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創14年來最大跌幅,歐洲“火車頭”意外拖後腿,歡迎閲讀。
作 者丨吳斌
編 輯丨李瑩亮
圖 源丨圖蟲
盡管德國 PPI 創下 14 年來最大跌幅,但通脹壓力并未煙消雲散。
當地時間 8 月 21 日,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德國 7 月 PPI 同比下降 6%,為 2020 年 11 月以來首度同比下跌,同時也創下 2009 年 10 月以來最大跌幅。
需要注意的是,7 月 PPI 同比鋭減主要與基數效應有關,7 月德國能源價格同比下降 19.3%,其中電力價格同比暴跌 30%,天然氣分售價格也同比下跌 16.2%,為 2020 年 12 月以來首次同比下降。
在能源價格之外,德國的通脹壓力仍然很大。7 月德國非耐用消費品價格同比漲幅仍然高達 8.1%,其中食品價格漲幅甚至達到 9.2%。此外,耐用消費品價格同比上升 5.8%,主要漲幅來源為家具(+6%)和家用電器(+7.1%)。
整體而言,德國經濟已經基本陷入滞脹困境之中。德國央行在月度經濟報告中稱,基礎通脹率可能已經見頂,但物價壓力的緩解速度太慢,消費者物價漲幅停留在 2% 以上的風險越來越大。對于德國經濟前景,德國央行表示,第三季度經濟產出将基本持平,民間消費應該會復蘇,但工業產出可能依然疲軟。
作為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的問題也是歐洲普遍的困境,滞脹挑戰下歐洲央行未來的貨币政策決定也将更加艱難。
" 火車頭 " 竟拖後腿
作為歐洲經濟 " 火車頭 ",德國卻意外成了拖後腿的存在。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經調整後的德國國内生產總值在 2022 年四季度環比萎縮 0.4%,随後在今年一季度繼續下降 0.1%,并在二季度勉強持平。德國央行預測,2023 年三季度德國經濟產出可能會 " 再次出現停滞 "。由于就業市場的景氣,個人消費将會對德國經濟形成支撐,但工業生產将繼續成為抑制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曹鴻宇對 21 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作為歐洲經濟領頭羊的德國 2023 年整體表現不佳,今年二季度歐元區經濟整體增長 0.3%,法國和西班牙也均實現增長,德國則持續拖累地區整體經濟表現。
此外,根據 7 月 IMF 發布的預測,2023 年德國經濟将萎縮 0.3%,較此前下調 0.2 個百分點,德國也是 G7 中唯一被 IMF 預測全年經濟将負增長的國家。
除了疲軟的經濟,德國通脹壓力也頗為嚴峻。通脹慣性和持續強勁的薪酬增速令德國央行對通脹下行的路徑相對悲觀,雖然德國通脹率逐漸下降,但 7 月通脹率仍處在 6% 上方,預計會在 2% 目标上方停留更長時間。對比來看,歐元區 7 月通脹率已降至 5.3%。
對此,曹鴻宇分析稱,上半年國際能源價格的持續回落部分緩解了德國面臨的通脹壓力,但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和消費品價格增速仍然居高不下,通脹仍在持續困擾德國經濟表現。與此同時,近期全球能源價格出現抬頭,這可能會再度抬高德國面臨的通脹風險。
滞脹陰霾籠罩歐洲
德國面臨的經濟和通脹壓力基本上是歐元區經濟的縮影,滞脹陰霾正籠罩歐洲。
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歐元區二季度 GDP 環比上升 0.3%,在經歷了去年四季度的負增長和一季度的零增長後艱難重回正值。
曹鴻宇表示,與美國相比,歐洲經濟可能面臨更大的衰退和通脹壓力。歐元區 7 月 HCOB 綜合 PMI 為 48.9,低于市場預期的 49.6,較 6 月下降 1 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回落,且連續兩個月在榮枯線以下,是 2022 年 10 月以來的最低值。其中制造業 PMI 由 6 月的 43.4 進一步跌至 42.7,低于市場預期的 43.5,甚至低于歐債危機期間的低點,服務業 PMI 也連月下降。歐元區經濟活動可能會在未來進一步進入收縮區網域。
此外,根據信息研究機構 Now-Casting 發布的通脹即時預測數據,8 月以來歐元區通脹下行趨勢出現明顯逆轉,在全球能源供需緊張的情況下,不排除未來歐元區通脹止跌回升的可能。
在保德信固定收益(PGIM Fixed Income)首席全球經濟師兼全球宏觀經濟研究主管 Daleep Singh 看來,歐洲經濟增長乏力,雖然比預期更有韌性,但已開始顯示出結構性的不利因素,歐元區第一季度 GDP 增長的唯一正面貢獻來自淨出口,而淨出口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嚴峻,預計 2023 年下半年和 2024 年歐元區經濟均将低于市場預期。
官方層面,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警告稱,歐元區經濟增長存在高度不确定性," 需求疲軟,高通脹和融資條件收緊正在抑制支出,這尤其對制造業構成壓力,同時制造業也受到外部需求疲軟的影響。另外,住房和商業投資也顯示出疲軟的迹象,預計短期内經濟仍将疲軟。"
Daleep 告訴記者,歐元區服務業需求減弱,加上全球對制成品需求下降,最終将在通脹高企的背景下令歐元區經濟增長停滞,與此同時,預計通脹壓力将迫使歐洲央行下半年進一步上調利率。
加息之路恐未結束
盡管歐元區經濟疲軟,但近期能源價格漲勢又起,在相對頑固的通脹壓力下,歐洲央行仍可能繼續鷹派政策,加息之路大概率尚未走到盡頭。
7 月底,歐洲央行加息 25 個基點,主要再融資利率、邊際借貸利率和存款機制利率分别上調至 4.25%、4.50% 和 3.75%。在連續九次加息後,歐洲央行本輪緊縮周期已累計加息 425 個基點。
通脹壓力是未來歐洲央行決策的關鍵因素,歐洲央行專業預測機構調查(SPF)數據顯示,歐元區核心通脹率(不包括能源、食品、酒精和煙草)今年和明年預計将分别增長 5.1% 和 3.1%,高于 5 月份的上一輪調查。受訪企業預計工資增長将從今年的 5.5% 左右放緩至 2024 年的 4.7%,工資增長仍将是通脹壓力的重要來源。
與此同時,歐洲央行還指出,歐元區大型企業的活動水平停滞不前,第三季度沒有出現改善迹象,風險傾向于負面。從 PMI、GDP 到貸款數據等一系列經濟指标都指明,歐元區經濟表現處于預期區間的下端,衰退風險在上升。
對于未來的貨币政策,歐洲央行或仍将偏鷹。拉加德表示,歐元區通脹率預計在今年内進一步下降,但可能會在較長時間内持續超過 2% 的中期目标。9 月會議上,歐洲央行可能會進一步上調政策利率,也可能暫停加息。不過,即使歐洲央行在 9 月會議上按下 " 暫停鍵 ",未來仍有可能再次上調利率。" 我們處在一個不确定的環境中,将逐次會議重新評估形勢,致力于讓通脹及時回到目标水平。"
展望未來,曹鴻宇分析稱,通脹壓力下歐洲央行超預期鷹派的風險不容小觑。為遏制高通脹,歐洲央行自去年 7 月起已連續加息 9 次,雖然目前歐元區部分通脹指标放緩,但通脹壓力仍然較大,需要密切監測經濟指标變化。7 月以來,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委員普遍表示未來的決策将依賴數據,但各位委員對于通脹前景分歧較大,目前市場預期歐洲央行 9 月将暫停加息。但結合近期歐元區通脹再度抬頭的趨勢,不應忽視未來歐洲央行再度加息的可能。
SFC
本期編輯 劉雪瑩 實習生 譚雅涵
21 君薦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