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豬價紅利減弱,豬企在降本與謹慎擴產中大浪淘沙,歡迎閲讀。
圖片系 AI 生成
在經歷了 " 史上最嚴峻漫長 " 的豬周期考驗後,生豬養殖業終于在 2024 年迎來了春天。繼頭部豬企 5 月跨過成本線後,在量、價齊升作用下,養殖端于三季度全面開啓 " 賺錢模式 "。
大起大落間,豬企摒棄了過去大幹快上的激進擴張方式,轉為 " 深挖洞、廣積糧 " 的謹慎策略。背後既有融資端收緊、自身負債高企的牽制,又有基于豬價紅利減弱、豬周期待熨平、行業進入微利時代的共識。
回顧本輪豬企扭虧的原因,豬價回暖是核心因素,降本增效功不可沒。但随着豬價預期轉弱、飼料價格或再度上行,豬企 2025 年将面臨新的挑戰。業内預計明年豬板塊的盈利分化将更顯著,高成本落後產能将成為去化主體。壓力持續給到成本端,但行業的降本空間還有多大卻很難預計。
當然,新變量的出現也會對行業格局起到重塑作用。盡管頭部豬企開始收縮產能,一些中腰部豬企正試圖借助融資擴產,也有頭部豬企發起產業鏈深度并購,以此降低養殖成本,提升規模化優勢。
激烈内卷之下,部分豬企向海外市場尋求增量,出海形式不乏海外建豬場、飼料出海、技術出海等等。然而豬企出海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出海能否成為豬企的新增長極尚有待觀察。
豬周期縮短,豬價紅利減弱
截至今年三季度,24 家上市豬企中 22 家實現盈利,其中牧原股份(002714.SZ)以 96.52 億元居于首位,同比增長 9030.2%;温氏股份(300498.SZ)以 50.81 億元位居第二位,同比增長 3097.03%;雙匯發展(000895.SZ)、海大集團(002311.SZ)、新希望(000876.SZ)以 15.08 億元、14.99 億元、13.71 億元緊随其後。
左右豬企扭虧的核心因素是豬價回暖。中國養豬網數據顯示,國内生豬外三元價格從年初的 14.32 元 / 公斤漲至 8 月中旬的 21.3 元 / 公斤。不過随後,豬價便開啓了震蕩下跌模式。截至 12 月 19 日,國内生豬價格報 15.8 元 / 公斤,創下今年 5 月下旬以來的最低水平。
來源:中國養豬網
" 淡季不淡、旺季不旺 " 是 2024 年豬價走勢的總體特征。腌臘行情尚未提振需求、生豬市場預期轉弱,這些無疑對豬企 2025 年的盈利水平提出新的挑戰。
基于此,近期多家機構和分析師預計,2025 年豬價或平穩回落,豬板塊的盈利分化将更顯著;未來豬周期波動加大、長度縮短,資產負債表穩健龍頭有望優先受益。
所謂豬周期,是由于產能調整和產出調整存在時滞導致的供需錯配及其循環,其本質是經營主體的不同應對和互相博弈。
自 2013 年至今國内已經歷兩輪完整的豬周期。通常一輪完整豬周期大約在 4 年左右,2 年上行,2 年下行;據此推算,下一個周期的時間理論上在 2022 年至 2026 年之間。
事實上 2022 年 2 月至 2024 年 1 月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周期閉環,該輪豬周期歷時僅 22 個月;随着今年 2 月以來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量的去化程度較多,新一輪上行周期開始,業内圍繞豬周期縮短、甚至熨平現象展開讨論。
" 這一波漲價,很快就會被平抑,以後不再有豬周期了,只有虧損和薄利。"ST 天邦(002124.SZ)董事長張邦輝曾直言,豬價在淡季的逆勢上漲,主要原因是生豬養殖行業超長時間虧損,導致中小養殖企業資金鏈斷裂,生豬供應缺口大。
東瑞股份(001201.SZ)相關工作人員表示,現在養殖行業的發展趨勢是規模化的養殖場越來越多,抗風險能力比較高,從而稍微抹平了一些周期的迹象,比如周期時間縮短、周期的高點和低點也趨于平緩。
温氏股份相關人員亦曾表示,長期來看,由于大型企業資金充足且融資渠道豐富,待市場集中度提升至一定水平後,整個行業的產能去化速度可能會變慢。按照這個邏輯,過往豬周期體現出來的價格波動将會慢慢趨于平緩,甚至有可能把豬周期熨平。
不過該人士同時表示,市場也可能會階段性處于非理性狀态,比如行業參與者為搶占市場份額,也有可能致使豬價階段性波動更為劇烈。
但另一些行業人士卻持不同觀點,理由是,只要豬有生長周期,就避不開價格周期。此外,期貨使得行業出欄節奏與價格預期博弈程度提升,增加短期豬價波動的不确定性。
" 市場集中度的提升确實會縮短周期時間,但豬周期的縮短還需要考慮生豬期貨上市的因素。" 在照耀投資研究員黃穗看來,生豬期貨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大幅縮短此前的價格傳導機制,因此以後的豬周期可能就是 20 個月左右。
謹慎擴產與降本 PK
或許是吸取了前車之鑑,亦或是出于對市場的保守預期,加之融資端的收緊,一些高負債及市占率穩定靠前的豬企采取了相對謹慎的策略——收縮資本開支、竭力修復資產負債表、改善現金流。
即便如此,行業資產負債表壓力仍然居于高位。截至 2024 年第二季度,13 家大型豬企平均資產負債率為 62.8%。
來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随着豬價再度回落,行業擴產有放緩迹象。近一個多月來,已有多家豬企公告中止養殖項目,回籠資金。
例如,東瑞股份 12 月 6 日公告終止 " 惠州東瑞多層樓房生豬養殖項目 ",并将該項目的募集資金及利息、理财收益永久補充流動資金,終止原因系 " 受市場環境變化影響,市場競争加劇導致該項目投資效益面臨較大不确定性 "。
牧原股份于 11 月 26 日公告終止右江 18 萬頭生豬養殖建設項目、洪洞 15 萬頭生豬養殖建設項目等共 7 個項目,将剩餘募集資金 5.77 億元永久補充流動資金,終止原因系 " 為提高募集資金使用效率,降低公司運營成本 "。
另一邊,受益于融資環境的改善,一些中腰部企業對擴產仍躍躍欲試。
華統股份(002840.SZ)11 月 27 日公告稱,拟募資不超過 16 億元,主要用于生豬養殖、飼料加工及償還銀行貸款,并将繼續增產生豬 44.80 萬頭,擴產比例達 30.57%。京基智農(000048.SZ)緊随其後,拟定增募資不超過 19.3 億元,投向雲浮生豬養殖一體化項目和賀州生豬種苗繁育基地項目,預計增加 100 萬頭生豬產能。
" 目前行業整體擴產較為謹慎,主要由規模擴張往提質方向轉型,努力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在 11 月發布的投資者關系記錄表中,温氏股份相關人士表示,當前豬價對成本控制優異的參與者而言,仍處合理位置,能夠獲得合理利潤。
就在 12 月中旬,温氏股份披露拟使用可轉債募資 16 億,收購關聯公司筠誠和瑞 91.38% 股權,後者聚焦農牧業污染治理等業務。温氏股份表示,此次并購可充分發揮協同效應,有利于公司實現降本增效,提高產業鏈附加值。
成本控制早已被視作豬企提高核心競争力的重要環節。中金公司研報指出,養豬行業從 " 向外看 " 的資本驅動回歸 " 向内求 " 的成本驅動,大體量、低成本對于豬企内生增長動能缺一不可。
據湧益咨詢,2024 年前三季度我國生豬完全成本降至 14.6 元 / 公斤。頭部豬企中,牧原股份 10 月生豬養殖完全成本為 13.3 元 / 公斤,年底有望降至 13 元 / 公斤;温氏股份 10 月肉豬養殖綜合成本實現 7.3 元 / 斤以下,公司規劃 2025 年全年肉豬養殖綜合成本目标為 6.5 元 / 斤以下。
據了解,我國生豬養殖核心成本主要由飼料及仔豬成本構成,二者合計占生豬養殖成本 80% 以上,其中,飼料成本約占 60% 以上。據開源證券數據,2024Q3 我國生豬飼料價格降至 3.17 元 / 公斤,降至 2021 年以來低位;2025 年玉米豆粕或受美國降息、中國經濟復蘇及生豬存欄增加影響,價格震蕩上行。
來源:開源證券
毫無疑問,飼料價格下跌,是豬企 2024 年扭虧的一個重要因素。然而,随着飼料價格可能面臨的震蕩,行業進一步降本的空間還有多少值得觀望。
豬企對此或早有預期。牧原股份日前表示,除了技術層面,未來成本下降空間更多來源于管理層面。未來公司将通過技術與管理兩個方面持續發力,提升公司豬效、人效、物效,實現養殖成本進一步下降。
從國内卷到海外
在一些行業人士看來,謹慎擴產不代表擴張止步。無論是頭部企業優化產能利用率,還是中腰部企業募資擴產,所求無非是市占率的穩中求進。
一個現實的問題是,在國内消費端需求保持穩定、降本空間有限的前提下,行業新的增長機會在哪裏?部分豬企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12 月 3 日,新希望面向 180 名海外核心員工推出了 5 折員工持股計劃,拟籌集資金總額不超過 4251.37 萬元,而業績考核目标為 2025 年海外營業收入增長不低于 10%。
據悉,海外市場被視為新希望的增長第三極。資料顯示,作為率先 " 出海 " 的中國農牧企業,新希望自 1999 年起陸續進入 15 個國家和地區,經營 60 多家分子公司,并于近年開始在越南布局養豬場。2023 年,公司海外業務實現營收 200.79 億元,成為 2023 年境外收入超過 200 億元的 87 家 A 股上市公司中,唯一一家農牧業公司。
在近期披露的多份投資者調研紀要中,海大集團表示,海外的產能建設與擴張将是資本開支的重點,公司在養殖資源豐富的越南、印尼、厄瓜多、埃及等區網域均有產能布局。
不過,海大集團的海外業務主要體現為飼料出海。财報顯示,2020 年以來,公司海外業務營收同比增速基本每年都有 20%-30%。截至 2024 年上半年,海大集團的海外地區飼料外銷量超 100 萬噸,同比增長超 30%。
除了一些深耕海外多年的豬企外,牧原股份今年也加入了出海陣營。
今年 9 月,牧原股份與 BAF 越南農業股份公司籤訂了戰略合作協定,開始探索海外發展。據介紹,牧原股份将為越南 BAF 公司提供豬場設計和建設、生物安全、環保等方面的解決方案和技術服務,推動越南養豬產業向更高效率、更高品質、更加綠色的方向發展。
和新希望在越南建自己的養豬場不同,牧原強調的是 " 合作 " 以及 " 提供方案和服務 "。牧原股份董秘秦軍近日表示,在對海外市場進行調研與評估後,公司希望利用多年發展過程積累的技術及經驗,解決當地生豬養殖行業的痛點與難題,提升生產效率。當前公司的海外發展處于嘗試與探索時期,未來會結合自身發展戰略和業務發展需求綜合評估,審慎決策相關合作事宜。
随着豬企相繼布局海外,海外競争愈發激烈,加上外國企業進入海外市場不可避免要承擔法律和政治風險,豬企的出海之路并非坦途。
廣東省養豬行業協會會長、中山大學教授劉小紅表示,以越南、泰國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自身養豬體量大,中國豬企如果在當地建設豬場,選擇在傳統養豬領網域與當地企業做平等競争,很難成功。
" 中國豬企出海一定要找準賽道,瞄準當地的弱勢領網域。" 在劉小紅看來,以技術服務的形式出海,發揮中國企業在智能化養殖方面的優勢,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本文首發钛媒體 App,作者 | 馬瓊,編輯 | 曹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