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分紅跑赢理财,銀行股“真香”了?,歡迎閲讀。
作者 | 肖望 編輯 | 陳弗也
出品 | 棱鏡 · 騰訊小滿工作室
曾經投資者愛答不理的國有大行股票,如今已 " 高攀不起 "。過去一年間,國有大行們的股價悄然創下新高。
1 月 5 日,農業銀行 A 股盤中達到 3.78 元 / 股,創下自 2010 年 7 月上市 13 年以來的新高;H 股盤中也達到 3.08 港元 / 股。投資者蓦然發現,2023 年農行 A 股股價漲幅竟達到 40%,H 股漲幅也超過 25%。
其他國有大行股價同樣漲勢不俗。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及交通銀行 A 股股價分别斬獲了 20%、25%、40% 和 35% 左右的漲幅。
與此同時,上證指數過去一年跌了超 6%,目前已開始 "2900 點 " 守衞戰;創業板指數更是下跌 25% 左右。新能源、白酒、醫療等熱門板塊更是令投資者傷透了心。
但在過去多年間,銀行股卻是另一幅慘烈模樣:利潤穩定增長卻止不住股價下跌," 破淨 "(跌破每股淨資產)是常态;高管增持或呼籲投資者購買,股價仍毫無起色;機構投資者紛紛逃離銀行板塊 ……
銀行股為何又 " 真香 " 了?
" 收益超理财 ",行長們賣力推銷銀行股
股價被嚴重低估,成為銀行高管們尤其是國有大行行長們的心結。
2023 年 8 月 30 日,在工商銀行 2023 年中期業績會上,工行董秘官學清介紹:考慮到現金分紅和股票溢價,上市 16 年以來,工商銀行 A 股和 H 股的年化收益率分别達到 6.0% 和 5.7%。" 只要我們的股東長期持有工行股票,就可以獲得長周期、較高收益的回報。這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價值投資品。"
官學清表示,盡管工行 PB(市淨率,股價 / 每股淨資產,銀行業常用估值指标,PB 越高越受投資者認可)在可比同業中處于較優水平,但目前仍處于暫時性的被嚴重低估的狀态。
2023 年 3 月末,時任農行董秘韓國強在該行 2022 年業績會上也稱:農行市場價值目前被明顯低估。
韓國強表示,雖然股價已有所回升,但估值水平依然偏低。A 股市淨率僅為 0.49,H 股市淨率只有 0.42," 這與農行高含金量的經營業績、高回報的分紅比例、以及高質量的發展态勢顯然不符。"
農行 2022 年度 A 股分紅收益率約 7.6%,H 股分紅收益率約 9.3%,明顯超過同期國債和理财產品的收益水平。
在 2022 年 3 月 2 日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 大型銀行股價一直低迷 " 的問題更是被抛給了建行董事長田國立。
田國立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在 2008 年次貸危機後,傳統商業銀行的商業模式越來越不被投資者看好。估值水平從原來的市淨率 2 倍以上變成了 1 倍以下。
田國立稱,長期來講,銀行股的股息率(分紅股息與股票價格的比例,是衡量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标)已經遠遠高過理财產品,同時,持有之後還有獲利的機會。
田國立的發言當時在市場上引發熱議,但包括建行在内的銀行股價依舊沒有太大起色。
更早之前的 2019 年業績會上,農行管理層也被問到如何看待股價長期低迷的問題。時任農行行長張青松表示," 以目前的股價水平,我個人認為,農行毫無疑問是潛力股、價值股。"
張青松介紹,農業銀行盈利水平穩定。2019 年利潤增長 5.1%,不良率 1.40%,成本收入比連續三年下降。此外,農行穩定保持在 30%-32% 的分紅比例,股東可以得到穩定的投資回報。
張青松還介紹,在此前的三年間,農行 A 股的股息率在 4.4% — 5.7% 之間,H 股更是達到 4.9%-6.2% 之間,與市場上債務性金融工具回報率相比有明顯優勢。
低估值和穩定的高分紅是銀行股的顯著特點。作者統計,即便經過 2023 年的大漲之後,國有大行的股息率仍然大幅跑赢銀行理财。截至 1 月 10 日收盤,工行、農行、建行和中行的股息率分别為 6.26%、5.99%、5.91% 和 5.74%。A 股上市銀行中,包括浙商銀行、興業銀行、江蘇銀行和南京銀行的 2022 年度的股息率都超過了 7%。而同期銀行理财收益水平普遍在 3.5% 左右。
存款利率和理财收益不斷下行,一些年輕人也開始将目光投向了銀行股。" 我把銀行股當理财來買。" 有網友曬出自己的銀行股持倉,并表示 3 年間不僅有分紅股息,銀行股價還上漲了超 10%。
有人買銀行股想 " 傳家 "
不過,這輪國有大行的潑天富貴,卻鮮少有銀行股投資者抓住。
華南地區一家偏愛銀行股的私募機構負責人張雷(化名)告訴作者,其所在機構先後持有過招行、興業、平安、民生、郵儲、工行等多只銀行股。
" 銀行股業績增長穩定,分紅可觀,并且明顯被低估,是我們投資的主要原因。" 張雷表示,而市面上的熱門題材如消費、新能源等板塊,因為估值較高就沒有參與。
但多數被 " 低估 " 的銀行股并未迎來價值回歸的時刻,其股價長期趴窩甚至下跌。張雷坦言,持有銀行股的收益 " 相當一般 ",在下跌行情中機構只好硬扛,期間增持了一些工行股票來對衝下跌。
" 目前仍然持有個别銀行股,主要是估值已經非常低了。" 張雷無奈道。
在 2019 年民生銀行一次股東大會上,作者曾見到一位投資者帶着上初中的孩子參會。該投資者表示,買了後不打算賣,要留着銀行股傳給孩子。不過,假設其從 2019 年初持有至今,5 年間其持倉下跌超 10%。
另有一名投資者向作者吐槽,本想買銀行股吃分紅,沒想到持股 8 年,算上分紅銀行股下跌超 40%,令他叫苦不迭。
盡管多家銀行的股息率都顯著超過銀行理财,但銀行板塊卻分化嚴重。
這邊國有大行漲勢如虹,那邊曾經備受投資者追捧的明星銀行如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寧波銀行等卻一瀉千裏。2023 年以來,招行股價下跌超 20%。同期平安銀行下跌超 30%,寧波銀行下跌近 40%。
市場曾高呼 " 珍惜 40 塊的招行 ",但截至 1 月 10 日收盤,招行報收 28.05 元 / 股,較 2021 年 6 月的最高點已接近腰斬。
股民們過往并不青睐國有大行的股票,主要在于其體量龐大,股價上漲需要巨量資金推動;業績穩定但缺乏想象空間,資本市場往往給予個别股份行、城商行的零售業務、财富管理業務更高的估值。
從 Wind 近兩年不同類型銀行的市淨率走勢圖可以看出,國有大行的市淨率原本長期墊底,在 2022 年 11 月間才開始觸底上升,同期股份行和區網域銀行的市淨率也有所反彈。但 3 個月後,股份行與區網域銀行的市淨率便緩慢下跌,而國有大行市淨率持續抬升,并在近期超越股份行和區網域銀行。意味着資本市場更加追捧,給予其更高估值。但銀行板塊整體都處于 " 破淨 " 的嚴重低估狀态。
近兩年商業銀行市淨率走勢圖,據 Wind
國信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劍在研報中曾指出,在銀行股跌至過度低估時,股息率相當誘人,吸引追求絕對收益的資金買入,從而完成股價築底。2023 年 5 月份,在銀行股已經上漲半年的情況下,近期又一次因為資金追逐高股息而上漲。
在 2022 年 11 月份被嚴重低估時,農行和工行的股息率一度達到 7.6%、7.2%,同期餘額寶 7 日年化收益率僅 1.40%,更有投資者排隊半年只為存上 3% 利率的大額存款。銀行股尤其是國有大行股票的吸引力明顯提升。
" 不看好,但太便宜了 "
當前,銀行業的經營壓力較以往更大。
2023 年前三季報顯示,工、農、建、中四大行的利潤增速僅為 0.79%、4.97%、3.11% 和 1.56%,利潤增速較 2021 年的雙位數增長和 2022 年均出現大幅回落。而招行、平安、寧波銀行 2023 年前三季度的利潤增長分别為 6.52%、8.12% 和 12.55%。更好的利潤增速并未讓股份行、城商行的估值得到提升。
張雷直言,市場的主要擔憂仍然在于房地產對銀行業務及資產質量的拖累。在市場整體脆弱的情緒下,資金湧向國有大行是為數不多的避險選擇。而一旦市場好轉,銀行股的吸引力就會明顯下降。
在 1 月 8 日舉行的第二十四屆瑞銀大中華研讨會上,瑞銀大中華金融行業研究主管顏湄之表示,由于當前消費信貸、财富管理都比較疲弱,加上房地產還未穩定,因此一些股份行及城商行的估值都在下行。
顏湄之表示,從基本面看,并不太看好銀行股。主要是在有挑戰的宏觀環境下,銀行可能需要做出一些犧牲如降低貸款利率、減費、或是對一些特殊資產寬限,此外銀行業面臨着房地產下行、地方政府債務化解等風險因素,這對銀行的利潤增長和資產質量都有負面影響。但是,銀行股比較便宜,尤其是國有大行,财政部作為其大股東,使得國有大行的分紅有一定的保障。因此,國有大行被認為是有抵御性的板塊,相對有吸引力。
當前經營環境下,個别銀行的分紅存在不确定性。在 2020 年初,匯豐銀行應英國監管當局暫停分紅一度導致股價大跌,投資者怒怼 " 不分紅的銀行股還有什麼意義?"。
鄭州銀行已三年未分紅,引發部分投資者不滿。在 2023 年 4 月的業績説明會上,多名投資者在線上 " 聲讨 "。鄭州銀行副行長回應,該行加大對中小企業幫扶力度,盈利能力受到一定影響;此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風險持續暴露,改行順應監管引導,留存未分配利潤以進一步增強風險抵御能力,提升資本充足水平。
平安銀行近 3 年股利支付率都在淨利潤的 12% 左右,較銀行業普遍的 30% 比例偏低。1 月 9 日,該行回應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将在保證股東利益的前提下,适當增強資本積累,以滿足資本補充的需要。未來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願意提高分紅率。
瑞銀方面表示,在弱勢的環境中,投資者更偏愛高分紅的價值股。短期看,高股息股票可以作為防御性持倉的重要配置。随着企業盈利不斷兑現,未來會更看好彈性空間大的成長股。
在上述瑞銀大中華研讨會上,瑞銀全球投資銀行大中華研究部總監連沛堃提到,很多海外做長線投資的基金經理重新審視中國市場的機會,他們的出發點都是,中國市場的估值已經太便宜了。" 發達市場也好,新興市場也好,都很難找到 8 倍 PE(市盈率)的機會。"
(财務數據分析,不作為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