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網暴為何層出不窮?心理學解讀暴力背後的原因,歡迎閲讀。
網絡暴力,已經成為互聯網上不可忽視的負能量,而近年來,有關部門相繼出台了《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和《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最近,央視新聞也推出了《向網絡暴力亮劍》系列微視頻,則通過剖析多起網暴典型事件,倡導共建清朗網絡。今天咱們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聊聊網絡暴力的危害,以及如何應對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有多可怕?
讓我們先來回顧幾個案例。
湖南桑植一中學生符文迪在 2023 年的 " 高考百日誓師 " 大會上發表了一段激情洋溢的演講,被現場的一名記者拍攝并上傳至網絡,迅速走紅。視頻上網後,引來了大量對她諷刺挖苦的評論,有的人用難聽的話嘲笑她的表情,還有的上升到了對她精神、人格層面的攻擊。
圖片來自央視新聞
幸運的是,符文迪并沒有被來自網絡的惡意擊倒,如今的她已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用實力反擊了傷人于無形的網暴之惡。無疑,在像潮水一樣的網絡暴力面前,符文迪是幸運的一個,但還有很多人就不那麼幸運了。
還記得那位 " 粉頭發女孩 " 鄭靈華嗎?2022 年 5 月,當她染着粉色頭發,帶着碩士錄取通知書去看望病床上的爺爺,并将照片分享到社交平台上時,絕不會想到将引來怎樣的災難。
多個營銷号盜用了鄭靈華和爺爺的合照,包裝成賣 " 專升本 " 課程的廣告,迅速擴散。許多陌生人開始用侮辱性的語言攻擊她的粉色頭發,甚至有人拿這張合影造更低俗的謠言。鄭靈華的朋友表示,她原本是一個積極樂觀的女孩,但網暴讓她逐漸變得沉默寡言。
2023 年 1 月,鄭靈華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她留下了一封遺書,羅列了内心創傷的原因,其中第一條就是網暴。遺書裏還有一幅畫,看上去像是一個孤單的小孩被困在牢籠中。從畢業照裏她燦爛的笑容到這幅畫,僅僅 6 個多月。
圖片來自央視新聞
2023 年的 5 月,一位 6 歲的孩子在校園内因交通事故不幸離世,孩子的母親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她嘗試通過網絡的力量,尋求公眾的支持。但令人心痛的是,這位母親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之外,還要面對網絡上無休止的指責和非議。有人質疑她在如此悲痛時刻為何還能保持冷靜,有人對她的外表評頭論足,更有人諷刺她打扮得漂亮是為了出名等等。最終這位母親在孩子去世幾天後,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網絡暴力無疑是壓垮她的原因之一。
網絡暴力,為何加害如此輕易?
類似的令人痛心的故事還有很多,網絡暴力不僅是一種心理上的攻擊,更是一種全方位的摧殘。它通過多種方式逐步侵蝕受害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最終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
網絡暴力為何如此普遍且難以根除?網絡暴力的規模往往比現實生活中的衝突更大,而且具有匿名性。導致的結果就是網暴中的施暴者會将責任 " 稀釋 ",而把責任進一步歸因于 " 受害者承受能力太差 "。在這種情況下,施暴者主觀上不會認為自己有問題。
圖庫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釋,這就是 " 去抑制效應 "。簡單來説,現實中一個人在指責另一個人時會考慮很多因素,比如社會規範、道德約束和可能的後果。但在網絡上,這些約束大大減弱了,因為匿名性讓人感覺更加自由,不必擔心直接的後果。
因此,網絡環境使得一個人特别容易 " 走極端 ",發表攻擊性言論,而不會像在現實生活中那樣謹慎行事。這種去抑制效應導致了網絡暴力的頻繁發生,使得施暴者更容易将責任推卸給受害者,而不會反思自己的行為。
領頭羊效應和從眾心理的疊加也會加劇網絡暴力的發酵,導致網絡暴力的發生是無時無刻無理由。這種現象在網絡環境中尤為明顯,因為社交媒體的設計鼓勵用户點贊、評論和分享,從而形成一種正反饋機制,加劇了網絡暴力的傳播,也許社交媒體平台吃到網友激烈争論流量紅利的同時,也應當擔負更大的責任。
而網絡暴力會導致受害者出現 " 受虐者綜合症 "。這是一種心理狀态,受害者在長期受到攻擊後,會逐漸接受并内化那些負面評價,從而產生自我厭惡和自責的情緒。這種綜合症不僅會導致受害者的精神崩潰,還會影響他們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比如前文中鄭靈華的案例中,她原本是一個充滿自信的女孩,但網暴讓她逐漸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最終走向了悲劇的結局。
網暴别人,自己也将是受害者
被網暴的人,當然是受害者。但網暴别人的人有沒有想過,你們也将會是受害者?
一些人僅僅看了短短幾分鍾的視頻或者某個新聞的片段,就開始評判事件中的人,失真是必然的。其中更有一部分人,只是把事件中的人當成一個假想的符号,來宣泄自己的情緒。似乎很少有人想要去了解真相,更多的人只想憑借看到的表面證據,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恣意批評别人。這種感覺也許既 " 爽 " 又沒有成本,但背後的代價可能也會很高昂。
因為網絡暴力不僅對受害者造成巨大的傷害,對施暴者本人也是一種深層次的傷害。部分施暴者在進行網絡暴力時,可能會感到一種矛盾的情感。一方面,他們通過攻擊他人獲得了短暫的情緒宣泄;另一方面,他們内心深處可能感到内疚和不安。這種矛盾的情感會導致認知失調,使他們感到更加困惑和不安。
網絡暴力的匿名性和即時性使得施暴者更容易發表攻擊性言論,而不需要承擔直接的後果。這種行為模式可能會逐漸演變成一種習慣,導致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也更容易做出衝動和攻擊性的行為。長期的衝動行為會增加個體的犯罪風險,影響他們的社會适應能力。至于網上跟人吵架,發展到線下約架,甚至致人死傷的案例,已經出現過很多了。
更何況,現在網絡暴力相關法律法規的出台,意味着每個網暴者,都可能受到法律制裁,已經有網暴者因逞一時口舌之快,惹上官司影響人生。
因此,養成文明上網,理性讨論的好習慣,不僅能夠減少網暴受害者,清朗網絡風氣,對自己也是一種保護。
我們該如何應對?
首先要明确一點,經歷網絡暴力的人肯定需要幫助,這種傷害比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要復雜得多。請記住,對網絡暴力感到傷心甚至絕望并不是什麼丢臉的事。我們要意識到,每個人都有權利尋求幫助和支持,面對網絡暴力時,不要獨自承受,要勇敢地站出來,尋求幫助。必要時我們當然可以選擇報警,本文開頭提到的法律法規,正是為了保護網暴受害者。
相應的,在遭遇網絡暴力時,要及時收集和保留好像截圖、視頻類的相關證據。如果你在社交媒體上有與攻擊者的對話,記得備份聊天記錄。這些記錄可以作為證據,幫助你在必要時維權。每個網絡用户都有一個獨特的 " 數字指紋 ",包括 IP 地址、設備信息等。這些信息可以幫助有關部門追蹤到攻擊者的真實身份,從而為維權提供有力支持。
我們也可以利用平台資源,尋求幫助。大多數社交媒體平台都有舉報功能,當遭遇網絡暴力時,應及時向平台舉報。平台會根據相關規定對違規用户進行處理,從而減少網絡暴力的傳播。如果平台的自動處理機制不夠有效,可以聯系平台的客服,詳細説明情況,請求人工幹預。
其實更多時候,最好不要與攻擊者 " 對噴 " 或理會他們的留言。這只會加劇衝突,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就像符文迪在采訪中表示,她選擇不回應網暴,而是專注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在社交媒體上設定屏蔽功能,屏蔽那些經常發表攻擊性言論的用户。這樣可以減少負面信息的幹擾,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無論怎樣,千萬不要對自己過于殘忍,要積極尋求家人朋友這些至親人的幫助。符文迪回憶起自己被網暴的經歷時,坦言自己是幸運的。她提到,很多同學也經歷過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網絡暴力,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足夠的支持。正因為如此,很多同學在網絡世界遇到困擾時,選擇不告訴家長和老師。家人的支持最堅強的後盾,因為他們是最後一道防線,他們永遠不會倒戈,在自己最緊密的環境中感受到的支持,對于受到傷害的人來説非常重要。
2023 年 9 月," 兩高一部 " 聯合發布了《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這部法律檔案針對過往維權中的多個難點、堵點、争議點,制定了明确規則。比如将編造涉性話題侵害他人人格尊嚴,列入從重處罰的五種情形之一;廢止了過去以具體傳播數量為立案、構罪标準的規定。《意見》也明确了網暴違法犯罪符合哪些條件可以适用公訴程式,像鄭靈華案這樣" 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自殺等嚴重後果,社會影響惡劣的 ",就是其中之一。
這份法律檔案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在悲劇發生之前,發揮法律的規制和引導作用,盡可能防患于未然。希望在未來,法律不會任由網暴者逍遙法外,能夠更好地保護每一個人。也希望每個人都能用同理心讓網絡世界少一些暴力,多一些善意。
策劃制作
作者丨李戈 科普創作者
審核丨楊小洋 四川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丁崝
責編丨丁崝
審校丨徐來、林林
相關推薦
2.這個很多人晚上都在做的事,正在加速牙齒老化!還可能會變醜!
3.緊急提醒!死亡遊戲再現校園,家長稱孩子撿回一條命…...
5.10 個很多人習以為常的飯後小習慣,有 1 個真的不建議做!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内圖片來自版權圖庫
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原創圖文轉載請後台回復 " 轉載 "
點亮 " 在看 "
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