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美國中小企業,離不開中國供應鏈,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九邊 (ID:ertoumu893),作者:九邊,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關税落地已經十來天了,那中美的貿易現在成啥樣了呢?
我這段時間跟不少做對美貿易的讀者聊了下,很确認地説:生意還在繼續。
确實有人在觀望,但即便是在特朗普加關税當天,還有美國中小企業在給中國工廠發來 1400 萬的大單。他們找過一圈東南亞的 " 平替 ",沒找到。
在中國一家工廠裏就能成套購買的商品,在東南亞要找三四家工廠分别定制,相互之間尺寸甚至也很難匹配。
事實證明,美國中小企業離不開中國供應鏈。
其實説起中國供應鏈的優勢,大家可能第一反應是人力成本便宜,這當然是真的。但這并不是全部,甚至如今已經不是最重要的。
咱們現在的優勢主要是另外兩個:規模優勢和產業網絡的靈活性。
規模優勢很好理解,咱們現在的生產規模太大了,生產的越多,可以把固定成本均攤的越低。大家知道一個東西叫 " 學習曲線 " 吧,看着好像説的是中學生記單詞曲線,其實説的是 1915 年美國航空工業發現,随着飛機生產數量增加,工人組裝時間呈指數級下降。
後來又發現,生產的越多,技術迭代、工藝優化、管理創新等層面的不斷改進,會導致成本不斷下降。中國工業獨步世界這些年,不僅僅是積累了巨大的產能,更是積累了無數的相關知識和經驗,這讓中國生產的產品成本降得非常非常低。而且美國人可能想象不出來,這種低價,并不影響產品的質量。
低到其他國家如果想去做,賠死他們,無形中封住了他們的路。現在美國企業要想把產能搬回去,就得把上下遊都搬回去,甚至得把電廠都搬回去,不然成本依舊高到沒法跟中國競争,但這個操作成本太大了,根本沒法弄。
更别提以美國現在的經濟水平,他們根本找不到那麼多可以進廠打螺絲的工人。從全世界的規律來看," 工業化 " 這東西只有一次,因為涉及的勞動太過枯燥,且上升空間有限,幾乎每個國家的老百姓收入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逃離工廠。美國人好不容易逃離出來,你讓他們再回去,可能嗎?事實上全世界的工人階層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進廠。
其實我國也有這個問題,年輕人不願意進廠,所以工廠現在也在大規模使用機器人,如今中國是全世界使用機器人最多的國家。
可能有小夥伴會問,只把那些使用機器人的企業搬回美國可行嗎?
答案是不太可能。機器人并不是像我們想象的那樣,一旦部署就能完全自主高效地運轉。其實,機器人在實際生產中有諸多限制。它們有點類似于礦山中的機械。在礦山裏,像鑽頭、挖掘機和卡車這類機械雖然承擔了大量的基礎作業,但在那些 " 非标準化 " 的區網域,比如復雜的岩石結構區網域、狹窄且不規則的礦道,還是需要大量工人來操作這些機械或者進行人工處理。
同樣地,在制造業中,除了極少數極度标準化的領網域,例如芯片制造,生產過程對精度和規則性要求極高,機器人可以高度參與甚至主導生產流程。而其他大部分行業,基本都是工人和機器人一起工作。
例如汽車領網域,這個行業中雖然使用了大量的機器人進行零部件的焊接、噴漆等工作,但同時也有大量的工人從事裝配、質量檢測等需要靈活操作和判斷的工作,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保證汽車的生產質量和效率。
比如特斯拉在中國的工廠有 12 萬的工人,而比亞迪足足有上百萬工人。這些工人和機器人長期協作,也涉及大量的管理和運營知識,這也是為啥廠子裏設備差不多,但是工人的技術有差異。
美國《連線》雜志采訪了十幾個美國企業主,他們都説無論關税多高,從中國轉移生產線都異常困難。
文中提到一個試圖轉移生產線但失敗的例子:當拼圖公司 Goodfit 聯合創始人凱西 · 麥克德莫特(Casey McDermott),嘗試尋找本土供應商,結果本土報價是中國產品價格的三倍且無法達到中國同行标準。不僅僅是成本,更重要的是成本約束下的質量,畢竟中國同行數十年積累的專業經驗難以復制。
產業靈活性是另一個提得很少的東西。大家肯定去過那種家具城和汽配城,應該會那麼為啥會有這麼多的同質化企業聚在一起。但是如果你要找一個比較小眾且奇特的零件,這時候你就會意識到那種大型汽配城确實很有存在的必要。
此外中國在有個方面的優勢是一騎絕塵的,你想做什麼產品,你可以很輕松找到上遊供應基本配件的公司,然後你把這些配件組合在一起,然後你的產品也就出來了。如果有些零件找不到,廠家也可以極低成本給你開模生產,這在其他國家是沒法想象的。
整體來講,你在東南亞可能會買到你想要的,也可能會買到定制類的東西,但是你很難買到中國這樣便宜、質量又好的定制類產品。
所以説這也是為啥貿易摩擦爆發後,定制類商品受到的影響最小,買家是真找不到别的供應鏈。
其次是純零售轉商售會受一些影響,但也不大。而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大型進口商,比如沃爾瑪什麼的,他們倒是可能會去找别的供應鏈,但價格優勢将不復存在。
焦慮通脹的美國人紛紛直接湧入中國工廠,TikTok 上刮起 " 中國工廠旋風 ",這讓主打中國外貿工廠的阿裏國際站火爆。很多 TikTok 上的用户在讨論如何去阿裏國際站上的源頭工廠買東西。在美國購物類 APP 下載榜上,阿裏國際站已經衝到了第一名。
現在來看,貿易摩擦除了會讓美國物價高漲,并沒有什麼特别的戰果。
當然,現在很多在美國銷售的產品,是幾個月前就已經采購的、沒有包含目前關税的商品。但這一批產品庫存只能支撐 2 個月。
1~2 個月後,美國中小買家必須來中國補庫存。
嗯,堅持就是勝利。
很多小夥伴問我,這事最後咋結束?
我也説不好,不過我傾向于覺得,用不了多久,中美會重新坦誠一個協定,而且這事幾乎板上釘釘是美國先提。因為在這次貿易摩擦中,我國的策略體現了博弈論裏最經典的那個操作," 一報還一報 ",極度透明,你加我也加,你談我也談。
這種情況下,壓力就給到美國那邊去了,确切地説,是給到川普去了,因為貿易摩擦這事,在美國也并不是共識,屬于川普自己的操作。
用不了多久,他的選民再糊塗,也意識到問題了,因為咱們買美國的商品,主要是中部州的糧食,這些農民們是川普的鐵杆粉絲,他們是第一波受害者,然後他們會感受到物價上漲壓力,結結實實給老鐵們來了個輕按兩下。疊加美股暴跌,美國養老金也在美股裏,這段時間所有人都是受害者,這種狀态注定沒法持續。他們自然會逼着川普去重新談。
現在的中國有點像 1945 年之前的美國,掌握着產能,盡管話語權一般,但是全世界都看出來誰才是笑到最後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