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尺度1000分,劇情0分,血肉橫飛,看得反胃,歡迎閲讀。
論今年恐怖片的吓人程度。
它排第二,沒有人敢排第一。
此處有一張過不了審的動圖
尺度過大,不予展示
電影院裏,觀眾不忍直視,紛紛捂臉、尖叫。
甚至有關注嘔吐、暈厥、中途離場。
觀眾現場反應
以至于一些影院放映時,還貼出了觀影須知:
鑑于影片性質,我們在此提醒觀眾,如果您在觀影過程中,出現惡心、頭暈等症狀,請即使告知工作人員。我們将會給您安排座位,并提供水。
評論區裏,各種惡評指向這部電影的炸裂和離譜。
有趣的是。
這部因為尺度被觀眾罵爆了的電影,卻也因為尺度在恐怖電影圈飽受好評,甚至奉為圭臬。
你知道的,小眾的逼格往往對圈外人有着莫名的吸引力。
于是人們秉持着到底要看看他有多惡心的想法走進影院,最終被它馴服。
第一部大賣回本,錢途光明。
第二部票房崛起,制作更新。
到了今年,它推出的第三部更是登峰造極。
票房逆天。
用200萬的投資搞來6000萬+的票房,足足翻了30倍。
口碑翻盤。
評分也從原來5分的爛片級别,一度闖進7分恐怖片的榮譽殿堂。
跟隔壁的《小醜2》由9至5的慘狀,呈現出河西河東之勢。
不僅如此。
它還是一部沒有評級的電影,看起來卻比R級更加R級。
它也是一部沒有内涵的電影,殺戮便是整個故事的全貌。
但你要小心了。
它可比《可憐東西》更扭曲,比《善良種類》更獵奇。
比《某種物質》更直擊你的神經。
坐好扶穩,我們今天一起聊聊這部——
「斷魂小醜3」
2024.10.11 美國
聖誕夜驚魂
故事發生在萬聖節連環謀殺案的五年之後。
女主西恩娜(勞倫·拉維拉飾)被申請出院,從精神病房搬進了姨媽家裏。
在上一部中,她将追殺自己的連環殺人魔,一個名叫「亞特」的小醜打敗,和弟弟喬納森(埃利奧特飾)成為了案件的唯二幸存者。
她不知道的是。
亞特并沒有死去,而是躲在一間廢棄的房子裏,等待着西恩娜的再次出現。
于是伴随女主出院,以及即将到來的聖誕節。
一場時隔了五年的腥風血雨再次向女主襲來。
雖然乍一聽是個俗到不行的故事。
卻因為有人在影片裏加了點料,讓這個俗套的故事變得惡俗起來,成功把觀眾給斯德哥爾摩了。
導演達米安·利昂,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想要惡心觀眾的決心。
"我就是要讓觀眾感到不适,這就是我的工作。"
為了讓新看片的觀眾見識一下亞特的實力。
電影一開場,便是他闖入一棟别墅裏大殺特殺。
他悄悄繞到床邊,使出一套老漢砍柴,睡夢中的男主人血濺當場。
而被吵醒的女主人,則在目睹無比驚悚的一幕後,和亞特展開追逐,最終慘烈地倒在了家中。
天降橫禍,手起刀落,上下老小,無一幸免。
這棟房子至此被廢棄,成為了當地駭人的都市傳説,也成了那個後來亞特的藏身地。
關于這部電影,可以用三個「極致」來形容。
極致簡單。
故事的梗概,即是亞特連續殺人直到殺掉女主。
情節的推動,就是亞特換着不同地方展開殺戮。
簡單,粗暴。
普通市民家裏、學生公寓裏、精神病院裏、商場裏、停屍房、洗衣房、遊樂場。
突襲學生澡堂 致敬《驚魂記》
極致直白。
它毫不避諱地展示殺戮的全過程。
例如各種摧殘人體的手法:剝橘子、切西瓜、開柚子、灌老鼠。
例如各種花式的作案工具:刀斧錘鞭等冷兵器,電鋸真理等熱武器。
以及第三部新上架的這個,用于冰凍之後物理破冰,光是想想就很痛。
極致無情。
"惡意的殺戮并不需要理由,而是黑暗本身的映照。"
對亞特來説就是如此,不管受害者對他是好是壞,他都平等地做掉。
他就像一個行走的拼夕夕,逢人便砍一刀。
因為殺戮和吃飯睡覺一樣随意,觀眾很難猜到究竟哪個角色會活下來。
就連第一部的女主(實際只出場了二十多分鍾)也難逃一死。
受害者涵蓋男女老少,吃瓜路人,女主親朋好友。
包括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角色。
精神病院護士
女主姨媽
正是因為這部電影殘忍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
不僅觀眾不忍直視,就連亞特本人也承受不住。
在表演灌老鼠的橋段時,亞特的扮演者大衞·霍華德·桑頓因為感到惡心而一度暫停拍攝。
邁爾斯縣小醜
這部片子實際上有許多bug,還都挺顯眼的。
比如有時候道具穿幫,警察始終抓不到人。
以及恐怖片經典套路之受害者在逃跑時把腿扭傷。
但最bug的還屬亞特本身。
因為電影既沒有交代他既死不了的原因(他是不死之身),也沒有交代他是從哪來的。
「亞特」這一形象。
最早出現在一個只有83分鍾的小成本電影《萬聖節前夜》裏。
也被稱作是《斷魂小醜》系列的前傳。
影片講述在萬聖夜,保姆從孩子的背包中翻出了一卷無名錄像帶,出于好奇播放而引發的慘案。
錄像帶的内容是三個恐怖短片,每個短片的主角都被一個小醜糾纏,最終慘遭不測。這個小醜,便是亞特。
看起來怎麼有點不太一樣?
因為當時的主演還不是大衞,而是看起來臉比較圓的邁克·吉安内利。
到了《斷魂小醜》(2016),亞特的形象才确立下來。
一個背着巨大黑色塑料袋,身着黑白連體服,嘴巴看起來很惡心的小醜。
作案前喜歡在廁所的牆上,用血或答辯塗上自己的大名(ART)。
并同時矛盾地擁有潔癖,有着作案後去洗衣房換洗衣服的習慣。
第一部堪稱"無腦解壓片"。
亞特作為無人能擋的唯一主角,用接二連三的殺戮貫穿電影始終,劇情純粹為了殺戮而服務。
不僅對亞特的來歷只字未提,甚至連女主都沒有。
舍棄了劇情的同時,也讓暴力登峰造極。
《斷魂小醜2》(2022)
因為第一部賺了小錢,投資加倍,導演產生了搞一波大的念頭。
于是他摒棄了先前毫無營養的套路,加入了一個與亞特抗衡的女主西恩娜。
從純解壓片向劇情片轉變,提升了影片的懸念和張力。
缺點是時長将近兩個半,無聊的鋪墊多。
并且在揭示女主的設定前,會給人一種非常迷惑的感覺。
譬如當你看到平時不愛運動的二次元宅女,能和手撕壯漢的亞特1v1自由搏擊的時候。
常威 你還説你不會武功
到了《斷魂小醜3》(2024)。
亞特的來歷總算是交代了一些,并加入了更加鮮明的奇幻元素:地獄、驅魔劍、女主飛速的自愈能力。
整個系列的世界觀也初見雛形。
亞特之所以死不了,其實是因為他是「惡魔」的化身。
起初惡魔沒有實體,也無法對人造成實體傷害。
例如第二部裏的小醜女維基,她在常人眼裏就是看不見的亡靈。
可是當她附身在第一部的幸存者維多利亞的身上時,她便能夠傷害人類。
亞特也是如此。
第三部還修復了上集遺留下來的一些bug。
完善了女主的設定。
她其實是小醜克星,一個與天選與惡魔相抗衡的女英雄角色,所以才能和亞特打得有來有回。
縮減了時長。
省去了一些很水的鋪墊和表現人物心理的抽象劇情。
把鏡頭聚焦在各種花式折磨的大尺度橋段。
更加突出了這部電影的「砍殺片」風格。
砍殺片的歷史
砍殺片(Slasher Film),一種特定類型的恐怖電影。
以大量殘酷、暴力的殺戮場景為核心,圍繞身份模糊、面目不清的殺手展開。
殺手用刀具、斧頭等近身武器追殺受害者,讓觀眾在極度緊張的氣氛中體驗一種"獵殺遊戲"的恐怖感。
砍殺片并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的恐怖文學和電影。
例如愛倫·坡的短篇小説和經典恐怖電影《畸形人》(1932),用展示殘酷和血腥的方式初步探索了暴力主題。
到了1960年,一部電影将懸疑和暴力結合,破天荒地在大熒幕上呈現了「刀殺」場景。
心理驚悚的電影風格風靡一時,讓後來的砍殺片也有了致敬的範本。
這部電影便是懸疑大師希區柯克的經典之作《驚魂記》。
砍殺片的真正形成始于70年代。
美國經歷了越南戰争的創傷、民權運動的衝突和經濟衰退,暴力犯罪率顯著上升。
媒體對暴力事件的廣泛報道,讓社會對暴力有了更深的敏感性。
電影創作者紛紛往作品中加入暴力元素,表達恐慌,諷刺時代境況。
這種對暴力的關注與恐懼反映在了砍殺片的情節中,使得砍殺片成為了一種宣泄社會壓力的出口。
于是一系列經典的砍殺片就此誕生。
《黑色聖誕節》(1974)
講述一個神秘殺手在聖誕節期間襲擊大學女生宿舍的故事。
用神秘殺手+逐一擊破+懸疑恐怖的設定,為砍殺片确定了一個基本模版。
《德州電鋸殺人狂》(1974)
一部取材自50年代連續殺人魔Ed Gein的真實事迹的電影。
講述一群年輕人在得克薩斯州的郊區,遭遇連環殺手"皮臉人"(Leatherface)和他食人族家族的故事。
這部電影不僅局限于懸疑恐怖。
而是以一種粗曠的真實感和極端的暴力場面把恐怖具像化,給了觀眾一記迎面的重擊。
屠夫的小屋裏,一個穿着圍裙的巨漢把受害者像豬肉一樣懸挂。
黃昏的田野上,皮臉人揮舞着電鋸進行絕望的砍殺。
想起那天夕陽下的奔跑 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此片爆火之後。
就連神秘殺手也黯然失色,"變态殺手"類的砍殺電影開始風靡一時。
到了1980年前後,砍殺片迎來了它的黃金時代。
家庭錄像市場的興起,讓砍殺片獲得了更多的閱聽人(尤其是青少年)。
恐怖片大量湧進音像店,成為這一時期最具商業價值的電影類型之一。
并且因為錄像帶的形式,砍殺電影不再受影院的限制,可以更加大膽地加入各種血腥元素,使得砍殺片空前的暴力。
《月光光心慌慌》(1978)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講述了精神病患者邁克爾·邁爾斯,在童年時殘忍殺害姐姐,被關押多年後逃出精神病院,并返回家鄉繼續殺戮的故事。
這部約翰·卡彭特執導的電影,不僅創造了32萬成本狂攬6000萬美金的票房神話,還成為一部集幾乎所有經典元素于一身的砍殺片範本:
神秘的連環殺手,單純的受害者,以及幸存的"最終女孩"。
它在影迷中獲得巨大反響,催生了多部續集和重啓版本,對後來的恐怖片影響深遠。
《十三号星期五》(1980)
講述一群年輕人在"水晶湖營地"遭遇連環殺人事件的故事。
除了是砍殺片的經典之作,它還創造了一個名為「傑森」的經典殺手角色。
憑借标志性的冰球面具,和出其不意的暴力深入人心。
傑森的出現,不僅榮登恐怖電影殺手榜。
還引發了一系列的模仿潮,使砍殺片成為了當時的電影市場主流之一。
然而,80年代既是豐收的季節,也是凋零的起點。
因為《月光》和《星期五》的成功,資本湧入砍殺片市場,廉價小電影泛濫成災。
一邊是預算有限,許多影片粗制濫造。
一邊是劇情模式趨于重復和單一,觀眾食之無味,紛紛棄之。
随着社會對暴力問題的愈發關注,砍殺片也因為過度渲染暴力而遭到了抵制。家長團體和社會組織開始強烈抗議,推動加強電影的分級制度。
電影《瑪克辛》畫面
在美國,這一壓力促使MPAA(美國電影協會)對砍殺電影進行更嚴格的審查,限制了該類型電影的市場空間。
于是在題材疲軟+觀眾口味轉變+社會壓力的夾擊之下,砍殺片開始另尋出路。
一部看起來有那麼點不一樣的砍殺片橫空出世。
《猛鬼街》(1984)
一部由韋斯·克雷文執導的經典恐怖電影。講述了一個超自然殺手弗萊迪·克魯格(Freddy Krueger)的故事。
他是一個臉部嚴重燒傷、帶着鋒利刀片手套的連環殺手。特别的是,他能以夢境為舞台,在青少年的噩夢中展開獵殺。
這既是一部超自然元素和心理驚悚結合典範之作,也是首部加入奇幻設定的砍殺片。
《猛鬼街》突出重圍,為逐漸沒落的砍殺電影稍稍挽回了一些頹勢。
也彰顯了些許叛逆。
而如今,同樣在砍殺片裏加入奇幻元素的《斷魂小醜3》。
或許是在致敬當年的《猛鬼街》,也或許同樣是在表達一種反叛。
斷魂小醜對猛鬼街的致敬
反叛什麼?
如果説前者(猛鬼街)是唾棄單一重復的傳統叙事的話,那麼後者(斷魂小醜3)則是在反叛當今恐怖片領網域興起的一種「高級恐怖片」潮流。
進入21世紀之後,恐怖電影在發展中逐漸融入各種亞文化。
恐怖片不再只是單純的恐怖片,而是成為了一種媒介,以表達大眾對快速發展的時代而感到的恐慌。
譬如《網絡迷蹤》(2018),是針對亂象叢生的網絡環境的恐慌。
《逃出絕命鎮》(2017),是對種族歧視和科技發展的恐慌。
到這裏,恐怖電影還沒有變味。
但随着這些表達逐漸擴大,占據了影片大部分内容。
恐怖片最終演變成了一種披着恐怖的頭銜、帶有濃重作者性和政治性的文藝電影。
主創絞盡腦汁想要往恐怖電影裏塞些什麼東西。
好讓電影顯得有深度,看起來更「高級」。
雖然初衷沒有錯。
但最終還是不可避免地忽視了恐怖片們最珍貴的特質——吓人。
例如今年大熱的兩部恐怖片。
《長腿》。
表面上在講一個用邪靈木偶禍害居民的連環殺手的故事。
實際上是在展現女主"沉默羔羊式"的女性困境,以表達對美式父權社會的諷刺。
号稱是「近十年來最恐怖的電影」。
然而看起來别説「最」恐怖了,連「恐怖」都算不上。
全靠電影的"詐騙"宣發和凱奇的演技扳回一城。
而另一部《瑪克辛》。
表面是在講一個成人電影界女明星遭遇好萊塢開膛手傑克的故事。
實際上卻是一篇展現80年代美國時代境況、探讨邪典電影當代意義的學術論文。
比起系列裏的另外兩部。
它既沒有《X》的殘酷,也沒有《珀爾》的瘋癫。
甚至作為砍殺片,連大尺度的暴力橋段都少得可憐。
反觀如今被罵爆了的《斷魂小醜3》。
它沒有追逐「高級」,而是選擇復活了80年代甚至更早的砍殺片的經典形式。
神秘的殺手,單純的受害者,幸存的女孩。
簡簡單單,毫無深意。
全憑極致簡單的套路,極致直白的鏡頭。
帶來極致震撼的恐怖。
《斷魂小醜》系列惡心、殘忍、慘無人道。
卻讓它在過度包裝的恐怕片主流之下反而顯得有些純粹。
我探不提倡恐怖電影一定要以如此血腥的方式來呈現。
但仍希望恐怖電影回歸它原本駭人的面目。
不要被喧賓奪主。
增加深度,探讨什麼父權、什麼階級、什麼主義的固然重要。
但是對于恐怖片來説。
看起來吓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