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李佳琦之問”的經濟學隐喻,歡迎閲讀。
本文系基于公開資料撰寫,僅作為信息交流之用,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圖:夕陽中的上海市區下班晚高峰
最近直播一哥李佳琦的言論,引起了巨大争議和廣泛讨論。作為财經研究人員,最近也在深刻 " 反思 ",作為打工人的我們,到底有沒有努力。
研究人員的職業病是不以個體推論整體,而是習慣從數據中尋找普适性的結論。通過扒 OECD(經濟與合作發展組織)、美國勞動部和中國國家統計局等渠道的數據,我們鬥膽來嘗試回答以下 4 個問題:
1. 打工人到底有沒有努力?
2. 打工人能不能更加努力?
3. 打工人有沒有躺平之路?
4. 努力打工有怎樣經濟學隐喻?
01
打工人到底有沒有努力?
衡量打工人是否努力最直接的指标就是工作小時數。
剛好,國家統計局每年都會公布城鎮就業人員的周平均小時數,而且最早可查數據到 2001 年,這也剛好是我國加入 WTO 的第一年。
通過解讀數據,不難得到 4 個結論:
1)工作時長是有波動的,且波動與經濟發展正相關。當經濟增速有壓力的時候,由于裁員等原因,工作時長會階段性往下走,最典型的 2008-2009 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經濟形勢好的時候,大家也樂意多加班搞錢。
2)排除波動,我們這麼多年其實是越來越努力的,工作時長中樞上移。2001 年,我們的周平均工作時長是 44.9 小時,而到最新統計的 2021 年,我們的平均工作時長達到了 47.6 小時,20 年間累計提升了 2.7 小時,相當于每個工作日多工作了半小時。
3)基本全國人民都在加班。按照标準的每天工作 8 小時,一周工作 5 天來計算,一周工作 40 個小時及以内,算正常上班時間。但自從有這個統計數據以來,我們最低也工作了 45 個小時左右,日均加班 1 小時以上。這説明全國人民已經加班至少 20 年,且加班越來越多,難怪每屆春晚小品都有經典台詞:" 忙,都忙,忙點好啊 "。
4)2016 年開始,我們的工作時長進入了穩步提升的階段。而這一階段中國的 GDP 增速是下台階的,在步入存量時代後,我們的工作量是沒有下降反而是在提升的,所以 " 内卷 " 一詞開始流行。
至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直播一哥的言論會引起巨大波瀾。因為全國大部分人都很努力,而且過去 20 年,還在越來越努力。
打工人能不能更加努力?
那麼進一步的問題來了:我們可不可以更加努力,打工人的上限究竟在哪裏?
這時候我們就不能簡單的跟自己縱向對比了,有必要通過橫向對比來進行探讨。通過能找到的數據,我們選擇了歐盟、美國和韓國的統計進行對比。
首先,歐盟作為老牌發達經濟體,統計數據确實和我們直觀的印象吻合,比較閒适,甚至人均工作時長近 10 年還出現了緩慢的下滑。美國一直比較穩定,穩定在 41-42 小時區間内。如果對标歐美,我國的打工人确實值得人手一份五一勞動獎章。當然,作為追趕者,我們也從未奢望過北歐那種事少錢多的養老生活。
更能夠參考的是東亞近鄰的日韓,由于日本數據缺失,我們選取韓國統計作為對比:韓國曾經确實是全球最努力的國家之一,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他們周均工作小時達到了驚人的 55 小時。
但随着人均 GDP 的逐漸提升,以及财閥經濟模式下的奮鬥邊際收獲下降,韓國的周均工作小時步入了漫長的 30 年下降通道,按照當前這個趨勢,不出幾年,韓國人将像歐美人一樣 " 躺平 ",這應該是超出大家認知的。
回到中韓對比上。2018 年,中國的人均工作時長首度超越韓國,成為主要經濟體中工作時長最突出的國家代表;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打工人能夠進一步努力的空間确實不太夠了。
另外,考慮到中國的人均 GDP 當前在 1.3 萬美元左右,類似于韓國 20 世紀初的水平,我們的确有進一步通過努力工作換取更高人均收入的内生必要性。以此為出發點,我們人均工作時長的上限可以提升到 50-53 小時,較現在上升 2-5 小時,這也就意味着平均一天多加班 0.5-1 小時。
當人均周工作時長超過 50 個小時,那就意味着人均 996 的;至于這個強度有多大,小窗一下你的碼農朋友們就知道了。
與老板們的加濃雞湯完全不同,提高打工時間其實并不是什麼值得驕傲的經濟發展方式。
由于美國能找到的統計時間最長,我們收集了美國超過 80 年的數據,除了二戰的戰時經濟外,美國的周均工作時長出奇的穩定,基本上就在 40 小時上下波動,而這幾十年美國取得的經濟成就有目共睹。
靠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一個被驗證過經濟發展的最優解決方式,而非一味靠增加時長。這也是為什麼近幾年,國家頂層開始不遺餘力的推動高質量發展。
分析至此,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打工人們,可能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必要,我們的人均工作時長确實還有一定的空間,但大家時間海綿裏的水也已經不多了。
此處不得不指出的是,于年輕人而言,可能在未來幾年還将面臨更卷的工作環境,建議提前做好心理建設。
打工人有沒有躺平之路?
與成功學的宣揚背道而馳,從個體的天性出發,絕大部分人是不會以加班為樂的。在整個社會充斥在忙碌的快節奏中,也有部分人會去往 " 性價比 " 更高的地方。
統計局的這個數據,還做了部分行業的分類統計,我們可以進一步看不同行業的差異,囊括了十多個行業。
數據結果與很多直觀印象都相同:比如批零、餐飲、建築和制造業是最忙的四個行業,所以打工人都戲稱自己是 " 搬磚的 "、" 打螺絲 "、" 去工地 ",确實非常貼切。而教育和金融行業,由于公職和事業部門占比相對高,所以平均工作時長都只是略超 40 小時。
随着信息傳播更為有效,年輕人開始持續去權衡不同行業的性價比,最終選擇用腳投票,去相對躺平。這也和我們看到的準點下班的考公考編,成了近幾年最熱門的求職方向的趨勢完全一致。不過即使是相對安逸的行業,在時長上也只能稱得上将将及格。
勞動的确光榮,但是過勞又有什麼值得推崇呢。
努力打工有怎樣的經濟學隐喻?
直觀的數據顯示,在工作時長上确實還在逐年增長,這跟直播一哥嘴裏的打工人是截然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主播的言論引起極大的社會反彈的重要原因。
當然讨論社會話題也不是我們的專長,回歸到經濟發展問題,如果我們将上述反映社會現象的經濟數據,做進一步的引申,确實可以對很多宏觀經濟問題增加多一層理解。
1)内需不足的另一個誘因。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中國的國内消費一直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但是,喊了很多年的消費更新,其實兑現遠遠不及預期。
有人簡單的将其歸因為 " 中國人不愛消費 "。這點我們就完全不敢苟同了,難道中國人跟吃喝玩樂有仇,所有人都是苦行僧?
其中被大家廣泛認知到的主要原因有:人均可支配收入還不高、居民超額儲蓄彌補社會保障的短板、貧富差距客觀存在。但通過以上的數據分析,我們發現了沒有時間消費也是内需不足一個不容忽視的誘因。
而這一因素,随着平均工作時長的提升正在變得愈發顯著。比如電商平台的算法推薦、告别主動選擇跟随主播買貨的直播、突然爆火的特種兵旅行… " 極速消費 " 的這種減法模式,正在越來越廣泛的影響着我們的經濟生活。對于 to C 的公司而言,思考 " 減法產品 ",弱化消費者的選擇難度,可能孕育着新的商機。
2)低成本制造業的雙刃劍。
拉動經濟的第二駕馬車是投資,而這主要牽扯到制造業。中國制造的性價比在全球遙遙領先,哪怕人均工資過去 20 年大幅提升,但是這一成本優勢并未喪失。
過去幾年,為了适應逆全球化和降低成本,越來越多的電子產業鏈開始在東南亞建廠。但是幾年之後,這些企業驚奇的發現,最終的海外產品制造成本,相對國内甚至還是提升的。雖然東南亞的工人工資只有國内的 1/3,但海外工廠的員工效率、工作時長、以及產業鏈配合,都成為當初沒有想到的拖累項。
正是歸功于可愛可敬的打工人們,使得我們國家保持了幾十年的制造成本優勢,我們幾乎成為大部分工業品低成本產能的全球第一,家電、面板、光伏、锂電、3C、造船、高鐵、工程機械等等,甚至連幾年前還落後的汽車,在今年已經翻身實現海外出口的猛增。
可以説,每一個打工人為中國制造業的崛起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另一方面,由于為勞動價值支付的對價持續過低,這也成為我國突破高科技的巨大掣肘。在今年大洋彼岸 AI 等科技快速突破之際,我們還在為了半導體的卡脖子而焦頭爛額。
為什麼華為的原創性技術突破能夠躍遷到世界的一流水平,這與他們對工程師持續的高薪酬激勵是密不可分的。現在,至少三成的企業表示他們在學習華為戰略,但是從工程師待遇,你就能知道,他們也只是口号而已。
感謝這個社會熱點,讓我們得以從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出發,深度審視我們的經濟發展動能。打工人已然非常努力,而且大概率還将更加努力。如何順應與優化,而不是否認甚至取笑,打工人的辛勤付出,不僅僅是值得直播網紅反思的,更是值得消費業、制造業,以及整個社會的重新審視。
往 期 推 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