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電車事故逃學生倒計時:你的車門打得開嗎?,歡迎閲讀。
锂電池的電化學特性決定,一旦發生碰撞,電動汽車面臨的有可能是全車斷電、電池爆燃等高風險事故。
當前,國标對汽車電池包碰撞标準的要求是:在電池單體發生熱失控後,電池系統要控制 5 分鍾内不起火不爆炸。不過,該碰撞法規中,正面碰撞速度限制僅為 50km/h,側面碰撞速度僅為 32km/h。
而在通常的事故中,車速往往更高,也就意味着,當事故真正發生時,後果可能更惡劣。因而留給車内人員的時間,可能比 5 分鍾更少。此時,是否能順利打開車門逃學生,就成了那個至關重要的 " 生死之門 "。
為了這數以秒計的逃學生時間,門鎖背後的電子控制機制,無疑成為不可忽視的安全錨點。
其背後所包含的電源與線束保護、車門的應急開啓、甚至最後的機械備份等安全性設計,都值得車企投入大量精力,也值得消費者在眼花缭亂的配置之外,加以關注。
門鎖能打開的第一步:保護電源與線束,防止斷電
現在市場上在售的絕大部分汽車,采用的都是電子車鎖裝置,支持自動上下鎖、遙控解鎖甚至手機遠程解鎖等功能。
車輛行駛上路後,輪速感應器檢測到速度超過 20-30km/h 時,車輛會自動上鎖。所以行駛中的車輛,通常都是上鎖狀态。
實現這些功能的基礎,就是門鎖控制單元接入了汽車的車内控制器的局網域網。
這是一個近似心髒與全身血管的結構。蓄電池是心髒,車輛主控制器與電源之間,由俗稱 " 硬線 " 的正負極電線連接。
電路示意
主控制器與次級控制器或功能件之間便是支持局網域網的通訊線,以及部分更細一級的硬線。
部分高安全等級的功能件,還會布置冗餘電源,或是冗餘線路。
簡而言之,蓄電池是這套機制的源頭,如果蓄電池被撞毀,那麼全車絕大部分功能都将失效。
當然,電動汽車的蓄電池是相對安全的。
由于沒有發動機,電動汽車的蓄電池大多位于備份箱與後排座椅之間的位置,受 B 柱 C 柱雙重保護,安全性普遍較高。
如果在蓄電池沒有損毀情況下,全車依然出現斷電現象,那麼大概率便是汽車線束遭到了破壞。
" 線束的做法,在汽車行業其實是比較成熟的。比如線束跟尖鋭金屬物保持距離、在線束外部增加膠質保護層等 ",有車企研發人士告訴 36 氪," 有區别的,就是用料了 "。
汽車線束的保護材料,通常分膠帶、波紋管、熱縮管、纏繞管等幾類。波紋管成本在幾十到百元不等,纏繞管由于有更好的耐腐蝕性與抗震性,其成本至高上千元。
" 所有車企都會上保護層,但問題就是,上的是什麼保護層。波紋管和波紋管之間也是有價格和性能差距的 ",曾就職于多家車企的研發人士告訴 36 氪。
" 現在都在追求降本,已經有一些車企在線束保護材料上做減法了 "。
這其中,高端合資品牌往往更有安全堅持,傾向于更加安全的選擇,國產品牌則還需加強。
根據以上論述,如果蓄電池或對應線束被破壞,如車門鎖這樣的 " 救命鎖 ",是否就直接失效鎖死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控制車門鎖的元件是一枚電子裝置,假如徹底斷電,該電子裝置無論如何都無法再起效。
所以工程師們的做法便是:搶在斷電之前,迅速打開門鎖。
第二步:碰撞後,車門得自動彈開
這種 " 與死神搶命 " 的做法其實不是新鮮事,安全氣囊便是一個例子。
每輛汽車都裝配了若幹個碰撞傳感器,這些碰撞傳感器在感知到車輛發生嚴重碰撞的瞬間,會在毫秒級的時間内,向車輛發出上百個信号。安全氣囊的點火裝置接收信号後,會迅速點火,引爆車内氣囊。
以上全鏈路,會在 20-30 毫秒,也就是 0.2-0.3 秒之間完成。
這個過程,既需要高精度的碰撞傳感器,也需要功能件上有響應速度足夠快的接收器。在安全氣囊上,這些配置已然預定俗稱。
但絕大部分車企的汽車門鎖,沒有使用如此高性能的接收器與執行器。
以安全氣囊為例,包括感應器與控制器在内的整套鏈路,目前價格在 3000 元到上萬元不等。價格越高,其響應速度自然更加優秀。
" 貴的車,不一定用的就是好的安全裝置,同一家車企不同型号的車,安全裝置也是不一樣的 ",有供應鏈人士告訴 36 氪," 如果你覺得,這個車看得見的部分,就已經物超所值了,那麼它就可能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省錢減配了 "。
汽車線束做同等保護,但保護材料強度弱一些;汽車門鎖有同樣的應急鏈路,但使用的傳感器慢一些。
在價格戰激烈的當下,車企從各個零部件上 " 摳 " 下來的一點點利潤,便會讓事故當下的駕乘人員多一分危險。
" 不過,已經有一些國際大牌的燃油車,考慮在門鎖上用更頂尖的傳感器了 ",該供應鏈人士向 36 氪透露。
至于為消費者廣泛诟病的隐藏式門把手,與事故當下車門是否可以自動彈開,幾乎沒有任何直接聯系。門把手只是一個控制選項,車門開合實際受控于物理鎖結構,而這個結構在汽車行業幾乎已經不存在斷層的技術壁壘。
也就是説,只要車鎖自動解開,連接車門的鈎扣便可以實現物理斷開,讓車門自動打開。
最後防線:主駕内側的機械門把手
假如事故後車輛迅速斷電,且門鎖沒有自動解鎖、車門并且自動彈開,車上人員就沒有一線逃學生可能了嗎?
" 機械結構是安全的最後防火線,做這一行的,都知道要留一條純機械結構 ",一位功能安全工程師告訴 36 氪。
美國聯邦機動車安全标準明确要求,車門鎖系統需具備機械解鎖功能。中國《機動車運行安全技術條件》雖然沒有明确提及 " 機械把手 ",但也隐含要求了,車門在斷電或電子系統故障時,仍需能通過機械裝置開啓。
" 車内四個車門,每個廠家的考量各不相同。但主駕内側的機械門把手,無論如何都是可以被打開的 ",該工程師告訴 36 氪。
在這道最後防線中,唯一不同的是,如今新能源車的機械門把手位置不盡相同。
有些位于車窗控制鍵的前部,有些位于門板儲物槽前部,還有些位于門板儲物槽的頂部。一位來自老牌車企的功能安全負責人向 36 氪感嘆," 救命的裝置,怎麼能放在如此隐蔽的位置呢?"
當然,上述所有一切的前提是,車門未被碰撞至嚴重變形,車門與門鎖一旦變形,便只能通過切割車門施救。
出于對智能駕駛的熱衷,大部分中國新能源品牌都更注重主動安全。第一道防線的建立,的确預防了許多事故,拯救了很多家庭。
但電動汽車最特殊的一點便是,一旦事故無法阻止,便有極大可能發生電池爆燃,導致整車燒毀與人員傷亡。
被動安全,同樣應該受到足夠重視。高端合資品牌在這方面,往往做得更好。
奔馳人士向 36 氪表示," 被動安全的很多測試,其實我們也是在仿真系統中進行的,不可能拿成百上千輛真車去撞 "。
" 但我們從事汽車研發的時間足夠長,我們的用户和經歷過的事故都足夠多,我們非常了解,哪些地方值得做大量的安全工作 "。
36 氪還采訪多位供應鏈人士,他們向 36 氪表示," 工業產品,不可能做到完美六邊形。要耐用就得降低部分性能,要求性能高安全性高,就得提升價格 "。
" 國際大牌子更關注安全,安全達标了,再看造型價格噪音等等,但國内不是,很大一部分廠家以價格和耐用優先,還有一部分很新的車企,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六邊形評價,有點胡亂要求指标的意思 "。
總而言之,降本增效的前提,永遠應該是安全。
「智能電動車快速普及,車企市場份額血拼中,來不及片刻喘息,也在分毫必争的價格戰中,對于安全底線的堅守,開始搖擺,甚至不斷向下試探。
本系列将長期關注智能電動汽車普及之戰中的安全之戰,門鎖安全之後,36 氪汽車還将從智駕、電池、整車等各個環節,推出更多安全系列文章,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