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當擰巴的馬思純學會自洽,歡迎閲讀。
這幾年馬姐患抑郁症以來的作品不算多,但和大家的距離一直也不大遠。
公眾對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似乎都了然于胸,無論是發了什麼新言論、交了什麼新朋友還是談了什麼新對象。
而馬思純每次引起熱議的同時都伴随着争議。
尤其是她和盤尼西林樂隊主唱張哲軒這段不被外界看好的戀情,近乎每位路人聞知都在高呼姐姐快跑,不要在垃圾堆裏找男人。
而兩年過去了,馬姐非但沒跑,還真在小樂(張哲軒藝名)這尋到了樂子。
這次姜思達的鏡頭對準她時,明眼人都能覺察到馬思純現在的狀态真的很好,隔着螢幕都在散發着享受當下的幸福氣息。
印象裏總苦着把臉喪的她,終于松弛了不少。
眼見着馬思純有在痊愈,坦誠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很難不為她感到欣慰。
時常好奇大眾為什麼長期以來會這麼關注馬思純的各種動态,像關心街坊鄰居關心身邊朋友一樣這麼關注她的作品她的友情她的戀愛呢。
姜思達得出的結論是,她比其他藝人要更鄰家。
确實,當下能有幾個女明星不賣事業批女強人人設,不遮掩自己并不大完美的那面,敢于表達自我乃至暴露自己身上各種傷疤和弱點的呢?
畢竟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展現自我并自嘲一番乃至玩梗的。
出生在演藝世家,小姨是演員蔣雯麗,姑父是導演顧長衞,關系户的質疑是少不了的。
面對資源咖的傳聞,她主動邀請小姨上節目對談,含蓄地承認蔣雯麗侄女的身份對她有幫助,但表示話語權是在資方手裏的。
金.馬影後拿到手後,肉眼可見馬姐之後電視劇戰績還看的過去,電影領網域倒是一個接着一個撲,而當年的雙生花周冬雨則越戰越勇成為史上最年輕的三金影後。
面對和昔日老友的各種對比以及不思進取的批評,她直言自己比起搞事業更傾向于談戀愛。
那麼前一段轟轟烈烈的戀情結束後愛得死去活來的她情緒失控抑郁症發作,藥物激素副作用致使她身材走形時,她也沒有選擇暫時離開公眾視野之中,而是自曝患有抑郁症的事實。
面對網絡上消費抑郁症的指責控訴,她也不回避負面聲音,而是呼應大家正視疾病積極治療。
在這之後便是被拍到和張哲軒(因上《樂隊的夏天》時目中無人出言不遜路人緣極差)同框疑似戀愛的绯聞讓全網大跌眼鏡,小樂被月亮組挖出各種黑歷史後更是幾乎成立了勸分小組讓馬姐擦亮眼睛。
面對"不靠譜男友"的譁然輿論,避了會風頭的她在慶生時選擇以委婉的"現在最幸福"式口吻回應新戀情,然後在《斷橋》上映時借勢官宣一波又是鬧得沸沸揚揚,之後便是這次上節目時肯定對方"像太陽一樣"把她照亮。
戀愛腦、身材管理失敗、不自律、沒事業心、不上進...
馬思純身上的諸多争議她都回應了。
説是内娛活人并不為過。
回應得體與否、網友們是否被説服則是另一回事了,至少沒采取"時間久了大家都忘了"的冷處理措施,也沒有彎彎繞繞躲躲藏藏。
是吧,馬思純還真算是娛樂圈裏相對真實、有"人味兒"的一份子了。
早年間呢,就特别喜歡在微博上訴説自己的各種情緒,尤其是飽含傷春悲秋的愁思,像極了郭敬明小説裏45度仰望天空的憂傷。
言辭之中都透露着她對于成為文藝女青年的強烈渴求,但知識儲備實在趕不上她的輸出熱情,所以發表《第一爐香》青春傷痛文學式感想後被群嘲也在情理之中。
還記得讀後感風波之後在GQ的采訪中,馬思純説十歲時爺爺讓她看《紅樓夢》,反反復復一知半解地看了十幾年的她常常自我代入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喜歡流淚又對愛執着,而現在的她要告别林黛玉。
當媒體再向她詢問名著的觀後感時,她直接吐露自己沒有看懂也不想再做任何的讀書分享。
在鍵盤俠的多次圍剿下,如今怕掉坑裏的馬思純不咋愛發小作文了倒是有點遺憾。
這裏沒有為她開解的意思,其實除了原著作者本人,沒有任何人能斷言誰誰誰對哪部作品的解讀就定然有誤。
關于紅學有人喜歡聽蔣勳讀紅樓,也有人喜歡聽白先勇或者劉心武的細説版本。
即使和常人解讀有所偏差,也不至于都跑過去嘲弄這個只是熱衷于分享觀後感的普通讀者,更别提其中不少圍觀群眾連爐香和香爐都分不清了。
偽文青可不比真文盲絕望哦。
露怯後的馬思純在社交平台雖有所收斂,但好在她依然願意袒露心聲。
就是這種"管他呢,我就是要分享、要展示、要表達"的訴求,使她的身上自然而然地表露出笨拙的真誠感,令人感到親切。
所以抛去顯赫的家世和光鮮的花環,我們會不由地感嘆馬思純真不像是個女明星,不就是個普通女生嘛。
只不過她的青春期來的比較晚。
但是專屬于青春期的叛逆是不會遲到的。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注意到這期訪談的标題很耐人尋味:漫長的青春期如今結束。
眾所周知馬思純因為清新甜美的長相在少女時期就當過饒雪漫的書模。
她的文學啓蒙并非《紅樓夢》,而是《左耳》這樣青春疼痛風格的言情小説,平時發微博就喜歡發青春疼痛風格的文字,演戲時也專挑青春疼痛風格的劇本。
加上她兩段和痞壞男孩堪稱蕩氣回腸的組合戀愛,使得網友們更加認同她就是妥妥的青春傷痛文學女主代言人,明媚的笑容裏總是包裹着破碎的氛圍感。
回想下青春期的一些特征,浮躁、焦慮、不知所措的迷茫以及時不時的自我否定,和馬姐這些年給外界心中的印象多麼相像。
而像矯情戲多、無病呻吟、戀愛腦這些被大眾诟病的種種其實都是她漫長青春期的外化。
并不是成年了,青春期就結束了。
只有從真正接受自己的那一刻起,才算是告别了青春的漫長雨季。
而馬思純長久以來都沒有學會自洽。
在正統标準的環境下成長,家裏從小對她的要求就是"你要懂事"、"你要聽話"、"你不能有自我意識"。
于是不讓吃零食她就不吃,要早點回家她放學後就不和同學們亂逛,連大學時選播音專業也是聽媽媽的話任由安排。
馬思純的家世背景讓人豔羨,但原生家庭的規訓造就她在學生時代過得格外隐忍壓抑,初中遭受校園霸凌時母親也是一句"不要去理會,無視她"就被搪塞過去。
過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負面情緒找不到出口使得她逐漸形成了敏感自卑的性格。
所以即使後來站在了聚光燈下被喝彩被歡呼,但其骨子裏的不自洽依然在作祟。
她多年來的自我質疑自我否定在分手這個導火索的加劇下愈演愈烈,最終衍化為了抑郁症。
馬思純本人之所以喜歡《左耳》裏黎吧啦這樣的女孩,也是因為戲裏的黎吧啦活得很放肆、很勇敢、很張揚,她能借由演藝工作之由重新代償式體驗青春期肆無忌憚的成長。
想必她也是出于此這些年才接了不少青春片的少女角色,當然另一方面這也是她被批不求上進的由頭。
但她又説自己也只是去演繹她們,從小被教育做乖乖女的她并不想讓自己真的成為她們,讓人不免覺得有些割裂。
依稀記得17年她上《奇葩説》時有一道辯題是"沒有上進心我錯了嗎"。
馬姐當時站反方,認為只要不影響到别人就沒錯。
她不掩飾自己的上進心一般,但她面對演戲在專業上時都會力求認真盡責。
對此困惑的馬東提出了個一針見血的問題:"難道你是個内外不一的人嗎"。
她任性地給出肯定回答,并表示自己的持方觀點與本人無關。
這讓馬東瞪目結舌,你也很難不感受到馬思純的擰巴和分裂。
沒有人不擰巴不分裂。
但擰巴和分裂是馬思純性格中最為突出的特點,也是我們能在她身上找到自己影子有所共鳴的關鍵。
她演過這麼多青春片的少女角色,但只有《七月與安生》裏的七月才是她的本色出演。
七月也是擰巴而分裂的。
從小乖巧懂事讨父母歡心,又是班上的優等生,找了份體面工作又有個門當户對相守多年的帥氣男友即将走入婚姻殿堂。
然而她嘴上説着渴望成為賢妻良母過着安穩日子,但内心裏并不甘于按部就班就此一生。
一直小心翼翼按部就班的七月羨慕安生的任性,羨慕安生的灑脱,羨慕安生的自由。
于是終于有一天厭倦了安穩的七月決絕地選擇成為漂泊流浪的安生。
反骨同樣按耐在馬思純的心底等待一觸即發。
有趣的是,七月和馬思純的叛逆行蹤都是由戀愛受挫引起。
電影裏的七月算是主動離開了青春疼痛文學的男主。
而現實中的馬思純還是需要一個陪她在生活中一同上演青春疼痛文學劇本的男主。
因為離經叛道的戀愛,是她療愈自我的另一種方式。
用理智克制自我已久,她内心所渴望的是在沉醉中縱情狂歡打破一切禁忌的酒神精神。
像海清的神這種從小出來闖蕩江湖的男生可以彌補她缺乏社會經驗的情感需求。
而不可一世、我行我素一副來自曼徹斯特驕傲範兒的張哲軒是不大讨喜,但反而能吸引向往熱烈與狂野的馬思純。
實際上馬姐在全網民怨沸騰的處境下相當享受這種衝破世俗偏見為愛痴狂的快感。
因為她年少時沒能造作起來的青春期,終于在而立之年後如願爆發。
對方劣迹斑斑、滾圈人人喊打又怎麼了呢,馬思純偏偏能從這段與世界為敵也要堅持相愛的親密關系中汲取到自我滿足的正向情緒價值。
縱使小樂曾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對于目前的馬思純而言都不重要。
她在采訪裏説:"經歷了這幾年大家都渴望健康和開心,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舒服,自己舒服,然後讓你愛的人舒服,你身邊的人也會感受到這個氣場,好的氣場是會互相影響的。你如果跟一個很不對的人在一起,你永遠都是焦灼的,永遠都是患得患失的。"
沒錯,重要的就是這種舒服的狀态。
她不想打開對方的秘密盒子,她也不想在網上搜對方的各種黑歷史,因為此刻此刻的她只想要一份純粹的談戀愛的快樂。
在深陷于泥沼之中時,有個人能拉她一把、能逗她笑、能帶她去不一樣的世界冒險、能讓她從桎梏她多年的負面情緒中出逃并獲得一些自救,那就足矣。
我和姜思達一樣還挺驚訝于馬思純和張哲軒的聊天這麼積極正能量。
狂妄自大的小樂竟然能努力幫助馬姐從抑郁症中一步步走出來,陪她跑步恢復身材,鼓勵對方繼續發展自己的事業,更别提樂隊在三年沒巡演沒專輯後專門為她寫了首充滿治愈的歌請她來和聲。
雨夜曼徹斯特之後迎來了末愛之光,這可不是廉價的浪漫啊。
最起碼在當下,這個不靠譜的他是個合格戀人啊。
戀愛本就是很私人冷暖自知的事情,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任何人都沒有資格對他人的情感生活與人生抉擇抱着一種審視的态度。
更何況很多人不過是打着關心的幌子看笑話而已,就像春節飯局上自以為為你好指指點點好言相勸的親戚一樣,在凌駕于他人感受的高傲姿态凸顯自己超脱于世的審美品味。
别再勸馬思純「懸崖勒馬」了。
馬姐可不傻白甜,有的人就是從親密關系中汲取自給自足的力量。
在戀愛中成長很正常。
這也是一直因不能自洽而痛苦的馬思純選擇用來疼愛自己憐惜自己的方式。
旁人壓根沒必要高高在上地指摘什麼。
也不必将每個人的情感生活都片面化刻板化地去理解。
後來細想也許正是馬思純的鄰家真實,會讓我們情不自禁地聯系到哪個朋友談了一段唱衰式"尊重祝福"感情時的态度。
起初總是不免地捶胸頓足,義憤填膺。
但久而久之發現朋友在這段的親密關系中變得開朗充盈而充實,又不禁松了口氣轉變思維。
只要我的朋友現在開心快樂就好,可不管她伴侶的之前風評到底有多差。
就像老友思達感慨道:"強弱我不知道,但我覺得你開心了。開心就是最重要的。"
讓馬思純本人與身邊家人朋友開心的是她終于能夠敞開心胸接納自己了。
她愛自己的程度,量化一下的話從以前的30%漲到了70%。
之前堪稱青春傷痛文學範本的戀情真真切切地讓她多次卑微到塵埃裏,總是妄圖改變對方,想着只要夠愛夠包容對方就會為她改變。
但現在的她學會先愛自己再愛别人了,不會再刻意去取悦伴侶了,而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深信求來的永遠不會是好的并堅定不要為任何一個人改變自己。
要知道當年《奇葩説》另一個辯題是"剩男剩女該差不多得了嗎",當時仍處于與歐豪熱戀狀态的馬姐可是站正方哦。
受家庭教育影響,她的思想整體而言還是偏于保守傳統的,五六歲時的她就認為結婚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即使處于事業的上升期也依然對婚姻充滿憧憬。
而如今35歲的馬思純更改了自己關于這道人生課題的回答。
目前享受和小樂談戀愛的馬姐反而暫時沒有結婚的籌劃和衝動,不再強烈地渴求談婚論嫁,她也不會想着趁家裏長輩都健在的情況下讓他們看到她披上婚紗幸福美滿的樣子,而是更想沉浸到工作中咔咔拍戲。
過分在意外界想法而擰巴這麼多年的馬思純,終于不再顧左右而言他了。
這便是她學會自洽的第一步。
人做選擇,好壞與苦樂都能自擔也就行了。
大家也不是一塵不變的嘛。
南牆是要撞一撞的。
人和人的關系也是會流動的。
就像他們説的,也許過幾年這兩人面對同樣的問題又會產生不同的看法。
其實吧,整期視頻馬思純基本已經破除了這幾年關于她戀愛腦的刻板印象。
"我覺得所謂的戀愛腦會發生在某個人的叛逆期或者是自我認知產生變化的時候。我可能比大家稍微晚一點,但是我那一段也過去了。"
但營銷号發通稿時還是把訪談碎片化,有意往戀愛腦方向引導,整了個#馬思純説張哲軒像太陽照亮她#的話題嘲笑馬姐沒有事業心光忙着曬太陽。
大眾媒體為博取流量而加工渲染颠倒黑白,使路人望文生義產生誤解已經是常态了。
不過我想,馬思純再看到這些不懷好意的嘲弄也不會太在意了。
"説呗,我自己知道我不是就行了,我們不要活給别人看,我知道我怎麼樣才會開心,怎麼樣是幸福,我也知道我能拿得起放得下。"
如今學會自洽的她已經不想再争辯自己是不是戀愛腦了。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明星也是有自我主見的,而不是被大眾輿論左右的提線木偶。
用戀愛完成自我更迭的馬思純是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的。
想不想甩出标籤,标籤能不能甩出去,也是取決于她自己今後能否付出行動為此正名。
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允許不同的聲音出現。
但互聯網環境應是清朗有序的,不要用标籤把人的個性抹殺。
祝不祝福認不認可無所謂,哪怕不理解,尊重即可。
希望能看到更多這樣開放包容的訪談。
馬思純今年35了。
她度過了比任何人都要漫長的青春期。
擰巴多年的她自洽了,那就夠了。
她依然擁有親自撞南牆的權利。
先享受當下,再談以後。
-END-
互動話題
你怎麼看待從擰巴到自洽的馬思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