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面對新一輪“貿易戰”,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學專家解讀,歡迎閲讀。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9 日發布《關于中美經貿關系若幹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澄清中美經貿關系事實,闡明中方對相關問題的政策立場。
白皮書指出,美方近期先後發布 " 美國第一 " 貿易、投資政策備忘錄和 " 美國第一 " 貿易政策報告執行摘要,對中國產品全面加征額外關税,包括以芬太尼等問題為由對中國加征關税、征收 " 對等關税 " 并進一步加征 50% 關税,還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提出征收港口費等 301 調查限制措施。
面對新一輪 " 貿易戰 ",我方有哪些應對舉措?來聽經濟學專家的解讀 ↓
從被動防御到主動破局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經濟專家 萬喆:目前中國的應對邏輯,應該是從被動防御到主動破局。
首先是市場多元化,2024 年對共建 " 一帶一路 " 國家出口占比已經接近半壁江山,中歐班列開行量也是有所突破的。西部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無縫銜接,形成了雙循環的戰略支點。
國產替代攻堅方面,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也在不斷提高。稀土出口管制直擊美國的軍工生產。
内需托底方面,在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 兩新 "" 兩重 " 等一攬子政策的托舉下,發放消費券,推動汽車家電以舊換新。去年來看,内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接近 70%,消費市場成了我們的一個穩定器。
中國将加速制度創新與科技突圍
從長期布局看,還是制度創新和科技突圍。在規則重構上,中國現在倡導 " 三零原則 ",零關税,零壁壘,零補貼。通過海南自貿港、數字貿易試點等深化開放,與美國的保護主義形成鮮明對比。
在國際的全球治理問題上,WTO 改革呼聲高漲。新興市場國家要求增加在 IMF 等機構的投票權。中國也在全力推進,幫助全球治理新秩序的重塑。
科技自主方面,我們的研發投入占 GDP 的比重在不斷提升,半導體、AI 算力等領網域也湧現了一批領軍企業。國產 GPU 的市占率在提高。
金融韌性上,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統覆蓋了 100 多個國家,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等機制也在加速演進。中國外匯儲備,目前應對外部衝擊應該説還是有足夠的韌性和準備的。
未來,信心來源是還來自中國經濟的抗壓基因。
我們有超大規模的市場,14 億人口,4 億中等收入群體,構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目前的一攬子政策,能夠托舉内需,拉動經濟增長,整體能力應該説還是持續增強的。另外,我們有完整的產業鏈。此外在 5G、新能源等領網域也形成了 " 燈塔工廠 " 的集群。一些企業也具備了從芯片到終端的垂直整合能力。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經濟專家 萬喆:我們的政策靈活性是比較強的,包括今年看到,财政赤字率提升、特别國債專項債等工具的儲備都非常充足,降準降息的空間仍存,所以也能夠根據外部衝擊,動态調整政策組合。
從歷史啓示和未來展望,以鄰為壑的貿易政策終将反噬其身。中國還是以 " 精準對等 + 制度創新 ",來推動全球經濟治理範式轉型。我們經濟結構調整的空間更大。美國的債務高企、滞脹風險,也可能會進一步加劇。所以我覺得,未來博弈的最終赢家還是要屬于那些堅守開放合作、推動創新發展的國家。
來源:央視新聞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