山大 "。
與此同時,不少車主卻苦于投保貴、投保難。不僅出險後次年面臨 " 天價 " 保費,就連未出險的車主保費也被普漲。甚至有的 " 高危 " 車主,被多家保險公司拒保,面臨 " 裸奔 " 的窘境。
新能源車保險為什麼這麼難?
一個喊貴,一個喊虧
" 今年車險報價 7400 多元,説一點優惠都沒有,整個人都懵了。" 為了給自己的 " 新勢力 " 電車投保,浙江的車主曉穎最近有點煩。
去年,曉穎的車保費 4800 元左右,期間出了兩次險,其中一次報修 4600 元。雖然對今年保費漲價有預期,但接到報價時,曉穎還是感受到了暴擊。
為此,曉穎聯系多家保險公司,想談個更優惠的價格,可保險公司要麼拒絕報價,要麼捆綁投保座位險等產品,價格也不便宜。
在跟多家保險公司溝通後,曉穎得知,漲價不僅是由于自己出過險,還因為她的車子被列入了 " 黑名單 "。她從業務員口中得知,在估價時,不僅參考出險費用,還要看某款車的事故率,諸如威馬等品牌電車,因為起火燃燒的事故較多,保險公司風控在評估時會開出更高的價格,或者幹脆直接拒保。
同樣因出過險被漲價的還有崔濤。" 前一年保費 6000 多,一開始人保通知漲價到 8800 元,我還陰陽對方,接着平安説要 9000 多元,差點聽出心梗。" 崔濤説。
崔濤打探到的消息是,保險公司認為新能源車保險風險高、容易虧損,就調整了計費方式。如果出險次數多,甚至會被拒保,只能上交強險 " 裸奔 " 了。
與此同時,廣東的車主楚丹則因為喜歡自駕被拒保。去年底,楚丹開始聯系幾家保險公司投保,但大多以未通過系統審核為由拒絕,只有一家表示需要漲價 2000 多元才能投保。而楚丹開車很謹慎,去年一年都沒出過險。
在她追問下,才得知可能是因為自己喜歡自駕遊,導致行駛裏程偏高,系統判定存在開網約車的風險,需要更高的保費。
保險公司的做法顯然傷了一些車主的心。在他們看來,保險公司幹的就是對抗風險的生意,畢竟還有很多人沒有出險。" 憑什麼出險了給你漲價,費用太高就直接拒保,那買保險不就是給保險公司送錢嗎?難道它們只能接受穩賺不賠?" 一位車主抱怨。
但從保險公司的角度看,它們或許也有苦難言。中國精算師協會和中國銀行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公司(下稱 " 銀保信 ")發布的信息顯示,2024 年,我國新能源車險保費總收入 1409 億元,但承保虧損了 57 億元,呈現連續虧損狀态;全行業共承保車系 2795 個,其中賠付率超過 100%(尚未考慮财險公司日常經營管理費用成本)的高賠付車系有 137 個。
為了減輕自身壓力,保險公司通過上調保費來減少虧損。據統計,新能源車的平均保費達 4395 元,比燃油車高出六成以上,新購新能源車的保費也比同級别燃油車高出約 10%。
一時間,新能源車保險成了車主跟保險公司争論的焦點。一方面,車主喊投保難、投保貴。另一方面,保險公司連年虧損,似乎又在醖釀新一輪漲價。雙方利益的衝突,使得新能源車保險問題愈發復雜和棘手。
問題出在哪裏?
在保險公司給出的漲價理由中,新能源車維修貴是重要原因。
不少車企在市場推廣時,都會宣傳車身一體化壓鑄、電池車身一體化等技術,能提高整車剛性,提高用車安全性。但容易被忽視的代價是,出事故後往往只能以換代修,後期維修成本高。
特别是動力電池價格約占車價的一半,有些磕碰卻只能換新,類似的理賠案例頻繁上演,讓買單的保險公司直呼 " 壓力山大 "。據《第一财經》報道,某品牌售價 50 萬元的插電式混動車,換個容量較小的動力電池,報價 30 萬元;某海外品牌純電轎車,優惠裸車價約 20 萬元,換動力電池的報價卻超過 50 萬元。
除了動力電池貴,電車更新換代周期短,導致市面上可選的通用零部件緊缺,也讓維修價格水漲船高。在燃油車時代,五年換代、三年中期改款、每年進行小更新是行業潛規則。加上發動機、變速箱等結構變化不大,市面上通用的零部件多,街邊汽修店都能修,大大減輕了車主的經濟壓力。
而到了新能源車時代,主力車型每年換代只是稱為常規操作,一年換幾代的情況時有發生。例如 2024 年 2 月、8 月,極氪 001 在半年内就完成了兩代車型的迭代,導致了 2023 款、2024 款、2025 款 " 三代同堂 " 銷售的現象。這導致車輛零部件變動較大,市面上缺少通用配件,抬高了維修報價。
特别是近年來高壓快充、智能輔助駕駛逐漸成為主流車型标配,提高了整車智能化水平,但這些新系統、新工藝缺乏成熟的評估标準,難以做到準确預估風險。例如一些車型的攝像頭、雷達被安裝在保險杠上,原來換個保險杠只用幾百塊,如今一旦發生磕碰,只能雷達、攝像頭一起換,成本很高。
多位車主在小紅書曬出的維修清單顯示,某國產新勢力品牌,更換一顆毫米波雷達的費用近 2200 元,更換一顆激光雷達的費用高達近 9000 元。
同時,車主為了享受整車終身質保,只能去 4S 店維修,也增加了成本。有車主吐槽,電車連換個胎壓監測器都要去 4S 店,而如果是燃油車,有的淘寶賣家都能提供包安裝服務,甚至動手能力強的買家可自行安裝。
此外,精算師協會跟銀保信還提及電車兼職跑網約車的亂象。陳浩是浙江温州一位順風車司機,幾乎每天都從縣城的農村出發,沿途接送乘客去市區,每位乘客的車費約為 50 元,跑腿幫送包裹的費用為每件 30 元。單程下來,行駛裏程約為八九十公裏。
雖然陳浩實際上已經是一位全職司機,但仍按家用車投保,一年保費 4000 多元。而相同級别的運營車輛,保費則超過 8000 元。二者的差價就可能決定了某款車型承保的盈虧平衡。
在燃油車時代,普通家用車百公裏加速耗時約在 10 秒左右,但電車的特點就是加速快,即便是入門級電車,百公裏加速也可幹到五六秒。加上不少年輕車主追求激情駕駛,也增加了出險概率。
車企親自下場,比亞迪都虧了 1.69 億
從比亞迪、特斯拉,再到 " 蔚小理 "、小米,頭部車企或申請保險牌照,或通過保險經紀公司,紛紛下場賣保險。此舉被認為是解決車主投保難、投保貴的有益嘗試。
相比起保險公司,車企對自家車輛的構造、成本無疑更加熟悉,更有利于構建從售前、售後、保險的生态閉環,從而降低車主的投保成本。
作為國内首家新能源車企 100% 控股的财險公司,2024 年 5 月,比亞迪财險的新能源車險業務正式上線。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當月,一輛指導價 11.28 萬元的 2024 款海豚榮耀版 420km 自由版在比亞迪财險的投保價格為 3900 元(其中包含商業險 2950 元、交強險 950 元)。同期,市面上合作保險公司給出的保費約為 5000 元。
但經過半年多運行,背靠領跑全行業的銷量,比亞迪财險仍陷入了虧損的局面,顯示出車險的蛋糕雖大,卻沒有那麼好 " 啃 "。
近期披露的數據顯示,2024 年,比亞迪财險實現保險業務收入 13.51 億元,其中僅第四季度,籤單保費就達 8.43 億元,整體業務呈加速擴張态勢。
但增收不僅沒有帶來增利,反而擴大了虧損規模。在二季度淨利潤 0.18 億元的情況下,第三、第四季度陷入連續虧損,最終導致全年虧損達 1.69 億元。一些網友笑稱,比亞迪賣車賺的錢,在賣車險上要虧麻了。
即便是以全產業鏈著稱的比亞迪,也未能擺脱居高不下的賠付率帶來的成本壓力。數據顯示,比亞迪财險在 2024 年的綜合成本率高達 308.81%,其中,綜合費用率 74.88%、綜合賠付率 233.92% 是造成虧損的重要原因。
相比起燃油車,新能源車結構簡單、一體化程度高,能顯著降低生產成本,但車型設計和保險的脱節,容易導致出事故後,只能以換代修,加劇保險公司虧損。在比亞迪 CEO 王傳福看來,如果在車輛設計上能夠拆件維修,就能大幅降低保險賠付成本,還需要挖掘保險費用數據去發現問題,優化新能源車設計,讓做車險不虧錢、能賺錢。
此外,比亞迪财險在成立之初擴張成本高,加上買車送保險等營銷動作降低了保費收入、車險定價經驗不足等因素,都給淨利潤帶來較大壓力。
今年 1 月,金融監管總局、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深化改革加強監管促進新能源車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就提到,要豐富零部件供給渠道、鼓勵開放動力電池技術、提升車輛維修和理賠标準化程度等,來降低維修成本,緩解保險公司的理賠壓力。
然而,政策并非一劑立竿見影的特效藥,要想破解當前新能源車險所面臨的復雜困局,更為關鍵的是要產業鏈上的玩家深度協同,通過技術層面的創新與突破,以及數據上的共享來逐步實現。
(應受訪者要求,文 中曉穎、崔濤、楚丹、陳浩 為化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豹變 "(ID:baobiannews),作者:陳法善,編輯 :劉楊,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