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一生賺多少錢才算“足夠”?,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孤獨大腦 (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的,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指數基金定投,是普通人投資的最佳選擇嗎?
指數基金的原理,基于市場有效理論。
巴菲特和芒格一直嘲笑説,如果這個理論有效,那麼他們就沒辦法賺到那麼多錢了。
但是,購買指數基金,幾乎是巴菲特給普通人唯一的投資建議。
又但是,他説的是标普 500 指數基金。
前段時間中信出版社安排,與姜 Dora(她是有天賦的主持人)做了一個對話,中間我曾經提及:這個世界是非線性的,沒有什麼 " 簡單重復 " 就能成功的秘訣,包括定投指數基金。
因為,即使 " 定投指數基金 " 是一個非常好的策略,也與 " 哪裏的指數基金、如何定投、誰來定投 " 有關。
在上述視頻中,我説沒有什麼 " 十年 10 倍 " 的躺賺模式。在 B 站上,我看到年輕人們就此有所評論,自覺有必要澄清幾點:
1、我在對話中的言論,沒有針對任何 " 大 V",我也沒資歷對投資專家們進行評價;
2、指數基金定投,需要考慮具體的市場。在 A 股過去這些年,指數基金定投并沒有很好的回報;
3、定投行業指數基金,只能建立在你真的非常懂,本質上和你有能力去買該主題的股票一樣。但這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指數基金。因為包含了對行業的預測;
4、加杠杆投資指數基金,更與 " 定投指數基金 " 無關。這只是走清純路線的賭博,歸根到底還是賭博。
5、這個世界并不存在所有人都适用的具體賺錢秘訣。
一
美國著名作家庫爾特 · 馮内古特和同為作家的約瑟夫 · 海勒一起,參加了一位億萬富翁舉辦的豪華派對。
馮内古特對海勒調侃説:" 你知道嗎?據説我們的東道主在一天之内賺到的錢,比你那本《第 22 條軍規》從出版到現在的所有版税總和還要多。"
海勒回應道:" 沒錯,但我已經擁有了他永遠無法擁有的東西——知道什麼是足夠(enough)。"
我是在約翰 · 博格的一本書的最開頭,看到這個真實故事的。他是第一只指數型基金的建立者。作為一個名字可以作為 " 财富 " 符号的人,他為何如此強調 " 知足 "?
這也是我們每個人都關心的話題:一個人一生賺多少錢才算 " 足夠 "?
有人説:"100 年以後的歷史學家可能只會記住兩位投資大師——沃倫 · 巴菲特和約翰 · 博格。他們将會記住的兩本書呢?本傑明 · 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和約翰 · 博格寫的所有内容。"
你看,一下子把《決策算法》的前兩節 " 理财決策 " 的課程全串起來了。
這三位大師,基本理念一脈相承,都是堅信常識,認為股票的賺錢效應來自企業的盈利,而不是股價的漲跌。選擇好的企業,長期擁有,就能享受復利。
不過,比起格雷厄姆和巴菲特,博格更神奇的地方在于:他的理念更簡單,每個人都可以運用他的方法,實現了不起的财富增長。
具體而言就是:購買一只涵蓋全市場組合的基金,然後長期持有。這樣的基金被人們稱為指數基金(index fund)。
説起指數基金,你一定不會陌生,也聽説過指數基金定投的理念。
這種方法同樣被大師們所推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 · 薩缪爾森就説過:" 博格所主張的理性概念,可以讓無數人受益,20 年後,我們就會成為周邊鄰居羨慕的對象。與此同時,我們仍然能夠在多事之秋安然入睡。"
聽起來真好,既簡單又安全還惠民。
但是,我想問你兩個問題:
你自己投資指數基金了嗎?
你身邊哪些朋友靠定投指數基金賺到了錢?
二
説到這裏,我們需要先探尋一下指數基金的前世今生。
1900 年,法國學者路易斯 · 巴舍利耶在博士論文中抛開了對金融市場的基礎分析和技術分析,用概率論建立了金融市場價格的随機遊走模型。
整整過了 60 年,這個模型才被薩缪爾森教授再次發現。他提出,股票歷史的表現對未來沒有影響,股價的變化是随機遊走的。
這意味着:歷史走勢對未來并不提供可被利用的 " 确定性模式 ",股價的短期漲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預測的,帶有噪音與随機性。
接着,著名經濟學家尤金 · 法瑪提出了" 有效市場 " 假説,該假説認為,股價充分反映所有已知信息,市場不可被戰勝——道理很簡單,市場由所有投資者組成,總不能自己打敗自己。
1975 年,查爾斯 · 埃利斯發現了" 成本理論 ",基金的管理費等各種成本,長期看幾乎抵消了股票基金平均 20% 的收益。
看起來,以上理論都是來給資本市場潑冷水的:
巴舍利耶和薩缪爾森的 " 随機遊走 " 理論,説明短期預測市場幾乎不可能;
法瑪的 " 市場有效 " 理論,説明無法持續戰勝市場;
埃利斯的研究顯示高成本會侵蝕收益。
都這樣了,華爾街還咋玩兒呀?
所有的 " 壞事情 ",倒過來想,沒準兒就成了好事情。
約翰 · 博格反而從上面的理論中受到啓發,以 " 被動復制 " 的思路另辟蹊徑。
既然 " 打不赢 " 市場,那麼 " 幹脆跟着走 "?
博格意識到,如果絕大多數人無法真正跑赢市場,那麼與其把寶貴的時間與資源投入到很難成功的主動管理裏,不如直接跟蹤市場,以盡可能低的成本讓投資者享有 " 市場的平均回報率 " ——而在有效市場下,這個 " 平均回報率 " 本身就不低,長期來看甚至打敗了絕大多數主動基金。
倒過來想的指數基金,一下子将 " 限制 " 變成 " 優勢 ":
既然不能預測,何不跟随整個市場?
既然不能戰勝市場,何不直接買入整個市場?
既然成本會侵蝕收益,何不将成本降到最低?
1976 年,約翰 · 博格率領先鋒基金,推出了全球第一只指數基金——先鋒 500 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起初并不順利,還被華爾街嘲笑為 "Bogle ’ s Folly"(博格的愚蠢)。但随着時間推移愈發被市場認可,成為投資領網域裏 " 最簡單、成本最低、最能讓普通人睡得安穩 " 的投資方式之一。
對博格來説,這不只是一種商業模式的成功,也是一種更符合投資者利益的 " 知足之道 "。
畢竟,如果連 " 市場本身的平均回報 " 都拿不到,還談什麼持續打敗别人呢?所謂 " 知足 ",就是先抓牢那塊确定可得的蛋糕,并且創造一生夠用的财富。
三
指數基金這麼好,但是真正從中受益的人為什麼不多?
排在第一的原因就是:不甘心。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自己的水平至少在中上,怎麼可以接受指數基金這種平庸的回報水平呢?
聰明人可能就更無法接受:我怎麼可能只拿到平均數?
在約翰 · 博格的論述中," 均值回歸 "(Mean Reversion)是一個無比重要又常被投資者忽略的概念。他反復強調:無論基金的投資風格如何多樣,投資的板塊如何變化,從長期來看,它們的業績終将回歸到市場的平均水平。
換而言之,我們常見的 " 昨日之星 " 可能會成為 " 明日落後者 ",而被市場忽視的投資對象,也可能在時機成熟時重新回到均值附近。
一些投資者總想借不同的策略、市場風格、行業主題來獲得超額回報,但放到長周期裏看,這往往是徒勞的。
回到 " 知足 " 的主題,如果明白投資最終難以擺脱 " 均值回歸 " 的引力,那麼投資者就沒必要一直追逐 " 短期第一名 " 或 " 熱點板塊 ",因為大概率會受到 " 均值回歸 " 的反噬。
所以,擁抱市場整體,用更低的成本、更少的交易去穩穩抓住 " 市場平均回報 ",在長期裏反而能跑赢大部分拼命追逐熱點、追漲殺跌的對手。
這正是博格主張的指數基金之道:與其指望自己變成下一個 " 股神 ",不如好好降低成本、穩抓市場回報,把耐心交給時間,照樣能從市場獲得不遜色于大部分專業機構的回報。
你可能會説,我是個知足的人,也甘心獲得市場平均回報,那麼我是不是只要安靜地定投指數基金就能慢慢變富呢?
很遺憾,也未必。
博格的理論主要來自美國股票市場。然而,各個市場并不完全相同。
比方説,盡管在某個時間區間裏,标普 500 和滬深 300 的漲幅接近,但是标普 500 漲得比較平緩而均勻,而滬深 300 波動較大," 快牛慢熊 ",可能在很短時間内一把拉光漲幅,然後很多年指數都原地不動。
這時候,你可能較難簡單通過指數基金實現财富,連定投策略也無用武之地。
你看,這就是決策最重要的一個特征:沒有哪種妙方,能讓你完全不用通過自己的獨立判斷去做決策。
指數基金在一個相對成熟、長期向上的市場裏,确實能給普通人提供 " 簡單、低成本、穩健 " 的投資路徑。
但在新興市場或者波動性較高、結構分化顯著的環境下," 躺赢式 " 定投并不一定奏效,也需要針對市場特點進行适度調整和組合優化。
四
接下來,我為你提供一些思路作為參考:
第一,選好指數:寬基優先,兼顧行業或主題。
寬基指數:這些指數涵蓋大部分市值或不同規模的優質公司,分散度高,也是定投的常用标的。
行業主題指數:若你對某一板塊的長期前景有信心,并且看得懂,可将其作為補充配置,提高整體組合的成長性。(這一點大部分人很難做到。)
第二,做好全球化或多資產配置。
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适當投資國外市場,分散單一市場風險。
即便不出海,也可以通過 QDII 基金、港股通或部分跨境 ETF 來實現多地網域配置。
在 A 股高波動的現實下,加一些債券基金、貨币基金能在熊市時維持心态穩定,提高組合的抗波動能力。
第三,認識 " 快牛慢熊 " 的市場特點,拉長周期。
A 股常常在短期内出現急速拉升,然後漫長橫盤或回調,指數在較長時間裏都可能不創新高。
如果只定投了半年、一年,正好遇到高點,收益很可能不理想。要有至少 3~5 年以上的投資周期,最好經歷一個完整牛熊,才能體會到定投成本平滑的好處。
對于多資產或多市場配置的投資者,可以每半年或一年做一次再平衡。
第四,設定 " 安全墊 ":避免流動性衝擊。
千萬别重倉或加杠杆投入指數基金,如果資金周轉出現問題、急需用錢,卻碰上股市低迷,你就只能 " 割肉 "。
建議保留相當比例的現金流或流動性工具,讓你在市場大跌時,不至于被迫賣出,反而能逆勢買入攤低成本。
現金流非常重要,不管是一份工作,還是租金收入,都能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彈藥。
第五,選安心的、管理費低的指數基金。
優先選國内最大的幾家基金公司的指數產品,名字我就不提了,你很容易就能查到,并且選資金規模相對較大的、成立時間長的指數基金,減少清盤的風險。
指數基金的管理費用通常都差不多,當然越便宜越好。
五
博格在書中分享了他人演講中的一個故事,叫《不計其數的鑽石》:
在古代波斯,一個富有的農場主離開故鄉尋找更多财富,他窮其一生徒勞地尋找神秘的鑽石礦。随着年華逝去,他得到的只有沮喪,他成為一個背井離鄉、一貧如洗的乞丐,最終絕望地投海自盡。
與此同時,在這位農場主的莊園裏,新主人打量着他擁有的廣袤土地,看到溪流中有什麼東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那是一顆大大的鑽石,正靜靜地置身于一個大鑽石礦的礦頂。
那麼,什麼是我們後院的鑽石呢?
一個,是指你自己;
另一個,是指常識。
這兩樣東西,看似都唾手可得,但又都不容易。自己最難懂,常識不常見。
對于你自己這顆鑽石:你要了解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期限和資金需求,才能設計出最适合的投資策略。正如博格所説的 " 知足 ",不是不思進取,而是認清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資之道。
對于常識這顆鑽石:投資的成功往往不在于多麼復雜的策略,而在于最基本的常識。低成本、分散風險、長期持有,這些都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卻很少有人能真正堅持。
正如博格的結論:常識和簡單化是财務成功的關鍵。
回到這節課的開頭:一生賺多少錢才算 " 足夠 "?
約翰 · 博格給出的答案是:與其終生追求所謂 " 超額收益 ",不如踏實地拿到那份屬于你的市場回報。
這正是他所説的 " 知足 ":
并非懈怠追求,而是選擇最務實、最符合常識的路徑;
并非貪戀奇迹般的高收益,而是珍惜穩穩可得的長期復利。
錢也從來不是用 " 多 " 與 " 少 " 來區分的,很多時候,夠用就好。
對于普通人,依照常識,構建好人生的牢靠的财務體系,享受 " 足夠 " 帶來的從容與自在,遠勝無休止的攀比與追逐。
知道什麼是 " 足夠 ",并且能夠構建和守護這種 " 足夠 ",可能是一個人在财富上最完美的狀況。
做好決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人生,幾乎就是由幾個關鍵決策塑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