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 我們的企業,現在最缺什麼?,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正和島 (ID:zhenghedao),作者:陳惠湘(中國企業管理實證研究知名學者,曾出版《聯想為什麼》《中國企業批判》等),原文标題:《陳惠湘:我們現在最缺什麼?》,題圖來自:AI 生成
乘坐京滬高鐵,至山東、江蘇段,沿途一些車站月台上或者車站裏,會有一塊廣告牌。廣告牌正中位置有一句廣告語:" 我們生產凝聚力 ",下角是企業名稱,叫中國聯合水泥。
中國聯合水泥公司隸屬中國建材集團。2000 年的時候,中國建材集團的前身叫作中國新型建築材料集團,簡稱中新集團。以規模論,在當時中央國資委所轄二百家企業裏,排名近乎墊底。所以,相較其它央企,中新集團有更為強烈的做大規模的願望。
而整合、重組全國的水泥行業,便成為中新建材的突破口。中聯水泥是整合水泥行業的先頭部隊,也是後來中國建材核心業務水泥板塊的主力軍。
前幾年已經退休的知名企業家宋志平,由當時的上市國企北新建材升任中新建材董事長,領導和推動了這場全行業并購重組,直到中國建材成為全球水泥行業的領導者。
重組、并購眾多地方水泥企業的動作,基本以國有資產劃撥和承債式收購的方式為先,管理整合緊随其後。地方國企變成了央企,產權體制、管理機制變了,但并不等于順理成章就會全國一盤棋。
因為,人沒有變,相對落後的觀念沒有變。
五湖四海的地方國企整合到一起,既可能四海一家成為價值觀一致、番号不同的集團企業,也可以是換湯不換藥、各自為政的烏合之眾。五湖四海之後,或四海一家,或四分五裂,兩種結果必有其一。
我和同事承接了中聯水泥的顧問工作,選擇了從企業文化入手。先是進入了位于山東棗莊滕州的魯南水泥,然後是江蘇徐州的巨龍水泥。這是當時中聯水泥的兩家核心企業,也是由地方國企轉為央企。我們的工作十分順利。一期顧問項目結束前,魯南水泥的董事長希望我們能夠為企業創作一句公司口号。
因為一期的顧問項目是企業文化,所以,最終就讨論出 " 我們生產凝聚力 " 這句話。内聖外王,又暗合了水泥的特性與全國行業重組的願景,大家都拍案叫絕。
二十多年過去,中國建材成為了全球水泥行業的領導者。歷久彌新,這句公司口号也成為經典。
重温這個案例的原因在于,當下所有人的關切,是中國的社會環境,是中國企業怎樣走出困境。因為,這關乎着大家的飯碗,以及生老病死。關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經濟學家説,要保護民營企業家,要讓房地產再次頂起支柱產業的大任,要提振證券市場,刺激内需,增加内循環。
企業家則忙于降本增效、忙于出海、忙于資金鏈 ...... 似乎都是對的,又似乎都治标不治本,無論哪個辦法都只是一片止痛藥,只換來片刻舒緩。樓市、股市需要提振,根本還在提振人心。
想起我前一段時間寫過的一篇文章,温故知新關于改革的。
文章裏的核心思考總是揮之不去,動辄便又浮現在腦子裏。那篇文章涉及到環境認識,談到拼多多市值相當于 5 個京東的背後邏輯。拼多多由北京五環之外進入到二環之内,那是拼多多的本事。
消費降級,則肯定是老百姓或有燃眉之急,或有後顧之憂。完全從消費的角度認識,拼多多與白牌產品沒有讓消費者 " 再回到從前 " 的力量。它們的狂飙突進與日漸流行,只是滿足了消費者 " 再回到從前 " 的需求。但是,這不是市場進步。
而真正需要 " 再回到從前 " 的,是一如既往的改革開放。這是我在那篇文章裏的核心思考。
大道無術,也許我們可以用簡潔的斷代思維,把中國四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歷史劃抽成幾個階段,去認識我們的企業進步。從而,判斷在當下這個長周期市場谷底的應對之策。
一
2019 年,秦朔寫過一篇 " 中國商界進入拼人時代 " 的文章。内容很好,标題表述不夠準确。為什麼呢?
因為,縱觀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提高效率、企業進步,以及全球化環境下的國力加強,貫穿企業發展的唯一主線,一以貫之,始終是在拼人,并非今天才開始。客觀上,也是應了 " 得人心者得天下 " 的古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其實一直在拼人。拼人既是企業進步規律,也是中國國情。拼人是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根本區别。因為要拼人,所以要改革。這是發展的基本邏輯。拼人,是企業興衰的關鍵抓手。
中國企業拼人的第一個階段是改革開放前十幾年,上世紀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我把這段時間定義為拼魄力的階段。
1978 年,中國人口總數 9.63 億,農村人口 7.9 億。城市人口中,有兩千萬待業青年,以及源源不斷從農村這個 "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 之後需要回城的上山下鄉知識青年,以及源源不斷的高中畢業生。
這個階段,改革開放的标志性事件是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的廠長負責制,以及鼓勵支持個體工商户、鄉鎮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的誕生。
所以,產生了小崗村,產生了馬勝利、步鑫生,也產生了魯冠球、宗慶後。當然,還有柳傳志、張瑞敏、任正非,等等。
實現四個現代化和 "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 " 的願景,對人民的激勵是簡潔、高效的。經歷過人民公社、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農民與工人,終于松綁了。被激發出來的,是渴望富裕的人之本能。
企業最有效的激勵就是多勞多得,搞計件工資制、銷售提成制、獎金制。創業者、就業者都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創業者需要魄力、舍得下臉面,殚精竭慮。因為,他們要承擔破產的風險,要低三下四去求人。
就業者也需要魄力。因為,捧的是泥飯碗,要舍得出大力流大汗,絞盡腦汁。
所以,那是一個拼魄力的階段。王健林説 " 什麼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 ",其實説的是這個階段。只不過他説話的時間、地點不對,有些路徑依賴。經歷過計劃經濟時代的人,都會説改革開放好。他們有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前後比較。
改革好在哪裏?尊重人性,不壓制人的本能。國家發展拼人,企業發展拼人,個人發展拼命。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激勵到位,窮則思變的人越來越多,魄力越來越大。
二
中國企業拼人的第二個階段,應以鄧小平 1992 年南方視察作為起始标志,到世紀末結束。我把這段時間定義為拼能力的階段。
那個階段的初始背景是,民營企業經過第一階段的發展,完成了原始積累,面臨着規模化、全球化的任務和挑戰。
國有企業則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體制、機制、文化,與市場經濟競争要求脱節的矛盾凸顯,能力不夠。
跨國公司也由之前單純的產品輸入中國,轉而在中國設立企業,推行本地化競争策略。宏觀層面,政府力推國企改制,支持民營企業發展,鼓勵外國企業投資。
中國企業在那個階段,一方面是學習、提升規模化、全球化必須具備的戰略能力;另一方面,則是探索提高以激勵機制為核心的組織能力。
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中國企業對企業文化建設、激勵機制完善的組織熱情,放在全球範圍衡量,也毫不遜色。
《基業長青》《從優秀到卓越》《第五項修煉》,也包括我在相同時期的三本拙作(《聯想為什麼》《中國企業批判》《企業團隊修煉》),在中國企業界引起的巨大反響,都説明中國企業的拼人,進入到了拼能力的階段。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研究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打造學習型組織。目的都是要挖掘人的潛能,提高企業組織能力的上限。
而拼能力的直接成果,便是中國的民營企業,從拾遺補缺的跟班角色,登堂入室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軍。
它們在拼人方面取得的文化、觀念、制度、方法進步,意味着在未來發展的道路上,可以走得更遠、更堅實。
三
經歷了拼魄力、拼能力的前兩個階段之後,本世紀的前十年,中國企業進入到拼智力的第三個階段,也就是拼人的智慧發揮與創造力。
回想一下那個階段競争環境的變化,看看今天那些創新領網域的頭部企業,我們就不難理解中國企業在拼人方面的持續進步與更新。
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大數據、新商業模式 ...... 看上去都是技術,實際上是比拼組織的創造力。而組織創造力的源泉是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的智慧發揮。
互聯網企業貢獻了很好的管理實踐。例如合夥人制度、優先股設定,例如騰訊、阿裏、京東。
而另外一些新技術企業,包括新商業模式企業,同樣也在進行着類似的實踐。例如華為的員工廣泛持股、海爾的人單合一,我們都可以理解為知識合作社。其本質都是復制企業家精神。
連更加傳統的行業,也產生了類似海底撈、胖東來這樣的創新企業。他們打破了傳統的管理經驗,用創新的激勵機制與企業文化,把人們通常會歸類于體力勞動者的售貨員、餐廳服務生,變成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創新工作者。
改革開放前三十年,中國企業的成長與發展,并非一帆風順。但是,稍加思考,卻也是一以貫之、繼往開來的長期主義,始終保持着與世界同行的節奏。因此,我們有了一大批創新型企業,有了一批世界級公司,中國成為了第二大經濟體。
一切都是拼人的結果,是 " 我們生產凝聚力 "。改革取得的豐碩成果,絕非某些經濟學家所説的人口紅利,而是人心紅利。
四
進入到本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企業的發展環境驟變,變得各種撲朔迷離。企業家看不懂的無解,看得懂的無奈。看得懂或者看不懂,14 億人口國家的覺醒,三十多年的高歌猛進,已經是前無古人。潮漲潮落,谷底也屬正常。
只要符合規律,明天仍舊會太陽升起。但無論怎樣説,中國企業已經進入到了一個必須拼心氣兒的階段。因為,谷底或是逆境,唯有眾志成城。而眾志成城的基礎,是共同的信仰與價值觀,是可以毫不猶豫把後背交給夥伴的信任關系。
我們很多時候説,信心比黃金重要。其實,信任關系才是根本。沒有信任,何談信心?所以説,我們需要生產更高層面的凝聚力。
但是,越來越多的企業似乎拼不動了,或者是不願意拼了,也或者是不知道該怎樣拼了。内卷是垂死掙扎,躺平是認慫服輸。心氣兒不足,心智大亂。信任關系沒有了,企業家精神就沒有了。企業家精神沒有了,企業便拼無可拼。
經濟學家喜歡説生產關系,那是他們的專業。而在企業家的眼裏,生產關系需要解決的是信任關系。有些信任很脆弱,有些信任很掙扎,經不起來來回回的碾壓。
和我一起創作了 " 我們生產凝聚力 " 的老友張華濱,前段時間去美國探親,呆了三個月。回來之後,我們倆喝茶。張華濱這次特意去了谷歌和蘋果兩家公司,感慨良多。
在谷歌公司,參觀之餘,他還去吃了谷歌的員工餐廳。按照他的介紹,菜肴品種豐富、制作精細,餐廳環境優美。
總之,員工用餐是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離開谷歌,張華濱又去了蘋果公司。張華濱心細,把蘋果公司總部大樓以及門口的產品專賣店仔細研究一番,結論是大師設計、材料講究、做工精致。絕對豪華,絕對工匠精神。
張華濱沒有去蘋果公司的員工餐廳,他估計應該與門面一樣,否則就不是蘋果味道。吃了員工餐廳的谷歌,算是體驗了裏子。沒吃員工餐廳的蘋果,也是琢磨了人家的面子。好門面養眼,好餐廳養胃,目的都是為了養心。
有心氣兒才有創造力,有信任才有凝聚力。發展或者衰落,拼的還是人。
信任關系不是 PUA 可以忽悠產生的,更不是説大話喊口号依靠情緒價值保持的。它是一種真實可信、共同認可的信念,道不同不相為謀;是點點滴滴、表裏如一的行為積累而成的信任關系。我去過四百家以上中國企業的總部,吃過百家以上企業的員工餐廳。
偶爾,我會與企業家開玩笑説,做實證研究的,一定要吃百家飯,好活。
五
有一種説法,叫作去一家企業,一定要吃過它的員工餐廳。還有一種説法,叫作去過一家企業,一定要去過它的洗手間。
細節決定成敗,關鍵是去了餐廳或者洗手間,能夠發現什麼。企業不是哈姆雷特,不會一百個人眼裏就一百個模樣。
我屬于百家飯培養的,有自己的經驗和判斷方法。不管是員工餐廳,還是總部大樓的洗手間,我基本上是判斷兩件事情:一是老板的企業家精神;二是企業怎樣拼人。
有兩家企業的總部給我留下獨特的印象:
第一家是位于廣東惠州的銷售收入數百億、市值上千億的新能源電池企業。
他們的總部大樓很簡樸,其簡樸程度令人很難把一個市值千億、一個新項目便是數百億投資的上市公司總部,與這樣一座簡樸的大樓聯系在一起。
我去的時候是夏天,電力供應緊張,惠州市正在實施分區網域輪流限電。我到的時候,正好趕上他們總部大樓限電。按照公司規定,總部大樓的限電要先從頂層停電,優先保障大樓一層、二層用電。
原因是頂層屬于高管辦公樓層,一樓、二樓是客户接待與營銷部門辦公區網域。限電是臨時通知的,估計是經常停電的原因,每個老總的辦公室都有好幾把備用扇子。接待我的老總遞給我們每人一把,然後就一邊扇着扇子一邊聊。
廣東的酷暑難耐,幸虧他的助理從大樓一層,調劑出一間小會議室,我們兩個小時的談話才沒有揮汗如雨地進行。
那是一次難忘且美好的經歷。
第二家是一個消費領網域的上市公司總部。大樓 18 層,三、四萬平方米,專門為老板服務的部門與人占了一個樓層。而整個公司年銷售收入多年徘徊在三、四十億人民币。這就有些誇張。
我問那個老板,為什麼要把總部大廈建得這麼大。他給我的回答是,給未來預留空間。然後信誓旦旦説,很快他們公司就可以實現銷售收入過百億、市值上千億。
滑稽的事情是,他們總部的員工餐廳辦得很差。差到連公司的高管們,午餐都帶頭去外面的飯館吃。很差的原因是老板弟弟的公司承包了員工餐廳,弟弟考慮的是每一口飯菜自己可以賺幾分錢。
這是我見過的吃相最難看的上市公司老板。之後沒幾年,他的公司 ST 了,公司市值掉到三、四十億。
"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民以食為天,一個企業,如果連員工的胃都要算計,另一邊還談未來夢想,談以人為本、改變世界,會讓人感覺遇到了騙子。
透過現象看本質,體驗員工餐廳、洗手間,可以判斷企業對于員工的态度,然後是舉一反三判斷其它。
困境掙扎的中國企業,需要重建信任關系。否則,越掙扎越困獸。信任關系的基礎是共同的價值觀,然後是點點滴滴的踐行,環境友好才有 " 我們生產凝聚力 "。
温故知新," 人活一口氣 "。經歷過拼魄力、拼能力、拼智力三個階段的中國企業,已經到了拼心氣兒的關鍵時刻。
其實,任何一個階段,心氣兒都始終是基礎。" 哀莫大于心死 ",説的便是這個道理。只不過逆境碾壓,保持心氣兒很艱難。有心氣兒,才會有凝聚力和創造力。這是企業發展的底層邏輯。
心氣兒沒有了,降本增效之類的應對之策,也無非是苟延殘喘。
孫中山先生説:"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我們必須牢記企業發展的底層邏輯是拼人。内卷是拼命,躺平是認命,都不是走出逆境的正路。
企業發展要相信規律。規律是良好的信任關系,才會生產凝聚力。這也是中國企業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