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這就是五三之外的高中生活吧,歡迎閲讀。
又到一年高考時。
依然是情理之中的那幾個熱搜話題:
某某考生忘帶準考證民警助其尋回、調侃各地的奇葩作文題目、家長們别出心裁的助力戰袍、采訪第一個走出考場的人 ...
十幾年如一日。
于大部抽成年人而言,高考已經是座愈來愈遠的小山丘。
畢竟越過人生的這座山丘,還會有無數座潛藏在迷霧之中的重巒疊嶂。
但每到六月、每到畢業時分、每到這個社交平台轟炸式推送新聞的節點,各種懷舊情結還是會不禁有所泛濫。
因為這并不只是一場大型考試,也是決定人生日後走向的分岔路口。
如今知識點早就還給老師,很多昔日同窗的面孔也已淡忘。
可提起高中,思緒還是會條件反射一樣嗖一下地被拉回那個時空。
我想,這也是前些年國產青春片粗制濫造票房卻捷報頻傳的一個重要原因。
觀眾的主要消費目的,是進入造夢空間後再次重温青春。
可惜,經類型化的流水線批量生產之後,大多只是敷衍地套用青春疼痛文學的爛俗程式,在銀幕上幾乎見不到什麼所謂真誠的 " 投其所好 "。
小熒屏偶有佳作,認知度和影響力卻相當有限。
然而,國内三次元頻道的 " 青春影像式微 ",并不代表校園題材就不吃香了。
最近嚴重劇荒,閒來無事就将視線轉向了動漫領網域。
很難不注意到有着 9.5 分耀眼成績、被不少網友自來水推薦的《躍動青春》,但到底是很久沒追校園番乃至日漫了,也就沒有抱着過多的期望。
而懷着得過且過的心态,反倒收獲了不少意外驚喜。
久違地找回了高中忙裏偷閒時追番欣喜若狂并若有所思的感覺。
像是在酷暑裏,嘗到了冰爽甜口而又回味無窮的西瓜。
相信大部分朋友看這部日漫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上季度的爆火日劇《重啓人生》。
都不是高概念,也不是什麼開挂爽劇。
既沒有宏大叙事,也不見跌宕起伏的戲劇化衝突。
只不過是聚焦于細微平淡的日常,形如生活類 vlog 一樣細水流長的叙述方式,卻相當靈動抓人,好比總能在平靜的湖面上時不時泛起絲絲漣漪。
此前挺讓我感到出乎意料的,便是身邊很多平日裏不看日劇甚至不怎麼追劇的朋友都看起了《重啓人生》,時不時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劇裏碎碎念式的哲理台詞。
盡管大夥在同時段先速速刷完了更有噱頭和看點的《黑暗榮耀》,但在爽感稍縱即之逝後,好像都不約而同地更傾向于雲淡風輕的瑣碎日常并心生向往。
看來舒适惬意的日常感,真是霓虹文化輸出的一大制勝法寶啊。
其實我們深知《躍動青春》裏的校園生活和《重啓人生》裏的女性情誼是存在理想化的烏托邦。
但是很少見到對其中一些超脱于現實之外的美好設定吹毛求疵的評論。
反倒都是稱其為靈魂除塵淨化器的誇贊。
坦白講,觀眾需要的不是誰批評指正長這麼大還在看這種 " 虛構 "" 美化生活 "" 不真實 " 的卡通片和電視劇。
兩部叙事口吻的温柔細膩和整體基調的輕盈明快,反而能讓大家在觀看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讓壓力得到釋放并豔羨不已。
這就是當代社會高速運轉下所需要的涓涓細流般的情緒價值。
而大多數因學業繁忙未能享受高中時光的朋友也并不會對此認為被賽博凌遲了。
因為已淪為社畜繼續奔波勞累的他們的确也渴望重啓人生,躍動青春。
或者説圓夢。
雖説我們東亞小孩的十七八歲總缺失了什麼,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在銀幕世界裏找到代餐。
更何況《躍動青春》和《重啓人生》也并非完全對現實生活進行提純。
難能可貴的是劇中人物上學時基本都在認真念書。
有感情戲、但談情説愛也并不是劇作的重點。
取舍之下雖淡化了戲劇性,可故事的吸引力卻毫不折損,并成為觀眾之間口口相傳的優勢。
這未免讓大多數執迷于風花雪月的國内青春片創作者看了後有所汗顏。
《躍動青春》盡管套了少女漫的殼子,但并不是以戀愛為主線把焦點放在男女主的彎彎繞繞,而是側重于挖掘青春期的個人成長與人情世故。
原漫作者在訪談中表示 " 想深挖人際關系,必然會描述主題中的黑暗面,我個人也喜歡那一面,但随心所欲的畫故事會變得很陰暗,索性用了随處可見的設定來包裹了整個作品。"
為了避免過于陰暗于是用了深受市場愛戴百試不厭的形式包裝,可它并不拘泥于小情小愛,使之深度與視野遠遠超于同行。
不吝啬筆墨揮灑于細致豐富的群像刻畫與心理描寫,也因此引起了不少彈幕對其中角色 mtbi 性格的熱烈猜測與讨論。
談談這部番的人物塑造。
沒有人會不喜歡主角美津未。(以下稱為小美)
陽光開朗,目标明确,積極上進,志存高遠。
她接納自己的出身,有着很高的自我認同感,努力學習也是因為心懷以後成為政府官員扶持家鄉鄉村振興的遠大理想。
從偏僻的鄉下考到東京的重點高中,絲毫不在意會被添上鄉巴佬的标籤。
第一次去 ktv 和第一次喝星巴克時的場景有點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
但她會耿直豁達地表示自己是初次體驗,絲毫不在意别人怎麼評價也不怕被嘲笑。
對她來説,向來都是該在意的事情在意,該不在意的事情就不在意。
反映到日常交際中,往往也是遇事不躲避選擇正向思考。
不得不説在小美的身上能學到不少與人相處的學問。
比方説誇贊他人吧,既然要誇贊就得用心誇贊具體誇贊,要誇到對方的心坎上切忌泛泛而談,尊重每個人性格的多樣性。
發生不快時,那就盡可能主動溝通吐露心聲以此規避更大的矛盾。
學會察言觀色也很重要,尤其是在初識時把對方的一颦一笑放在心上,懂得照顧他們的情緒,才能讓戒備與敵意有所緩解。
值得稱贊的是這個人間獨生子倒也并沒有裝上完美人設。
未被刻畫成拯救眾人的神明,也沒有什麼英勇大無畏的壯舉。
友情裏從來沒有人是真正意義的拯救者和被拯救者。
要做到自洽,還得是靠自己。
旁人只能提供勸誡,不能指點你的人生。
可當你陷入自我質疑時,真的很需要小美這樣共情能力極強的直球朋友。
尤其是她身上油然而生的坦蕩、直率和松弛極為珍貴。
這在人際交往中起到了催化劑的助推作用,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如春風化雨般影響并感染着周圍的人乃至螢幕前的觀眾。
在《躍動青春》裏也可以看到性格各式各樣的女孩們。
她們不一定讨喜,但一定不可厭。
有人各方面優秀突出也因此遭到小團體孤立,有人社恐内向卻十分渴望融入集體,有人處處算計但并沒有不懷好意,也有人活在令人窒息的内卷裏把分分鍾安排好認為浪費時間可恥。
總有一個角色能映射到現實生活中的你我。
甚至是不同階段的自己。
包括像男主這樣看起來人畜無害但是無法對外人敞開心扉的、典型的逃避型 + 讨好型 + 表演型人格,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習慣性地把友善的笑容挂在臉上,卻很恐懼和他人發生正面衝突總是回避問題,活得很累。
有趣的是,《躍動青春》的主要目标人群應該是同齡段高中生,但是它成功俘獲了我們老中很多奔三乃至已經三十而立的觀眾。
還是在于隔壁鄰居實在是太會拿捏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各種小心思了,這是橫跨地理距離不打文化折扣的普世價值。
這其中有歡樂、美好、活力、和睦、對未來盡是憧憬的那一面。
也有敏感、笨拙、糾結、不安、滿懷期待而又恐懼落空的那一面。
這樣的青春物語盡管有些别扭,卻很真誠。
高中就好比人生這趟旅途的一個中轉站。
它把五湖四海的少年們匯集在一起,一同見證彼此的成長。
能相識,是機緣巧合。
而要成為密友,倒不一定是志同道合臭味相投。
不必強求表面的和平,永遠不摩擦不争吵也就永遠沒有深層次的交流。
猜忌與攀比是必不可免的,但也都是些無傷大雅的小心機罷了。
面對差異,心存善意、學會包容才最為重要。
回想一下,自個高中時期交友也不會完全沒有顧忌。
但與成年後習慣了先去審視别人判斷利弊後再去接觸相比,還是純粹多了。
也因此,會更羨慕《躍動青春》和《重啓人生》裏沒什麼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的友誼。
看着小美她們温馨和煦的高中生活,每一秒似乎都忍不住嘴角上揚姨母笑。
可聯系到我等做題家當時千篇一律不能肆意張揚的忙碌日常,還是不免望洋興嘆。
未經題海戰術裹挾的元氣人生,才是青春得以躍動的原力吧。
回憶裏總是穿着肥大的校服,背着沉重的書包。
桌上放着堆成小山般的試題,而五三也似乎永遠做不完。
嘴上説為你好的老師們其實很在意升學率和平均分,而當時玩得來的同學們在高考結束後也有一些真的就各奔東西漸行漸遠了。
種種遺憾确實是無法消散的。
也曾幻想過平行時空的十五歲有着動漫裏純真美好的高中生活:
來到新學校新環境處到了親密無間的新朋友,一起參加社團活動和班級間的比賽,課餘周末一群人叽叽喳喳地出去聚餐玩耍,而與此同時初中的舊友也始終挂念自己保持聯系 ...
和現如今學生時代結束後還在看校園番,懷揣的心情大抵都差不多。
青春不免落俗,但還是會點進去欣賞體驗。
大家向往的并非滿是膠原蛋白的年紀,而是一種舒展松弛的狀态。
原來五三之外,還有廣闊天地。
也許今日的我們還是擺脱不了擰巴,也變得更愛鑽營。
可再回頭看看高中,倒也不是一無是處。
在醉生夢死的備考途中,也曾和小夥伴偷偷溜出沉悶的教室跑到校園裏慢悠悠地閒逛。
沒有電子設備占據又不想埋頭刷題的日子裏,有很多的時間都花在了仰望窗外的天空。
十八歲的天空,永遠能令人駐足觀賞。
傍晚绮麗的粉紅色夕陽,依然在青春長河裏熠熠發光。
那時大夥一同望着天空,從未想過今後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剛考完的朋友們,不必着急對答案,也不必覺得發揮失常就心灰意冷。
高考,宛如大夢一場。
這場夢結束,是如釋重負還是如鲠在喉只有你清楚。
而人生是曠野,而非軌道。
來日方長。
還有很多未知的世界等着你們去發現去探險。
盛夏,即将到來。
盡情享受這個再也沒有暑假作業的悠長假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