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資源有限的新加坡,要如何實現低碳轉型?,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能鏈研究院(ID:NEWLINK_RESEARCH),作者:修睿,原文标題:《撬動全球能源轉型,新加坡的 " 綠色金融 " 答卷》,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毗鄰馬六甲海峽,四面環海,國土面積 728.6 平方公裏,只有北京的 4.5%,常住人口為 550 萬,人口密度是北京的 5 倍以上,但卻是全球少見的不堵車的大都市。
這就是東南亞地區唯一的發達國家——新加坡。曾經的亞洲 " 四小龍 " 之一,更是排在美國紐約、英國倫敦、中國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在全世界圍繞着碳減排、可持續發展發力時,以 " 花園城市 " 而聞名的新加坡也在 2021 年公布了《2030 年綠色發展藍圖》,在電動汽車、城市綠化、可持續生活和綠色經濟方面,制定了明确的發展目标和具體舉措,以支持聯合國定下的 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及巴黎氣候協定,最終讓新加坡實現淨零排放的長期目标。
與全球其他國家的能源變革路徑不同,新加坡交出的是一份 " 綠色金融 " 答卷。
多措并舉推廣電動汽車,2030 年充電樁增至 6 萬個
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的一部分,新加坡計劃在 2050 年前後将陸路交通碳排放量從 2016 年的水平減少 80%。而實現這一目标的關鍵在于推廣清潔能源汽車,特别是用電動汽車替換道路上跑的燃油車。在《2030 年綠色發展藍圖》中,預計到 2030 年,新加坡充電樁基礎設施建設将從 2.8 萬個充電點增加到 6 萬個。
目前,新加坡機動車保有量接近 100 萬輛。2022 年新加坡汽車銷量 4 萬輛左右,基本等于每年淘汰的車輛數。
新加坡在控制私人車輛方面一直采取嚴苛的管理政策,購車需要申請并競拍擁車證,擁車證的成交價最低為 4~5 萬新元,還有進口税、注冊税、道路費、擁堵費等各種費用,高昂的車輛使用成本讓大多數人放棄購買車輛。
這也導致 20 多年來,新加坡汽車保有量并沒有大幅增長,避免了交通擁堵的出現。數據統計,2009 年前新加坡汽車保有量增長率 3%,2009 年以後就降到了 1.5%,2012 年增長率進一步降至 1%。目前每年增長率不超過 0.25%,幾乎零增長。
除了控制燃油車的增量外,推廣電動汽車是新加坡交通碳減排的重要選項。
公開數據顯示,2022 年新加坡銷售電動汽車超過 1000 輛,預計 2023 年 3300 輛,同比增長 2 倍多。2023 年 1~3 月,新加坡共售出了 6493 輛汽車,其中有 810 輛的純電動汽車和 51 輛插電式混動汽車,一季度電動汽車新車滲透率為 13.26%,超過了周邊的印尼、泰國、馬來西亞。
而且圍繞着電動汽車推廣,新加坡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持推廣政策,包括購車獎勵、增加補貼、減免費用等措施。2021 年 2 月,新加坡承諾在 5 年内為電動車相關推廣計劃提供 3000 萬新元的補貼資金,還将電動汽車的道路税率降低 40%,取消 5000 美元的電動車注冊税。為了滿足電動汽車的充電需求,新加坡計劃在 2030 年将公共停車場和私人場所的充電樁數量增至 6 萬個。
新加坡沒有本土的汽車品牌和汽車制造基礎,島内所售汽車高度依賴進口或本地零部件組裝。比亞迪進入新加坡市場已有 10 年之久,最早主要銷售出租車、旅遊巴士、公交客車、物流車等電動汽車,2022 年 7 月開始進入乘用車市場。根據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公布 4 月汽車銷售數據,目前在純電動汽車領網域,比亞迪排名靠前。除比亞迪外,特斯拉、寶馬、奔馳、法拉利、豐田、沃爾沃等是新加坡市場中的主要汽車品牌。
但對能源資源并不豐富的新加坡來説,電動汽車保有量的增長,會帶來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滿足充電需求、供電壓力加大等新的挑戰,以及更深層次的能源轉型的拷問。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新加坡目前的能源結構和現狀。
可再生能源将成為新加坡新的經濟增長點
作為世界主要的煉油和加油中心,石油行業貢獻了新加坡約 5% 的 GDP,使其跻身全球前三大出口煉油廠之列。再加上幾乎完全依賴化石燃料的電力行業,使得新加坡在亞太地區人均碳排放量較高。
數據來源:Fitch Solutions 數據庫
根據新加坡制定的 2030 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Singapore Green Plan 2030),預計在 2050 年實現淨零排放的長期目标。綠色發展藍圖由教育部、國家發展部、永續發展與環境部、貿工部和交通部五個政府部門聯合主導,旨在在未來十年内推動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政策。
來源:能鏈研究院制圖
就能源而言,由于新加坡嚴重依賴進口化石燃料來提供動力。新加坡政府努力從天然氣、太陽能、區網域電力、低碳替代能源四個方面着手,更新能源供應:
1. 天然氣供應多樣化
新加坡能源自然資源有限,尚不具備風能(包括陸上和海上)和水電等可再生能源開發條件,電源結構主要為天然氣、石油及少量可再生能源:天然氣占能源消費總量超 95%,其中 80% 為管道氣(PNG)、20% 為液化天然氣(LNG)。其中,PNG 從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進口,LNG 從世界各地進口,新加坡将通過多元化的進口渠道保障能源安全。
2. 部署以高儲能比為支撐的太陽能系統
截止 2022 年底,新加坡目前已部署峰值發電能力超過 700MWp 的太陽能。預計到 2025 年,部署峰值發電能力為 1.5GWp 的太陽能,為大約 26 萬個家庭供電,即能夠滿足約 6% 的高峰用電需求。2030 年,部署峰值發電能力為 2GWp 的太陽能,為大約 35 萬個家庭供電,即能夠滿足 7% 的高峰用電需求。
通過儲能系統,解決太陽能發電間歇性造成的負荷不穩定問題。2023 年 2 月 2 日,東南亞最大的儲能系統在新加坡裕廊島正式啓用,新加坡已經實現了 2025 年 200MWh 的儲能目标。
3. 增加區網域電力進口
新加坡能源市場管理局(EMA)計劃到 2035 年完成 4GW 低碳項目電力進口。2021 年 11 月 12 日發布了第一階段方案征集,計劃從 2027 年開始進口約 1.2GW 項目發電。2022 年 7 月 1 日根據第二階段低碳電力進口計劃發布了第二階段方案征集,計劃 2035 年前完成其餘 2.8GW 項目的電力。
2022 年 6 月 23 日,EMA 宣布重啓老撾—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電力一體化項目(LTMS-PIP),到目前為止,LTMS-PIP 項目已完成超過 200MWh 的交易。
4. 加強低碳替代能源技術研發
2022 年 10 月 25 日,新加坡宣布啓動《新加坡國家氫能戰略》,将發展氫能作為主要脱碳路徑,為此,新加坡将圍繞五個關鍵點開展努力:
對處于商業起始階段的先進氫能技術和氫能運輸載體進行實驗。
投資研發,支持氫能研發,解決關鍵技術瓶頸。
追求國際合作,促進低碳氫的全球貿易,建立低碳氫供應鏈。
進行長期土地和基礎設施規劃。
支持勞動力培訓,使新加坡人具備在氫經濟中發展所需的技能和知識,實現更廣泛的氫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新加坡正積極探索其它低碳替代能源,包括地熱、核能、生物甲烷和碳捕獲、利用和封存(CCUS),随時了解其技術和商業可行性。更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還将低碳綠色融合到了每一個人的生活中。
打造可持續的 " 花園城市 "
新加坡很早就以 " 花園城市 " 的美名享譽世界,其《2030 年新加坡綠色發展藍圖》中就提到:" 要為新加坡人創建一個綠色、宜居并且可持續的家園 ",推動新加坡公共領網域、企業和個人在未來實現可持續綠色發展。
為此,新加坡政府制定了明确的發展目标和路徑。
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視植被和綠茵的規劃和建設。為打造綠色低碳的宜居環境,新加坡政府要求全島再種植 100 萬棵樹,将再吸收 78000 噸二氧化碳,為國民提供更優質空氣和更多樹蔭;預留 1000 公頃綠地,其中 200 公頃為新的自然公園,确保每個家庭都将住在離公園僅 10 分鍾步行的地方。
在提升綠色交通出行方面,新加坡将逐步淘汰内燃機汽車,到 2030 年所有新注冊的汽車都采用清潔能源車型。截至 2021 年,新加坡公民在交通高峰時段出行選擇 " 走路、騎車、搭公交 " 方式的占比高達 76%。高比例的綠色出行方式,得益于新加坡政府多年來對綠色慢行交通理念的推廣,以及對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的不斷完善。
在綠色住宅和建築領網域,新加坡鼓勵廣泛使用智能 LED 燈和太陽能等措施,目标到 2030 年将組屋城鎮的能源消耗減少 15%,把綠色建築比例提高到 80%。
打造可持續 " 花園城市 " 的舉措,遠不止如此,新加坡走得更深、更遠。
新加坡還致力于成為一個以循環經濟為動力的零廢棄物國家。通過回收利用廢舊水來制造新水,實現了水的循環;大力推進廢舊材料的循環利用,變廢為寶;将垃圾處理後的殘渣用作填海材料,產出新的建設用地;到 2030 年,将送往垃圾填埋場的廢物量減少 30% 等。
甚至在教育領網域,新加坡也全面抓起。新加坡生态管理計劃涉及從小學到大學的所有學校,其教育部加強了有關可持續發展的課程和方案,并計劃在 2030 年前将學校部門的淨碳排放量減少 2/3,讓至少 20% 的學校實現碳中和。
新加坡雖然各種自然資源匮乏,有不少發展局限,但通過不懈努力實現了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可持續性,成為了世界真正公認的 " 花園城市 ",值得我們借鑑學習。
構建國際綠色金融中心
新加坡作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在當前氣候變化與綠色金融大潮下,明确提出目标,将新加坡打造成為亞洲和國際綠色金融中心。
首先,政府定位明确,對未來金融發展方向做出戰略性規劃。2019 年金管局提出綠色金融行動計劃,明确提出目标是将新加坡打造成亞洲和國際綠色金融中心。2023 年 4 月,在原計劃基礎上提出淨零金融行動計劃,從 " 綠色 " 向 " 淨零 " 邁進,将轉型金融(transition finance)納入範疇,推動氣候信息披露,建設适應氣候變化的金融業和可信的轉型計劃,并提出轉型解決方案。
其次,财政上大力支持。2017 年金管局推出可持續債券資助計劃,為外部評審提供不低于 10 萬新币補貼;2018 年推出保險相關保證金資助計劃,為債券風險提供 200 萬新币資助;2019 年推出 20 億美金的綠色投資計劃,獎勵綠色項目基金經理人;2020 年 11 月又推出世界上首個綠色與可持續相關貸款資助計劃,為期 3 年以上、不低于 2000 萬新币的綠色及可持續相關貸款可獲 10 萬新币補貼。2023 年 4 月又進一步延長資助,拿出 1500 萬新币可持續債券與貸款資助金,并将原資助延長至 2028 年,将保險相關保證金資助延長至 2025 年。
再次,在行業标準與分類法上,多輪聽證,全行業協商,國内外溝通,程式透明。金管局成立綠色金融產業工作小組(GFIT),該小組全部由產業界組成,成員是銀行協會、投資管理協會、風投私募協會、保險協會、學界和非政府組織等。
2021 年開展綠色分類法首輪聽證,提出方案;2022 年開展第二輪聽證,就能源、交通、地產業進行讨論;2023 年開展第三輪聽證,就農業、工業、污染廢水、通信、碳捕捉與封存五大行業咨詢意見。新加坡還積極開展國際合作,2023 年 4 月新加坡金管局和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中國 - 新加坡綠色金融產業工作小組(GFTF),中新兩國共同開展綠色分類法、產品工具與科技合作。
最後,大力支持綠色金融人才與科技建設。政府提出可持續人才核心能力建設,支持三所公立大學建設綠色金融培養體系,新加坡國立大學設立可持續與綠色金融研究院(SGFIN),南洋理工大學開設可持續金融創新中心(CSFI),新加坡管理大學設立新加坡綠色金融中心(SGFC),并引入瑞士蘇黎世大學财富管理中心。在綠色金融科技上,政府拿出 5000 萬新币綠色金融科技資助金,推出建設數據中心與電子信息流通的 " 綠色打印 "(Greenprint)工程。
2023 年 4 月的最新國際綠色金融指數(GGFI)排名中,新加坡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十一。
氣候變化是未來幾十年内各個國家面臨的挑戰,而綠色金融對舊有金融模式提出了新要求,也推進政府進行改革。新加坡 2019 年推出全球首個全數字化的區塊鏈碳交易所 AirCarbon Exchange(ACX),2021 年推出全球碳交易平台 Climate Impact X。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充分發揮了市場交易優勢,為碳國際交易、跨國公司和投資機構提供交易平台。
在綠色金融轉型更新的當下,新加坡正在适應綠色金融帶來的結構性變化,積極調整金融管理模式,繼續打造自身成為國際綠色金融中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能鏈研究院(ID:NEWLINK_RESEARCH),作者:修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