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問界第十萬輛下線,餘承東説華為不「單獨」造車,歡迎閲讀。
更深刻了解汽車產業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News
作者:Later
5 月 26 日,AITO 問界品牌第 10 萬輛下線儀式在重慶賽力斯智慧工廠舉行,此次下線的車型為問界 M5 高階智駕版。
從 2022 年 3 月 5 日以來,AITO 用 15 個月走到了第十萬台交付的關口。
在下線儀式上,華為終端 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BU CEO 餘承東又重新闡述了「華為不造車」的定義:「準确的解釋是華為不單獨造車,我們是和合作夥伴一起造車」。
那麼,AITO 問界的第 10 萬輛車對該品牌而言意義何在,「華為不造車」的新定義又有何深意,AITO 問界品牌實現未來更高銷量的底氣與衝勁又在哪裏?
馬上開始我們的解讀。
第 10 萬輛車
作為一家新造車品牌而言,10 萬輛的產量,是需要努力跨越的門檻,也是打開更廣闊天地的一張門票。
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在發言中對此形容道「這是賽力斯與華為跨界業務合作的階段性勝利」。
AITO 問界,用了 15 個月時間,邁入「十萬俱樂部」,比蔚小理各自 35 個月、30 個月、24 個月的時間縮短了一大截,比起同樣于今年達成 10 萬輛目标的極氪,也快了 3 個月。
AITO 問界之所以能夠在 15 個月達成 10 萬級的產量,總結下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賽力斯此前的技術積累,包括此前推出的 SF5 車型及增程、純電平台等,都能用于問界品牌上,有助于縮短研發、投產周期。
第二個原因,是新能源供應鏈的完善和消費者對新能源接受度的提高。供應鏈方面,問界 M5 發布時,相較于「蔚小理」研發第一代車型時,新能源汽車三電等領網域的供應鏈水平,無論是產品性能還是產能都已大幅提升,有助于產品力和交付水平提高。
在消費端上,拿「蔚小理」三家達成 10 萬銷量的 2021 年作為對比,當年中汽協給出的當年新能源車銷量數據為 352.1 萬輛,滲透率為 13.4%。
而 2022 年,全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620.8 萬輛,滲透率達 25.6%。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的大幅提升,同樣有助于銷量增長。
第三個原因,就是華為與賽力斯的合作。華為對產品的把控、賦能加上「自帶光環」,自然提升了用户對產品的認可度。
AITO 問界實現 10 萬輛產量的過程,也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為產能爬坡期,為 2022 年 3-7 月,在 3-4 月間,交付量為 3 千餘台,5 月爬升至 5 千餘台,6-7 月,則提升至 7 千餘台。
第二個階段為穩定交付期,為 2022 年 8-12 月,8 月,問界 M7 正式交付,AITO 品牌的月交付量也終于首度突破 萬輛,在這段時間内,除了 11 月銷量下降到 8260 輛外,其餘個月交付量都在萬輛以上。
第三個階段則是交付下滑期,為今年 1 月至今。在這期間,AITO 問界的月交付量基本位于 5000 輛以下。
對于今年以來問界的面臨的形勢,餘承東表示,現在正處于產能爬坡期,展車需要 6 月下旬才會到店,需要時間完成銷量增長。
在今年的 3 月, AITO 問界品牌還被挂上了「HUAWEI 問界」的名稱,坊間一度有傳言稱華為不造車承諾于今年到期,将親自下場造車。
3 月底,任正非重申「華為不造車」,華為輪值 CEO 徐直軍對重申「華為不造車」進行了解釋。他表示,有部門、個人、合作夥伴濫用華為品牌,華為沒有造車,将嚴禁華為品牌出現在任何汽車品牌前面,并将會清理整頓直營店、銷售店、宣傳物料。
因此,「HUAWEI 問界」在進入各宣傳渠道不足一月後,品牌名稱又換成了 AITO 問界。
那麼,華為重申不造車,下一步該怎麼走?華為和賽力斯之間的合作未來又會怎樣展開?無論是市場還是消費者,都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明确的答案。
在 AITO 問界第 10 萬輛下線儀式上,餘承東又再次定義了「華為不造車」,稱其的準确解釋為「華為不單獨造車,我們是和合作夥伴一起造車」。
這句話,是文字遊戲,還是言之有理?
華為不「單獨」造車
華為作為一家在汽車業務上與多家車企都有着合作的公司,其此前對于汽車相關業務的定義是「華為不造車,幫助車企造好車」。
而在 AITO 問界第 10 萬輛車下線儀式上,餘承東則對「華為不造車」進行了全新闡述:「不單獨造車,是和合作夥伴一起造車」。
從「幫助車企造好車」到「不單獨造車、和合作夥伴一起造車」,體現出華為在與汽車主機廠的合作上,已經由之前的輔助轉變為現在的全程參與。
與華為合作關系最密切的車企,自然是賽力斯,從雙方領導在問界 10 萬輛下線儀式的講話中,也能感受到賽力斯與華為之間合作之緊密。
張興海稱「雙方的合作關系已深度綁定,不分你我」,餘承東則稱「相信我們的合作模式是最好的商業模式」。
對于雙方間的合作造車模式,餘承東則用了「發揮兩家的優勢之長」來形容,華為有軟體能力、網聯能力,而賽力斯有整車工廠,兩者正好互補、
綜合張興海、餘承東的發言,能夠印證前文的觀點,華為在造車領網域已經由輔助轉變為全程參與。
在此前華為「幫助車企造好車」的時代,車輛整體定義、開發是由車企完成,華為僅幫助車企完成座艙智能化、高階輔助駕駛等技術的開發及适配,甚至僅僅作為供應商參與,例如賽力斯華為智選 SF5、極狐阿爾法 S HI 版等。
在 AITO 問界品牌上,華為則「覆蓋了從產品論證、定義,到用户服務的全過程」。
在與「合作夥伴一起造車」的過程中,華為不再作為單純的技術提供方,而是聯合研發,作為車輛生命周期的全程參與者,将華為的各類技術、理念融入合作車型中,從而打造出「更華為」的合作車型。
當然,決定一起合作,就意味着 AITO 問界品牌的命運已與華為緊密相連。但從近期的銷量趨勢來看,華為對 AITO 在品牌方面的加成,似乎正有所減退。
那麼,AITO 品牌要長期發展,衝擊更高的銷量目标,其未來的底氣與後勁又源于什麼?
問界要做主力玩家?
在下線儀式上,賽力斯董事長張興海宣布了賽力斯的中期事業計劃目标:「做中國式新能源汽車頭部品牌、10 年再造一個 500 萬市場保有量。」。
餘承東也立下了 Flag,就是「做主力玩家」。餘承東對主力玩家的定義為千萬台水平的銷量。他表示,一年多達成 10 萬輛的產量,「創造了行業奇迹」,但其目标遠遠不止這些。
而其目标如何實現,餘承東坦言,「方向的選擇往往比勤奮更重要」,也就是説,華為與賽力斯合作的方向目前仍是正确選項,在合作造車的路線上繼續前行,是目前雙方的最優解。
對于 AITO 問界長期發展的底氣,餘承東表示,是「是華為強大的研發投入的支撐,是與賽力斯共同的緊密合作」。
把目光從長遠轉向今年,今年華為與問界計劃将對 M5、M7 進行大幅度更新,各自推出智駕版車型,其中問界 M5 智駕版将于 6 月 18 日左右到店交付。
而問界 M9 将于年底上市,餘承東稱,「問界 M9 将會成為 1000 萬内最好的 SUV」。
根據近半年的銷量表現來看,問界 M5 與 M7 之間的銷量占比約為 3:2,今年以來二者的銷量占比更是接近 2:1。根據這一趨勢來看,今年問界的出貨主力,或将仍是問界 M5 系列。
與去年 20-30 萬價位段的競争相比,今年該價位段的競争将更加激烈。特斯拉 Model 3、Model Y 在這個價格區間的競争依然強勁,比亞迪漢、唐、海豹的冠軍版和老款相比也都提升了競争力。
此外,小鵬将于今年推出搭載全新扶搖架構的小鵬 G6,智駕表現預計将位于第一梯隊,或将與問界 M5 智駕版展開競争。
專注走量的問界 M5 智駕版在今年激烈的競争中能否擁有較高的銷量表現,助力問界重回萬輛交付水平,值得期待。
而問界 M7 智駕版,未來将直面理想 L7、L8、蔚來 ES6,甚至是騰勢 N7 等 30-40 萬價位段車型間的競争。問界 M7 智駕版除了問界車機和智駕硬體外,其通過怎樣的方式來提升競争力,同樣值得關注。
至于問界 M9, 50-60 萬的售價區間,則更多地出于提升品牌整體格調的考量,但目前該價位段,國產新能源在此确實鮮有布局,或許問界能夠像理想在 40-50 萬區間一樣,快速占據在 50-60 萬元以内的市場?
僅僅依靠三款車型打市場,真的夠嗎?特别是 20-30 萬的價格區間,僅僅依靠問界 M5,是否又有些乏力呢?若在這個價位段能夠推出與 M5 互補的產品,占據更多細分市場,或許銷量表現能再有突破?
總的來説,問界品牌的後勁,長遠來看是華為和賽力斯雙方的堅定合作和長期研發投入,短期來看,則是依靠 M5、M7 的換代及 M9 的推出,并依靠持續 OTA、持續優化,實現產品力的不斷提升。
站在長遠角度來看,路線的一致性和投入的持續性,對長期發展而言具有重要意義,但就眼下來看,如何邁出問界品牌的陣痛期,提升品牌銷量,給市場及合作方以信心,同樣十分重要。
問界的後勁雖然足,但如何将其發揮出來,還需繼續努力。
寫在最後
十萬輛,是一個目标的達成,更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在新起點上,AITO 問界品牌能否持續發揮出華為、賽力斯合作造車的優勢,在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的表現上持續提升,走出銷量的低迷,對于現階段的問界來説,是最需思考也最需努力的地方。
AITO 問界品牌能不能在新能源市場上繼續站穩腳跟,鞏固自己的一席之地,今年的銷量表現十分重要。
期待年底的「成績單」上,AITO 能有一個好成績。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