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諾獎得主,Goodenough老爺子逝世!,歡迎閲讀。
Businessline 媒體今日發布消息稱:锂離子電池的共同發明者、2019 年化學諾貝爾獎得主、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 去世。這距離他 101 歲生日僅有一個月。Goodenough 去世的消息得到了他的學生 Nicholas Grundish 的确認。
* 謹以此文沉痛悼念 Goodenough 老爺子
John Goodenough,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教授、固體物理學家,三大锂電正極材料钴酸锂、錳酸锂和磷酸鐵锂正極的發明人,锂離子電池奠基人之一,被業界公認為 " 锂電之父 ",2019 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Goodenough 教授之所為稱之為傳奇,不僅體現在 100 歲還在潛心研究,還體現在其經歷豐富,學習和科研生涯充滿坎坷 ......
大學學習從古典文學、哲學橫跨到數學專業,二戰期間參軍研究氣象數據,然後 30 歲時拿到物理學博士,随後在 54 歲時開始研究锂電池,57 歲發明钴酸锂正極材料,75 歲發明磷酸鐵锂正極材料,年過九旬着手研究新型固态锂電池和鈉電池。
據統計,老先生總共發表了近千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達到了 10 萬 +,其中很多論文成為了如今 " 教科書 " 般的指導性論文。
其中,最高被引用的 5 篇文章中,前 3 篇文章均是關于锂電池,它們是分别是:1)相關論文以 "Phospho-olivines as positive-electrode materials for rechargeable lithium batteries" 為題發表在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2)相關論文以 "Challenges for rechargeable Li batteries" 為題發表在 Chemistry of materials。3)相關論文以 "The Li-ion rechargeable battery: a perspective" 為題發表在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22 年,正值老先生 100 歲之際,Wiley,ACS,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等一系列期刊均開出致敬 Goodenough 教授一百歲專欄報道。其中,昔日弟子福建師範大學陳育明教授、西南大學徐茂文教授、華中科技大學黃雲輝教授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Arumugam Manthiram 教授在 Chem 上以 "Creating a rechargeable world" 為題總結了老先生傳奇的一生。
****************
北京時間 2019 年 10 月 9 日下午 5 點 50 分左右,2019 諾貝爾化學學獎評選結果揭曉——諾貝爾委員會宣布,将此獎項頒發給約翰 · B · 古迪納夫、M · 斯坦利 · 威廷漢和吉野彰,以表彰他們在電池領網域的重要創新。
John B. Goodenough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
主要貢獻:因其開發的锂離子可充電電池以及發現古迪納夫 - 金森法則用于确定超交換(superexchange)材料磁性符号而受到廣泛關注。主要生平:著名固體物理學家,钴酸锂、錳酸锂和磷酸鐵锂正極材料的發明人,锂離子電池的奠基人之一,通過研究化學、結構以及固體電子 / 離子性質之間的關系來設計新材料解決材料科學問題。
他在 1922 年 7 月 25 日出生于德國,1944 年在耶魯大學獲得數學學士學位,在二戰後完成博士學位,1952 年畢業于芝加哥大學。
他早期在曾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進行随機存取存儲器(RAM)開發研究。20 世紀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擔任牛津大學無機化學實驗室主任,并開發出锂離子可充電電池的首選陰極材料钴酸锂。自 1986 年以來,Goodenough 一直擔任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和機電工程教授,并繼續研究離子導電固體和電化學裝置。
重大榮譽:Goodenough 教授是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國家科學院、法國科學院和西班牙皇家學會的院士成員。Goodenough 還是 2009 年恩裏科 · 費米獎(Enrico Fermi Award)的共同得主。在 2010 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在 2013 年,Goodenough 獲得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97 歲 " 锂電池之父 " 的傳奇人生,一手締造便攜能源帝國
如果不是相關領網域的人,科學家的名字往往沒那麼好記住,但是 John B. Goodenough 是個例外:他的姓氏 Goodenough 好見但直白,這就是一個把自己的人生和人類的命運都弄得足夠好的人。
Goodenough 是公認的 " 锂電池之父 ",正是他所領導的創新使锂電池邁向體積更小、容積更大、使用方式更穩定的商業化過程,同時開啓了電子設備便攜化的革命。
锂電池作為最主要的便攜式能量源,影響着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沒有锂電池,就不會有如今的便攜式穿戴設備。锂電池產業已經接近年產幾十億美元,為人類的日常活動提供動力。锂電池還曾和晶體管一起被視作電子工業中最偉大的發明,而晶體管的發明人巴丁已經榮獲諾貝爾獎。
索尼在 1991 年采用 Goodenough 理論後,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锂電池,從此手機、照相機、手持攝影機乃至電動汽車等領網域各自步入了便攜式新能源時代。
早期的锂電池用金屬锂作為電極材料,在電池使用過程中極易發生燃燒和爆炸,因此無法被廣泛使用。為解決這一問題,Goodenough 提出锂離子嵌入、脱出的工作機制,以钴酸锂、錳酸锂和磷酸鐵锂替代金屬锂作為穩定的電極材料,既解決了電池的安全性問題,又降低了電池的制造成本,實現了锂離子電池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極大地推動了這一技術其他領網域的廣泛應用。
作出這樣的貢獻,他的一生也是一部傳奇。他畢生都在為讓人類擺脱化石燃料而奮鬥,但在取得了這些改變了人類進程的 " 足夠好 " 的研究成果之前,他自己的人生并不夠好。
1946 年,23 歲的退伍士兵 Goodenough 帶着科研夢想進入了芝加哥大學,但是在那裏一位教授告訴他,他的年齡太大了,很難在這一行取得成功。這位教授説的其實沒錯,因為 7 年後 Goodenough 博士畢業,初入科研時已經 30 歲了,而 30-40 歲應當是一個正常學者的科研巅峰時期,他至少落後了 3 年。但是年輕氣盛的 Goodenough 并沒有聽從這位教授的建議。
制作電池需要選擇合适的電極材料和電解質材料,以提高電池容量和充放電速度,60 年來不可充電的鋅碳電池一直占據着消費電池的主要市場。1976 年,53 歲的 Goodenough 進入牛津大學教授化學,同年英國化學家 Stan Whittingham 宣布了他在锂電池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Whittingham 的發現雖然是電池產業的一次飛躍,但是他的锂電池卻在過充的時候極易發生爆炸,依然不可商用。Goodenough 認為自己可以改善這個缺點。
1980 年,Goodenough 抵達牛津四年後,他終于采用钴酸锂獲得突破。新電池擁有更小的體積,更大的容量和更加穩定的使用方式。
如今,Goodenough 已經 97 歲高齡,還依然每天往返于實驗室,奮鬥在科研第一線。90 多歲的高齡時,他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七點都會在辦公室開始工作,周六周日再在家工作一天半。去年他和他的團隊還在固态電池上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他認為,他還需要最後一個重大發明才能無愧于自己——制造出可以使電動汽車代替汽油車的高容量電池。
這些年來,讓人多少有些惋惜的是,他年年都是諾貝爾化學獎的 " 陪跑者 "。
Goodenough 的傳奇人生似乎并沒有影響到諾貝爾委員會的評價。每年 Goodenough 都是諾貝爾化學獎的熱門候選人,但是他依舊年年陪跑,堪稱化學界的 " 村上春樹 "。甚至在 2017 年,一封名為 "Open Letter:John Goodenough Deserves A Nobel Prize" 公開在 CleanTechnica 網站上,希望諾貝爾委員會能夠授予 Goodenough 諾貝爾化學獎。這項很多人參與的請願運動不出意外地沒有回音。
而锂電池領網域距離上一次突破,已經 20 多年了。這期間無數研究人員奮力研發着新電池,他認為自己只是這個隊伍中的普通一員。
正如 Goodenough 在其 92 歲的時候曾説,我才 92 歲,我的人生長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