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張譯VS秦昊,叔圈頂流齊刷刷相中同一IP?,歡迎閲讀。
"四十歲的罪犯王二勇(劇版為王大勇)安然地安居樂業時,終于被當年對着空氣射出的子彈打中眉心;當年的刑警程兵卻在鬥志昂揚時被命運踩在腳下,用十年光陰發轫,把自己打磨成那顆子彈。"
" 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風霜雪雨搏激流,歷盡苦難痴心不改,少年壯志不言愁 ......"
這是曾在 1987 年因電視劇《便衣警察》熱播而風靡大街小巷的歌曲——《少年壯志不言愁》,歌曲慷慨激昂、歌詞熱血達觀,被萬千警察奉為 " 人民警察之歌 "。37 年後,由于電影《三大隊》和電視劇《三大隊》的熱播,這首在兩版中不約而同推動了情節發展的老歌又被觀眾翻了出來,單曲循環、反復重温。
兩版《三大隊》均改編自深藍的紀實文學作品《請轉告局長,三大隊任務完成了》,影版于 12 月 15 日全國上映,劇版則緊随其後在愛奇藝迷霧劇場上線開播。影劇聯動,在近幾年的影視行業中并不罕見。面對僧多粥少的現狀,不少創作者都奉行 "IP 主義 ",希望借助小説、漫畫等原著作品的先天人氣為影視作品争取關注度,進而謀得利益最大化。但破天荒的是,影版劇版同檔期打擂的情況,《三大隊》還是頭一遭。
借力打力,兩版作品都得到了熱度升温。目前,影版《三大隊》票房已破 5.5 億大關,劇版在愛奇藝的站内熱度已破 9800。兩版作品雖成績斐然,仍免不了被樂子人觀眾對比到針眼裏,甚至引發了 " 叔圈粉絲 " 的拉踩互嗆。口碑的爆棚和翻車,往往在觀眾的一念之間。
那麼影劇兩版《三大隊》有哪些異同點值得關注?兩版演員的表現究竟是不分伯仲還是差距良多?不妨一起淺作分析。
01
有選擇的忠于原著,劇作設定差異化
明明影版、劇版《三大隊》講的是同一個故事,緣何會呈現出一個偏紀實、一個偏懸疑的兩種風格味道?溯其根源,在于兩版主創對原著的發散改編。
兩版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原著作了延伸改編。原著中的程兵是徹頭徹尾的孤勇者,出獄後的他并沒有與老隊員們重組團聚,而是僅憑一人之力在西南地區流轉多年,靠着打零工搜集線索,成功緝兇。這與影版中三大隊的重組設定,以及劇版中程兵前往境外搜集線索的故事都不盡相同,主創為了讓影視故事更具有故事性、戲劇性和懸疑性,不約而同地作出了二度創作。
不同類型作品的二創需要不同側重的處理,電影需要更聚焦,電視劇則需要更綿長。因此,影版便通過聚合群像突出 " 三大隊 " 的概念符号,劇版則以增添生活場景和線索填充細節,增強觀賞性。
劇版的故事與影版三大隊 " 散 - 聚 - 散 " 的設定相比,劇版的基調從一開始就被拉低到悲壯蒼涼的谷底。如果用 " 欲抑先揚 " 來概括影版的劇情走向,那麼 " 欲揚先抑 " 四個字,或許更契合劇版的調性。
在影版中,出獄後的三大隊隊員們在師父墓前重新集合,閃回的鏡頭裏有八年前本該光榮退休的師父因案離世、有隊員們在八年裏的委屈求全、還有罹難者家屬的苦苦等待 ...... 閃動的畫面定格在如今三大隊成員們刻滿皺紋的臉上、聚焦在他們還在泛着如鷹隼光亮的眼眸中,銀幕前的觀眾便會預判出,三大隊重聚追兇的故事走向。果不其然,在程兵(張譯 飾)的一番慷慨自陳之後,兄弟們紛紛放下了安穩的生活,重拾刑警鬥志,以普通百姓的身份重啓對王二勇(張本煜 飾)的追緝之路,燃點即現。
反觀劇版,故事行進十幾集,整班三大隊才拉拉扯扯地在飯桌上湊齊,隊員間的隔閡、心防、質疑等種種情緒尤然可見。出獄後的程兵也不如影版似的熱血難涼,面對日新月異的環境,他不适困頓,面對妻離子散的生活現狀,他迷茫渾噩 ...... 與一眾兄弟相比,程兵封印又重啓的生活被襯托得更加灰暗,看得觀眾一陣陣鼻頭發酸,陰郁感蔓延滋生。
除了風格走向的明顯差異,影劇兩版的懸疑氛圍也差别良多。影版基本上遵循了原作的紀實風格,并未在懸疑氛圍上過度發力,而是以現實向的公路視角牽引觀眾入局,始終将故事視角聚焦在三大隊成員和主角程兵身上,看着他們在不同城市中輾轉收料,又在不同城市中陸續離散,潛逃的王二勇(王二勇是影版與原著中的潛逃罪犯,劇版中人名改編成王大勇)始終處在暗處,直到故事結尾才浮出水面。與懸疑緝兇相比,影版更适配的标籤是現實主義和紀實風格。
而播出于愛奇藝迷霧劇場的劇版《三大隊》的懸疑味兒明顯濃厚不少。一方面,劇版在呈現罪犯二王兄弟的犯案篇幅上加重了筆墨,完整地将其犯案、潛逃、挑釁等細節呈現了出來,不僅劇中的人物恨得牙根發癢,劇外的觀眾同樣看得膽戰心驚。另一方面,劇版也完善了反一号王大勇(陳明昊 飾)的故事線,交代了他的老家背景,還将其在十年裏的潛逃故事延展開來,詳細刻畫了他在境外之地察邦的惡行,以及在國内國外往返流竄的謹慎行動和反偵查思維,填補了王大勇的人物弧線。
在對王大勇的具體呈現上,劇版也深谙懸疑劇的氛圍營造技巧。先把王大勇的故事線放在片頭,引出正片中主角團的行動故事,并輔之以多角度搖鏡、多部位特寫、混調環境音,以及配樂風格等多維技法拉滿懸疑氛圍,讓故事節奏更緊湊、整體氛圍更緊張。
作為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電影和劇集的差别不僅體現在時長篇幅上,還有劇作層面上的故事脈絡、人物設定、細節伏筆,以及技術層面上的鏡頭語言、叙述方式、剪輯手法等。在不同創作方式的統籌下,影版和劇版自然營造出不同觀感,這是多類型改編的意義所在。這也引起不少觀眾讨論:兩版三大隊看似講的是一個故事,但實際看起來又不是一個故事,風格完全不同,但都很帶勁兒。
02
" 聖父 "VS" 凡人 "
要説今年發展大勢的演員群體,叔圈必占一席之地。而從年頭火到年尾的 " 叔圈頂流 ",演員張譯無出其右,張譯的出演為影版《三大隊》天然地匯聚了人氣。
身負 " 迷霧純元 " 稱号的演員秦昊,則扛起了劇版《三大隊》的程兵一角。秦昊在展現程兵的破碎隐忍之餘,又為人物撕開了新側面。既通過完整的家庭故事線和微表情反應,扒開了程兵的内心,将他的踟蹰、委屈、不甘、愧疚攤開在觀眾眼前,又以大場面打戲和群像戲的調度場面為輸出口,将程兵骨子裏身為警察的鋭利、果毅、勇猛傳遞到位。在表演的完成度和觀眾口碑上,與張譯分庭抗禮、不分伯仲。
把人物演出自己的特色,是最考驗演員功力的一關。秦昊和張譯,對于程兵這個在同期與觀眾見面的同個故事裏的同一人物,他們作出的不同诠釋和調性差異,的确值得關注一番。
綜合影劇兩版來看,張譯飾演的影版程兵更緊繃更執拗,也更具備 " 聖父 " 色彩,秦昊的劇版程兵則更松弛更落地,也更有普世凡人的煙火氣息。在電影中,出獄後的程兵面對前妻的冷淡和女兒的疏遠,選擇了不多打擾,轉身與三大隊的老夥計們重新聚合追兇;在劇中,程兵表面上也與前妻和女兒保持了距離,卻始終在暗處默默關注女兒,會翻看女兒的 QQ 空間、會在女兒生日時遠遠地看一眼、會警告撩動女兒心緒的男同學離他遠一點 ......
從家庭線來看,劇版程兵的辛酸老父親形象更落地、也更可憐。影版或許是囿于篇幅問題,無法将家庭線展開講述,但從程兵與女兒的聊天記錄也可窺見,即便他奔波于追兇之路,也始終和女兒保持着聯系,會給她報個平安,讓她安心。
這種差異也體現在兩版程兵對緝拿在逃罪犯的執着上。在電影中,抓捕在逃的王二勇是支撐程兵活下去的唯一動力,所有事情都要為緝兇讓步。在聽到隊友的動搖聲音時,他會和大家説 " 再堅持堅持 ";面對無線索可跟進的窘境時,他就帶着大家翻來覆去梳理就線索,直到扒拉出來光亮才肯罷休。他是較勁的、擰巴的,偶爾還會犯個軸,偏有種一查到底死不罷休的勁頭。
秦昊飾演的劇版程兵,将追兇之事形容成 " 心裏的一根刺兒 ",這根刺兒的存在看似不會對後續正常生活產生實質性影響,但放任它一直扎着總是不痛快的,想要走出過去重啓生活,就必須把這根刺拔掉。從心理溯源的層面上説,劇版程兵之所以追兇,是為了今後能與自己和解,好好生活;影版程兵的人物邏輯則是反過來的,他從未考慮過未來的生活,心心念念只有追兇。
故而電影結尾,當成功将王二勇緝拿歸案的程兵站立于穿梭的人群中時,才顯得那麼怅然所失、無所适從。當一個人失去了支撐自己生活下去的動力和目标時,第一反應便是此般迷茫無助。
除了程兵之外,兩版《三大隊》的人物群像也是一大看點。王骁、張子賢、曹炳琨和魏晨組成的影版 " 三大隊 ",不止在行動上經歷了 " 散 - 聚 - 散 " 的流變,精神上也是。他們之所以做出離開的決定,便已然下了決心要與過去告别,可以説他們的重聚是因為理想主義,因為心底的刑警情懷被調動復燃;而復散也是由于理想主義,因為當情懷熄滅後生活總會帶給人新的奔頭、新的追求。
而劉奕鐵、林家川、馬吟吟、範雷、李曉川組成的劇版 " 三大隊 ",群像戲不是在飯桌上就是在程兵的小屋裏,直到 14 集才正式為追兇重聚,且從開篇起,他們的精神就始終凝聚在一起。小徐會為即将出發去察邦搜集線索的程兵和石頭買好保險、蔡彬叮囑石頭要給自己一天打一個電話保平安等橋段,都能窺見一斑。
劇中對 " 三大隊 " 群像形散神不散的劇作設定更加貼合實際,也更加符合人之常情。如同影劇中眾人勸慰程兵的話:人不能一直活在過去裏,得向前看。
值得一提的是,同時在影劇兩版中飾演 " 三大隊 " 師父的演員楊新鳴,讓觀眾再次見識到了老戲骨的表演實力。雖然影劇兩版中的故事設定有所差異,但楊新鳴都通過篇幅有限的戲份,為觀眾展示了一名有理想、有鬥志,又不乏老頑童側面的師父形象。
整體而言,兩版演員的完成度都很高,劇版中的各個人物尤其豐滿、特色鮮明,比如石頭莽撞衝動、廖健怕老婆、蔡彬愛耍貧嘴。而在影版中,與個性相比,各個人物的群像意義更濃,服務于故事核心的功能作用也更重。
03
影劇同檔,1+1 大于 2?
目前,兩版《三大隊》都已在豆瓣上開了分,影版評分 7.8、劇版評分 7.2,各有所長,分數客觀。從觀眾反饋和整體觀感來看,兩版《三大隊》也都給到了觀眾意料之外的驚喜,赢得了觀眾的肯定和推薦。
縱觀 IP 浪潮興起的十多年,如《三大隊》般電影劇集雙賽道口碑開花的 IP 作品,并不多見。近幾年,只有 " 唐探宇宙 " 的系列電影和衍生劇勉強撐住了口碑。從影劇聯動作品的播出時間來看,影版在前、劇版在後的聯動模式,更能穩住 IP 影視化的雙賽道口碑。
緣何面對同一故事,藝術性更高的電影一旦滞後于電視劇便很難再翻出新水花?比如《新步步驚心》《三生三世十裏桃花》《何以笙箫默》《想見你》等影片的口碑,均遠落後于劇集版本?主要原因在于 " 操作空間 " 的掣肘。
眾所周知,電影的時間容量一般不會超過三小時。受時長所限,電影更強調整體觀感和氣質風格,在故事叙述上更偏向片段化、碎片式的非線性邏輯,重點呈現給觀眾的,大多是故事中的某一部分和重點情節,可操作的二創空間十分有限。主創需要綜合判斷叙事節奏,詳略得當地把人物和故事裝進影片中。
還有對新老觀眾群的兼顧考量。倘若是劇改影的作品,為了迎合劇版觀眾的喜好,影版在創作時既要盡力滿足老觀眾對新故事的期許,還需要兼顧未看過前作的新觀眾,把故事邏輯在影片中再次交代清楚。否則,觀眾一旦看得不明不白,主創就可能被扣上不懂内容、不會創作、甚至不尊重觀眾的帽子。
與電影相比,電視劇的篇幅更長、容量更大,不僅可以從細節處把故事講述得錯落有致、細膩詳實。比如劇版《三大隊》的隊員就比影版多了石頭、林穎兩個人物,程兵的家庭線和二王兄弟犯罪逃逸的故事線也都得到了新補充,以白描的調性填補了原著和電影的留白,為觀眾的想象空白填了色。
受惠于篇幅優勢,影改劇的作品不僅能講故事講得更清楚更完整,還可以充分呼應影迷觀眾的呼聲,也能通過新噱頭和新亮點刺破非影迷觀眾的壁壘。與劇改影相比,影改劇的确更具備創作優勢。
在熱度造勢上,同時開發、相近播出的兩版《三大隊》取得了吸引觀眾目光的效果。即便存在些許争議和對比,但整體而言,影劇兩版還是互相借了力,不僅相互托住了口碑,也聚合了更多話題度和營銷點,收獲了 1+1 大于 2 的最優解。
需要注意的是,不論是劇改影還是影改劇,對于後與觀眾見面的作品而言,與其百分百尊重原著、一味仿照前作的成功經驗,難免會讓觀眾群審美疲勞,心生味同嚼蠟之感。後作能否在類型轉換上兼顧語境的适配度、演員高水位表演,為觀眾呈現出恰到好處的驚喜感,才是能否出圈的秘鑰。主創只有拿出好内容和創作誠意,才能借力打力地征服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