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來伊份急需業績解藥,歡迎閲讀。
為了提振業績,來伊份什麼都想賣。繼在門店賣白酒之後,最近,又開始賣咖啡。
通過咖啡引流,也并非奇招,很多同行都在這麼幹。公司已誇下海口,計劃今年底,将咖啡店中店擴增至千家。
随着零食市場增速放緩,量販零食店在資本助推下,在全國各地跑馬圈地,休閒零食的賽道競争更加激烈,來伊份四面出擊,尋求新增長點。
但是,效果暫時仍不理想。
業績腰斬
和 45 天前業績預告的一模一樣,來伊份(603777.SH)今年上半年的經營狀況繼續疲軟。
1-6 月,實現營業收入 21.10 億元,歸母淨利潤 0.54 億元,同比分别下降 8.75% 和 50.79%,扣非淨利潤降幅超過 65%。
是什麼導致業績拉胯?公司解釋,主要來自于特定渠道收入下降的影響。尤其是,上海區網域特定渠道團購業務收入減少 70.17%,成為淨利潤下滑的主要因素。
所謂特定渠道業務,就是企事業部門、社會團體及個人集中采購業務。2022 年上半年,眾所周知的特殊狀況,來伊份成為上海保供部門,特渠業務收入達 2.88 億元,随着生活秩序回歸正常,該收入旋即大降。
今年以來,消費市場逐步復蘇,一眾休閒零食企業紛紛重回增長。上半年,勁仔食品、甘源食品以及鹽津鋪子,業績分别增長 49.07%、34.57% 和 90.69%。
公司慘淡的業績,在一眾休閒零食企業中,顯得較為突兀。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來伊份的業績惡化早有征兆。
2017 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增速同比下降 24.42%,之後 5 年,營業收入基本保持個位數增長,歸母淨利潤更是虧多盈少。2020 年更是巨虧 1.05 億元,為上市以來最高虧損紀錄。
與業績下降同時到來的,是股價的下跌。
盡管,昨日公司在披露半年報的同時,抛出 3500 萬元 -7000 萬元股份回購方案,仍未能阻擋股價下跌。
昨日報收 14.09 元 / 股,微跌 0.28%,總市值 47.42 億元,距離今年 6 月最高市值已經蒸發近 3 成。
從領跑到掉隊
來伊份是名副其實的零食第一股,曾依靠直營開店模式,領跑休閒零食行業。随着高光褪去,公司經營與發展平平無奇,盈利水平一降再降。
2018 年到 2021 年,公司毛利率盡管均維持在 40% 以上,但淨利率均低于 1%。2020 年淨利率為負,為 -1.62%。直至去年,淨利率才升至 2.33%,低于鹽津鋪子、勁仔食品及良品鋪子等企業。
渠道的差異,可能是導致公司陷入盈利困境的重要因素。
相比良品鋪子、三只松鼠等零食企業的全渠道經營策略,來伊份更側重于線下門店。在其門店結構中,近 6 成為直營門店、4 成為加盟門店,且主要集中在上海等長三角地區。所以,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始終居高不下,占營業收入約 4 成。僅此兩項支出,就基本将公司的毛利消耗殆盡。
早在 2017 年,公司就曾抛出計劃,店規模要在 2023 年達到 1 萬家。事實上,今年 6 月末,公司門店規模只有 3663 家,較年初僅淨增 41 家。
來伊份已将萬店計劃延遲至 3 年後,屆時能否實現,只有天知道。
解藥何在?
其實,來自成本端的困擾,來伊份早已看到,近年公司向非零食業務拓展,試圖尋找緩解業績焦慮的良藥。
此前,公司相繼染指醬酒、氣泡水以及美妝、糧油等產品,今年 7 月,又官宣推出咖啡品牌 " 來咖 ",在各個領網域不斷試探。
據中報,除了休閒零食之外,公司已推出鎖鮮產品、生鮮、水果、咖啡、茶飲、代餐類食品、IP 衍生品等商品。有人認為這是不務正業,把零食專賣店已開成了便利店。
不過,外行跨行拓展業務,沒有相關產業基礎,效果自然不會太好。
以白酒為例,公司 2018 年底注冊成立上海醉愛酒業(持股 92.99%),專營醬酒產品。2021 年到 2022 年,分别實現收入 857.19 萬元、561.39 萬元。今年上半年,僅實現收入 408.16 萬元。可以説,白酒業務在公司收入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賣酒如此慘淡,賣咖啡又會怎樣?
按照公司計劃,來咖主要在來伊份門店開設店中店,已登陸江浙滬地區 400 多家門店,預計年内增至 800 到 1000 家。
現制咖啡產品的成瘾性、便利性,固然可以給門店帶來人流,但公司門店集中的華東地區,同樣是咖啡品牌的必争之地,競争更加激烈。
四處突圍,不斷蹭熱點,來伊份頻頻出圈。無論是 2021 年做白酒,還是今年新增 ChatGPT 概念等,都曾在短期拉動公司股價大漲,随後便迅速回落,漲了個寂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