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又貴又難開的“方盒子”,成了車企眼中的香饽饽,歡迎閲讀。
成都車展的熱度剛過,網友總結相當到位:本期車展,硬派越野方盒子扎堆;中國車企展台比合資熱鬧;新能源車唱主角,燃油車是不是要 " 亡 " 了?
後兩條很好理解,畢竟如今新能源滲透率加速,而中國車企又有提前布局的優勢,熱度高很正常。
再加上趨勢、油價等特定因素,如今購車,許多消費者都在懷疑:再買燃油車,是不是有些過時了?
但硬派越野的爆火确實出乎意料。早些年,這類車以牧馬人、奔馳 G 等為代名詞,優點是性能出色、設計個性;缺點也非常突出,如:操控差、油耗高、售價貴等。
鮮明的标籤,促使硬派越野應用于兩種場景,要麼是富人的大玩具,要麼是剛需工具車,與家用車存在很大的距離。
偏冷門和小眾的定位,也讓這類車銷量有限,像普拉多、蘭德酷路澤和帕傑羅等,官方渠道已經退出國内市場多年。
但最近幾年,在坦克銷量爆火之後,國内細分車型開始增多,捷途旅行者、全新 BJ40、哈弗猛龍、坦克 400、方程豹豹 5、猛士 917 ……今年的成都車展,反而成了冷門 " 方盒子 " 的主場。
一部分新車按需進化
先給大家科普一下,雖然都是方盒子,但是具體車型之間還是有區别的,以捷途旅行者和坦克 300 為例,前者沒有獨立大梁和扭矩放大器,是在城市 SUV 的基礎上,換了個更硬派的造型。
後者則各種越野性能具備,擁有極強的通過能力。因此本質上,捷途旅行者這類車型,只是造型相對硬朗的城市 SUV。
細分市場,哈弗大狗算是開拓者,老狐覺得:這類車的出現,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方面,是消費者的審美疲勞,總結最近上市的新車,我們可以發現封閉式前臉、隐藏式門把手、懸浮車頂、貫穿式燈組等,已經成為了共有元素,趨同化的設計潮流,讓年輕消費者更加期待個性化的車型。
另一方面,是實際使用場景,大部分消費者很難去長時間户外越野,再加上城市駕駛靈活性和油耗方面的考慮,城市 SUV 的底子,反而更容易讓消費者接受 " 方盒子 "。
同時,從執行角度來説,大多數主流車企都擁有現成的城市 SUV 技術,推出這類車型,還可以減少研發成本和時間。
此外,15 萬級城市 SUV 市場,競争已經相當白熱化," 方盒子 " 還可緩解主銷車型壓力,開拓更加精分的市場。本質上,用户與廠家的雙向需求,催化了 " 變種方盒子 " 新車的滋生。
另一部分迫切參戰
當然,還有一部分 " 方盒子 " 新車,是正兒八經的硬派越野。
可能有同學會問:你前面都説了,這類車不适合家用,為啥還有這麼多新車要推出呢?
内需是一切的先決條件。在國内越野車市場,坦克絕對算是成功的代表,坦克 300 / 500 曾一車難求,完成了叫好又叫座的華麗轉身,也順帶讓硬派越野火了。
至于具體的奧秘,進口 / 合資越野車的退市,留下了一定的市場空間,再加上坦克的定價和產品實力合理,于是具備了熱賣的先決條件。
最終形成一定的規模後,讓對手們幡然醒悟并跟進,冷門市場同樣存在紅海。同時,對于長城汽車本身來説,坦克的成功,也在催化品牌向上,提升溢價能力。
相比最初售價 20 萬出頭的哈弗 H9,定位相當的坦克 500 已經來到了 30 萬級區間,我們不否認產品力的提升,但中高端市場确實需要品牌力支撐。
" 方盒子 " 提升品牌形象
這方面,對于急需完成高端化突破的中國車企來説,也是至關重要的。而且事實説明:冷門車型,确實容易跨越門第的限制。比如:活的更另類的豐田埃爾法。
工程師曾直言埃爾法很成功:相比日本本土,進入國内後,埃爾法的售價貴了 3 倍,銷量和價格均能夠媲美奔馳 S 級。
蘭德酷路澤、埃爾法等車型的受歡迎程度,也是豐田看起來比鄰居本田、日產 " 貴氣的 " 原因。
在豪華品牌中,奔馳排在 BBA 第一位,也是同樣的道理,相比寶馬和奧迪的頂級車型,奔馳的 S 級、G 級等認可度更高,高端車型的表現,往往對品牌力和溢價能力,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客觀上,既然細分市場擁有一定的存量,對手肯定不能放任坦克一家獨大,豐富的車型選擇,對于我們消費者來説也是好消息,畢竟競争内卷、價格戰之後,用户才是最終的受益者。
此外,近幾年露營、自駕等休閒生活方式的興起,也讓硬派越野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更讓出色的通過能力有了施展空間。
這種效應類似,在短視頻平台,每當許巍的歌聲響起,我們總是想請假,來場説走就走的旅行。更深層次,新能源動力的普及,也讓硬派越野的性能獲得了提升。
不僅可以降低油耗,提升使用成本。續航破千公裏的常規操作,也優化了荒漠穿越的适配性,畢竟在沙漠和戈壁,加油站遠沒有城區方便。
而且從國際化的角度來説,硬派越野更容易接軌,在美國和澳大利亞等市場,在路況和個性的加持下,這類車型的市場份額更大,而海外品牌在混動技術上發力普遍較晚。
憑借現有體系和規模,中國車企可以避免轎車、SUV 熱門市場的激烈厮殺,進而優化銷量、速度等實際表現。
老狐覺得:眾多的 " 方盒子 " 新車,也證明了國内市場的内卷程度,未來在營銷、技術和產品上,品牌間的專屬标籤會被弱化。
就像某車企領導説的:你有的,别人全都有,不存在 " 躺赢 " 的説法,下半場是技術、更新速度、市場與服務的綜合比拼。
當然,細分市場的競品增多,也意味着 " 戰火 " 的再次更新,如果能以更實惠的售價,來擁有 " 方盒子 ",心裏難免暗爽一番。
參考資料:
成都車展
編輯:澤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