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單月進賬 4 億多,短劇造富何時休?,歡迎閲讀。
你盯着手機看一小時,對方一天進賬 2000 萬。2024 年比電詐來錢更快,而且還合法的生意出現了。
不是大模型,不是帶貨,也不是賣課,而是微短劇。
老狐春節在家發現,我爸竟然在追這樣的短劇。
今年一開年,微短劇就給了春節檔電影們一點小小的震撼。人家不用搞什麼營銷大戰,就毫不費力地搶走了 8 個億的市場份額。
8 億是什麼概念?不僅達到了今年春節檔總票房的 10%,而且比撤檔的那四部電影票房加起來還多一倍。
"7 天拍完,8 天收入過億,10 天财富自由 " 的傳説,在媒體們的大肆渲染下,愈發魔幻起來。前有咪蒙寒假靠兩部短劇賺了一個小目标;後有一對小夫妻因為踩中短劇風口,單月進賬四億多 ……
這個賺錢速度,隔壁造車的恐怕都羨慕哭了吧。微短劇憑什麼能掀起新的流量狂潮,創造一個又一個暴富神話?
短劇暴富神話
一開始,沒人看得起又土又 low 的微短劇。如果不是實在走投無路,業内人士誰會下海去拍短劇?即使是偷偷拍了,也不不好意思在朋友圈宣傳,這比讓孔乙己脱下長衫還難受。
直到 " 橫店變成了豎店 ",人們才猛然發現時代不同了。
2023 年 8 月,《無雙》打響了 " 付費短劇元年 " 的第一槍。" 風口之上,躺着賺錢 " 的威力比想象中還要大。
你 24 小時充值破 2000 萬,我上線 8 天充值破億,前方捷報頻傳。
説一千道一萬,都不如這一串串數字,給人的刺激大。暴利之下,市場被越炒越熱。
于是,從王晶到周星馳;從閲文集團到掌閲科技。各路大神、資本紛紛下場,勢必要在這場厮殺中分得一杯羹。
粗略統計,2023 年,光是在廣電總局備案的微短劇就超過了 500 部,累計 1 萬多集。在抖音上,有 12 部短劇播放量破了 10 億。
然而,這裏面最大的赢家,不是頂流名導,也不是上市集團。而是一個在互聯網上銷聲匿迹多年的身影——初代自媒體教母咪蒙。
在今年春節檔咔咔亂殺、收入過億的兩部微短劇,幕後操盤手之一都是她。
尤其是《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成為現象級大爆款,讓無數人上頭充值,甚至一度把伺服器都給充宕機了。
早在公眾号時代,咪蒙就是行走的流量收割機,每個标題都堪稱情緒炸彈。
全網粉絲 1400 萬,巅峰時期單條廣告報價 80 萬,公司估值高達 20 億。
2019 年,一篇《寒門狀元之死》因為内容失實,觀點極端,引發輿論震動。
狂風驟雨裏,咪蒙發布道歉信,不得不銷号 " 謝罪 ",1400 萬粉絲頃刻灰飛煙滅。
然而 " 宇宙第一流量 " 的故事,并沒有就此終結。
4 個月後,咪蒙創辦 " 銀色大地 " 的 MCN 機構,踩着短視頻風口,卷土重來。
圖文不行了,她就搞短劇。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成績依舊斐然。旗下 " 姜十七 " 等幾個大号,四年吸粉 8000 萬。
2023 年 11 月,《黑蓮花上位手冊》橫空出世。24 小時充值突破 2000 萬,首集播放量超千萬,成績好到在業内都口口相傳。
沒想到,僅僅三個月後,《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又大爆特爆。
人們這才發現,咪蒙并沒有消失,她仍然站在風口中央,屹立不倒。
老少皆宜,中外通殺
現在很多人依舊從内心深處看不上咪蒙。但不得不承認,雖然時過境遷,但人性的那點把柄,依舊被咪蒙拿捏得死死的。
人設主打一個前後反差,劇情要多抓馬有多抓馬。在線輸出雞湯金句,説觀眾想聽的,罵觀眾不敢罵的,
雖然她出品的劇經不起推敲,但質量在短劇中算得上是佼佼者。《黑蓮花》的成本 200 萬,一舉拉高了短劇制作天花板。
而市面上的短劇更多是粗制濫造,成本控制在 10 萬左右,拍攝周期最多一個禮拜。
為了博眼球,題材一個比一個炸裂,各種奇葩狗血橋段都往裏面塞。
" 先婚後愛 "、" 帶球嫁人 "、" 總裁囚妻 "…… 光看劇名都能原地扣出三室一廳。不禁讓人懷疑,這些低質量微短劇真有那麼多人看嗎?
不僅有人看,而且看的人比你想象中,要多得多。
之前,短劇被戲稱為 " 三保人群的精神鴉片 "。很多人以為,這種劣質小短劇就是專門為下沉市場準備的。
閱聽人是保安、保潔、保姆這類人群,因為他們在工作間隙,抽個空就能炫兩三集。
又或者是那些無所事事的老年人,一邊摘菜一邊看得津津有味。
但實際上,在短劇面前,沒有什麼下沉不下沉,誰也别笑誰俗。
無論是光鮮亮麗的白領,還是所謂的中產,都有可能是小短劇的忠實氪金用户。
老實説,你們身邊有沒有追短劇的?反正老狐身邊是有的。
甚至連外國人都欲罷不能。
這其實和看網文一樣,老少皆宜,中外通殺。
很多人還不信邪,曾經對微短劇嗤之以鼻,直到自己忍不住充了 99 塊錢,才一發不可收拾。
百十來塊都不算什麼,一年在短劇上氪金上萬元的,大有人在。
平常一百多的視頻軟體會員,猶猶豫豫舍不得充。如今兩分鍾一集的短劇,卻輕而易舉打開了大夥的錢包。
到底是錢好賺了,還是人擺爛了?
短劇是利用人的弱點來賺錢的,就是一種刺激情緒的賽博裝置。
5 秒立人設,10 秒來反轉,20 秒必打臉。一部劇下來,耳光像鞭炮一樣此起彼伏地響。
邏輯不重要,爽到極致才是重點。
而這些高密度爽點,正映射着人類的本能欲望:錢、權、愛。
雖然拍得不咋樣,但一個比一個會吊人胃口。每次看到興頭上,立馬要大快人心的時候,就給你來個戛然而止,急得人抓心撓肝。
想解鎖下一集必須掏錢,罵罵咧咧地充了幾塊錢,結果又上套了,後面還有 99 個坑等着你來跳。
動不動就拍個上百集,其實算下來也就一部電影的時間,花的錢卻比去電影院看場電影還貴。
這就是典型的温水煮青蛙式收割,看短劇就好比逛超市,每次結賬的時候都讓人懷疑是不是算錯了。
很多人明知道劇情很爛,自己是在浪費時間,但那種感覺就像減肥後的暴飲暴食,追完一部還想追下一部,根本停不下來。
一種新型 " 精神鴉片 "
短劇説白了和咖啡、煙草一樣,靠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人上瘾,因此成為最好的賺錢工具。
有報告稱,2023 年,短劇市場規模達到了 370 億。而到了 2024 年,這個數字有望飙至 500 億。
不知不覺中,土味短劇正在席卷全球,成為一座埋藏在喧鬧中的 " 金山 "。人人都想去挖一下,幻想着成為新時代的掘金者。
只不過,随着各路人馬入場,短劇市場并沒有百花齊放。
專心做内容的寥寥無幾,大多數選擇走捷徑、復制爆款公式。内容和現實脱鈎,同質化嚴重。每個人物都像設定好的 AI,主角永遠勝利,反派用來打臉。
甚至為了吸引觀眾,不惜在紅線邊緣反復徘徊。咪蒙的《黑蓮花》被各平台點名批評:渲染極端復仇、以暴制暴,混淆是非觀念。另一部短劇《李特助如此多嬌》也由于 " 色情低俗 ",再次被删。
除此之外,越來越多中老年人困在算法裏被精準營銷。他們可能一直都沒搞明白,看個小短劇打發時間而已,怎麼不知不覺就被自動扣了上萬元。
因為發展太迅速,内容違規與日俱增,野蠻生長的短劇曾遭到 " 修剪 "。
2023 年 ,微信、抖音、快手三大平台先後開展一系列整治行動,該下架的下架,該封号的封号。
雖然以後監管會越來越嚴,但只是要風口,就不斷有人以身犯險。
老狐還是要提醒大家,警惕任何瘾性生意,以前是黃賭毒,現在是遊戲,盲盒,短視頻 ……
随着競争的加劇,未來短劇的目标,只會是更短、更快、更刺激。
只要編劇敢寫,導演就敢拍,流水線式的标準化生產,工具人式的表演,只為了爽而爽。
暴富神話雖然就像海市蜃樓,可望不可及,但往往賺得盆滿缽滿的,都是那些投機取巧的 " 行業毒瘤 "。
更讓人遺憾的是,越來越多的觀眾,開始主動放棄思考。" 小美小帥 " 看多了,真就以為閲片無數了,甚至覺得自己有了觀影感悟,忙着站隊批判。
人們沉浸在短劇營造的信息繭房裏,不斷被刺激,被迎合,被滿足。不僅失去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還越來越沒有耐心。看個柯南,剛看完兇手犯事,就恨不得快進到真相只有一個。
最後,幹脆連腦子都不要了,任世界紛紛擾擾,能爽一秒是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