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創始人被踢出局,累虧超12億,誰在提前享受安諾優達的“資本盛宴”?,歡迎閲讀。
文丨木清
近日,聚焦分子診斷的安諾優達遞表港交所,作為比亞迪聯合創始人夏佐全實控的一家公司,安諾優達的遞表引發了市場廣泛關注。
只不過,公司成立多年遲遲未能盈利,近年來研發投入也在驟減,而且在公司的主營產品領網域,有華大基因、貝瑞基因等強大對手的壓制。不僅如此,号稱公司自主研發的測序儀不僅被市場诟病為貼牌生產,也面臨着不小的政策風險。如此種種,引發了市場的廣泛憂慮:在資方控制下的企業還能否保持做好產品的初心,并在資本和經營間找到平衡?
【三年虧超 4 億,品牌競争力難提】
安諾優達于 2012 年在北京成立,公司聚焦于以分子診斷為基礎的 IVD(體外診斷)醫療器械研發以及多組學生命科學研究,主要為產前診斷認證的醫院及獨立醫學實驗室(ICL)提供服務。
2017 年安諾優達生產的 NIPT 試劑盒獲得三類醫療器械證書,該試劑盒可以檢測少量外周血樣本中與胎兒 cfDNA 相關的遺傳異常,降低了與有創采樣程式相關的流產風險,并實現 100% 的靈敏度及 99.9% 的特異性。截至 2025 年 3 月 21 日,安諾達優的三款 IVD 產品已獲得三類醫療器械證書,兩款兼容的生物信息學分析軟體產品獲得二類醫療器械證書,還有 12 款 IVD 產品正在開發中。
▲公司主要產品和在研產品情況,來源:招股説明書
然而體外診斷雖屬前沿技術範疇,但安諾優達成立至今卻尚未在這門生意中實現盈利。招股材料顯示,2022 至 2024 年底(簡稱報告期),安諾優達的營收分别為 4.35 億元、4.75 億元和 5.18 億元,報告期内營收整體實現 19% 的增長,同期錄得的淨利潤分别為 -1.17 億元、-2.23 億元和 -1.36 億元。整個報告期内合計虧損達到 4.76 億元,而且公司從成立至今已經累計虧損超 12 億元,但公司最新的淨資產不到 5.3 億元。
▲經營業績情況,來源:招股説明書
剖析安諾優達的經營,發現公司在競争力上存在着明顯的短板。雖然灼識咨詢的數據顯示,按照 2023 年樣本檢測量計算,安諾優達在中國 NIPT 市場位列第三,市場份額 12.1%,但是其市場份額遠低于華大基因的 50.5%,也低于貝瑞基因的 15.9%。
而醫藥大類產品的龍頭效應很強,往往市場是只知第一,不知第二第三是誰。華大基因憑借着自身在測序儀、試劑、數據平台全產業鏈的深度布局,形成了行業标杆,打開了市場知名度,安諾優達在這塊遜色太多,目前尚未能實現自身的閉合生态,無法與下遊客户進行深度綁定。
而且安諾優達的主要收入來自于醫院和獨立實驗室,這二者自建測序平台的動力和實力都較強,安諾優達無法與之形成持久的強業務聯系,因而難以打開快速增長的通道,這也是為何報告期内公司整體營收增速平平的重要原因。
不僅如此,深究還發現,公司尚未上市核心創始人早已出局,如今掌權的大佬夏佐全是公司天使輪融資股東正軒投資的掌舵人。
【創始人被迫出局,資方控制下初心尚在?】
在安諾優達成立之初,夏佐全通過其管理的深圳正軒投資為管理團隊提供了大量的啓動資金,因而正軒資本最初持有安諾優達超 90% 的股權。公司在創立之初還有三位聯合創始人,其中陳重建博士擔任公司的 CEO 兼總裁;梁峻彬則擔任公司的首席運營官;王海良擔任營銷副總裁。
在大佬的加持下,安諾優達受到了市場的廣泛關注,成立至今共進行了 6 輪融資,中國人壽、國泰君安等都是其股東,在 2022 年最新一輪融資結束後,其估值也升至超 40 億元。
▲安諾優達主要融資,來源:天眼查
然而其聯合創始人除了王海良依舊在公司擔任執行董事兼副總裁外,其他兩位早已不見了蹤影。而目前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志民只是職業經理人,夏佐全控制着安諾優達超 50% 的投票權,是背後真正的話事人。
對于兩位創始人的出局,有説是因為 2019 年的裁員事件導致員工不滿,董事會追責,将二人邊緣化而最終離職;也有説是因為創始團隊在和資方的決策權争鬥中敗下陣來而出局。擁有雙博士學位的陳重建和擁有幾十項發明專利的梁峻彬是妥妥的技術派,更注重科研突破和技術迭代,而資方則側重于商業化和盈利,以及 IPO 退出。現如今安諾優達在資方控制下還能否保持住初心?
2022 年,安諾優達的研發支出為 0.74 億元,占到當年營收的 16.9%,而對應的銷售及分銷開支占比為 14.3%,依舊以研發驅動為主導。而到了 2024 年,研發支出較 2022 年驟降 64%,其占營收的比重也降到了 5.1%,與之相對的是銷售及分銷開支上漲了 84%,占營收的比重也攀升到了 22.4%,二者之間的數額年差值超 8800 萬元,而且最近兩年行政開支數額較 2022 年也有了數倍的增加,重營銷輕研發的戰略方針盡顯。
▲報告期内主要開支情況,來源:招股説明書
但重營銷輕研發真的有利于公司長遠發展嗎?
【政策風險重壓,突圍困難重重】
2024 年,安諾優達的業務收入有近 64% 為臨床測序業務,而該業務主要依賴 NIPT、CNV-seq 等產品,但這幾款產品都是陳、梁兩位創始人在公司時主導研發和生產的。公司的新產品更新速度遠遠趕不上同行華大基因和貝瑞基因,新產品正在遭遇青黃不接的困境。在研發支出鋭減的情況下,公司的優秀在研產品阿爾茨海默檢測試劑盒預計要到 2028 年才能上市,而這期間還充滿了諸多未知因素。
不僅如此,已經獲批的 NextSeq 550AR 測序儀也被市場诟病。招股材料中号稱是自主開發,但是該測序儀的核心組件依賴 Illumina(因美納公司)技術,被認定為 " 貼牌生產 ",而且 Illumina 在今年 2 月 4 日已經上了商務部的《不可靠實體清單規定》,并且商務部還在 3 月 4 日追加禁令,禁止其基因測序儀出口至中國。後續 NextSeq 550AR 測序儀能否繼續在國内售賣還不好説,雖然招股材料中闡明法律顧問和公司董事認為該禁令不會影響公司的產品,但是誰也不能 100% 肯定。
▲政策風險問題,來源:招股説明書
與此同時,當下港股市場上對于 IVD 企業的估值整體也不太高,尤其是尚未盈利且技術特長不顯著的公司。例如中生北控生物科技、威高股份、巨星醫療等其市淨率都在 1.2 以内,如果按照 2024 年安諾優達最新的淨資產來看,其上市後的合理市值不足 7 億元,不足一級市場估值的 17%,不知資方們是否願意打骨折上市。
現如今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對公司未來的成長性更加看重,安諾優達唯有先做好產品和經營,方才有真正享受資本盛宴的可能。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内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