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Patagonia中國大陸地區負責人曾維剛:好公司不需要ESG部門,歡迎閲讀。
采訪供圖
Patagonia 正在 " 出圈 ",它濃郁的户外風格,對愛護自然的堅持,再加上耐用、好穿的實用氣質,是當下年輕人眼中的 " 酷 "。
Patagonia 追求極致的環保,看起來是 ESG 精神最好的商業代表,但在我們與 Patagonia 中國大陸地區負責人曾維剛聊天的兩個小時裏,他從不主動提起 ESG 這個概念。
訪談 | 蘇建勳、呂雅寧
文 | 呂雅寧
編輯 | 蘇建勳
一家将 " 可持續 " 追求到極致的公司會怎麼做?答案是:把自己捐給地球。
美國户外品牌 Patagonia 就這麼做了。2022 年 9 月,Patagonia 創始人 Yvon Chouinard 宣布把公司 " 捐給地球 ",即放棄公司所有權,交付給信托和非營利組織,獲利将用于對抗氣候危機。
你幾乎找不到比 Patagonia 更 " 反商業 " 的公司。
Patagonia 不打廣告,從不參與購物節促銷,甚至在雙十一呼籲大家不要消費;它也不怎麼開店,進中國 19 年,才開了 6 家;它甚至會 " 挑選 " 客户,創始人表示曾拒絕過華爾街企業的團購訂單。
作為一家商業媒體,我們對 Patagonia 有太多好奇。7 月,我們終于約到了 Patagonia 中國大陸地區負責人曾維剛,在 Patagonia 北京三裏屯門店見面聊聊。
我們圍坐在一張露營桌前,這是門店裏用來辦社群活動的區網域。在曾維剛身後,有一個叫做 " 萬維修補車間 " 的工作室,房間内挂滿了針線、修補工具和裝備。在聊天過程中,我們不斷看到帶着背包或衣服前來維修的顧客們。
門店内的修補車間。圖源:作者拍攝
這是 Patagonia 在每家門店都會發起的"Worn Wear(舊衣維修)"項目,鼓勵顧客不趕時髦買新衣,而是延長舊衣服的使用壽命,真正做到物盡其用。
曾維剛告訴我們,有一位美國的老大爺,就這樣縫縫補補,把一條 Patagonia 的衝浪短褲穿了 25 年,算下來每穿一次的成本僅有一分錢。
從尋常的商業邏輯來看,顧客只修不買,商家的收入就會變少,但 Patagonia 鼓勵這樣的行為。在曾維剛的印象裏,總部很少詢問他有關收入的問題,而是關心客户畫像、以及如何與消費者溝通。
這也解釋了為何 Patagonia 至今在中國大陸只有 6 家門店。瑞幸咖啡一年可以開出上千家店,但 Patagonia 開一家店,需要對城市選址進行漫長的考察。
曾維剛告訴 36 碳,他在開店前,會去當地走一走,他不在乎這個城市的經濟增長率有多高,而是關注有沒有 Patagonia 想找的户外社群。
Patagonia 對于 " 可持續 " 理念的滲透,也在影響着它的供應鏈。Patagonia 不僅優先使用可再生材料,還曾放棄過材料供應商的 " 獨家使用權 ",鼓勵他們開放給更多品牌使用,從而推動整個服裝行業的環保轉型。
可就是這樣一家天生帶有環保基因的公司,卻并沒有一個專門的 ESG 或 CSR 部門。
談及公司的 ESG 部門,曾維剛将其比作是" 随軍神父 "。
這不是個褒義詞:公司做了錯的事情,就去神父哪裏忏悔,忏悔過後再繼續去做錯誤的事,如此循環往復。
在曾維剛看來,大部分企業推行 ESG 的最主要動力是源于合規,或者是拿到更低的融資成本,最終還是導向沒有上限的商業增長。他十分質疑這套路徑背後的邏輯,這仍然是被資本主義裹挾的體現,顯得有些本末倒置。
"如果沒有強制要求,商業難道就不用對員工、環境和社會負責嗎?" 曾維剛説,他認為一個好公司不需要專門設立 ESG 部門去強制推行這套理念,而是每位員工都能主動踐行。
在這次長達兩個小時的對談中,我們很少聊到 ESG、可持續之類的概念名詞,但又沒有一句是脱離這些理念之外的。這家世界上最酷的公司,早已把商業向善的價值觀,融入公司的每一個細枝末節之中。
以下為 36 碳與曾維剛對話,經編輯整理後發布:
把公司捐給地球,這是最自洽的方式
36 碳:2022 年 9 月,創始人 Yvon 宣布把公司 " 捐給地球 ",公司内部是什麼反應?
曾維剛:這件事當時很轟動,但後來同事們坐在一起聊,大家覺得 Yvon 除了這麼做,好像也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因為這是 Yvon 唯一能實現自洽的方式。
我們掙的錢就是地球的錢,沒有自然環境也就沒有户外運動,也就沒有人去買我們的產品。
36 碳:很多人會給 Patagonia 貼上反商業标籤。
曾維剛:我覺得沒什麼問題,創始人 Yvon 自己就很排斥商業。這種抽取式資本主義(extractive capitalism)以資源消耗為基礎,從根本看就是有問題的。
Patagonia 拒絕過很多行業的大規模采購,原因就是這些行業和環保一點關系都沒有。
我記得之前有人問我,明明能賺那麼多錢,為什麼不賺?我想説的是,多少算是夠了呢?資本主義中從來沒有夠的概念。我們其實不是反對掙錢,我們更多是反思 " 度 " 的問題。
36 碳:Patagonia 這兩年的關注度很高,你覺得 Patagonia 現在算是大眾品牌了嗎?
曾維剛:Patagonia 一直都把自己定位為小眾品牌,我們從來不趕潮流,也不做聯名產品。
Patagonia 今年的 slogan 是 " 時髦與我們無關。" 我們想通過這種價值觀找到合适的客户群體,即真正的户外愛好者或者環保人士。但目前來看,這個數字仍然很小,所以我們希望擴大社群,而不是想辦法多賣產品,我覺得這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
門店外的玻璃牆上,印着 " 時髦不關我們的事 " 這句 slogan。圖源:作者拍攝
36 碳:在 Patagonia 内部,很多價值觀已經成為共識,但對于外部上下遊供應商,你們如何向他們傳遞環保理念?
曾維剛:這是個需要不斷溝通的過程。有個很好的例子是 PrimaLoft ——美國一家做合成棉保暖材料的企業,也是 Patagonia 的供應商。
由于 Patagonia 自身體量比較大,我們采購時提的要求是:必須是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保暖材料,後來這家公司就真的成功開發出了環保產品,即 PrimaLoft Eco。
一般作為回報,供應商會提供三年獨家使用權給買方,但 Patagonia 當時放棄了獨家使用權,前提條件是 PrimaLoft 把其他產線的材料全都替換為這種環保材料,後來這些環保材料還被哥倫比亞等其他品牌方采購了。
我們可以做這種更長期主義的事,推動整個行業的環保轉型。
36 碳:現在顧客如何看待 Patagonia,有沒有提過一些建議,促使你們做改變?
曾維剛:顧客默認 Patagonia 就應該是環保領網域的 leader。
我記得 2012 年的一次德國展會上,某天就有環保組織在展館門口抗議,抵制用活體拔毛的鵝絨做羽絨服,其中就有 Patagonia。
這件事對行業震動非常大,還有法律公司專門派了調查組在歐洲市場做調查,發現情況屬實。
鵝絨是在國際市場自由買賣的原材料,當時 Patagonia 并不知道這背後的事,後來我們從 13 年到 15 年就停售羽絨服了,我們把鵝絨供應鏈轉移至更具動物福利的供應商。這兩年我們還開發了合成保暖材料和回收羽絨,這些都是顧客推動我們做改變的體現。
Nano Puff 棉服系列,采用回收聚酯纖維制成的合成棉。圖源:巴塔故事 Story
36 碳:這種技術改變的成本會更高嗎?
曾維剛:成本肯定會增加,但產品售價其實沒有太大變化。
我覺得這件事不是誰來承擔溢價這麼簡單,最重要的是改變遊戲規則。我們這兩年花很多時間和顧客交流:動物羽絨究竟是不是最暖和的?其實有更高科技的合成保暖材料,不僅很暖和,還方便打理。
我們希望一點點改變傳統觀念,讓大家接受更先進的環保技術。
36 碳:Patagonia 的技術研發團隊是什麼樣的?
曾維剛:Patagonia 的研發團隊裏有兩種設計師,一種是設計師,另一種是面料師,而且兩類設計師數量幾乎一樣多。
這并不常見,因為大部分公司裏是設計師占大頭,負責款式、顏色等潮流設計。對于服裝面料,直接找上遊廠家買就好了,用不到這麼多人。
但 Patagonia 會花很多精力來研究面料,我們把自己的產品當作裝備,而不僅是一件衣服那麼簡單,所以我們還會提供終身維修服務。
放棄 KPI,去找到對的社群
36 碳:你們怎麼評估商業增長?
曾維剛:之前我在公司推行過幾年 KPI 制度,我自己都覺得煩,後來就取消了。
Patagonia 不強調業績,而是強調擴大社群。
美國總部會給中國市場制定五年長期計劃,但從來不會揪着某個銷售數據不放。我很少收到總部關于詢問銷量的郵件,更多的是詢問顧客畫像是什麼,我們怎麼和顧客溝通之類的問題,這是公司很在意的事。
36 碳:您覺得中國市場經營狀況怎麼樣?
曾維剛:過去五年,其實是 Patagonia 進入中國市場二十年來最健康的時期。但有些人覺得我們這麼多年就開了 6 家線下店,這個速度太慢了,是不是實力不行?
一般國外品牌剛進中國市場,大家都先去商場裏開專櫃,但 Patagonia 不太喜歡這種方式。
首先商場用電很多,其次 Patagonia 不光是賣東西,還經常做分享會等活動,在商場經營就不夠靈活。所以我們更傾向于開獨立店鋪,自己控制經營時間,組織社群活動。
36 碳:Patagonia 是如何選址開店的?
曾維剛:我們選址時從來不看這個城市的 GDP、房價之類的,而是判斷這個城市有沒有 Patagonia 的社群,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每年都會在不同地方做各種活動,就是為了找到對的社群。
我們希望讓顧客來到店裏就有種回家的感覺,所以想把店鋪打造成城市客廳,大家就像在朋友家串門一樣,不一定非要買東西,可以來維修裝備,也可以來參加活動、聊聊天。
36 碳:有句話很出名:" 每一個 Patagonia 的店鋪都是給當地社區的一件禮物 ",在中國市場,您如何把品牌文化和社區活動聯系在一起?
曾維剛:以建築為例,我們今年要在上海開一家新店,這裏就是老水泥廠改建而成的一片區網域。我們計劃把 30 多米高的排煙管改建成一個攀岩館,而且上海符合這種層高的地方特别少,這樣就能很好的把這些老建築很好地利用起來。
建築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夠讓更多的人參與到户外運動裏面來。
現在每個門店每周基本都會舉辦活動,帶着客人去玩山地自行車、攀岩、衝浪之類的,這也是員工工作的一部分。發展户外行業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找到一群穩定的户外運動人群,而不是靠一些潮流品牌隔幾年就來賣一圈貨。
Patagonia 的每個門店都會組織户外社群活動。圖源:作者拍攝
36 碳:最近幾年 Patagonia 的顧客有什麼變化?
曾維剛:這幾年顧客的平均年齡下降了 5 歲,現在有六成是 25 歲 -35 歲的群體,這群年輕人的視野更開闊了。
比如以前會有人問 " 這些回收料不就是垃圾做的嗎?為什麼這麼貴?" 過去顧客覺得商品價廉物美就行,但現在我們基本不會遇到這種問題,顧客很看重品牌背後的價值觀,所以我覺得這一代年輕人的教育還是很成功的。
去年我在上海參加展會,一位顧客問 Patagonia 如何看待日本福島核廢水排放?其實這個問題和我們品牌的供應鏈、任何產品都不相關,但我們的顧客是在乎這些環境問題的。他讓我意識到品牌需要思考自己的定位和價值觀,這是當代消費者更看重的事。
36 碳:年輕人是你們很關注的群體,大家對價格怎麼看?坦白説 Patagonia 的產品價格并不便宜。
曾維剛:相比賣產品,我們更想傳達物盡其用的價值觀。如果一件衣服真的做到物盡其用,不一定會很貴。有位美國大爺之前分享過一個故事,他每次都穿 Patagonia 的一條短褲去衝浪,就這樣連續穿了 25 年,最後算出來自己每衝一次浪的服裝成本僅是 1 分錢。
在中國市場,我們從沒參加過 618、雙 11 這種購物節,我們号召消費者買自己需要的東西,自己能真正使用很久的東西。
圖源:巴塔故事 Story
做事方式對了,結果自然是好的
36 碳:北京門店裏有個很大的維修車間,Patagonia 為何這麼看重維修服務?
曾維剛:背包在户外運動中屬于耗材,Patagonia 的維修服務起初就是從修包開始。後來產品線擴大了,也開始修理衣服。
有個故事我感受很深,一個女孩穿着我們的衣服來參加活動,她説這是自己已故的父親留下來的。有時候這不只是一件簡單的保暖衣,它能承載很多記憶,這也是我們提供維修服務的原因。
我們還在把這件事做得更有趣,邀請顧客把舊衣面料帶到門店,一起做些小錢包挎包之類的,之後還計劃邀請大家一起修補衣服,自己制作一件再造衣。
圖源:作者拍攝
36 碳:您加入 Patagonia 将近 20 年,不管是價值理念還是業務決策,您曾有過不理解的時刻嗎?
曾維剛:起初我完全不理解。我當時覺得 Patagonia 一邊講環保,一邊在掙錢,有種既要有要的感覺,我一定得要找出破綻。但我越找越覺得,Patagonia 的這套邏輯是完全自洽的。
記得有一年,Patagonia 的全球銷售額首次過 10 億美元,這在美國公司中是個裏程碑事件。當時公司會議上宣布了這個消息後,大家都開始鼓掌,但我們卻不約而同覺得氣氛很詭異,心想:我們是不是變成自己最讨厭的、一心牟利的大公司了?
後來同事發現,當時訂單中存在很多海淘倒爺、串貨之類的事情,于是就立刻就停掉這些供應渠道。更神奇的是,當時老板并沒有介入這件事,所有決策都是員工自己定的,這背後是源于很強的文化價值觀做支撐。
36 碳:聽起來員工的自主性非常大,Patagonia 内部是什麼樣的管理模式?
曾維剛:Patagonia 就像個大家庭,創始人 Yvon 是家長。他特别老派,連 Email 和名片都沒有。在這個家庭裏,每個人各司其職就行,所以 Patagonia 很不看重職位高低。
很長一段時間,Patagonia 的員工名片上都沒有職位,現在員工數量太多才慢慢開始有。Yvon 特别不看重學歷背景等外在因素,他還在自傳裏寫最不喜歡來自華爾街的人。對每一位想加入 Patagonia 的人,Yvon 就看價值觀能否契合。
這不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命令型的公司,員工一般都能自己做決定。只要員工能契合公司的價值觀,大家做出的決策基本都是對的。
36 碳:您覺得這種價值觀和户外運動本身有關聯嗎?
曾維剛:關聯非常大,我也在不斷從户外中學習。兩年前我開始學衝浪,有時到了海邊卻發現沒有浪,我挺生氣的。我花了時間精力跑過來,最後卻撲了空。
但後來我發現問題不是海,而是我自己。大海根本不在乎你來不來,這套思維邏輯是人類社會帶來的,充滿交易性和功利性。
我和海邊那群浪人學到很多,有浪就衝浪,沒有浪就和朋友們聊天、寫東西,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态。這也和 Patagonia 的經營理念相同,我們從不制定嚴格的商業目标,做對的事就可以。
36 碳:如果給想要從事 ESG 行業的閱聽人提建議或者分享心得的話,您會説什麼?
曾維剛:經營公司就像養小孩一樣,要順着孩子的習性,支持他做自己喜歡的事。
我剛入行時,Patagonia 的日本市場總經理講過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他説做生意就像日本的禅道,你做的事情對了,結果自然是好的。
如果一開始就盯着結果,那有可能你做的事情都是錯的,結果你也得不到。
這也是 Patagonia 品牌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點:更多的關注做事方式,結果就是好的。
這是屬于 ESG 的黃金時代。國内政策面一片向好,千行百業、投資消費,無人不談 ESG。
「ESG 36 人」是 36 碳團隊全新打造的内容 IP,每期會邀請不同領網域的 ESG 領軍人物,透過他們的講述,描摹 ESG 新生态,以及它如何以巨浪般的力量重塑商業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