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放寬超大特大城市落户限制,户籍制度還須如何改?,歡迎閲讀。
經濟觀察網 劉亞寧 / 文 10 月 8 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鄭備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發布會上介紹了一攬子增量政策中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措施,在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過程中,将加快推動城區常住人口 300 萬以上城市放開放寬落户條件,全面設立街道社區公共户口,完善租房落户政策。
此前,國務院于今年 7 月底印發了《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檔案明确,城區常住人口 300 萬以下的城市取消落户限制要求,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 300 萬至 500 萬城市落户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 500 萬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户政策,鼓勵取消年度落户名額限制。
從 2013 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檔案提出 " 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到今年的 " 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 ";從 2019 年昆明全面放開落户,到南京、合肥、成都等城市開放購房落户,再到長沙、鄭州等城市放開租房落户 ...... 近幾年,從中央到地方,户籍改革的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多城市朝 " 零門檻落户 " 邁進。
在户籍改革這場大變局中,哪些城市有望受益?在受益的同時,又要承擔多少成本?
哪些城市要放寬放開落户限制?
官方檔案中提出的放寬落户條件的城市,限定為 " 城區常住人口 300 萬以上城市 "。城區,代表的是城市的建成區,周邊鎮區及鄉村不涵蓋在内。
根據 2014 年國務院對城市規模劃分标準,中國的城市分為五類七檔。城區常住人口 50 萬以下的城市為小城市;城區常住人口 50 萬以上 100 萬以下的城市為中等城市;城區常住人口在 300 萬以上 500 萬以下的城市為Ⅰ型大城市,100 萬以上 300 萬以下的城市為Ⅱ型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 500 萬以上 1000 萬以下的城市為特大城市;城區常住人口 1000 萬以上的城市為超大城市。
《2022 年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鑑》顯示,中國城區常住人口超過 300 萬的城市有 25 個。其中,Ⅰ型大城市有 12 個,包括沈陽、長春、合肥等城市;特大城市有 7 個,包括成都、武漢、廣州、杭州等城市;超大城市有 6 個,包括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
6 市已實現落户 " 零門檻 "
自 2013 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户籍制度改革不斷加速,各城市落户的門檻不斷消融,人口自由流動已成大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 25 個城區人口超過 300 萬的城市中,雖然部分城市劃為同一類别,但其經濟發展水平、資源承載力、人口基數等方面卻存在不少差距,這也造成了各城市間户口含金量大相徑庭。
目前,中國有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天津和東莞 6 個超大城市,這 6 個城市中,上海、北京和深圳屬于經濟發展水平領先的一線城市,而重慶、天津、東莞則屬于新一線城市。因此,這些超大城市在落户門檻方面也不盡相同。目前,京滬的落户門檻全國最嚴,户口含金量最高,積分落户是這兩座城市主要的落户形式。北京積分落户從 2018 年開始,每年發放的落户名額為 6000 個左右;而上海則是從 2009 年開始實施居轉户政策,近三年居轉户的人數分别為 3.7 萬人、3.2 萬人和 3.3 萬人,約是北京名額的 5 — 6 倍。而深圳的落户門檻要遠低于京滬,雖然積分落户也是深圳落户的主要形式之一,但如果通過學歷落户深圳,則要寬松許多。目前,在規定年齡限制條件下,具有專科以上學歷且繳納社保即可落户深圳。
在天津、重慶、東莞三個新一線超大城市中,天津和深圳的落户難度相當,主要依靠積分落户和學歷落户,門檻高于東莞和重慶,而東莞和重慶已實行買房即可落户的政策。不過,10 月 10 日,天津濱海新區發布征求意見公告稱,支持持有效居住證滿 2 年且有合法產權住房者落户;還提到在北京市工作且累計在京繳納社會保險 3 年以上 ( 不含補繳),40 周歲以下的全日制專科及以上學歷在職職工,本人或配偶在濱海新區購置單套 90 平方米及以上新建商品房的,可以申請在合法產權住房落户,進一步放寬了外來人口在濱海新區落户限制。
在特大城市中,包括成都、武漢、杭州、西安、南京、長沙 6 個新一線城市和廣州這個一線城市。對比來看,雖然它們都為特大城市,但廣州的落户難度要高于其餘 6 個城市。廣州目前主流的落户形式為積分落户和學歷落户,但在今年 8 月,廣州花都區發布通知稱,非本市户籍人員在花都區購買新建商品住房,可領取花都人才綠卡。雖然這并非買房就能直接落户,但是可以領取人才綠卡,這被業内解讀為可享 " 準户口 " 待遇。與廣州落户不同的是,另外 6 個城市均可通過買房直接落户,長沙更是于近日推出租房也可落户的 " 搶人 " 政策。
城區人口在 300 萬至 500 萬的 12 個Ⅰ型大城市中,落户門檻則更為寬松。濟南、昆明、哈爾濱、大連、長春、石家莊 6 個城市已全面放開落户,實現落户零門檻;沈陽、青島、鄭州、太原、蘇州均可通過租房落户,合肥通過買房落户。
因此,不難看出,此次推動 " 城區人口 300 以上的城市放開放寬落户 " 主要還是針對像北上廣深、天津這樣的超大、特大城市。
外來人口落户成本約為 11 萬元
随着經濟的發展,城市需要源源不斷的外來人口來滿足勞動力供給,但城市吸納了大量就業人口,卻無法為他們提供與當地城市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服務,這也是户籍改革的根本原因。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調查,截至 2024 年 3 月,中國仍有 1.7 億進城農民工和随遷家屬尚未在城鎮落户。一個人進城落户的背後,政府、企業、個人都需要承擔一定的成本支出。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曾發布過一篇研究課題,課題統計了政府承擔的落户成本,包括随遷子女教育經費投入、醫療保障補貼、養老保險補貼、保障性住房支出、社會救濟補助、城市管理費用(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等六個部分。
另外,該課題還基于對山東濟南、煙台、浙江台州等東部地區大中城市落户情況的調研數據,得出一個大致結論:一個外來人口落户平均需要增加政府的支出約為 11 萬元。其中,養老保險财政補貼是最大支出,占比約 35% — 45%,随遷子女義務教育和保障性住房其次,總計占比在 1/3 左右,其餘包括城市管理費用、醫療保險、社會救濟補助等占比較少約 10% — 20%。
若按此成本計算,北京每年約要增加 6.6 億元的支出,上海每年約增加 36.3 億元的支出,其他一些落户門檻寬松的大城市支出則會更多,地方政府如何承擔得起?
發改委的這份報告也解答了這個問題,報告相關研究者認為,這一成本被大大高估,主要是基于幾個原因:一是常住人口實際上已經享受到了部分公共服務,比如醫療保障、居民養老保險等,新增的落户成本其實很小;二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成本支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需要短期一次性投入,支出壓力最大的養老保險補貼,這部分一開始主要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保險費用,短期内政府不需要額外支出,只是長期來看,未來需要政府進行補貼;三是部分落户支出成本由中央、省、市多級分擔,比如在養老保險補貼中,地方政府只需分擔其中的大約 50% — 80%,其他如醫療保險、保障性住房、以及計生服務、公共衞生、贍養孤寡老人等其他保障支出,也是由各級财政共同分擔。
雖然户籍制度改革背後需要承擔一定的成本,但另一方面其帶來的收益遠大于成本。比如,在促進居民消費方面,如果按年均 1300 多萬農村人口進城落户計算,他們如果能夠達到城市居民的消費比例,新增的消費需求将近 1600 億元,如果現有 1.7 億農民工中有更多人可以落户成為市民,每年可以帶動消費需求也将是萬億元級規模;在勞動力補充方面,讓進城農民工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能夠為城市的持續發展提供豐富而穩定的勞動力,進而增強城市發展的後勁。
2023 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 66.16%。而根據國務院《深入實施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未來 5 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提升至接近 70%。因此,未來至少還有 5600 多萬人口落户城市,這也是發改委本次提出要 " 加大政策支持和實施力度 " 的原因。随着落户門檻的不斷降低,人在哪裏户口就在哪裏或将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