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三星首款三折疊手機來了!對标華為Mate XT,或采取G形态,歡迎閲讀。
華為 Mate XT 的對手,終于來了。
據海外媒體 smartprix 報道,三星的一款新產品現身 GSMA IMEI 數據庫,内部代号 Q7M,中國型号為 SM-F9680,韓版型号 SM-968N。雖然距離正式發布還有一段時間,但是這款一直被人懷疑是否真的會發布的三折疊屏手機,總算有了準信。
圖源:smartprix
而且從兩個版本同時申報來看,中國仍然會是首發區網域(考慮到供貨問題,前期可能只有中韓兩個市場會作為首發區網域),雖然三星手機在中國市場的份額早已跌到 Other,但是其對這個市場仍然很重視,多少有點 " 遲早要王者歸來 " 的味道。
聊回三星的這款三折疊,雖然海外媒體并沒有找到具體的發布時間,但是從過去的規律來看,在發布前的 6 — 7 個月時間,手機就會完成 GSMA IMEI 數據庫的登記,那麼最早 10 月,最晚 11 月,我們應該就能看到這款備受矚目的三折疊手機發布。
此前,對于三星的三折疊手機的外觀設計,坊間一直有很多猜測,從華為的 Z 字形折疊到三星自研的 G 字形态都有,而且因為兩種形态的外觀專利都有公布,所以網上也一直在争論:三星會采用哪種設計?
一直以來占優的陣營都是 Z 字形,畢竟華為 Mate XT 已經驗證了這個形态的實用性,而且可以在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情況下保證有一塊外屏可用。作為對比,G 字形态的内屏在折疊态下會被完全包裹在内部,無法作為外屏使用,不過從目前曝光的信息來看,三星最終還是選了 G 字形态。
除了已确認的 G 形态設計外,也有其他一些信息曝光,比如預計将标配 S Pen,并且可以直接收納到手機内。S Pen 作為三星的辦公神器,曾經一直是 S 系列的 Ultra 型号标配,直到最近兩年才被取消,考慮到三折疊展開後的大尺寸内屏,正好是 S Pen 發揮作用的好地方。
或許三星選擇 G 形态的原因之一就是把觸控筆的使用場景考慮進去,因為如果用的是 Mate XT 同款 Z 形态,那麼顯然沒有空間能塞下一根觸控筆。
此外,展開後的螢幕尺寸約為 9.96 英寸,比華為 Mate XT 略小,事實上考慮到其采用的 G 形态,原本我們以為内屏的尺寸會更大一些。因為主鉸鏈帶來的面積增量還是很明顯的,目前的推測是三星的三折疊可能在長寬比要更大一些,導致内屏尺寸反而不如 Mate XT。
而在性能和影像方面,可以确定将會搭載骁龍的旗艦處理器,考慮到能效比等限制,可能性最大的方案是骁龍 8 至尊版,并且将配備 S25 Ultra 同級别的主攝和長焦。從目前公布的配置來看,即使 Mate XT 在今年年底迎來一次更新,整體配置也還是不如三星的三折疊。
如無意外,三星的三折疊應該就是你在 2025 年能夠買到的性能最強的三折疊手機,至少目前還沒有任何消息表明,小米、OPPO 等廠商有在今年發布三折疊手機的計劃。雷科技認為,在三折疊的成本、技術完全成熟前,可能不會有第三個品牌進廠。
雖然三星大概率已經選定了 G 形态作為首款三折疊的設計,但是也面對一個問題,如何解決 G 形态的外屏使用問題呢?辦法其實也簡單,那就是在外面再加一個單獨的螢幕,就像現在的雙折疊手機一樣,采用大内屏 + 小外屏的雙屏設計。
圖源:雷科技
事實上,華為 Mate XT 用的單一大屏設計,更像是早期雙折疊手機使用的外折設計,目前在主流折疊屏市場已經不多見。當然,并不能因此就説 Mate XT 的設計有問題,Z 形态的折疊結構也有不少優勢,比如可以更換的控制成本和機身厚度。
首先三折疊本身的内屏成本就已經很高,如果還要再加一個外屏,那麼最終售價恐怕會比現在還高兩三千。另外,單獨的外屏無疑會占據更多的内部空間,機身必然無法做到像 Mate XT 那樣輕薄。
恐怕很多人都已經忘記,Mate XT 的機身厚度只有 12.8mm,裸機重量也只有 298 克,雖然和目前的主流雙折疊手機對比是厚重了不少。但是考慮到完全展開後的螢幕尺寸增大三分之一,重量和厚度也增加三分之一倒也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對比初代雙折疊手機,Mate XT 的設計已經可以説相當成熟。
Z 形态的缺點是什麼?答案是不耐摔,雖然華為 Mate XT 已經做了一些加固設計,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如果外屏損壞,整個内屏都要進行更換,維修成本堪稱恐怖。
此時 G 形态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因為内屏都被包裹在内,所以抗摔、抗衝擊能力都會明顯提升,即使損壞也是後蓋、外屏等部件,成本最貴的内屏并不會輕易損壞。而且從結構上來説,G 形态的鉸鏈成本也相對更低一些,因為只有一個鉸鏈需要采用高精細度的極窄設計,另一個鉸鏈需要考慮的主要是堅固程度和穩定性。
圖源:雷科技
所以不難理解三星為什麼選擇 G 形态,雖然勢必會導致螢幕成本變得更高,但是設計難度和耐用性都更有優勢,而且三星的螢幕都是自產自供,螢幕成本相對來説也比其他廠商更低。
當然,成本低不代表售價就低,看看三星 Z Fold 系列的售價大家就應該明白,三星的手機定價與制造成本其實沒有太大關系。
事實上,三星的三折疊手機并不僅限于橫折狀态,在三月初舉辦的 MWC 2025 上,雷科技報道團就在三星的展廳中看到了不同形态的折疊產品,其中就有被認為是原型機的 G 形态三折疊手機。
除此之外,還有一款此前鮮少曝光的豎形三折疊手機,完全展開時比例應該在 21:9 左右,與索尼的 Xperia 系列類似。但是三星将其做成了可折疊的形态,而且上下的折疊比例并不相同,下側的折疊面積約為上側的兩倍。
下面是完全折疊後的形态,估計有些強迫症看到會很不爽,因為中間還留了一條很明顯的 " 縫 "。
通過對這款原型機的觀察,三星如此設計其實是故意的,中間的顯示區網域就是折疊後用來顯示信息的 " 外屏 ",三星并沒有給這台原型機設計單獨的外屏。
老實説,在看到這款原型機時我并不能很好理解這種設計的應用場景,但是在觀看了完整的折疊過程後,倒是想到了一些使用場景。從現場演示來看,這款豎式三折疊的鉸鏈内置了電動結構,可以在無幹預的情況下自動完成折疊和展開,如果可以與語音助手結合,那麼只需要一句話你就可以在正常使用手機的情況下,将主攝折疊到正面。
考慮到原型機的瘦長比例,即使主攝區網域被折疊到正面,剩下的區網域仍然接近一部正常的手機大小,用户可以更輕松地進行自拍或視頻通話等操作。此外也可以考慮把正面做成完全無孔的全面屏設計,當需要用到自拍功能時,把主攝折疊到正面即可。
此外,現場還展示了一款折疊形态的遊戲掌機,通過特殊的外觀設計,這款掌機的腰杆可以被嵌入到對置的按鍵凹槽中,讓遊戲掌機的外出攜帶變得尤為方便。從我們的觀察來看,折疊後的掌機大小接近于三分之二台直屏手機,厚度大約為 1.5 倍到 2 倍,可以被輕松放進口袋之中。
從三星展示的一系列折疊產品不難看出,他們一直在試圖探索折疊技術在不同領網域的應用,不管你想要的是娛樂還是生產力,都有對應的產品呈現。随着折疊屏成本的降低,未來我們應該會看到更多形态的折疊產品,而且并不僅限于手機。
回到三折疊手機的話題,作為近年來唯一的新折疊形态,三折疊現階段雖然因為定價過高而用户寥寥,但是從體驗來説,三折疊才是真正能與傳統手機在使用生态上有明顯區分的形态,也真正具有成為 " 生產力設備 " 的潛力。
不過在未來的兩三年裏,三折疊手機應該都還會是昂貴的 " 科技玩具 ",參考雙折疊手機的普及速度,估計我們也要等個三到四年的時間,才能得到一台價格能被多數人接受的三折疊手機。
而在此之前,我們或許會率先迎來一個新的 " 折疊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