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50億入股!大眾小鵬合作疑不涉及南北大眾,先為大眾(安徽)鋪路,歡迎閲讀。
" 如果你不能打敗他們,那就聯合他們。" 在《巴倫周刊》對大眾入股小鵬的新聞下,第一條評論這樣寫到。
入股小鵬,并在中國與小鵬聯合開發車型——這是上周在奧迪與上汽進行合作确認之後,大眾汽車集團在 7 月 26 日又帶來了另一個重磅消息。作為大眾在中國兩大主力品牌,奧迪和大眾這次都選擇了本土車企進行合作。其中,大眾在與小鵬的合作上,将向小鵬汽車增資約 7 億美元,在交易完成後持有小鵬汽車約 4.99% 的股權(以每股 15 美元的價格)。
按照規定,美股以 5% 為标準,達到持股 5% 或以上的是必須公告。顯然,大眾希望低調行事。
而另一個關注點是:不管上汽與奧迪,還是大眾與小鵬的合作,都将采用聯合開發專屬中國市場的電動智能網聯汽車(ICV)。另外,在產品上均屬于 " 新增車型 "。大眾表示,這些新增車型将補充現有產品組合,同時在快速增長的中國電動出行市場開拓更多細分及客户群體。這意味着,大眾與小鵬和上汽開發的產品均不在現有的產品序列之中。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也是大眾在大膽進行變革的同時,謹慎的一步。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在微博上強調説," 極為關鍵的是新車型将不會取代兩個品牌的現有車型。"
不僅是不會取代,甚至細分市場都不會重疊。根據大眾官方信息,奧迪與上汽集團籤署備忘錄,深化現有合作。同時,作為規劃的第一步,奧迪将通過推出全新的電動車型,進入此前在中國尚未覆蓋的細分市場。按照此前外媒的報道,奧迪會購買上汽智己的平台技術,但現在看來這一切都要打上一個問号。而從官方表述來看,應該會在上汽奧迪之中進行相關的新產品開發,這與目前的 Q6 一樣并不在奧迪的產品序列之中,而是為中國本土貼身定制。
圖源:微博截圖
另外,考慮到會對一汽奧迪的衝擊,這次合作特别強調了新開發的產品要進入在中國尚未覆蓋的市場。這意味着,一汽與奧迪應該不會受到這種合作的影響。關于一汽奧迪的未來,已經一汽和奧迪在長春已經籤署了深化合作的協定。按照協定,一汽和奧迪承諾在全新移動出行時代将合作進一步擴大在華高端產品陣容。雙方還将繼續加強在生產制造及銷售領網域的合作。其中,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将按計劃于 2024 年底為中國市場投產基于 PPE 平台的奧迪車型。
可以看出,雙方的重點依然是 PPE。這實際上等于宣布,北奧迪會堅守奧迪主戰場,并堅持德國奧迪原汁原味的品牌格調。這是奧迪在中國不敢動搖的一點。因為對大部分的中國消費者而言,依然會介意這種技術合作。
而這次與小鵬的合作,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在該消息發布之後,小鵬汽車美股大漲超過 35%,這是小鵬上市以來最大的漲幅。對于目前正處于谷底期的小鵬而言,這像是打入強心針。作為中國電動汽車領網域規模較小的企業之一,這家初創公司上半年銷量下降了 40%,但押注于其新推出的 G6 跨界車,其價格比特斯拉 Model Y 低 20%,并配備了該公司最新的軟體,以促進增長。
但在大眾救了小鵬同時,小鵬能否改變大眾在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局面呢?
小鵬目前的產品集中在 15 萬元以上,受制于規模、供應鏈等多重因素,小鵬無法将價格繼續下探。但是對于大眾而言,這正是其擅長的事情。小鵬的特長是智能化,小鵬汽車的 XNGP 高級駕駛輔助系統 (ADAS ) )于今年 3 月進行了更新,類似于特斯拉(TSLA.O)的全自動駕駛 (FSD)技術——特斯拉在四年前推出,但尚未在中國推出。而對于大眾而言目前也确實受困于軟體。兩者似乎有很好的結合點。當然,這個合作看起來并不會涉及到南北大眾——這兩個大眾最核心的合資公司。
" 沒有相關信息。"一汽 - 大眾一位發言人對明鏡 pro 表示。而根據明鏡 pro 獲悉,南北大眾目前沒有接到相關的合作信息。一位大眾内部人士表示,與小鵬的合作很可能是與大眾(安徽)相配套。
根據大眾官方的公告。大眾汽車和小鵬汽車同意在大眾汽車位于合肥的新技術中心的 MEB 平台上開發兩款新的大眾品牌車型,并于 2026 年開始推出,并搭載小鵬汽車的自動駕駛軟體。大眾今年 4 月宣布在合肥建立 100%TechCo 公司(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以提升本土研發能力。這也是本次與小鵬籤約的主體。
按照這個方向推斷,小鵬與大眾合作的產品大概率将在大眾(安徽)旗下投產,而非南北大眾之中。
大眾(安徽)目前正處于投產前夕,其第一款產品已經在網上曝光,為 Cupra 旗下的純電動車型—— Tavascan。但是這顯然不是大眾(安徽)成立的目标,作為大眾的試驗田和全資公司,大眾可以在大眾安徽上實現更多的目标。" 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經超過 30%,預計到 2025 年這一數字将達到 50%。大眾汽車集團要迅速抓住市場增長的巨大潛力,滿足中國用户對高品質產品的期待 !" 貝瑞德在微博上這樣表示。
不過,南北大眾也需要改善其在中國市場的車機等軟體系統,不排除這次合作後續的擴大化。
有意思的是,這些交易使大眾集團在中國的整車合作夥伴數量達到四個。另外,這也标志着中國汽車進入到一個轉捩點之中——從向外國合作夥伴學習到幫助外資發展技術和設計。
大眾正試圖扭轉中國市場的潮流,特斯拉和本土冠軍比亞迪在中國領先,因為他們更擅長生產電動汽車,技術和軟體适合當地口味。上半年,該公司在中國的電動汽車銷量增長了 20%,但銷量卻有所下降。另外,大眾集團上個月更換了奧迪首席執行官,部分原因是它希望阻止該國銷量下滑。該品牌在開發新的電動汽車平台方面面臨延遲,阻礙了其競争能力。
推薦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