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後勁十足,值得二刷!,歡迎閲讀。
《奧本海默》絕對是今年暑期最大的王炸。
引燃大家的期待只需要一個名字:
克裏斯托弗 · 諾蘭。
諾蘭導演的太多傑作太多獎項太多輝煌履歷大家也都耳熟能詳,而在我心裏,諾蘭最傑出的地方在于,他把電影的藝術性、技術性、商業性和自己鮮明的個人風格進行了充分而完美的融合,形成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作為諾蘭的第十二部長片,《奧本海默》是諾蘭的首部個人傳記電影,也以 180 分鍾的片長成為諾蘭最長的電影。
作為 "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主導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由他主導制造的原子彈被投放到日本的廣島、長崎,加劇了二戰結束的進程。
然而,二戰結束了,大國之間的冷戰開始了,由原子彈所引發的核競賽時至今日依舊在隐秘的進行。
原子彈結束了戰争,但也開啓了另一場戰争。
奧本海默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在完成制造原子彈的任務之後,時時刻刻承受着道德的譴責。
他親手研制出了原子彈,又在原子彈投放使用之後,致力于核武器的管制遊説,并且極力反對氫彈的研發。
他是國家的英雄?
還是歷史的罪人?
無人能給奧本海默定性,而他本人的後半生也遭受了不公平待遇,被吊銷了安全特許證,直到 2022 年底才被徹底平反。
在諾蘭的上一部電影《信條》中,奧本海默就曾出現在台詞中。
片中提到 1945 年,奧本海默的團隊進行第一次原子彈試驗時,他擔心爆炸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将吞噬整個世界。
《信條》殺青時,羅伯特 · 帕丁森送給了諾蘭一本奧本海默的演講集,這無疑加劇了諾蘭對奧本海默的創作熱情。
用諾蘭的話説:
歷史上很難找到一個人身處如此復雜的情況,面對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答案很少,需要完全靠自己去判斷。
奧本海默有雙鋭利又純真的,像湖水一樣勾人心魄的藍色眼睛。
主角人選,諾蘭第一時間鎖定了基裏安 · 墨菲。
除此之外,片中還有艾米莉 · 布朗特、馬特 · 達蒙、小羅伯特 · 唐尼等各位名角兒。
電影劇本則參考了《奧本海默傳:原子彈之父的美國悲劇》,這本書曾獲得 2006 年普利策獎(傳記類),事無巨細地揭示了奧本海默的生活和他所處的時代。
出于時代特性,在這個故事中你将看到許許多多的物理學家走馬觀花的出現,每一位拎出來都值得單拍一部電影的程度。
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我還擔心對二戰歷史和物理史料不了解會影響到觀影效果。
但是又看了諾蘭的采訪,他説:
一無所知的觀眾就是最好的觀眾,比起知識的預備,電影帶來的體驗更重要。
就這樣,我在上海提前觀影,并見到了諾蘭導演,有了一場難忘的觀影體驗。
01
碎片
影片是諾蘭一貫的非線性叙事。
打破時間順序,影片采用了三條時間線,簡單勾勒出奧本海默濃墨重彩的一生。
第一條線,以奧本海墨的主觀視角講述他求學、戀愛、結婚以及加入 " 曼哈頓計劃 ",研制原子彈的經歷。
當時,德國的核彈計劃領先于全世界,在二戰白熱化的階段,如果是德國率先研發了原子彈,那麼後果将不堪想象。
緊急之中,美國開啓了 " 曼哈頓計劃 "。
曾負責修建五角大樓的格羅夫斯将軍(馬特 · 達蒙 飾)負責這項計劃,任命奧本海墨為計劃的總管理人。
奧本海默年輕,聰明,在物理學有造詣,在科學界有聲望。
但奧本海墨又有親美共嫌疑,他的妻子,情人,弟弟以及弟弟的女友,都和美共有着絲絲縷縷的聯系。
雖然奧本海墨本人并沒有加入美共,但選擇他負責國家機密工程,格羅夫斯将軍确實也冒有一定風險。
而他選擇奧本海墨的一大原因就是因為他看到了奧本海墨關注政治但并不加入任何立場,思想自由而獨立。
因為負責那樣一個巨大的項目,平衡協調各種主張的科學家,沒有獨立的思想絕對難以服眾。
當然,奧本海墨也如他所托,于 1945 年研發了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
第二條線,以奧本海墨的主觀視角講述發生在 1954 年 4 月的奧本海默聽證會。
在這場由路易斯 · 施特勞斯(小羅伯特 · 唐尼 飾)主導的聽證會上,奧本海默被構陷,被羞辱,并且最終被剝奪了安全許可證。
作為一個猶太人,被剝奪了安全許可證也就被意味着被排除在了國家物理研究領網域之外。
這對一位物理學家來説可謂是公開的致命的 " 處刑 "。
而這距離奧本海墨成為 " 國家英雄 " 僅僅過去了九年。
九年的時間,奧本海墨從核彈的研發者成為了管控核彈的遊説者,憑借自己的影響力去努力避免大國之間的核競賽。
廣島、長崎 20 萬人的亡靈讓他寝食難安,而當他攤開雙手讓杜魯門看他手中的鮮血時,杜魯門已經在心裏看不起這個 " 愛哭鬼 "。
從這裏,奧本海墨已經和政府產生了割裂,也為他日後的悲劇埋下了注腳。
他和施特勞斯那些或真實或子虛烏有的矛盾,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奧本海墨和國家政策背道而馳。
第三條線,從施特勞斯的視角講述 1959 年他被提名内閣成員前,針對他在五年前的 " 奧本海墨案 " 是否公正而舉行的聽證會。
這場聽證會以施特勞斯的失敗告終,在一定程度上給奧本海墨予以正名。
影片最後揭開了施特勞斯對奧本海墨那看起來相當可笑的偏見。
他認為奧本海墨挑撥他和愛因斯坦的關系,導致愛因斯坦對他視而不見。
但事實上,派系親疏根本不在這兩位大物理學家的考量之中,他們讨論的是關于人類命運的大事情。
這三條線,互為交叉,亂序進行。
從劇情上看,兩條是聽證會,一條是人物生平。
從視角上看,兩條是奧本海墨的主觀世界,一條則是 " 反派 " 施特勞斯的視角。
從色彩上看,奧本海墨的視角是彩色畫面,施特勞斯的視角則是黑白畫面。
諾蘭是把奧本海墨的故事完全給打碎了,但這種碎片化的非線性叙事和他之前的電影還是不太一樣。
之前許多電影的非線性叙事大多是為懸疑感而服務,這部電影中懸疑感相對較弱,碎片化叙事更多是為人物而服務。
非線性叙事,劇情相互交叉,首尾呼應,人物的宿命感呼之欲出。
在這種碎片化的叙事中,奧本海墨不再是被導演刻畫出的一個固化的人,展現出流動的、豐富的、復雜的多樣面孔。
02
沉浸
《奧本海墨》是一部真正能夠讓人沉浸式觀影的片子。
諾蘭用了大段人物對白,大量特寫鏡頭,酷炫至極的視覺呈現和不可忽視的音效,讓觀眾盡可能的遊走于奧本海墨的精神世界中。
我們能看到他翼動的睫毛,能聽到他話語中的遲疑,然後感受着他的呼吸,沉浸在他藍色的雙眸之中。
在原子彈試驗成功的那場戲裏,這種感受最為深刻。
漫長的倒計時,鏡頭細節呈現,長達 25 秒鍾的靜默,入目是鋪天蓋地的爆炸畫面。
火光在奧本海墨臉上映照出光斑和陰影,他在萬籁寂靜中念出了印度《薄伽梵歌》中的一句話:
" 如今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之後爆炸聲起,人群歡呼。
作為觀眾,我們知道原子彈一定會被研制出來,但依舊會為試驗的成功而感到振奮。在振奮喜悦的同時,恐慌接踵而至,如同幽靈常駐心頭。
人類千辛萬苦終于創造出了毀滅人類的力量。
在這一刻,觀眾完全能夠體會奧本海默的矛盾和復雜。
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它被投放在廣島、長崎,帶走了 20 萬人的生命。
奧本海墨并沒有參與原子彈的投放計劃,但那是他親手研發出的原子彈啊,爆炸實實在在發生在他的腦海裏。
諾蘭用絕妙的視效和音效,把這種 " 轟炸 " 呈現在眼前,也呈現在心頭。
很多時候都讓人感受到,音效直接穿透耳膜,敲打在心頭。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 " 轟炸 ",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的 " 慶功會 "。
大家歡呼雀躍,掌聲雷動,腳踏着地板來表示慶祝,這聲音和審判的聲音何其相似。
奧本海墨一向擅談,但這次他罕見的露出了怯意。
他眼中的世界因為 " 轟炸 " 而晃動,他在地動山搖中看到歡呼的女士臉上被燒掉一層皮,他看到地板上被燒成黑炭的身體,他耳朵響起震耳欲聾的轟炸聲,從此這聲音在他心頭萦繞不散。
第二次,施特勞斯主持的聽證會。
這場聽證會閉門進行,從成員組建到規則設定都在施特勞斯的操縱之下。
" 愚者才會光明正大,權力只存在于陰影之下 "。
從人際交往到私人生活,奧本海墨的每一句話,每一次會面都被拿出來進行解讀,審判。
被問及原子彈的相關問題時,奧本海墨在對方密集的反問和技巧性的引導下,終于潰不成軍。
晃動的螢幕,爆炸的聲響,急促的呼吸 …… 這位 " 原子彈之父 " 終于在 " 爆炸 " 中破碎,祭出了自己。
第三次,影片結尾對愛因斯坦和奧本海墨談話内容的揭秘。
早在原子彈試驗成功之前,兩位大物理學家就已經預知到了原子彈引發的鏈條反應。
愛因斯坦甚至預知到了研發成功後的鳥盡弓藏,預知到了奧本海墨會被 " 懲罰 ",在 " 懲罰 " 到了一定時期之後又會贈他勳章,表示過往不咎。
影片最後一幕,鏡頭投往天空,物理世界原子轟炸,看似轉瞬即逝,但蝴蝶扇動了翅膀,誰又能知道效果會作用到何時呢?
電影結束了,我還坐在座位上,只感毛骨悚然。
03
選擇
諾蘭用非線性叙事的迷惑性,在影片一開始就給觀眾提出了問題:
為什麼是奧本墨菲?
奧本墨菲為什麼又做了?
在電影最後又給大家揭秘,奧本海墨是在預知到一切發生的情況下,依舊去做了這件事。
此時看完全片的觀眾,在心生疑惑的同時,其實已經有了答案。
在當時的情境之下,奧本海墨根本沒有選擇。
二戰如火如荼,德國已經在研發核彈,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導致大批猶太科學家逃到美國,美國研發原子彈是時事所迫,也有人力技術支撐。
珍珠島事件的爆發推動了美國研發原子彈的進程,這件事是一定要做,總要有人去盜取火種。
而于奧本海墨而言,身為物理學家探索宇宙奧秘,揭示自然規律本就是使命所在。
他并非不懂政治,相反,奧本海墨相比較大多數科學家都更關心政治,也擅于用政治手段來達到目的。
他在研制原子彈時説這項研究會締造和平,這話更像是自我催眠式的安慰。
他很清楚,火種降臨人世就再也回不到過去的時代了。
而因火種而受益的人們會逐漸忘記了益處,轉而去關注随之而來的種種隐患。
他們會去懲罰帶來火種的人,這種懲罰可以讓他們免受道德的譴責,
當他們懲罰夠了的時候,他們會去表示既往不咎,而被他們懲罰的人遭受着來自于内心和外在的雙重折磨,早已千瘡百孔。
杜魯門説:
手染鮮血的不是制造原子彈的人,而是投擲原子彈的人。
制造原子彈的人,日日夜夜飽受良心的折磨。
投擲原子彈的人,是否會輾轉難眠呢?
諾蘭在電影裏有着太多深邃的思考——科學和政治,獨立個體和國家機器,國家利益和人類命運,個人道德和歷史大勢,以及意識形态的表達 ……
但在諾蘭魔術師般的叙事和視效呈現下,在電影院的三個小時根本不覺得漫長,看完還想讓人二刷。
嗯。
大家有條件的話,一定要選擇 IMAX 版本,效果更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