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終止重組後,百億“中國血王”花42億盤下“湖南獨苗”,歡迎閲讀。
中國 " 血王 " 修煉記。
一筆 42 億交易,落地了。
近日,上海萊士發布公告,拟以現金方式收購湖南省唯一擁有 GMP 資質的血液制品企業 " 南嶽生物 "100% 股權,交易總價或高達 42.50 億元。并約定若南嶽生物 2025 年采血漿量衝上 305 噸,還要額外支付南嶽生物實控人劉令安 5000 萬元。
血制品賽道屬資源性行業,行業并購本質是資源和技術的整合,行業龍頭通過并購擴大規模優勢,未來行業集中度有望持續提升。故而,通過收購湖南省唯一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 " 南嶽生物 ",上海萊士不僅能擴充血制品版圖,鞏固其在行業内的領先地位,還能為未來的市場競争做好準備。
然而,這次收購也并非沒有風險。上海萊士計劃申請不超過 30 億元的并購貸款,這将使公司的負債率和商譽進一步提升。截至 2024 年三季度末,上海萊士的商譽賬面價值為 50.73 億元,若此筆交易最終落地,公司的商譽将超過 80 億元。如果南嶽生物未來經營狀況未達預期,存在商譽減值的風險,這将對上海萊士的盈利水平產生不利影響。
而在上海萊士寧可舉債也要收購南嶽生物前,頗受業内關注的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重組計劃則按下了終止鍵。
對于終止緣由,雙方公告均提到," 籌由于本次交易結構較為復雜,尚未能形成相關各方認可的具體方案。經審慎研究相關各方意見并經交易雙方協商一致,為切實維護上市公司及廣大投資者利益,交易雙方決定終止籌劃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同時,《吸收合并意向協定》自動終止,交易雙方均不承擔違約責任。"
鑑于上海萊士和海爾生物這兩家企業,都是歸屬于海爾集團大健康產業 " 盈康一生 " 旗下的上市公司。換言之,背後實則是海爾集團按下了這起 " 蛇吞象 " 收購案的停止鍵。
一邊終止重組計劃,一邊收購湖南 " 地頭蛇 ",海爾集團透過 " 血王 " 上海萊士入局血液制品的的野心已然昭然若揭。
" 血王 " 的 42 億交易
血制品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業内 " 寡頭 " 正加速形成。
眾所周知,血液制品行業的特殊性在于其資源的高度稀缺性。自 2001 年國家實施 " 不再新增生產企業 " 政策以來,國内 31 家持牌企業割據的格局形成,單采血漿站成為決定行業話語權的核心資源。
南嶽生物作為湖南省唯一擁有 GMP 證照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其 9 家漿站 2024 年采漿量達到 278 噸,產品線涵蓋人血白蛋白、靜注人免疫球蛋白等八大品類。這種稀缺性使得南嶽生物成為上海萊士戰略布局中的關鍵拼圖。
此次交易對價分為基礎對價和或有對價兩部分,總計最高可達 42.5 億元。基礎對價為 42 億元,其中 87.9766% 股權轉讓對價為 36.95 億元,12.0234% 股權轉讓對價為 5.05 億元。如果南嶽生物 2025 年采漿量達到 305 噸,上海萊士還需額外支付 5000 萬元或有對價。資金來源方面,上海萊士計劃通過自有資金及自籌資金完成交易,其中并購貸款不超過 30 億元,占交易對價的 80%。這種高杠杆模式雖然能夠迅速擴大采漿量和產能,但也顯著增加了公司的負債率和商譽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這并非 " 血王 " 首次出手。
上海萊士自 2008 年上市以來,已成功完成了對邦和藥業、同路生物等 4 家血液制品企業的并購和整合,目前全國擁有 5 大血液制品生產基地,單采血漿站 44 家。此次收購完成後,通過整合南嶽生物的漿站資源,上海萊士的漿站總數将從 44 家增至 53 家,采漿量預計提升 18% 至 1778 噸。這不僅有助于其鞏固國内血液制品行業的領先地位,還為其在華中地區的產業布局提供了重要支點。此外,南嶽生物的產品線與技術優勢與上海萊士形成互補。南嶽生物 2023 年實現營收 6.57 億元,歸母淨利潤 9634.93 萬元,其設計產能為 500 噸,為後續產能釋放埋下伏筆。
從中也不難窺測出,血制品行業 " 馬太效應 " 加劇。
我國血液制品行業外延并購、内生增長促使行業集中度不斷提高。華潤博雅生物、天壇生物先後并購綠十字香港、武漢中原瑞德,上海萊士拟收購南嶽生物,加速了行業整合步伐。2024 年,我國新獲批漿站 3 個,新增在營漿站 17 個,持續推動漿量穩步增長。根據數據統計,2024 年行業采漿量 13,400 噸,同比增長 10.9%,其中天壇生物、泰邦生物、上海萊士、華蘭生物、派林生物、遠大蜀陽的采漿量合計占據國内血漿采集量 80% 左右,行業規模效應凸顯。
這筆價值 42 億元的交易不僅是上海萊士在資源争奪戰中的勝利,也揭示了血液制品行業的資本邏輯。在人口老齡化和醫療需求增長的背景下,血液制品行業正逐漸成為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上海萊士通過高杠杆擴張,試圖在行業競争中搶占先機。
然而,這種 " 舉債式擴張 " 究竟是突圍火焰,還是飲鸩止渴的冒險,仍需時間驗證。
一場 " 蛇吞象 " 收購的終止
在斥資收購湖南血制品行業 " 獨苗 " 南嶽生物前不久,上海萊士才決定終止籌劃與海爾生物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2024 年末,海爾生物與上海萊士剛剛籤署《吸收合并意向協定》,同步停牌,啓動海爾生物吸收合并上海萊士的正式流程。這一場合并被業内視為 " 蛇吞象 " ——海爾生物市值約 100 億元;上海萊士市值約 500 億元。
這兩家公司,其實背後實控人都是海爾集團。于 2019 年在科創板上市的海爾生物,是海爾集團大健康板塊盈康一生孵化的第一家上市公司;而上海萊士則是海爾集團于 2024 年 6 月為進一步拓展其大健康版圖戰略入股的企業,且董事會改組後,海爾集團成為上海萊士的實際控制人,間接持有其 20% 的股權,并獲得 26.58% 的表決權。
按照原計劃,海爾集團是拟操作讓海爾生物吸收上海萊士,合并完成後,海爾生物作為存續公司發展,與此同時,按照創業板常規流程,上海萊士将退市。
但不到一個月時間,這場并購就宣告終止了。且表示,這一決定不會影響兩家公司正常業務經營,也不會影響公司及股東特别是中小股東利益。海爾生物和上海萊士同屬海爾大健康 " 盈康一生 " 旗下,不僅在產業鏈上高度協同,還将繼續在 " 天下人一生盈康 " 的願景引領下,持續深化合作,深耕生物科技產業。
于海爾集團而言,該并購案終止不過是其眾多資本操作中的一環。
僅 2025 年以來,海爾集團便斥資超百億元連下兩城。先是今年 2 月,海爾集團就 25.19 億元的總價戰略入股了工業機器人領軍企業新時達,彼時新時達發布公告宣布,其控股股東變更為青島海爾卡奧斯工業智能有限公司,實際控制人也變更為海爾集團。
時隔幾日,海爾集團宣布通過旗下子公司卡泰馳控股,以 18 億美元(約合 130 億元人民币)收購汽車之家 41.91% 的股份,正式成為其控股股東。
收購汽車之家,海爾集團看中的正是汽車之家在二手車交易、用户數據和流量入口方面的優勢。通過整合汽車之家的資源,海爾不僅能夠完善其在汽車產業的生态布局,還能借助其平台優勢,進一步拓展 " 人車家 " 場景的智能化服務。如其所言," 交易完成後,汽車之家将作為海爾汽車產業生态的關鍵樞紐,在海爾和平安共同支持下繼續鞏固發展現有業務。"
一周時間内斥資超百億元連下兩城,背後少不了海爾集團的運籌帷幄。作為實體經濟的代表,海爾集團以家電品牌聞名于世,但多元化經營多年的海爾集團絕非僅有白色家電。
在資本市場的一系列動作,讓海爾的業務版圖迅速從傳統的家電制造,延伸到智能制造、大健康、汽車後市場等多個領網域。海爾的 " 跨界 " 收購,其實是在為未來的產業生态布局,試圖通過整合不同領網域的資源,打造出一個涵蓋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健康醫療的超級生态。這種多元化布局,不僅有助于海爾突破家電業務的天花板,還能通過不同業務板塊之間的協同效應,創造新的增長點。
超 3500 億的 " 海爾力量 ",不容小觑
随着新時達和汽車之家的加入,海爾集團的上市公司數量也達到了 8 家。
目前,海爾集團旗下共擁海爾智家、海爾生物、盈康生命、上海萊士、雷神科技、眾淼控股、新時代、汽車之家等 6 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突破 3500 億元。
擁有 8 家上市公司、總體量超 3500 億元的海爾集團,實力自然不容小觑。
而從分屬不同領網域的上市企業也不難窺出,過去大眾所熟知的家電業務不過是海爾集團眾多產業中的冰山一角,家電、物聯網、大健康 …… 都是海爾集團涉獵領網域。将目光投向創投圈,同樣有一股強大的 " 海爾力量 "。
2000 年,海爾集團成立便于資本運營的平台海爾投資。但彼時海爾集團在金融領網域還只是小試牛刀,并未有大動作發生。
一直到 2010 年," 海爾資本 " 成立。資料顯示,海爾資本為海爾金盈旗下的投資平台,目前管理規模超 200 億。
作為海爾旗下 CVC 平台,海爾資本肩負着為集團充當 " 前瞻性系統化布局的觸角 " 的重要職責。投資聚焦智能科技、醫療健康領網域產業投資,重點布局半導體、新材料、智能制造、醫療科技、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等細分領網域。
2014 年,海爾集團成立旗下金融生态品牌 " 海爾金控 ",要致力于成為 " 產業裏最懂金融,金融裏最懂產業 " 的獨特生态品牌。海爾金控的業務涉及融資租賃、金融保理、金融科技、PE/VC 投資、產業并購、資產交易等領網域,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為 AAA,資產規模超千億元。
目前,海爾金控旗下布局 6 大業務板塊,分别為 " 產業金融 " 服務平台 " 海爾產業金融 "、供應鏈金融服務商 " 海爾金融保理 "、產業全生态投資共創平台 " 海爾資本 "、科技場景生态平台 " 雲鏈科技 "、母基金投資平台 " 海創母基金 " 以及數字科技服務平台 " 萬鏈數科 "。
與此同時,海爾集團還在 2016 年成立了創業加速平台公司 " 海創匯 ",致力于成為物聯網時代的創新創業的新基礎設施提供商。
資料顯示,海創匯依托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為科技創業企業提供全周期全流程的信息服務和科技服務,包括產業信息、投融資信息、商業咨詢等服務,幫助創業企業加速發展;同時,基于創業大數據,為地方政府和產業鏈龍頭企業打造創業創新生态,孵化新經濟、新產業。截至目前,海創匯已服務了上萬名創業家、企業家,孵化了 7 家獨角獸企業、12 家上市公司,以及 200 多家 " 專精特新 " 小巨人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海爾集團旗下上市公司雷神科技,正是海創匯平台孵化的明星企業之一。雷神科技成立于 2014 年,是海爾集團在 " 人單合一 " 模式下孵化的創客公司,專注于高性能計算機硬體的研發與銷售,旗下擁有 " 雷神 " 和 " 機械師 " 兩大核心品牌。2022 年,雷神科技成功在北交所上市,成為海爾集團在數字經濟領網域的重要布局。
未來,海創匯将繼續發揮其在物聯網時代創新創業基礎設施的作用,通過跨境孵化和技術加速,推動更多企業走向資本市場。随着海爾集團在產業互聯網和智能制造領網域的持續布局,海創匯有望孵化出更多像雷神科技這樣的優質企業,進一步壯大 " 海爾系 " 的產業生态。
與此同時,還有一家 " 海爾系 " 企業呼之欲出—— 2024 年 10 月,證監會網站顯示,海爾集團旗下工業互聯網平台 " 卡奧斯 " 在山東證監局輔導備案,正式開啓 IPO,輔導機構為中金公司。如若順利,卡奧斯也将成為海爾集團第 9 家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卡奧斯也是一家獨角獸企業,估值為 164 億元,是海爾集團 " 產業互聯網 " 板塊中至關重要一環。而最近歸于海爾集團收購新時達交易中,收購的主體是 " 海爾卡奧斯工業智能 ",其所在體系正是 " 卡奧斯 "。
期待這個家電巨頭,創造出更多商業奇迹。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融中财經 "(ID:thecapital),作者:千然,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