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恭喜,央視力捧的演員,終于封神了,歡迎閲讀。
這兩天,魚叔被劉濤刷屏了。
特别是她的一個 「媽祖變裝視頻 」,點贊超1200w。
評論區一片祈福、跪拜、接好運之聲,甚至直接給演員封神。
這是什麼操作?
原來,4月20日是神明媽祖的1065歲誕辰。
相關儀典規格場面驚人,吊打不少内娛盛典。
為此,曾出演過電視劇《媽祖》,并擔任媽祖文化全球推廣大使的劉濤,盛裝前往媽祖故鄉福建莆田參與誕辰活動。
一系列活動視頻,在網上爆火。
在福建人眼裏,劉濤已經跟 媽祖人間代言人差不多了。
所以她的到來不是參與,是歸位。
不少人感嘆,因為一部劇,劉濤何止升咖,簡直「升仙封神」。
「内娛唯一走神仙賽道的女明星」
神仙賽道,确實小眾。
但魚叔記憶裏, 「神仙演員 」可不止劉濤一個人。
現在,這類演員卻似乎在内娛「消失」了。
背後發生了什麼?
咱們一起來扒一扒。
先從劉濤説起。
演員 之所以能 「封神 」,一方面還真是因為神力玄學。
先聲明,魚叔本人是唯物主義者。
我説的 「神力 」,其實更多是神明信仰的影響力。
就像媽祖,不了解不知道,一了解也想就地磕一個。
媽祖是中國、東南亞各國、甚至是美洲部分沿海地區信奉的「海神」。
又稱「天妃」「天後」,護佑海上安全。
試想,今時今日神舟發射都還要看黃歷定日子。
我國海岸線漫長,經濟港口眾多。
靠海吃飯的百姓,哪能不敬海神呢?
「波塞冬 」管歐美, 「海王 」管DC,誰管咱們?
媽祖。
影響力有多大?
這麼説吧, 媽祖信俗是我國首個聯合國承認的非遺信俗。
根據2012年的電視劇《媽祖》中給出的數據,媽祖全球信眾逾2億,覆蓋近40國,廟宇數量超6000。
至今又是十餘年過去,可想而知,這些數據只增不減。
也是因為影響力太大,媽祖的故事被儒釋道巫四家争搶書寫。
歷代皇帝輪流加封,讓媽祖的官方抬頭多達六十餘字。
千百年積攢的信仰之力,已經融入沿海百姓骨髓。
祭祀、遊神、慶典一律安排,過生日、出去玩也不含糊。
温知識,媽祖有自己的身份證,高鐵飛機正常買票,相當親民了。
福建甚至還設有媽祖調解室,調解成功率百分百。
因為沒有一個福建人,敢在媽祖面前撒謊。
鑑于這樣的群眾基礎,哪怕不信也會有敬畏。
傳聞劉濤出演媽祖前曾問神,三擲聖杯都得到肯定回答,被視為天選。
信息源頭魚叔沒找到。
但劇集發布會上,劉濤确實提到她在開拍前日日拜媽祖,閲讀眾多媽祖文化的資料。
福建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前所未有,強到劇組籌備倆月就已萬事俱備。
連拍攝過程都無比順利,哪怕天氣預報説有雨,只要劇組需要就會放晴片刻。
更説不清的,是劇組某個采訪節目,資料播放有卡頓。
劉濤一伸手,就一切正常了。
這已經不是影響力了,感覺是玄學了。
不過這些東西,大家看個樂就好。
更重要的原因,其實還是制作與表演。
央視坐鎮出品,《康熙王朝》《武則天》創作團隊加持。
加上劉濤在此劇前,也已出演過不少 「神女 」款角色。
像是《西遊記2012》中的觀音菩薩、《寶蓮燈前傳》裏的瑤姬、《白蛇傳》裏的白素貞......
既有大青衣的氣度與端莊,扮相又有一股出塵的聖潔感。
説白了,這是演員的舒适區。
出演媽祖時,她的儀态與扮相相配。
漁家女階段的林默娘(媽祖成神前的原名)善良堅韌,普世救人。
但尚保留着人類的情緒和少女的俏皮。
而成神後,演員神态也跟着改變。
親和又不失莊重,有一種 「國泰民安 」的地母感。
説起來,當年《媽祖》這部劇的吐槽聲也不小。
比如,傳説中媽祖護佑多國海網域,所以她能用多國語言與海上人員交流。
但,當國產古裝劇裏出現英文對話時,還是把不少人雷一大跳。
「名場面:You're welcome」
但因為演員的表演将人物立住了,且内容上做到了最大化收集媽祖事迹傳説,尊重沿海文化。
讓這部劇收視率連創佳績,尤其是沿海地區節節攀升,最終創紀錄。
演員也跟着被 「封神 」,甚至出現了這麼 一句話:
「只要劉濤不犯罪,福建人民保她一生榮華富貴」
笑談也好,轶聞也罷。
而像劉濤這樣因神話角色「升仙封神」的演員,還有很多。
比如,遊本昌。
又一個冷知識來了。
比劉濤的 「媽祖變裝 」點贊更多的視頻,是遊本昌的 「濟公賜福 」。
3787萬,為某平台最高。
《濟公》《濟公活佛》《濟公遊記》三部,讓遊本昌飾演的濟公形象深入人心。
劇集當年播出時萬人空巷,小偷都不出街了,犯罪率直線下降。
魚叔現在還會時不時哼起主題曲,想起 「狗腿是泥腿 」 「伸腿瞪眼丸 」等劇情。
那些年,誰沒偷偷撕過蒲扇,誰沒偷偷搓搓灰呢。
遊本昌不久前又成功塑造出《繁花》裏的爺叔一角。
但大家看到他,第一反應仍是活佛濟公。
角色帶着演員本人,都似乎沾染出了 「佛相 」,有了 「法力 」。
正如遊本昌在《魯豫有約》中提到不少劇集拍攝時的奇聞。
「聽話 」的天氣,飛來落在扇上的蝴蝶,好似人間有靈。
連同那四百多萬條評論,都是觀眾為角色 「封神 」的證明。
還有,《西遊記》演員團,更是真·「神仙扎堆」。
像是《西遊記續集》中飾演玉皇大帝一角的王衞國。
劇集播出後,演員發現自己被印在了冥币上,擔任 「天地銀行行長 」一職。
每個清明,都是王老師随風飛舞、随火燃燒的封神時刻。
演員很無奈,卻苦于找不到始作俑者只得放棄追究。
沒想到,有時候角色太被認可也是一種困擾。
相似的煩惱,飾演如來佛祖的朱廣龍也有。
因演員極具佛相的扮相,以及《西遊記》突破國界的影響力。
劇集播出後,朱廣龍數次在生活中經歷被陌生人跪拜。
去泰國求個佛牌,一看上邊兒是自己的劇照大頭貼。
甚至還有尼泊爾佛教信眾寫信給外交部。
説佛祖釋迦牟尼是尼泊爾人,邀請 朱廣龍更改國籍。
意思是自家神佛怎能他國務工,回歸故裏才是正途。
另一邊,佛祖的同事 「觀音 」扮演者左大玢,扮相也成了諸多觀音像的繪制參考。
拍攝時還經常出現 「晴天娃娃 」般的神力現象。
此刻很難不好奇,左老師如果遇到 蕭敬騰,能否破除 「雨神 」傳説。
《西遊記》之外,再提一嘴《三國演義》。
「關二哥 」也是由人成神,被多方文化賦予武神、财神、保護神等神格。
而讓關二哥 「現世 」的,便是演員陸樹銘。
據演員講述,他當時因風雨大作,突然懷疑自己沒關窗。
當即便驅車40公裏回家,看到了三天前貼在門上的《三國》劇組寫的招聘便條。
正因這張便條,全國各地的關公像有了統一的标準。
例子還有很多,但也提醒出一個問題。
就是開頭提及的,好像這類演員在如今的内娛已經 「消失 」了。
為啥?
首先,确實是「神話劇」類型的消亡。
主流説法中,《媽祖》已是央視主導的最後一部神話劇。
在此之前,有國民文化基礎的神話劇經過八九十年代對電視市場的推動後逐漸疲軟。
熱度被仙俠、穿越等新型劇集題材超越。
作為對比,讓楊幂爆火的《宮》就是2011年的劇,市場已在更替。
因古裝醜男話題不斷翻紅的焦恩俊版二郎神,出自2009年神話劇《寶蓮燈前傳》
絕迹了?也沒有。
尚有掙扎在拍的神話劇,只是 熱點與雷點齊飛。
演員、服化、内核,都與傳統神話劇天差地别。
2014年的《新活佛濟公》
要知道,當年央視籌拍四大名著,為了一個角色就要全國範圍内找人。
陸樹銘之前,劇組已經找了六十多個 「關羽 」。
左大玢起初因年齡被反對出演觀音,是楊潔導演堅持才成就經典。
説白了,那時能「封神」的演員,本就是按嚴格的藝術标準找的,作品完成更是嚴苛。
對比如今,顯然标準已經大改。
其次,是「神仙」塑造的降級。
要 「封神 」,演員不只要形象氣質符合标準。
更重要的是,角色塑造要能讓觀眾感覺到 「神性 」。
可縱觀現在古偶中的 「上神上 仙 」,動不動因為談戀愛搞得天翻地覆,拉所有人陪葬。
人性都不太多,何況神性。
以《媽祖》為例,同樣是「神女」主角。
前者讓演員封神,如今内娛的神女故事卻頻頻被指降級。
寫不出高貴的品格,只能寫高貴的身份。
寫不出豐富的内核,只能寫拼湊的套路。
很多創作者并未理解角色的 「神性 」。
無法理解,是因為不信。
自己沒有信仰,便以為世上沒人有。
自己做不到,便以為人人都做不到。
説到底,什麼是神呢?
佛是弗人,僧是曾人,神其實也是人。
只是做常人不能,才超我得道。
正如媽祖,歷史上确有其人。
漁家女出身,但行醫救人,觀天啓民,舍身為人,才被記住,被民意鍍上金身。
説白了,是超我才成神,不是因為成神才變得超我。
「救人濟世意義深遠,世人之所以愛戴我,是因為他們需要我。這世上能嫁人的女人千千萬,可是會法術能救人的卻沒有幾個,默娘立志一定要将自己的本事用好、用對、用長遠,一生一世替國為民。 」
個人 主義時代對自我的聚焦具備關懷性,但過度流連私欲與傷痛便會變得視野狹隘、迷茫且深陷虛無。
這時反倒最該抬起頭,看到陸地外有海,海上有天空,空中星萬顆。
而偏偏宇宙無垠,我們唯有相信些什麼,才能輕輕落地,扎根生長。
彼時即便種下極小的種子,也會長出希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