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親子經驗:開學第一堂班會:請各位家長警惕“5G兒童”,歡迎閲讀。
大家好,我是千媽。
開學不久,老師開了一次糾正 " 網絡梗 " 的班會,因為在收上來的暑假作業裏,發現很多孩子在練習試卷、作文裏大量使用網絡熱詞,什麼 " 你個老六 "" 完了,芭比 Q 了 "" 我沒 K""yyds"...... 比比皆是。
千尋回家跟我聊到這個事,我覺得挺有意思,就索性跟她來了場 80 後和 10 後的 " 思想碰撞 "。這些年,随着娃年紀增長,獨立思考能力迅速見長,像這樣的碰撞讨論,在我們家越來越多。這也是我一直期望的狀态,希望她對任何事物,不論書本上的知識,還是老師傳遞的觀念,都能保持 open 态,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而是多想想,辯證去看。
接下來,我就把和家裏小學生關于 " 網絡梗 " 的讨論思考分享出來,也歡迎大家就這個話題,在留言區聊聊自己的看法。
#1
" 網絡梗 "
在小學生裏真的很流行嗎 ?
這個問題是我率先提出來的 ~
雖然現在網上很多專家批 " 網絡梗 " 正逐步滲透孩子生活,但我覺得,還是有必要跟小學生了解下真實情況。
千尋回答挺有意思滴 ~
首先她肯定了這個説法,表示 " 網絡梗 " 在小學生中間的确很流行,比如,上午最後一堂課下課鈴一響,大家就會喊着 " 幹飯人,幹飯魂 " 和 " 幹飯不積極,思想有問題 ",迅速衝向食堂。
還比如,有天老師在課堂上提問,一個男生回答錯了,突然蹦出一句:" 小醜竟是我自己。" 惹得全班哄堂大笑。
寫作文就更常見了,有同學寫自己唱的歌:" 漏漏漏有包頭,磚頭裏動的是蛆,貓裏貓裏貓裏貓裏,磚頭裏動的是蛆…… "
▲ 圖源:網絡
老師半天也看不懂,親自 " 逼問 " 才知道," 漏漏漏之歌 " 的原版是抖音熱曲《Row, Row, Row Your Boat》。
然後,千尋特意提到,感覺網絡梗在男生中更流行,相對而言,女生玩梗的頻次少很多。
我很好奇為什麼會出現明顯的男女差異。
她想了想説,可能是男生家長管得松一些,平時玩遊戲接觸電子產品的機會更多。女生家長管得更嚴,一方面擔心女孩子學壞更加不願意讓她們接觸抖音這樣的開放式平台,一方面女孩子除了學習往往還安排有琴棋書畫類興趣班,沒有那麼多時間接觸網絡。
這個説法對不對我暫時無從考證,不過,對孩子的思考我還是給與了認可,大家如果有 " 旁證 " 也可以留言告訴我。
#2
對孩子有負面影響嗎 ?
可能 90% 以上的大人面對這個問題,第一反應都是:
當然有負面影響。
這是由立場決定的,但如果我們客觀一些,就能聽到來自孩子不同的聲音。
千尋從她小學生角度提出的兩個點,我就覺得還是有一定道理。
一個點是她認為 " 網絡梗 " 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并沒有家長老師想的那麼可怕。
" 你們大人可能潛意識覺得網絡梗是髒話,應該令行禁止,但其實可以分開看,有的網絡梗的确含義不太健康,但有的只是大家覺得組合起來比較有趣比較便捷的詞語而已 ~"
" 而且就算是髒話,也沒有那麼大副作用。媽媽,你們小時候肯定也説過髒話吧,但你看你現在還會説髒話嗎,不會了,對不對?因為你現在要維持文明的人設,自然就不會説髒話,我們小孩子長大後,一樣也會成熟,也會懂得約束自己 ......."
另一個點是她覺得網絡梗是同學間的 " 社交貨币 ",大人如果特别強力地禁止,可能會影響孩子在集體中的自洽感。
在之前文章裏,我也分享過" 社交貨币 "這個概念。
人的社交行為一般有:尋找談資,表達想法,幫助别人,展示形象,社會比較,相對應可以提供 5 種不同的社交貨币。
其中,談資是最常見的 " 社交貨币 ",擁有談資的人在群體中更受歡迎,這點小學生也适用。
所以你會發現,孩子們連閲讀也是有 " 從眾趨勢 " 的,有段時間,千尋她們班就特别流行看《尋寶記》,這套系列漫畫書我也給她買了,用孩子的話説,方便跟小夥伴交流。
我并不是贊成 " 從眾 ",從我自己認知看,我反而覺得适時的孤獨,更容易讓人保持清醒頭腦和專注的能量。
但孩子尚且弱小,沒有具備成人一樣強大的内心,這時候如果不能順利融入集體,對成長不見得好。
從這個角度,我能理解千尋關于網絡梗也是 " 社交貨币 " 的觀點。
不過,耐心聽她表達完自己觀點後,我也提出了來自成人視角的看法:
我認為 " 網絡梗 " 對孩子的語言和思維,還是有不小的負面影響。
首先我跟她聊了語言。
你知道會説話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嗎?
一個經典回答就是:
有一天,當我們面對大千世界裏的無數美景,腦子裏出現的是 "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而不是只會説 "yyds 和絕絕子 "。
" 網絡梗 " 最大的問題不是歸不歸屬于髒話,而是千篇一律。
無論北京的、上海的、桂林的、拉薩的風景,都可以用 " 絕絕子!" 來形容,不論新口味的奶茶、新色号的口紅、新款的衣服,都是排山倒海的 "yyds"。
而一旦孩子習慣了這樣千篇一律、單薄的語言,即使想使用復雜豐富的表達也無能為力了。
之前網上就有年輕人,發現自己出現了張口難言、詞不達意、組織語言的能力嚴重衰退等 " 症狀 ",似乎不玩梗,就連話也不會説了。
這些年輕人在豆瓣創建了名為 " 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 " 的小組。沒想到,短短兩年時間,小組成員就已經超過 30 萬。
▲ 豆瓣 " 文字失語者互助聯盟 " 小組
比語言負面影響更糟糕的是思維。
孩子年紀小,缺乏獨立的判斷,很容易對網絡上的東西 " 照單全收 "。很多時候,很多孩子并不知道那些 " 網絡梗 " 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説,只是因為身邊人都在説,一説大家都在笑,他們也跟着説。
當孩子們異口同聲説着 " 網絡梗 " 時,看似彰顯了個性,實際卻在失去寶貴的思考過程和獨特表達的能力。
暑假前,南京市就有位小學語文老師為 " 網絡梗 " 召開了一次特别的班會,這次班會得到了人民網的大力點贊。
班會上,老師把跟風説 " 梗 " 的小朋友比喻成氣球:
" 氣球是空心的,風一吹,氣球就飛走了。而如果做一只蝴蝶,風吹過來,蝴蝶在花蕊上悠閒自得、随風飄揚。"
" 區别就在于蝴蝶有生命,它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判斷,而氣球沒有。所以,氣球跟風走,小蝴蝶卻會迎着風,用它的翅膀舞出自己最喜歡的舞蹈。"
" 大風可以吹起一張白紙,卻無法吹走一只蝴蝶。"老師借用作家馮骥才的話引導孩子面對網絡熱詞,不要盲從,要有自己的判斷。
這一番直抒胸臆的讨論下來,我看見了之前忽略的 " 小學生角度 ",而千尋也對大人反對 " 網絡梗 " 有了更多理解,思考讓話題變得深入,不再是停留在淺薄的人雲亦雲階段。
EASTWEST
最後,我們還讨論了如何做出改變 ~
我説,我有個小小的建議,遇到 " 網絡梗 " 時咱們可以想三個問題:
這句話是哪裏來的?
這句話存在的場合是什麼?
這句話到底有沒有意義?
這三個問題同樣适用于我,作為成年人,接收新資訊時也應該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千尋則 " 狡猾 " 提醒我凡事都要身體力行:
" 媽媽,你還記得我們之前看過的一部教育短片《聽,孩子們在説》嗎?"
裏面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一個 10 歲女孩滿臉落寞地坐在沙發上,一言不發,她的爸爸正在一旁玩遊戲,而媽媽則在追劇。
▲ 短片《聽,孩子們在説》
我很認同,最好的改變,永遠是由父母自己開啓。
5G 時代,我們可能無法完全禁止孩子接觸網絡,卻可以在家裏,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和閲讀、思考、讨論的氛圍。
文章封面 & 配圖:采集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