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7年投出超60個“根技術”項目,投“硬”VC做創業者3S-MATE,歡迎閲讀。
來源:獵雲精選;文 / 孫媛
" 如果項目只是拼資源拼算力拼數據,再早我也不會投。"
ChatGPT 引爆百模大戰,大廠和創企暗潮湧動,一級市場卻不乏冷思考的投資人,馬建平就是其一。在他看來,當下更多是人工智能三大流派,符号主義、連接主義和進化主義的演化與衍生,都是在堆算力、堆數據、堆模型,離真正的認知智能仍有差距,還夠不上其 " 源頭技術創新 " 的投資标準。
身為啓航投資管理合夥人,馬建平自從事硬科技早期投資以來,就一直奔波于一線。其最慢的投資項目 close 時長為 9 個月,最快則 20 天就抛出橄榄枝,平均一個項目的投出周期為 3 個月。而今年以來,在各路 VC 相對出手更緊的情況下,他不僅保持着同樣的頻率,甚至還感慨 " 得越早越好,加快投資。"
五月末,啓航投資更推出新一支 10 億元規模基金,投向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上下遊的初創期項目,聚焦于北京 " 三城一區 " 的科技成果轉化,也佐證了啓航的投資速度。
作為中關村發展集團旗下成立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市場化直投平台之一,啓航投資歷史管理總規模共計約 80 億元,已投科技創新項目近 350 個,而這其中,馬建平主導投資了清智科技、行易到、孔輝汽車等 60 餘個項目,已上市的有億華通等。
20 年來從愛國者、聯想的 IT 經理人,連續創業者,央企國有資本的投資人,到 2017 年底加入啓航投資,馬建平在經歷了 4 段資本市場的時代變遷下,完成了從 IT 從業者、資深創業者再到硬科技 VC 的角色轉變。
而其所在的啓航投資在投硬投早投小的浪潮中,與創業者為伴,做科學、科學家和科學城的 MATE,協同穿越硬科技成果轉化的難點、痛點、卡點,打出了一套全要素全周期的組合拳。
資本市場步入耐心時代,聚焦 " 根技術 " 做科技成果轉化
在馬建平看來,2000-2008 年外資機構 " 彎腰撿錢 " 與 2008-2014 年人民币機構 " 跑步搶錢 " 的故事早已成為過去,2014 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點燃了創業者的夢想,也開啓了專業專注掙錢的新常态,成立啓航投資就是要建立市場化的用人機制,市場化的股權設計,市場化的募投管退,用市場化的決策體系來提升投資效率從而為如火如荼的雙創主體賦能,這也是最吸引馬建平的地方。
同時在中國科技自立自強之下,解決卡脖子問題、進口替代成為主旋律,讓專注于科技成果轉化,倡導黑硬科技投資的啓航趕上了時代紅利。
截至今日,資本市場随着科創板開啓、北交所成立,步入了懂科學、懂科學家,懂科學城的耐心資本時代。無論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還是現如今的自主研發、國產替代,馬建平認為資本市場的熱點始終就沒有離開過硬科技和前沿技術,而這恰恰是中關村發展集團十幾年來深耕的領網域。
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啓航投資成立之初便延續了在中發展集團時期的投資邏輯,聚焦于技術的原始創新,即 " 根技術 "。在馬建平看來,一旦把底層的原始創新研究透了,再往應用層上走的時候,便會綱舉目張。
他表示,以芯片為例,科技是產業的底座而芯片又是科技的底座,而芯片底座之上又有很多應用與細分領網域。于啓航而言,就是專注其中兩大方向,一是生物醫藥、醫療器械,二是以芯片、半導體為基礎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
做深 " 投早投小 ",以 MATE 搭生态加速科技轉化
從最早的趨勢投資、產業鏈助推、生态賦能到現如今的做科學、科學家和科學城的 MATE,啓航自然有其投資邏輯的演進過程。
在馬建平看來,硬科技除了要往早、往小投,資本還需要有耐心投長,需要秉持長期主義與價值主義,真正解決應用方向的難點,為社會創造價值,這其中,要想為技術轉化搭建生态,MATE 是一個關鍵詞。
做好科學的 MATE,顧名思義,就是要理解科學對產業的作用機制,科學、技術、工程這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鐵三角。馬建平進一步解釋道," 四次工業革命,沒有一次不是跟這個鐵三角相關,都是從底層產生的變化。科學有了新的發現,新的理論,新的模型,新的算法,才緊跟着有了新的技術,因為技術有了新的工程實現才有了新的能源,新的材料,新的物種,這時候產品出來了被賦予了新的内涵,往消費領網域走叫新消費,往工業場景走叫新應用,緊接着新的需求被萌發,倒逼你用更好的產品來滿足這個需求,這些產品又會倒逼你用新技術來生成和產生這樣的產品,再倒逼理論界做理論創新和發現,這就是科學、技術、工程鐵三角良性循環改變生產力,生產力進而又改變了生產關系的過程。"
做好科學家的 MATE,就是要做好他們的鏈接器、翻譯器、轉化器、放大器,給适合創業的科學家、科研人員做好要素配置。
馬建平直言,創業者不一定都是完人,但必須要有極強的學習能力,靠學習去補短腿。
在早期硬科技創業者不夠全能的情況下,投對人至關重要。德性、行業理解深度、以及帶隊伍能力、產品能力、強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成為了馬建平判斷人是否可投的六大維度。
2018 年,馬建平首次見到遨天科技創始人王紅霞時,對方還是一個剛創業的科研人員,在北京銀行的孵化器内,公司僅有幾張桌子。作為一個典型的從航天體系出來的研究人員,王紅霞有很深的技術底藴,有非常強的行業敏感性、對產品和市場有獨到的理解,卻對公司運營、融資,缺乏經驗。
但基于對人、技術、商業邏輯判斷的方法論,馬建平看到了遨天科技的發展潛力,在半年的多次考察與交流後,天使投資了這個項目。随後在商業航天領網域,遨天科技也驗證了當初的判斷,在啓航投資的陪伴下,在要素配置和生态資源的導入下,發展迅速,經緯創投、元禾原點等先後進入,啓航在随後又協同金種子基金進行了新一輪加持。遨天的電推進也實現了量產,收入大幅增加,創始人王紅霞也完成了從科研人員到女企業家的角色轉變。
2020 年投中科原動力時,韓威這個從中科院實驗室中走出來的創業者又一次以超強的技術研發實力、超前的行業敏感度、超快的產品迭代與落地能力給馬建平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帶領六個歸國的伯克利博士,另辟蹊徑賦能智慧農業場景,四年時間拉通了拖拉機自動駕駛、農業機器人、智慧農機農具等所有環節,不僅在國内大展拳腳,更是在海外開辟了新戰場。讓其欣慰的是,韓威在啓航參與 pre-A 輪融資後,實現了蜕變,由一名創業小白,變成了如今的創業大咖,更是實現了 3 年融 4 輪的超速度。
做好科學城的 MATE,則是更大的概念。
馬建平坦言,科學城并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辦公空間,而是一個真正的由產業鏈、技術鏈、知識鏈、資本鏈、空間鏈、服務鏈、價值鏈、供應鏈相互融合的生态綜合體,有政產學研,用金媒協等各種資源與力量的導入,沒有它強力的推動、串聯、黏合,各類創新要素之間就是分散的、割裂的,無法產生聚合反應的," 這意味企業和創業者入住的是一個職住平衡、配套完善、生活便利、有實驗室、有科學裝置、有公共服務平台、有政策、有温度等等要啥有啥的一個創業樂土,是一個真正的城的概念。"
而做好科學城的 MATE 并不簡單,因為,作為資源的配置方,政策的制定方,產業的引進方,科學城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那些市場不願幹、不會幹、幹不了的事情上,科學城的投入和有效推動就要發揮關鍵作用。馬建平表示,啓航投資作為創新要素的供給方和協調方,一定要吃透政策、摸透資源,讓創新的要素在不同區網域間合理的流動。
從此次啓航投資新基金主要聚焦于北京 " 三城一區 " 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來看,啓航不僅會從根技術出發尋找科技項目,更會在投資區網域分布上,優先考慮已配備要素的科學城。" 從投資人角度,聚焦科學城,是因為其要素配置更全面,給企業幫扶更及時到位,譬如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這樣會大大提升啓航服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
就當下早期硬科技成果轉化和投資來看,馬建平認為 " 科學城雖然各地都有但是參差不齊,而硬科技投資人真正投早投小本來就不多,能扎扎實實堅持下去、做得好的就更少了。"
做全要素全周期的投資配置,與更多硬科技 VC 共舞
今年以來,馬建平觀察到上半年似乎延續了去年投資機構的出手金額和數量下降的情況,數據的回升并不明顯。身為科技成果轉化的早期機構,他坦言,早期投資人出手變化不會太大,但中後期投資人受企業估值影響,明顯降温。
" 願意投科技的畢竟還是少數,這跟科技的成熟度及成果轉化的周期長有關系,從研發到成果轉化再到企業設立,都需要長時間驗證,資本一定要是耐心。原來一些投資後期的機構四五年就可以實現退出了,但是投早期項目尤其是硬科技項目不行,沒有十年穿越不了周期,所以偏向于掙快錢的機構幹不了。而往硬往早投的機構越多,科創生态才能變得越好。當下一方面是往硬往早投的機構不夠多,另一方面是現在轉型投硬的機構,對科技、科學家、科學城的理解不到位,還處于一個漫長的适應過程。"
馬建平表示,就一級市場來看,不是所有機構都适合去投硬投早,一是得依據機構所掌握的要素禀賦資源,包括原先的經驗積累和團隊的成員構成,二還得看機構背後的 LP 或長期資本的供應方,能不能等這麼久。
但随着越來越多的機構關注到硬科技,于啓航等早期機構來説便形成了有序接力。
" 早期資方投硬科技基本上是從 0-1,但 1-10、10-100 的時候,需加速跑,老股東可以加持,但也要更多機構來完成硬科技投資接力。" 為此,馬建平透露,除了投早的全要素配置外,啓航還在進行全周期加持,一些早期投過的項目啓航認為發展不錯的,但是資本市場不活躍的也會持續多輪投資。同時,以半導體企業需要一些配套的上下遊產業鏈布局為例,為了能更好地給早期被投項目做產業整合,啓航也投一些後期輪次的項目,跟早期被投項目互為供應鏈,大手拉小手結成對子。
馬建平表示,對 VC 來説,投黑硬科技确實挺難,如何在大事件當中尋找大的投資機會,特别考驗投資人的眼光和知識儲備。對于 " 萬金油 " 的投資人來説,不可能對每一項技術做到門清,在對行業有最基本的敏感度外,投資還需要有一套 " 看得懂 " 的機制,于啓航而言,就是專家論證會。這套方法論從發展集團一直延承到現在,讓啓航在很多不錯的賽道,以前瞻性的視角精準挖到了根技術創新項目。
2016 年成立至今,啓航投資也從一開始的綜合類基金逐漸走向細分與聚焦,以啓航三期基金為例,新一代信息技術基金的和生物醫藥基金就分開設立,同時啓航還做了集成電路的專業基金。截至目前,啓航投資存續在管共計有 6 支基金,在管規模超 20 億,單筆投資出手在千萬級。馬建平透露,接下來啓航還有幾只基金将在今年陸續推出包括芯片二期基金、元宇宙基金等。
就源頭科技創新來説,馬建平坦言是一場百年大計,需要冷思考真創業,投資人亦不能今天元宇宙、明天大模型,跟着熱點追。作為啓航,就是要與創業者為伴,扎實将科創往前推,既要有耐心又要有真心,服務好科學家、服務好科技人員、服務好科創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