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醫保費用上漲的苦心,很多人理解不了,歡迎閲讀。
8 月 26 日,國家醫保局宣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繳費标準今年上漲 20 元,達到每人每年不低于人民币 400 元。
這是自 2014 年以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連續十年上漲,且每年上漲幅度都在 10% 左右。
作為對比,今年 20 元的漲幅,已經是 10 年來的新低,但即便如此,從 2014 年 90 元的醫保費到現在 400 元的醫保費,依然讓不少低收入家庭承受重壓。
醫保費用為何年年上漲?
城鄉居民醫保基金近年來一直呈 " 禁平衡 " 狀态,一方面是醫療費用年均漲幅皆高達 10% 以上,一另一方面居民醫保則只有 5%-6% 的籌資幅度,考慮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今年 20 元的漲幅,已經是盡力少漲一點。
但對一個多口家庭來説,每人每年 400 元的收費,依然是一筆開銷不低的費用。
醫保費用年年高速上漲,背後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我國老齡化的不斷加速。
随着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均壽命的延長,各國醫療費用逐年上漲這已經是趨勢,例如澳大利亞歷年的醫療費用年均增長都在 4%-9% 左右,但作為對比,我國醫療費用每年 10% 的漲幅,似乎又太高。
但如果考慮到我國擁有更多的老年人口,而他們又是最容易生病進醫院的群體,那麼醫療費用上漲,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根據衞健委 8 月 26 日發布的《2023 年我國衞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來看,當年度全國衞生總費用約 9.06 萬億元,人均衞生費用高達 6424.5 元,相比 2022 年,人均年漲近 7%,而 2022 年則比 2021 年的人均衞生費用,年漲 12%。
即便是考慮到近年來我國的老齡化速度,但醫療費用的這個漲幅似乎也并不那麼合理。
要知道,人均 6424 元的衞生費用,按照一般人的理解,可能足以實現最基本的免費醫療,但在我們這裏,事情并非如此。
背後的另一層原因,可能還在于醫療機構的問題。
我國醫療機構高度市場化、以追求盈利為宗旨,一些個别公立醫院也會通過漲價等方式來獲利,這也導致醫療品質的提升遠不及醫療價格上漲的速度。
根據醫保局的公報顯示,2023 年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約 13.33 億人,參保率 95%。居民醫保基金當期結存 112.06 億元,累計結存 7663.7 億元。
公報稱,醫療救助托底增強,當年度幫扶農村低收入 1.86 億人次就醫,全國農村低收入人口參保率 99%,且全國普通門急診、慢特病及住院異地就醫 2.43 億人次,異地就醫總費用 7111.05 億元,是歷年最高。
醫療問題,可以説是我國最復雜最廣泛的問題,馬雲也曾公開講過這個問題,醫院比的不是接診的人最少,數字最少,比的是人最多,數字最高,這種畸形的标準也導致我國每年的醫療費用一直上漲,而不是增高。
但客觀來看,由于我國老齡化社會不斷加深,老齡人口比例越來越高,醫療費用自然也會水漲船高,但即便如此,人均六千多元的醫療費用,仍然是一個很高的數字。
除此之外,醫保基金的管理也存在着一些不透明。
在新冠病毒期間,一些地方使用醫保基金購買核酸檢測或蓋方艙醫院,這當然是好事情,但這筆錢可能并不該由醫保基金去買單,這也造成了醫保基金收支不平衡。
另外,醫保的收費和調漲标準也沒有跟上,和一些其他國家相比,醫療保險多由第三方的信托制,管理公開透明,并依據科學統計和客觀标準計價,這些也會影響到醫保的收費标準。
除了以上原因,認知偏差也是一個問題。
很多人都認為,我不生病,醫保費等同浪費,會用在别人身上,從而忽視了保險屬 " 預防性 " 的本質。
另外,從 2020 年起,我國的醫保覆蓋範圍收窄,原先從公共賬户能覆蓋的支出由私人賬户負擔,也會導致人們的心理產生落差。
最終,這就形成了一個矛盾心理。
繳費者認為,我每年繳費的錢越來越多,但用來報銷的藥種和報銷比例沒有太大變化,另外由于自己沒有生病,這部分錢相當于是 " 浪費 " 了。
人們的期待和實際效益差别太大,對醫保就會產生落差感。
但反過來,我們很多人也都忽略了,醫保的關鍵在于 " 保 ",是保險的預防性。
對那些繳一輩子醫保,然後生病就免了大部分費用的人來説,醫保當然是好東西,但如果身體健康年紀輕輕,還要繳醫保的人來説,他們的實際體驗感,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強。
最重要的一點,随着醫保費用的年年上漲,對那些低收入家庭來説,醫保的負擔也正越來越大。
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 年我國低收入人口的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 9215 元人民币,這也意味着,如果算上一家老小五口人,那麼僅僅是醫保的費用就在 2000 元,這相當于一個低收入人口全年可支配收入的近四分之一,醫保的壓力可見一斑。
醫保費用本身覆蓋的群體就是農村人口,從 2007 年的 10 元錢上漲到今天的 400 元,這個漲價幅度也的确夠高,尤其是在宏觀經濟增長放緩的今天,人們正變得越來越短視的時候,醫保這種預防未來的保險,自然也就沒有過去那麼受理解。
除了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醫保上漲壓力之外,一些個别醫院近期也被爆出騙保問題,也值得我們重視。
男驗宮頸癌、女查前列腺,國内多家醫院在最近被曝不分男女給病患進行種種檢查的亂象,這幾天也引發了人們的高度關注。
這類事件説小了是騙保,往大了説,我國可能也存在所謂的 " 過度醫療 " 問題。
什麼是過度醫療?
其實就是對醫療資源的一種浪費,例如明明是一個非常普通的感冒,但醫院為了營收或各種理由,給患者開一些其他的藥物治療,亦或是多加一些别的其他藥物。
這種既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也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最重要的是,無形之中也讓很多人到了 " 談醫院色變 " 的程度。
一去醫院,沒有幾百元出不來;一住院,沒有幾千元出不來。
這就是很多人對醫院最基本最基本的認識。
過度醫療,把醫患關系之間的不信任也推向了頂峰;同時還增加了普通人的醫療成本,這是雙向的弊端。
但為什麼醫院還如此推崇過度醫療?答案很簡單,就是為了營收。
北大教授李玲説,如果能夠把醫療補貼直接給到醫生,或許可以杜絕這個現象,這一觀點我個人是比較認同的。
醫生多開藥,亂開檢查的亂象之所以難以杜絕,背後根本原因可能還是醫生和績效、業績挂鈎,醫生也有屬于自己的 KPI。
對一個 14 億人口的大國來説,免費醫療能不能實現這是後話,但就今天而言,人均六千多的醫療費用,在我看來至少就年輕人而言,一年幾乎不會去醫院,那麼這人均六千多元是否花在了刀刃上?
這是一個問題。
借用某位經濟學家的説法,花自己的錢最理性,花别人的錢最大手大腳,而我們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把别人的錢,花出自己的感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