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健康經驗:“手機一響我就害怕…”中國800萬人正在經歷社恐,歡迎閲讀。
作者|伍茜
封面|全景視覺
" 電話鈴聲一響,我就莫名緊張,心跳加速 ..."
" 和不熟的人吃飯,比打了一架還累。"
" 和同事走到地鐵口,找借口説‘你先進去吧,我去那邊買個水…’ "
" 想出門時,看到鄰居正在外面的走廊上,趕緊把門關上 ..."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認為自己社恐,害怕和不熟的人相處。小欣就是其中一名 " 社恐人 ",她開玩笑説 " 如果有特效藥就好了 "。
◎ 圖:全景視覺
這種藥還真有。最近,一款治療 " 社恐症 " 的藥物在醫藥圈刷屏。
據多家媒體報道,這款名為 PH94B 的鼻噴劑在治療社交恐懼症成人患者的臨床 III 期試驗中獲得良好結果,受試者在公開演講前 20 分鍾,使用了微克劑量的 PH94B 後,演講中的焦慮程度明顯降低。消息一出,不少 " 社恐人士 " 紛紛表示自己 " 有救了 "。
不過我們需要明确,病理性的社恐症和我們平常説的 " 社恐 ",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在醫學領網域,病理性的社恐也叫 " 社交焦慮障礙 ",是焦慮障礙的一種亞型。主要臨床特征為患者因在社交或表演場合過度害怕被他人審視和感到尴尬,導致明顯的痛苦或功能損害,無法自控。它其實是一種疾病,得治。
而年輕人自我标榜的 " 社恐 ",有可能是不想主動交新朋友,不喜歡輕易表達内心想法,是 " 社交懶惰 ",這是一種主動選擇。
◎ 圖:全景視覺
廣東省精神衞生中心辦公室主任、心理健康科普專家劉向欣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不要将 " 社恐 " 簡單的歸因于性格内向,或者害羞,内向的人只是喜歡自己安靜地工作,并不會害怕人,大家要加以區分。
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心理治療師趙文清説,真正的社交恐懼症患者,其實自己很痛苦,他們很想擺脱這種疾病。
01
" 患重度社恐 10 年,我還有救嗎 ?"
曉東是一位重度社交恐懼症患者。他天生敏感,心思細膩,在與人的交往中常常顯得局促不安——
在人前吃飯會特别小心翼翼;當眾説話會緊張到發抖,感覺喘不過氣;别人主動和他聊天,他不知道怎麼回復,覺得自己説的話會很荒唐,想隐藏缺陷,但又擔心别人發現;特别在意周圍,覺得别人都在審視自己,甚至覺得不經意的某些行為可能影響了别人。
◎ 圖:全景視覺
曉東是在讀小學六年級時,發現自己 " 與眾不同 " 的。那時他和老師談話會緊張,然後呼吸急促,有一次還因為缺氧短暫昏迷。
上中學後,他和同學的交流越來越困難,聊着聊着就會結巴,常常卡在第一個字,然後手抖、肢體僵硬、不敢和對方對視 ...
每晚睡覺前,他都忍不住回憶當天和别人相處的點滴,希望自己説的每句話都能夠天衣無縫。
" 每當有人在我面前,表現出‘你是老實人,你内向、不活潑,你不夠好’的感覺,都讓我感覺到羞愧,無法面對 ..."
曉東覺得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開始不停看課外書、電影、動漫,拓展興趣,想盡量讓自己看起來 " 外向 " 些。
但高中一次演講經歷,全面擊潰了他的心理防線。那時老師讓他上台講故事,他看着台下烏泱泱一群人,張了張口,一個字都説不出,光在那冒眼淚 ...
因為心理壓力過大,曉東的學業也一落千丈。高考失利後,他不敢出門,因為走在路上感覺全身不自在。
父母帶他去看心理醫生,醫生問他的問題,他回答不上,只能一直看着醫生笑,笑着笑着就哭了 ... 最後醫生給他鑑定為 " 重度社交恐懼症 ",給他開了治療的藥。
◎ 圖:全景視覺
曉東説,這個藥确實有效,能抑制住一部分的恐懼緊張。他連續吃了 5 年的藥後,漸漸説話沒那麼結巴,肢體沒那麼僵硬了,也開始願意出門。他喜歡在夜裏一個人散步," 感覺全世界都是我的 "。
曉東的情況并非罕見。根據《中國心理健康調查》,中國成年人社交恐懼症終身患病率約 0.6% ,也就是説可能有 800 萬成年人正在經受或者曾經經受過社恐症。
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心理治療師趙文清説,社恐患者在某個社交情境下面,會很害怕自己得到負面的評價,他會有一種預期性的焦慮,他覺得自己肯定會表現得很糟糕。
這樣的心理預期會帶來一些生理反應,比如説臉紅、發抖、流汗、結巴甚至呆滞。這種害怕和焦慮不是偶發的,只要遇到特定的社交情景就會發作,有的患者遇到不同的社交情境,會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和驚恐發作。
02
" 雖然社恐,但仍渴望去交流 "
作為心理治療師,趙文清經常會遇見青少年的來訪,發現他們内心其實是很期待、很向往社交的,但因太害怕自己設想的負面評價,沒有勇氣去社交,沒辦法跨越心理的這種障礙,所以他們只能遠離人群,孤獨地生活。
90 後思思也是一名社恐患者。她畢業後剛參加工作時,不敢看别人眼睛,也從不主動開口説話,同事們有説有笑,她總是默默坐在角落。時間一長,别人都以為她不愛説話,性格高冷。
其實,她心裏很渴望跟人交流,只是不知道怎麼開口,只能壓抑住,最後實在壓不住了,就在心裏自己跟自己説,説着説着就説出聲來,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 圖:鋭景視覺
為了改變,思思開始讀心理學的書,理論懂得不少後,就下定決心去實踐,好幾次鼓起勇氣默念:從今天開始改變吧,主動去跟同事交流!結果一到公司,就打退堂鼓:算了,我已經留下這種印象,如果改變,别人肯定會很奇怪我怎麼了,都會來注意我 ...
後來,思思在網上看到了一個 " 練習表達打卡聊天群 ",她加入了群聊,想試試自己在網絡世界裏能不能放得開。
這個群每周會舉辦一次線上活動,比如讀書會、朗誦會、新聞分享會等,群成員輪流做主持人,每位成員都要參與讨論。思思每次都準備得特别充分,發言時間也越來越長,雖然有時還是會緊張到喘不過氣,但她喜歡這種交流方式,群裏輕松的氛圍也讓她越來越放松。
漸漸地,思思沒那麼害怕社交了,坐出租車時,她會主動和司機聊天,趁機鍛煉膽量和口才。
" 我現在覺得,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實并沒有人閒着沒事關注你,大家都很忙,很多時候的憂慮都是自己的主觀感受。"
03
社恐症怎麼治?自身是關鍵
美國《DSM- Ⅲ -R 精神障礙診斷标準》的研究發現,社交恐懼症通常起病于 17-30 歲,平均發病年齡為 15 歲,主要是青少年期和成人早期,女性較男性更常見,約 80% 的人從未接受過治療。
而社恐症的确切病因,目前醫學上尚未明确,可能是由遺傳因素、生物學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等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 圖:全景視覺
心理治療師趙文清説,社恐症很特殊,大多數社恐症患者沒有尋求治療,因為去醫院以及和醫生交流也會讓他們有所顧慮。
目前,治療 " 社恐 " 問題已有專業療法,如 CBT(認知行為療法)、結合 VR(虛拟現實)技術的暴露療法等。
趙文清介紹,暴露療法是引導和鼓勵患者去面對容易讓他產生焦慮的環境,比如去實體店買東西,去向陌生人問路。如果患者獲得一些比較正向的體驗,他會感覺社交其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害怕,别人也不會給他想象中的負面評價。
◎ 圖:全景視覺
無論是哪一種治療方式,都是一個探索和成長的過程,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最重要的是患者要願意邁出第一步。
心理健康科普專家劉向欣也表示,患者要從打破定勢思維入手,比如不要總是随意揣測他人的心理,将自己 " 對号入座 ",認為别人正在關注和評價自己,并且給予自己都是負面評價。事實上,别人并沒有那麼關注你的一舉一動,更不會覺得你很糟糕,這是思維邏輯出現了問題,盲目往自己身上貼标籤,胡亂給自己下結論。
(文中的患者姓名均為化名)
RECOMMEND
推薦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