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雷軍和餘承東決戰2024:困難、壓力、All in,歡迎閲讀。
文 | 連線出行,作者 | 周雄飛
造車,不是件容易的事。
自 2014 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起來後,整個產業中就一直流傳着這句話。
如今站在新勢力頭部的蔚來、小鵬和理想,都在 2019 年紛紛進過 "ICU",蔚來 CEO 李斌甚至成為當年造車圈中 " 最慘的人 "。
雷軍和餘承東,以及他們身後的小米汽車和華為,作為造車圈的 " 新新勢力 ",在踏入新能源汽車行業決戰後,也都感受到了這句話的分量。
近日,據界面新聞報道,華為與奇瑞共同打造的 " 智界 " 品牌陷入焦慮中,去年 11 月該品牌旗下首款產品智界 S7 正式上市,但之後也有很多該車型的準車主在網絡上投訴量產交付延期的問題。
除了智界 S7,作為華為鴻蒙智行(原智選車)旗下的 AITO 問界品牌也有遭遇推遲交付的現象,具體車型為問界 M9,原定于上月交付的時間已經推遲到本月底。這也意味着,華為鴻蒙智行旗下兩大品牌都已陷入延期交付的風波中。
相比于華為,小米汽車雖然還未正式發布首款產品,但也已卷入輿論風波之中。
這兩天,一張疑似小米 SU7 路測車輛被撞的照片在行業内外快速傳播,一度引發了人們對于這款車車身安全和性能的讨論和懷疑,甚至把這一話題送上熱搜。
小米 SU7 撞車上熱搜,截圖自新浪微博
其實,自去年底小米汽車開完首場技術發布會、雷軍帶着小米 SU7 初亮相後,行業内外對其產品的讨論一直在進行着—— " 沒有創新性、全靠縫合的小米 SU7,能否支撐小米汽車衝高的夢想?",成為關注和讨論的焦點。
造車顯然需要雷軍投入更多精力,近期,小米集團宣布,集團總裁盧偉冰兼任小米品牌總經理,未來小米手機發布會也将由盧偉冰主講,而雷軍将 All in 小米汽車。
2024 年,站在同一個戰場的餘承東和雷軍,顯然壓力不小。
智能手機時代,小米從軟體市場跨界,用性價比路線赢得了一眾米粉的青睐;華為則從通信產業跨界,用硬科技的產品路線獲得了高端市場的一席之位。經過多年的相互競争,小米和華為不僅都站在了去年全球智能手機行業的前十中,同時也成為熟悉的對手。
随着華為與賽力斯合作造車,小米宣布下場造車後,這兩大玩家再次踏入新能源造車行業,并且都把產品的售價瞄定在 20-30 萬元最激烈的細分價格戰場上,由此在業内看來,小米和華為在造車領網域,必有一戰。
如今,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決戰已經打響,各有憂慮的小米汽車和華為,能打赢行業決戰嗎?
01 造車,小米和華為各有挑戰
" 交付太慢了,不太想要了。"
在去年就訂購智界 S7 的準車主張芳對連線出行這樣説道。按她所説,當時這款車剛上市她就看中了,準備過年的時候開這輛車回滁州老家。因此,當下定後她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車輛的交付進度。
按照當時下定時銷售告訴張芳的信息,交付提車的時間只需等待 4-5 周左右,換算一下到上個月車子也就能提到了,但直到現在車輛信息界面,還卡在 " 排產中 " 階段," 等的都不想要這個車子了,準備讓廠家退錢了。"張芳這樣説道。
智界 S7 交付信息,圖源受訪者
連線出行也發現在微博上,和張芳有相似經歷了的準車主還有很多,基本都被卡在了排產階段," 天天在車主群裏催,客服只會説‘再等等’,沒有其他的解釋,耐心都要被磨沒了。" 智界 S7 準車主方陽這樣表示。
面對這些準車主們的訴求和抗議,在上月 15 日,華為方面率先做出了回應:" 感謝車主朋友的支持與耐心等待,工廠正在全力生產,保證高質量交付。"
鴻蒙智行方面也給出了補償方案,即如果車輛交付超期,車主将按每天 200 元、最高 1 萬元獲得補償金,對象包括 2023 年 11 月 28 日至 2024 年 1 月 15 日支付智界 S7" 大定 " 的用户。
針對智界 S7 交付延期的原因,華為終端 BG 智選車業務部總裁汪嚴旻公開表示,主要是由于采用了新的平台、供應鏈和技術,供應商的產品初期良品率未達到大規模量產的要求,導致某些零部件及軟體拖了生產的後腿。
對于汪嚴旻口中的 " 某些零部件及軟體 ",業内猜測紛紛,一方面把問題指向華為,認為華為自研的芯片產能供給不足,導致智界 S7 缺少芯片上車;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認為智界 S7 受到了奇瑞新工廠產能爬坡的影響,無法實現規模化的生產。
就在這樣的質疑聲中,作為智界品牌合作方的奇瑞汽車,也坐不住了。
上月底,奇瑞汽車新聞發言人金弋波作出回應,表示:" 網上傳言并不屬實,(華為與奇瑞)雙方合作順利,為了給用户提供最好的產品和服務,奇瑞與華為正在全力推進智界 S7 生產交付工作,已投入更多的資源,并将繼續深化合作。"
除了做出回應之外,奇瑞内部對于智界品牌也越發重視起來。根據易車網援引奇瑞内部人士透露,其内部已經将原來的智界事業部進一步更新為獨立事業部,采用獨立核算,自主經營的方式。
圖源智界汽車官微
在業内看來,奇瑞這一動作,不僅是在為與華為更深的合作打好基礎,同時更是為了調集更多的資源來推動智界 S7 的量產交付。畢竟,智界品牌已被奇瑞品牌委以新能源衝高重任。
華為身陷產品交付難題的同時,另一邊的小米汽車,也患上了 " 產前焦慮症 "。
眼看着距離自己承諾的上市交付時間越來越近,小米董事長雷軍在去年底舉辦了一場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并且讓旗下首款產品——小米 SU7 實現了初亮相,展示了這款車的外觀和内飾等細節。
但在這場發布會結束後,行業内外大多數人對于小米 SU7 的產品設計、以及所搭載的諸多技術并不激動,反而多有吐槽。因為在他們看來,小米 SU7 在設計上與保時捷 Taycan 太過于相像,同時在三電系統、智能化和一體化壓鑄技術等技術方面,也沒有做出太大的創新。
產品和技術之外,小米 SU7 的售價,一直也是行業内外關注和讨論的焦點話題。面對外界 "19.99 萬元加個朋友 " 的玩笑,雷軍也表示 " 不會 14.99 萬元,也不會是 19.99 萬元,會更貴一些。"
雷軍這樣表态後,在網絡上可以看到很多米粉或者網友的吐槽,表示 " 小米應該放棄造‘年輕人的第一輛車了’ "" 憑小米的品牌,小米汽車價格定高了,應該沒人買吧 "。
圖源小米汽車官微
而在這兩天,一張疑似小米 SU7 路測車輛被撞的照片在網絡中流傳,從照片看車輛右前大燈處被撞爛,前保險杠和側面翼子板也受損嚴重,由于小米汽車截至發稿前還未對此進行解釋,由此也讓小米汽車陷入更大的輿論風波之中。
一邊是華為鴻蒙智行旗下品牌遭遇交付不順,另一邊是小米汽車還未上市就身陷輿論風波。
小米和華為在踏入新能源造車行業後,在相似的時間都感受到了造車的不易。
02 從造手機到造車,兩個老對手的較量
餘承東和雷軍,幾乎在同一時間踏入了智能手機時代。
2010 年,僅憑一鍋小米粥,雷軍和團隊幾人一起走上了打造智能手機品牌的道路,也由于公司成立時喝的那鍋小米粥,雷軍他們也把創業的智能手機品牌定為 " 小米手機 "。
次年,已在華為工作十多年的餘承東接手了華為終端業務。當時,這一業務可謂是華為的一個爛攤子——雖然華為自 2003 年就已開始布局手機業務,但一直做定制機的生意,到了 2011 年這一業務陷入至 To B 端客户單一、To C 端沒人買的困境中。
為了讓更多消費者對華為的手機產品產生感知,在餘承東的帶領下,華為在 2012 年推出了華為 Ascend P1,并且一改華為此前在手機產品過于靜默的打法——學着同行一樣開發布會。
華為 Ascend P1,圖源華為中國官網
憑借着餘承東在華為手機發布會上,頗為高調地用自家產品和當時市面上的其他手機產品做對比,一度引發了行業内外的關注,華為手機的銷量開始轉好。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 2012 年底,華為 Ascend P1 的全球銷量超過了 100 萬台,創下了華為的銷量記錄。
但需要注意的是,也就在同一年,小米手機憑借性價比的打法,在國内市場實現了 719 萬台的總出貨量,在當時看這是一家僅成立兩年的手機企業,卻創下了這樣的成績,由此讓整個行業關注到了小米手機。
這其中,自然包括餘承東和華為。
2013 年前後,華為内部計劃推出一個新的子品牌,來與主打性價比的小米手機競争,由此榮耀品牌應運而生,并推出了榮耀 2、榮耀 3C 等系列產品,并取得了較為亮眼的銷量成績。
面對華為的進攻,小米也接招了,并在 2014 年推出了紅米品牌和 Note 系列手機,以 " 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發生 " 為品牌的 Slogan。殊不知,幾天後榮耀也推出了 3X 手機新品,并喊出了 " 更美好的事情已經發生 " 的口号,一時間這兩大品牌火藥味十足。
這之後,小米和華為、雷軍和餘承東,就開始了常态化的競争。比如在各自的產品發布會上,拿對方的產品來對比,以便凸顯出自家產品的優勢,成為了雙方的慣例。
甚至到了 2018 年,雷軍在小米 MIX 3 發布會上公開喊出了 " 幹翻華為 " 的口号,餘承東也很快回應:" 友商如果不服氣,也可以曬曬專利。" 小米和華為雙方的競争,也成為手機圈中一直以來 " 津津樂道 " 的談資。
就在雷軍和餘承東在智能手機行業競争的同時,或許也敏鋭地察覺到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于是這兩個老對手,紛紛走入了新能源造車這一新的戰場。
2019 年,華為首次以零部件供應商的身份參加了上海車展後,很快就宣布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部門,在行業内外懷疑 " 華為是不是要下場造車 " 時,當時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澄清道 " 華為不造車,而是聚焦 ICT 技術,幫車企造好車。"
兩年後,随着餘承東正式被任命為華為車 BU CEO 後,在他的主導下推出了智選車模式(已改名為鴻蒙智行),與零部件供應模式、Huawei Inside 模式并行為華為車 BU 三大業務。
" 我的夢想不是路上跑的都是華為的汽車,而是不論品牌,所有的智能汽車裏,都能用華為的技術。" 餘承東曾這樣公開表示。
也就在這一年,雷軍宣布小米入局造車,相比于華為的 " 不造車 " 宣言,雷軍則是高調喊出了 " 押上我人生所有積累的戰績和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 ",并表示希望未來全球每條路上都有小米汽車馳騁的身影。
由此,在業内看來雷軍和餘承東在造車圈,又要開始比拼了。
為了赢得競争的勝利,作為造車外行的雷軍,通過 " 買買買 " 來補足造車產業鏈上下遊技術和資源的同時,自己也親自跑到上汽通用五菱、長城汽車和比亞迪等車企調研,以及到車展 " 蔚小理 " 的展台上參觀。
從已經亮相的小米 SU7,以及相關聯的諸多技術來看,雷軍和小米汽車确實做到了 " 集百家之長 " 來打造首款產品。
小米 SU7,圖源小米汽車官微
而對于餘承東和華為來説,在近些年對于車 BU 的產品迭代和模式探索也一直在進行着,以至于讓鴻蒙智行業務逐漸成為了華為與車企合作的主要造車模式,此外随着賽力斯、北汽和奇瑞等車企的加入,也讓鴻蒙智行的產品體系越來越豐富。
随着小米 SU7 即将在國内發布和上市,再加上華為鴻蒙智行更多新品牌在今年亮相,小米與華為兩個老對手、在新能源造車戰場上的比拼,也會真正開始。
03 2024 年新能源汽車 " 修羅場 ",小米和華為怎麼打?
20-30 萬元價格區間,應該會是今年新能源汽車行業競争最為激烈的戰場。
因為在這一細分賽道上,已聚集了眾多玩家。在去年的廣州車展上,極氪發布了旗下首款轎跑產品極氪 007,其最終上市售價區間為 20.99-29.99 萬元,這一售價遠低于行業預估的 25 萬元左右。
因為售價實惠,而備受關注的產品,還有岚圖追光 PHEV 和奇瑞星紀元 ES。前者在去年廣州車展首發亮相,定位為中大型插電混動轎車,最終上市售價為 25.28-27.78 萬元。
奇瑞星紀元 ES,同樣在廣州車展正式亮相并開啓預售,該車型定位為中大型轎車,零至百公裏加速進入 "3 秒俱樂部 ",并且搭載了可升降尾翼,但其預售價只為 24.8 萬元。
除了這些新產品之外,這一賽道上吸引了諸多造車玩家來布局各自的產品,比如哪吒汽車的哪吒 S、飛凡汽車的 F7、昊鉑旗下的昊鉑 GT,比亞迪漢、蔚來 ET5、極狐阿爾法 S 和特斯拉 Model 3 等眾多產品。
20-30 萬元,同樣是車企們比拼新能源 SUV 的熱門價格區間。比如在這個賽道上,有着特斯拉 Model Y、比亞迪唐新能源、小鵬 G6、智己 LS6、飛凡 R7 和極越 01 等眾多產品聚集。
新能源車企們之所以會紛紛看中這一細分賽道,也是為了助推各自的銷量表現。
按照安信證券預測,20-30 萬元的價格區間會成為今年新能源汽車行業中銷量增長最為明顯的細分賽道,銷量預計可以達到 333.6 萬輛,占全行業銷量的 28.4%,占比最大。
或許也是看到了這一增長趨勢,小米汽車和華為同樣把各自的目光都聚焦于這一細分賽道。
以華為的鴻蒙智行業務為例,旗下的 AITO 問界品牌目前已有三款產品實現上市量產,其中除了問界 M9 定價在 45 萬元以上,問界 M5 和問界 M7 都聚焦于 20-30 萬元的新能源 SUV 市場。
圖源鴻蒙智行官微
作為鴻蒙智行旗下的第二個品牌,智界也把自身的價格瞄定在 20-30 萬元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如上文所述的智界 S7,就是一款定位為這一價格帶的產品。
雖然小米汽車還未公布小米 SU7 的最終上市售價,但在連線出行看來,該產品的售價大概也會處于 20-30 萬元的價格帶上,因為這樣既能保證小米汽車首款產品能夠占據高端市場,為之後的品牌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不會讓很多米粉認為車價太貴,而無法跟随這個品牌。
這也意味着,在未來的 20-30 萬元新能源汽車修羅場上,小米和華為這兩個老對手,不僅要彼此正面硬剛,同時也要面對特斯拉、蔚來、小鵬和理想等眾多玩家的圍攻。
雷軍和餘承東,想要在這個修羅場上獲得優勢,產品力成為主要的武器。
從已經量產許久的 AITO 問界品牌來看,其產品力已經得到的市場的檢驗。在今年 1 月的造車新勢力銷量排名中,AITO 問界以 32973 輛的銷量,超越了長期霸榜的理想汽車(31165 輛)。
AITO 問界能實現這一超越,主要得益于新問界 M7,該車型在當月實現了月銷超 3 萬輛的成績。
雖然 AITO 問界實現了銷量的增長,但對于華為鴻蒙智行整個業務來説,并不是絕對安全的。以智界 S7 為例,這款車放在 20-30 萬元的新能源轎車市場中,在設計方面過于同質化,并不出眾。
在内飾方面,智界 S7 的座椅用料,也成為一些消費者吐槽的地方,因為車内只有方向盤使用了真皮皮料,而座椅、扶手處的用料則是仿皮,做工較為粗糙。此外,經連線出行體驗,該車型雖然搭載了最新版本鴻蒙系統,但車機的互動上還是存在卡頓現象。
對于小米汽車來説,產品力方面的挑戰或許會更大一些。如上文所述,沒有太多創新的小米 SU7,放到爆款眾多的 20-30 萬元新能源轎車賽道上,能否在上市後赢得銷量的優勢,還是一個未知數。
由此,可以看到無論是小米汽車,還是華為鴻蒙智行,想要單靠自身的產品力在未來 20-30 萬元的新能源汽車戰場中争奪到優勢,并不是件輕松的事。
正因如此,雷軍和餘承東正在為各自的產品力,添加更多的溢價價值。
一方面,他們試圖把在手機圈用過的營銷手段,復刻到汽車圈中,再加上自身的 " 網紅 " 特質,來為自身的產品造勢。比如雷軍目前已經宣布之後小米手機發布會不再擔任主講,換句話説把更多精力放到汽車業務上,他發微博的頻率确實也比之前更高了。
另一方面,小米汽車和華為,以各自的汽車產品為基礎,來布局更多的 " 人車家 " 互聯技術和能力。
按照雷軍的介紹,小米澎湃 OS 已經打通了包括小米汽車在内的 200 多個品類,以便實現 " 人車家 " 全生态的打通;餘承東同樣也不止一次表示,會基于 HarmonyOS 系統,來打造 " 人車家 " 智慧互聯的產品體驗。
雷軍發布小米 " 人車家 " 全生态,圖源小米汽車官微
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新能源汽車行業走入決戰後," 蔚小理 "、極氪、吉利、長城和比亞迪等眾多車企品牌,也開始更加注重自身綜合實力和產品體系的打造,連線出行曾在此前多篇文章中對此闡述過。
這也意味着,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綜合戰的戰場上,小米汽車和華為同樣會遇到很多的挑戰。
對于 " 新能源汽車行業最終會留下幾家車企?" 的問題,行業中一直議論紛紛。在餘承東看來,未來整個行業或許只剩 5 家主流車企;對于這個答案,雷軍也曾在公開場合表達過認可。按照他們的目标,自家的品牌肯定會成為最後活下來品牌中的一個。
但結合上述的分析來看,小米汽車和華為目前或許還不具備絕對的優勢,敢説自身能赢得最終行業的勝利。這意味着,雷軍和餘承東這兩個老對手,在未來的造車之路上,會一邊緊盯對方和應對挑戰,另一邊繼續強化自身的綜合實力。
畢竟,對他們兩人來説,造車永遠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時刻為此做好準備。
本文頭圖來源于雷軍官方微博、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官微,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芳和方陽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