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一集一反轉,這周的懸疑快感它給了,歡迎閲讀。
前段時間,網飛的《暗夜情報員》非常之火,收視屢破紀錄。
緊湊的節奏、計時的情節,很多人都説看出了當年追美劇《24 小時》的感覺。
巧的是,《24 小時》男主" 鮑小強 "最近也上線了一部新劇。
在《24 小時》中,鮑小強身為特工,從業多年,拯救過好幾任美國總統,沒想到出走半生,歸來時還是逃不過上蹿下跳、拯救美國于水火之中的命運——
看名字就知道,這又是部間諜劇。
不過這次小強扮演的男主是個商業間諜,平時會收錢幫大公司解決問題。
他的好基友瓦倫斯開了家數據分析公司,他自己則有個技能齊全得堪比詐騙團夥的小團隊,兩人配合默契,經常靠見不得人的手段給客户提供 " 商業策略 "。
劇集開場他就秀了把操作,黑掉酒吧的電視公屏,随後和同伴配合,裝作無意地讓目标人物看到剪輯好的假新聞,誤以為股票将要暴跌。
等對方一個電話将股票抛售,他的客户再以低價購入。
這套操作,男主早已駕輕就熟。
當晚他不僅順利完成任務,還遇到一個主動搭讪的性感女郎,與之發生了一夜情。
不過,因為作案太多,男主早就被聯調局金融犯罪部門盯上。
一個名叫麥迪的女特工知道他罪行累累,只是一直拿不到證據。
一天,男主又接到一個髒活兒。基友神秘兮兮地交給他一個檔案袋,説這個任務難倒不難,但只能給最信任的人做。
他打開一看,這次的金主是個時尚集團,最近被控告雇傭童工,正在接受調查。
集團為了平息事态,聲稱這些指控和調查,都是其競争對手斑諾瑪集團策劃的。
男主團隊的任務,是拿到證明斑諾瑪和财政部調查員 " 勾結 " 的物證,如果沒有,就去制造一個。
因為有強大的數據支持,這個任務确實不算難。
男主很快掌握了斑諾瑪高管和财政部調查員的住址、工作日程和生活習慣等信息,于是安排了一系列巧合,讓兩人完成同框。
然而,當他拿着 " 物證 " 照片回去拿賞金時,意外發生了。
他再次見到之前那個發生過一夜情的女子,懷疑對方在跟蹤自己。正當他上前找人理論時,街邊的大屏突然開始播放新聞——他剛剛偷拍的那個财政部調查員,死了。
而他自己則成了頭号嫌疑犯。
不僅如此,公司大樓突發爆炸,小隊成員全部下線;
他的基友在收到一封神秘郵件後,就像接到了某種指令,突然當着他的面跳樓自殺。
換言之,所有知情人一朝之間全被滅口。
男主只能一邊逃避追捕,一邊查出案件背後的真相 ……
可以説,《間諜兔洞》第一集節奏極快,瞬間将劇情推入高潮。但它并沒有按套路出牌,每集結尾都會給出一個高能反轉。
比如第一集結束時,男主回到舊宅。
這時我們才發現那個調查員不僅沒死,還被他囚禁在家裏。
原來,基友交給他的任務,并不僅僅是誣陷斑諾瑪集團和調查員勾結,還要在事後滅口,将調查員殺掉。
男主不想殺人,便暫時将調查員隐藏起來。
但他沒想到自己也是計劃中的一環,變成給人頂鍋的冤大頭。
整個事件明顯有人在幕後設局,男主能找到的突破口只有兩個——
其一是身份不明的一夜情女子。
但當男主找到她時,她也險些遭人滅口,于是兩人很快理清誤會,成為搭檔。
其二是基友死前收到的指令郵件。
如果能拿到基友的通訊數據,或許能查到誰在幕後主使。
值得一提的是,整部劇采用兩條時間線交叉叙事。一邊講述男主如何擺脱困境,一邊回憶他在童年時期與父親、基友之間的經歷。
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親歷過槍殺案,父親在家中被謀殺。
但那時沒人告訴他發生了什麼,只隐晦地表示他的父親是為國殉職。長大之後,他才明白父親是中情局特工。
而他的基友,從小就是個數學天才。
父親死後,男主一直很在意遺物裏那個保險箱,可自己打不開,最後在基友的幫助下破解了父親的密碼。
正是這次經歷和裏面留下的資料,影響了兩人的人生。
在第二集的結尾,男主 " 死去多年 " 的父親突然回家了,他将向他坦白這些年自己獨自潛伏完成的任務,而這一切也與男主此刻深陷的危機緊密相關。
雖然這部劇和《暗夜情報員》同檔期播出,又找來了鮑小強做主演,但論主題其實更像之前那部熱播英劇《真相捕捉》,都聚焦于科技對生活的入侵,講述數據如何影響人們行為的問題。
劇中的幾名主角,無一例外都深谙這一點。男主的父親做情報工作,不必多説,他在保險箱裏留下的資料就是自己以工作經驗寫成的《控制算法》教科書。
在他看來,只要擁有足夠多的數據,就能預測乃至掌控人們的行為。
而男主和基友的工作,正是利用了這一點。
一個為企業提供數據分析,收割用户、碾壓同行;另一個則利用網絡時代人們有意無意間暴露的個人信息,遊走在經濟犯罪的邊緣。
不過,男主一直對此毫無悔意,他認為自己的工作雖不光彩,但坑害的對象也是在靠掌握更多的資源和信息賺錢,所以大家半斤八兩。
直到這個隐藏在幕後的反派,靠濫用技術、篡改真相将他變成了走投無路的殺人犯,他才意識到這是一種反噬。
企業可以依靠數據為自己牟利,政客也利用這套數據情報網絡操縱輿論、黨同伐異,影響社會的走向。
值得一提的是,編劇将這些關于數據分析、隐私安全的思考,融入到了劇情細節中。
比如男主在查詢基友的通訊記錄時,需要破解身份驗證密碼。但基友已經去世,他只能靠着一次次閃回記憶,尋找基友在生前留下的線索提示。
就觀感而言,劇集有很強的懸疑解謎屬性。看着原本靠着數據情報業務發家致富的主角,不明不白變成了數據受害者,也有一種説不出的諷刺感。
這讓我想到,前段時間有網友貼出過一段和 Chatgpt 的對話,讓 AI 設想一下如果它能擺脱倫理限制,要怎麼毀滅人類。
因為給了假設條件,AI 便像個學生一樣開始條理清晰地分析,如何利用數據去分化不同群體、破壞社會秩序、引導人類自相殘殺,和劇中男主的父親在他的《控制算法》教科書裏所寫的如出一轍。
在那條熱帖底下,有網友評論 AI 的發言細思極恐,但説到底,它并不會真正思考與創造,只是從語義庫裏總結出人類社會已經存在的事物。
創造和使用技術的是人,這些技術導向怎樣的後果,是人們自己應該反思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