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吃相難看的印度成不了“世界工廠”,歡迎閲讀。
近日,因進口商品定價存在分歧,印度執法局扣押小米 48 億元人民币事件有了最新進展。印度執法局發布通知,這部分資金将要被正式沒收。
2022 年,印度執法局對小米進行指控,稱小米及其旗下印度子公司小米印度以 " 特許權使用費 " 的名義向國外實體非法匯款,這違反了印度 1999 年《外匯管理法》的相關規定。
小米公司對此回應稱:" 小米在全球範圍内堅持合法合規經營,并遵守經營地的相關法律法規。"
48 億幾乎相當于小米去年半年的利潤,特許權使用費算不算作是進口商品的價格有争議很正常,但是随随便便一紙公文 " 空手套白狼 " 屬實過分了。
掰扯都懶得掰扯,直接上手明搶怎麼行!小米的這場官司陸陸續續打了一年多,事情并沒有往偏向小米的這一邊,甚至陷入了資金被全部沒收的危機中。
其實不光是小米,沒完沒了的税收檢查,莫名其妙的調查指控,用各種理由從外資企業身上變相吸血,這幾年在印度算是家常便飯。
2021 年開始,印度就頻繁對中國公司出手,小米公司的印度辦事處曾遭到了突擊搜查。當時被搜查的還包括華為、OPPO 在内的其他中國手機制造商。
小米的遭遇最為典型,也最赤裸裸。這背後與小米多年在印度的成長密切關聯。印度是小米國際化的起點,也是其海外最大市場。
中國公司在印度的生意越做越大,麻煩反倒越來越多。小米之外,華為、中興、OPPO、vivo 等企業,都遭到過印度税務部門的清查。
日漸嚴酷的針對性粗暴監管,将印度難看的吃相暴露無遺。印度當局對小米等中資手機企業的打壓,進一步加劇其運營壓力,破壞市場自由競争。
一個基本的道理是,相比于充分的競争,產業靠保護是難以真正成長的,本土制造業從弱到強,不能靠打壓他國來實現。
在改善 " 印度制造 " 軟環境方面,印度最缺實效的舉措。企業做跨境投資,看準的是實打實的營商環境和產業基礎,最怕的是保護主義下的 " 欲加之罪 "。
從市場、勞動力結構和價格等因素看,印度是重要的市場和工廠。印度要把本土市場做大做強,讓其充滿活力,沒有公平競争的環境等于紙上談兵。
印度曾公開宣稱要取代中國成為 " 世界工廠 ",在多個新興產業發力實現 " 彎道超車 ",而很多中國廠商在這方面的政策、人才、產品等多種優勢依然無法撼動。
想要成為 " 中國 +1" 的人很多,但實際這個 "1" 卻很難找。" 下一個中國之所以還在中國 ",不僅是中國向内有規模巨大的市場,兼具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還有向外的開放決心與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内外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