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打開日本市場背後,Dify 是怎麼做 AI 全球化的?,歡迎閲讀。
2024 年,做一款面向全球的產品幾乎成為 AI 創業者的必修課,Heygen、Talkie、Monica 等都在北美獲得了可觀的營收。在中國 AI 創業者走向全球的地圖上,人們普遍認為,美國的 AI 技術發展快、用户接受度高、付費習慣也好,是一定要嘗試的優質市場。
但在一眾做全球化的 AI 創業公司中,Dify 的路徑讓人意外。
自 2023 年 3 月創立以來,Dify 在中國、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推出產品,但增長最快、用户最多的市場從日本「自然長出」。
對軟體這個品類來説,日本是一個傳統、「守舊」或者説「保守」的市場,這意味着新進入的軟體提供商「難以攻入」。另一方面,日本市場對于 AI 的接受度尚處于初級階段,外界有感知的 AI 應用也并不多。你很難想象,就是這樣一個市場,成為 Dify 全球化之路上目前做得最成功的區網域。
在過去一年 AI 全球化的浪潮中,Dify 成為一個繞不開的案例:產品體驗越來越好、用户增長迅猛發展。作為一個開源項目,Dify 在 GitHub 上已經有 54000 個 Star,迅速跻身為全球 LLM Tools 增速 Top1 的開源項目,其開源版本在全球有 300 多萬的安裝量。
但不少人在聊起 Dify 時也會不約而同地表達類似的擔憂:「Dify 的產品是幫助開發 AI 應用的中間層工具,在大模型時代,這是大廠一定會做的事」;「Dify 有用户但商業化難,最好的方式是被收購」。
對于這些質疑,過去一年半的實踐讓 Dify 團隊堅定了自己的選擇,盡管 AI Infra 是大廠都會做的事,但仍有未被滿足的需求,比如開發者需要一個中立的、多模型的「工具箱」等。事實上,作為一個非常早期的初創公司,Dify 目前是盈利的狀态,已服務超過 30 家财富 500 強企業。
2024 年 12 月 16 日,在極客公園 IF2025 創新大會上,Dify AI 創始人、CEO 張路宇,以工具產品經理的視角分享了 Dify 的全球化故事。作為連續創業者,張路宇的上一段創業生涯是面向開發者的 SaaS 軟體服務,這段經歷也給了團隊創業 Dify 時做決策的一些必要 knowhow,張路宇也更多把 Dify 過去一年取得的成功歸結為「選擇」與「運氣」。
以下是張路宇的演講全文,經極客公園整理:
Dify 是一個開源的、面向全球的、ToB 的 AI 應用開發平台。過去一年,Dify 成為成長最快的 AI Infra 產品。
去年也是在這個舞台、同一個位置,我參加了極客公園創新大會的一個圓桌,當時就被拍下來發到網上。今年 4 月份 Dify 產品在日常市場非常火爆時,日本網友把我們扒出來貼上了這張圖説:Dify 是一家什麼樣公司?他們是不是一個有政府背景、有騰訊背景的企業?能不能讓這個公司進入我們的市場?他們對我們做了一個深度的研究,并且把這個文章放在了 Note.com 日本最受歡迎的一個平台上,售價 500 日元。
所以我們全球化第一道「坎」是極客公園帶來的,好在我們的市場團隊幫我們平穩度過這次危機公關。
今年 Dify 在日本市場迅速增長時,網友扒出張路宇去年參加 極客公園 IF 大會的照片|圖片來源:Dify
15 世紀時,哥倫布為了做貿易帶着團隊向西航行,找到一個新大陸。當時認為這個地方是印度,哥倫布至死都認為找到了印度,所以今天會看到一個 Indians 這個詞怎麼來的,他們當時認為這是印度人。
講這個故事是兩個隐喻:
第一,你在出發、航行時,可能不能确定你最終去哪裏;第二,你帶着所有認知去一個新的地方時,你一定有過去的認知依賴,你會覺得這裏是印度,會以當時的認知、思維面向那個市場去做。
今天的分享我想交付一些信息:面對一個增長這麼快的市場,一個初創團隊怎麼最快得到一個成熟邏輯、去做出一個增長最快的成功產品。
具體會聊三個話題,也是我們創業時做的三個選擇:
一、我們堅定的選擇第一天就做全球化,
二、我們是一家 PLG ToB 公司;
三、我們做的一個最危險的決定:產品第一天就是在 GitHub 上開源的,99% 的開源。
01「工具產品全球化」已經被驗證過
為什麼要做全球化的市場?我覺得和每個團隊的基因、過往經歷都有關系。Dify 是一個工具的、軟體的、Infra 的、開源的產品,我們認為,工具產品屬性就應該面向全球化的市場。
這是 Dify 今天取得的一點成績,左面這個圖是我們在 GitHub 上的用户分布,有 50% 左右的用户來自中國。其實中國開發者基數非常大,像 LangChain 這樣的產品裏中國的開發者比例也占 40%,非常高的比重。
在其他市場,比如在北美、日本等,Dify 也都做了比較好的覆蓋率。
另外,Dify 的產品增速已經超越了所有相關的開源產品,我們在 GitHub 上有 5 萬多的 Stars,還有 500 多個全球一起共創產品的貢獻者,整個產品在全球安裝量超過了 300 萬,這是非常大的數字。
為了做全球化產品,Dify 做的各種工作如上圖|截圖來源:Dify
為了做全球化這件事,我們在第一天做了很多的架構設計和一些準備工作。首先從公司層面上來説,我們是美國特拉華州的一個公司,以這樣一個身份做全球服務。
全球化產品在語言問題上,我們不止有英語、日語……,Dify GitHub 頁面上甚至有一個語言是克林貢語——就是星球大戰裏面説的那個語言,是為了提升西方用户的文化黏性。
做一個全球化的產品,除了語言問題,還要去做很多合規操作,我們聘請了非常貴的律所做一些國際認證 SOC2 等,去符合大家的期待,還有把所有數據放在合規的區網域。
另外,做全球化產品本身,團隊也應該是國際化的,我們在整個團隊裏面構建了一套信息環境,一方面我們自己用了很多 SaaS 的工具鏈的產品,比如我們用 Front 處理郵件,用 Linear 處理需求的流轉,我們有一套自己的工具站。一個挑戰是,因為 Dify 是中間件,左面是模型,右面是應用爆發,Dify 需要做非常好的信息的吞吐量,怎麼跟進這麼快的技術變化、怎麼快速迭代產品,這也是我們一開始設計的方向。
另外招聘的環節,我們的團隊分布全球,除了在國内的團隊,還有北美、日本、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亞的同事,我們進來的同事都需要做一系列的測試,包括英語和其他東西才能滿足人才需求。這是我們的準備工作。
然後應該把你的魚竿指向哪裏?
我覺得這是可以通過歷史數據回答的,你是做工具產品或者做硬體產品,過去在這個市場已經成功的模式是什麼?什麼市場是最大的,應該把鈎子、把魚竿伸向哪裏?
有一個不幸的數字,中國軟體不太好做,占全球營收比例不超過 5%,這裏有三個產品的例子,Slack、Figma 和 WordPress 三個超過十年的、非常流行的產品。這是最終的用户數據的分布,可以看到一些國家比例是比較大的。
還有一個例子是 Notion,他們在發布 1.0 產品之前也經歷了扭曲和找 PMF 的階段。今天他們有 1 億用户,但當時創造這個產品時團隊已經扛不住了,團隊從舊金山搬到日本降低成本來做這件事。他們用户數據分布也很有意思,今天 80% 的收入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70% 以上用户在美國以外的地區,這個説明什麼問題。説明美國人民也要出海(哈哈)。
另外一個數據可以參考,美國的 GDP 每年增速可能就是兩個點、三個點,但美國股票指數,納斯達克、标注普爾過去幾十年的增長基本上是每年十幾、二十個點的增長。為什麼股票指數超過國家 GDP 的增速?
因為今天在美國标普 500 上的所有公司都是新經濟、全球化公司,他們也是基于本土的技術或者其他優勢做全球市場,這個是不分國界的,不管中國還是其他國家。
工具產品是沒有國界的,打開電腦,你不會在意每天用的那些東西是哪個國家的,但有一些產品比如説涉及到一些人力資源或者 CRM 等等這些類似的賽道,文化屬性非常重,如果選擇了這個賽道,慣性會加強,會去影響你去做市場的一些摩擦度。
舉個例子,我們做日本市場遇到很多問題,因為日本流程非常細致,他們會去挑戰我們的產品。我們日本同事説,超過幾點不過能給他發消息,我們發一封郵件哪些敬語都是有一套自己的邏輯,有很多這樣的技術細節、摩擦細節,需要在做全球化的過程當中處理。
02「PLG ToB」是 Dify 盈利的關鍵
為什麼選擇這麼一個模式,PLG ToB?(PLG,產品導向的增長)
PLG ToB 的意思是通過產品完成自身的 GTM(Go-to-Market,走向市場階段),最終讓大客户、B 端客户給你付錢。
先來分析 ToC、ToB 有什麼區别?過去一年大家已經看到 ToC 的生成式 AI 應用非常卷,很多團隊沒有那麼幸運,今天還在找自己的市場在哪、找自己的 PMF(產品市場匹配點)在哪,產品形态還沒有找到。我整體覺得,ToC 產品是符合演化論的,有一個賽馬機制,一些好的想法在快速市場驗證中會出來,還有一些注定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我們覺得在去年三四月份那個視窗,當時如果投身 ToC 直接做這個事,會失去一些市場的技術視窗。因為前面這個時間非常非常重要,(這時的增長)是錢買不回來的。
再看 ToB,是難賺錢、需要跟客户喝酒、回款非常慢、需要非常大的銷售團隊、需要有很多合作夥伴。這不是一個新興的創業公司應該去做的事情,更多是雲廠商等積累了很多資源的公司才能去做。
我們選擇的模式叫 PLG ToB,通過開源社區、生态,完成最大化的市場覆蓋率,達到最低的獲客成本,通過 ToC 的成長速度、最終觸達 ToB 的用户給你付錢。
如果去看 SaaS 產品的話,這類產品最大難度在于獲客成本,獲得一個用户需要花多少錢?
傳統 SaaS 模式要麼做 SEO(搜索引擎優化)、要麼通過社區推廣、要麼通過廣告投放等方式來獲客,這是一個算帳的生意,投多少錢回來多少用户。
但是生成式 AI 整體的品類是世界上最卷的賽道,你需要最大化地得到你的市場覆蓋率,你需要赢。當時選擇傳統 SaaS 模式,我們顯然沒有辦法赢,因為這是一個算帳的模式,多少錢都不夠投。
有另外一個例子,Atlassian,就是做 Jira 和 Confluence 的那家公司,我們可以看到它的獲客成本比其他廠商都要低,19% 的獲客成本,這些用户幾乎是以非常低的成本進來、然後付訂閲費的。
Dify 在過去一年半已經服務了全球 500 強企業中 40 家,也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因為傳統來説,一個 ToB 企業做到三五年才能接觸到這些廠商,而且我們獲客成本幾乎為 0,從公司創立到現在,我們一共花了不到 40 萬人民币市場費用做到這個數字,這是 PLG ToB 的力量。
傳統的公司需要兩年或者更久達到自己的盈虧平衡線,PLG ToB 公司基本上是在七八個月的時間。Dify 給一些開發者樹立了一個榜樣或者跑通了一個模式,這是一個來自于本土的企業,如果你要去做全球 ToB,這是跑得通的模式,你能通過這個方式獲得增長。
03 開源對做 ToB 市場的好處:建立信任
第三問題是為什麼選擇開源?
Dify 是基于阿帕奇 2.0 協定去做的一些修正的開源協定、去開放的產品,這個產品的發行、給用户用是不要錢的,但是在特定情況下,比如大用户量、大租户情況下需要給我們一些授權費。
我們通過 PLG 去獲得的最快增長速度,去賺 ToB 的錢,但是ToB 本來最大難題在于説怎麼讓用户信任你,他們會挑戰你的工程,挑戰你的 SaaS 服務或者軟體工程安全,挑戰你有沒有供應商資質,很多這樣的問題。
開源是本土團隊最快 GTM(進入市場)到全球的方式,因為你把你的源代碼公開了,你甚至把整個軟體的構建過程,每次提交 issue、commits 都公開了,他們天然可以感知到:你是不是一個真誠的認真的團隊、可以感受到你的軟體是不是可靠的,這是我們跑出來的模式。
04 One More Thing:勇敢邁出去,不要低估自己的好運氣
你在構建一個新的產品和新的公司中,你會在這個過程中去獲得那些相信你的人給你的支持,我們在過去一年半有一些小經歷,首先在客户上赢得了大客户。
我們曾經有一個歐洲客户來詢價,我們報了一個數字,合作過程中他們説「你們的服務非常好,我要給你付兩倍的報價,同時給你一個 million(百萬)美金的市場推廣費用」,這是我以前創業過程中從來沒有遇到過的。
我們招聘員工的過程中發現,有很多來自 QS 50 大學,他們放棄了非常好的職位,找到我們,來到我們的團隊。坦率説我自己是初中畢業,我真的認識了非常好的人。
再説説我們的投資人,今天大家知道,融資環境不如意。我們第一輪天使投資人,沒有大篇幅跟我聊商業模式怎麼樣,而是説「我喜歡你們的故事、喜歡你們的團隊」。這是一個非常柔性的、感性的評價。
我們的合作夥伴,因為今天 Dify 和幾大雲廠商,包括 Azure、AWS 都有很深的合作,AWS 在中國所有的產品銷售和雲捆綁帶着 Dify,在日本和美國也是這樣。我們以前是不敢相信可以和 AWS、微軟做這麼大的合作,他們都是派出全球的 VP 或者中國區負責人來跟我們做合作。這樣的例子可以舉出很多。
所以我想跟大家講:不要低估自己的運氣,要把自己的狀态展開。我自己的職業生涯、上一次創業和現在創立 Dify,很多東西都不在我的計劃之内。或者我換一種説法,如果你計劃了某件事,把一個事算得非常清楚,要去做美國市場、中國市場、去做哪個國家的市場,算清楚之後其實你能達到的最好的狀态,大概率也就落在你的計劃裏,但是如果説你把一定程度的自己開放出來交給市場,交給自己運氣,交給時代給你的機會,你會發現有很多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出現,完全不在你自己的計劃之内,這是我做所有事情的經歷。
今天我相信來這裏的觀眾很多是產品經理,我也給大家一些信心,不要去畏懼做選擇,不要害怕邁出第一步,去嘗試做這樣的事,可能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回報。初創不要緊、小公司也不要緊,你自己技術沒有那麼好、團隊沒有那麼好,不要緊,把自己開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