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3.5億的熱搜,她被删得一點不剩,歡迎閲讀。
二戰歷史題材,涉及大量物理學理論,時長 180 分鍾 ……
上映前便被評價 " 各維度都有觀影門檻 " 的《奧本海默》,全球票房破 9 億美元,即将成為影史最賣座傳記片。
電影圍繞促成原子彈誕生的 " 曼哈頓計劃 ",以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奧本海默為焦點展開叙事。
而這樣一部電影,上映後卻引爆了一個話題——
一位并未在電影中出現的華人女物理學家的名字,随着電影爆火成為人們讨論的焦點:
吳健雄。
一位傑出女性的成長史
奧本海默説到她:" 如果沒有吳博士的工作,原子彈絕無可能這麼快研發出來 ";
1959 年諾貝爾獎得主塞格雷,也在評論她時説道:" 她的意志力和對工作的投入,使人聯想到居裏夫人。"
走進大眾視野之前," 在科學界提起吳健雄的名字,如雷貫耳 "。
" 世界物理女王 "" 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 "" 第一顆原子彈助產士 "……
盛譽背後寫滿了她的科研成就,而電影《奧本海默》中的 " 曼哈頓計劃 " 恰恰是其中繞不開的一個項目。
但此前卻少有人知道,在這個當時耗資 20 億美元、前後有 700 多位頂級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參與的項目裏,吳健雄是唯一一位中國人。
這位成績斐然,總是穿着一襲旗袍出席國際學術會議,攪動物理界風雲的女性,來自中國江蘇省的一個小鎮。
1958 年,在哥倫比亞大學舉行新聞發布會的吳健雄。圖源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
1912 年,吳健雄出生于蘇州的一個書香世家,是家中的第二個孩子。
在這個父母開明、重視教育的家庭中,孩子的名字依從 " 英雄豪傑 " 中取字。對于吳健雄,父母希望她不讓須眉,積健為雄。
幼時起,吳健雄一直在父母創辦的明德學校接受小學教育,與其他兄弟一起讀書識字。
11 歲時她便離家求學,寄宿蘇州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每每返校都要跋涉 80 公裏崎岖不平的鄉間小路,她沒喊過一聲苦。
圖源 : 哥倫比亞大學
到 15 歲那年,她已從蘇州市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畢業,前往由胡适擔任校長的中國公學聽課。
對于這個學生,胡适曾評價:自己一生最得意、最自豪的事情,便是收了吳健雄這個學生。
一路求學,吳健雄的目标逐漸清晰,比起浪漫的詩書禮樂,她更願意沉浸在數學和物理的世界裏。
1929 年,17 歲的吳健雄被國立中央大學錄取,并到數學系就讀。但一年後,被有關 X 光、放射性、相對論等知識深深吸引住的她做了一個決定:
轉入物理系。
彼時,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推動下,歐美湧現出一系列令人興奮的發現, 命運的齒輪開始轉動。
為了獲得更充足的科研資源,1936 年,24 歲的吳健雄登上了開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胡佛總統号輪船,前往海外攻讀物理學博士學位。
1936 年吳健雄的移民檔案。圖源 National Archives
走下那艘遠洋輪時,帶領吳健雄的向導是另一位中國物理學研究生袁家骝。
在伯克利大學參觀時,吳健雄被倉庫一樣大的儀器震撼。
這是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可以将帶電粒子沿着螺旋的路徑加速并将它們射向更小的粒子。
她被深深吸引住,在這台加速器的發明者一一物理學界巨璧歐内斯特 · 勞倫斯博士的建議下,本打算去密歇根大學報到的吳健雄改變計劃:
留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就讀,成為歐内斯特 · 勞倫斯的博士研究生。
吳健雄在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念書。/ 圖源:中國科學報
當時的吳健雄還不知道,身旁的袁家骝将是她未來的丈夫。
她心中無比笃定的只有一點,那就是,物理學将成為她一生奮鬥的事業。
1978 年,吳健雄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室裏。圖源 Lynn Gilbert
之後,吳健雄的研究事業突飛猛進。
1957 年,吳健雄用 β 衰變實驗證明了在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稱不守恒;1963 年用實驗證明了核 β 衰變在矢量流守恒定律。
除此之外,關于量子力學的基本理論方面的實驗,μ 子、介子和反質子物理方面的實驗研究 ……吳健雄一次次攪動科學界的風雲。
" 一系列重大的發現以瘋狂的速度出現,科學家們硬擠進已經沒有座位只有站位的演講廳,或者爬上柱子以便看清楚黑板上的方程式,而我的祖母就處在這樣的場合中心。"
在吳健雄的孫女 Jada Yuan 回憶文章中這樣描寫。
1967 年,黑壓壓的西服包圍中着一身旗袍出現,吳健雄在以色列舉行的粒子物理會議上坐在前排。圖片來自:美國物理教師協會 AAPT
為了做研究,長時間待在實驗室、睡地板是經常的事。
在外界看來,那時的吳健雄已在當時男性主導的科學界擁有絕對話語權。
一路走來,她似乎也并未遇到過什麼難關和阻攔。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1957 年的吳健雄 / 圖源:蘇州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被掩埋的工作,
被忽視的女科學家
1942 年 6 月,改變了人類歷史的科學計劃 " 曼哈頓計劃 " 啓動。
可 2 年後,計劃便因原子核連鎖反應的突然中斷而陷入了停滞,研究人員一時找不到原因。
還是奧本海默第一時間想到了吳健雄,并提出:" 去叫吳小姐來參加會議,她知道所有關于中子吸收截面的知識。
關鍵時刻,是吳健雄開發出一種能夠找回消失中子的裝置,原子彈研制才得以繼續。
為了紀念曼哈頓計劃美國成立了「原子遺產基金會」,其中特别致敬吳健雄博士的頁面。圖源 Atomic Heritage Foundation
可即便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吳健雄仍舊遇到了性别和種族歧視。
在原子彈研發的成功篇章裏,她被區别對待,不為人所知。
直到 1992 年,哥倫比亞大學在授予她美國理工界最高榮譽 " 普賓獎 " 時,這個事實才得以公之于眾。
此外,在科學界,圍繞吳健雄争議最多的話題莫過于 "1957 年與諾貝爾物理學獎失之交臂 "。
當時宇宙的對稱性,包括左右對稱性即宇稱守恒,一直被認為是無可辯駁的事實。
1956 年,科學家李政道和楊振寧在深入研究後大膽提出:τ 和 θ 是完全相同的同一種粒子,但在弱相互作用環境中,它們的運動規律卻不一定完全相同。
通俗地説,這兩個相同的粒子如果互相照鏡子的話,它們的衰變方式在鏡子裏外居然不一樣,即 " 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 " 定律。
為了證明這一點,李政道和楊振寧找到了吳健雄。在吳健雄和她的研究生歐文 · 薩克諾夫的努力下,實驗成功了,1957 年 1 月 15 日這一實驗結果發表在了《物理評論》上。
那年下半年,諾貝爾獎委員會把物理學獎授予了提出 " 宇稱不守恒 " 的兩位理論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和楊振寧教授,并未把獎金授予任何實驗方面的人。
盡管諾貝爾規則每年允許最多三名獲獎者,委員會卻還是将吳健雄拒之門外。
頒獎兩個月後的諾貝爾演講中,楊振寧向委員會和嘉賓講述了吳健雄實驗的重要性,表示結果歸功于吳團隊的勇氣和技巧,當時奧本海默也公開表示吳健雄應該分享 1957 年的獎項。圖為楊振寧(右)和李政道。圖源 Shelby White and Leon Levy Archives Center
這不是吳健雄第一次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2022 年,吳健雄曾發布在 1950 年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的另一項實驗結果在一個國際學術會議上被首次公開。
這篇文章被認為是首次觀測到量子糾纏現象的實驗證據,但在科學界一直鮮為人知。
但僅 10 天後,諾貝爾委員會将物理學獎授予了三位分别來自法國、美國和奧地利的科學家,原因是:" 進行了有關糾纏光子的實驗,确立了貝爾不等式的違背現象,并開創了量子信息科學 "。
而這個諾貝爾獎的實驗,距離吳健雄發表的實驗結果已過去了 70 多年,頒獎儀式上并沒有提及已經逝世的吳健雄。
" 吳健雄的發現太早!藏在深山人未識!"
瑞典查爾默斯理工學院的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拉爾斯 · 布林克教授遺憾感嘆。
值得一提的是,諾獎公布 2 月後, 美國科學雜志在發表文章中表示 " 早在 70 多年前, 吳健雄設計了一個實驗,記錄了量子糾纏現象的證據。
女性科學家在諾獎上受到冷遇,并非新鮮事。回看 120 年歷史,只有四位女性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便可一窺女性科學家的處境。
吳健雄之前準備就讀的密歇根大學,學生會不允許女性從前門進入。
1941 年《奧克蘭論壇報》介紹她的核裂變研究,稱她為 " 一個嬌小的中國女孩 "," 看上去像個女演員、藝術家,或者追尋西方文化的富家女 "。
後續選擇的伯克利大學,介于吳健雄的女性和亞裔身份也沒有給予她永久職位,甚至還有人給導師建議 " 應該立即将她解雇 "。
也正是這個原因,1942 年奧本海默被任命為曼哈頓計劃的負責人,在伯克利挑選學生時并未邀請工作已備受贊譽的吳健雄。
1957 年 1 月 15 日,吳健雄和她的同事。圖源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
事實上,當時全美國排名前 20 的研究型大學中,沒有一所大學的物理系有女性教職工。
" 在那個女性很少受到重視和尊重的時代,她努力讓自己受到重視和尊重。"
吳健雄的孫女後來在一次采訪中提到,早在 1965 年,祖母就發表演講鼓勵更多女性投身科學:她説,沒錯,科學家也要有家庭生活。
" 做忠實的伴侶和慈愛的家長是人類崇高願望,但男人最好也懷有這種願望 "。
2021 年 2 月 11 日,即國際科學女性日,吳健雄與愛因斯坦、費米、費曼等物理學家享有同等殊榮,登上美國郵政局發行的永久性紀念郵票。/ 圖源:澎湃新聞
被選擇性忽略的她們
毋庸置疑,學術領網域中的性别偏見掩蓋了吳健雄的學術光芒。
而放眼整個科學界,長久以來對女性的" 習慣性忽視 "甚至羞辱并未停止。
1974 年,天體物理學家約瑟琳 · 貝爾 · 伯奈爾落選諾貝爾獎的消息轟動一時。
當時她在研究第一顆脈衝星過程中有重大貢獻,卻疑似因 " 研究生身份 " 及 " 女性身份 " 未獲獎,對此不滿的人們一度諷刺諾貝爾為 "No-Bell Prize"。
多年後,貝爾 · 伯奈爾在演講中回憶當時媒體采訪的細節:" 他們只問我有多少個男朋友,頭發是什麼顏色,對天體物理學的事情只字未提。"
圖源 CfA Colloquium. The discovery of pulsars - a graduate student's tale
凱瑟琳 · 奧本海默,奧本海默的妻子,她不僅是結了 3 次婚的富家千金,同時也是一位優秀的生物學家。
在曼哈頓計劃中一直在協助進行生物血液測試,評估核輻射對人體的危害性。
電影中,向奧本海默説 " 哈佛大學的化學系不教打字 " 的女性研究員叫 Lilli Hornig,是捷克裔美國科學家,在曼哈頓計劃中先後從事钚的基礎研究和内爆透鏡的研究。
她也是參與籤名要求在無人居住的地方演示原子彈,而不是在有許多平民的人口稠密地區使用原子彈的人之一。
圖源 Atomic Heritage Foundation
細數 " 曼哈頓計劃 " 的人員名單,優秀的女性科學家不計其數。
核物理學家瓊 · 辛頓(又名:寒春),直接參與曼哈頓計劃的少數女性科學家之一,主要負責核反應實驗,她的工作促進了核反應堆的開發;
遺傳學家 Liane Russell,她和丈夫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進行輻射引起的突變率、核塵埃對人們健康的影響以及輻射遺傳效應等研究。
物理學家 Leona Woods Marshall Libby,她發明的三氟化硼計數器以及在 B- 反應堆氙中毒診斷中的作用是漢福德工程廠生產钚的關鍵——
這種钚被用于 1945 年 7 月的 " 三位一體測試 " 以及同年 8 月投在日本長崎的 " 胖子 " 原子彈的爆炸。
曼哈頓計劃中,工作結束準備換班的女性們 / 圖源 Atomic Heritage Foundation
在真實的曼哈頓計劃中,女性身影幾乎無處不在。
她們不僅擔任護士、教師、圖書管理員、和秘書,還在研究、焊接、裝配行業等工作中表現出色。
在充滿榮譽與權力的科學界,她們的工作或許不在聚光燈之下。但這些未被提及的女性,應該被看見。
在以吳健雄女士為原型的話劇《春逝》中,一句根據她本人演講内容改編的台詞,或許應該在今天被再次提及:
" 世人的眼光或許分男女,微小的原子和核子卻不會。我們的努力終究是能被看見的。"
參考資料
[ 1 ] The Washington Post. "Discovering Dr. Wu"
[ 2 ] Scientific American. "The Little-Known Origin Story behind the 2022 Nobel Prize in Physics"
[ 3 ] National Park Service. "Women of the Manhattan Project"
[ 4 ] Atomic Heritage Foundation."Women Scientists in the Manhattan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