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2024 年最戲劇性的一幕:全國都攤牌了 北京上海還在忍,歡迎閲讀。
文 / 青城桢楠
哈爾濱的潑天富貴誰不眼紅?
最初各地比較含蓄,以蹭流量為主,慣常操作是和哈爾濱搞聯名,你好我好大家好。
1 月 9 日,形勢大變。
從河南開始,各地文旅局徹底放下,拉開陣勢,在網絡上叫起陣來。
據《新京報》統計,河南文旅官方賬号連續三天瘋狂輸出,1 月 9 日發了 24 條内容,1 月 10 日發了 28 條,1 月 11 日發了 35 條。視頻的内容,更是從文旅到軟香鮮肉,能用的都用上了。
眼見黃河兄弟如此生猛,河北坐不住了,第一時間改頭換面,以前叫河北旅遊,更名後叫河北文旅。
更名之後,河北文旅好像脱胎換骨,一天更新 75 條,誓要成為文旅屆的卷王,後來又放出話來:" 山河四省互不内卷條約結束 "。
山河四省,河邊的兩個已經卷出深度,山邊的兩家自然要卷出新高度。
有網友發現,山西文旅從 1 月 12 日開始熬夜發視頻,凌晨到 6 點半左右,一共更新 30 條,平均一小時 5 條,最快一分鍾兩條。
網友留言,打算幾點睡?山西文旅回復:今夜,任生命自由綻放。
山東文旅,獨具匠心,不靠數量靠質量,一條 " 我姓東 ",大力出奇迹,土裏土氣土上熱搜,71 萬個點贊,堪稱土出來的奇迹。
各省文旅部門的配樂,大多取自 " 我姓石 " 這首 2023 年年度神曲。
版權原因,原作者這些天,熬肝配合各地文旅部門,2 天喊麥上百條!
四川、湖南、湖北、廣東 …… 各地文旅紛紛吹起集結号,一浪還比一浪高。
這幾年,活久見的事情層出不窮,以為什麼都見過了,萬萬想不到,還是 too young too naive 了。
各省為了搶旅客,公開 " 叫板 " 到這個程度,聞所聞為,見所未見。
旅遊業不是蒼蠅腿 正在變成大象腿
經濟增速放緩,就業壓力增大,各地都在想辦法,找方向。
房地產不靈了,制造業太卷了,還有啥好產業?
旅遊業最容易被忽視,以前總覺得,這是蒼蠅腿。但現在知道,蒼蠅腿也是肉。
經濟學裏,經濟放緩常出現兩個效應,一個是口紅效應,另一個就是迪士尼效應,旅遊業就是迪士尼效應的顯影。
旅遊學刊曾發表過有一篇文章,叫危機事件與旅遊業的恢復,裏面詳細分析了歷次危機我國旅遊行業表現。
2011 年到 2019 年,中國經濟增速從 9% 降低到 6% 左右,期間還經歷了 13 年、18 年等經濟增速放緩周期裏的疲勞期。
經濟下行周期裏,旅遊業每年仍以 10% 的水平增長,高出同期 GDP3~5 個百分點。
中國旅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共實現旅遊總收入 6.63 萬億元,同比增長 11%。旅遊業對 GDP 的綜合貢獻為 10.94 萬億元,占 GDP 總量的 11.05%。
除了經濟上的貢獻,就業上的價值也不容忽視。
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在《2019 年旅遊市場基本情況》中分析:
旅遊直接就業 2825 萬人,旅遊直接和間接就業人數合計 7987 萬人,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 10.31%。
2023 年,不好找工作是共識,解決就業問題是每一個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旅遊業既能夠帶來經濟價值,又能帶來就業價值,這樣的產業,自然能多拼就多拼,有多卷就多卷。
文旅行業版圖擴張占比提升,随着各地對旅遊產業的重視水漲船高。
2023 年是疫情後元年,各界對經濟復蘇預期頗高,真正能兑現預期的產業不多,除了新能源,旅遊業算一個。
2023 年 12 月 14 日的消息,2023 年前三季度,國内旅遊達到 36.7 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 3.7 萬億元,同比分别增長 75%、114%。
2023 年 12 月 11 日,中國旅遊研究院產業研究所楊宏浩預計,2023 年全國國内旅遊人次和旅遊收入将達到 54.07 億次和 5.2 萬億元。
和往年最大的不同是,三四線城市斜剌裏殺出成為黑馬,三四線城市有一抹詩和遠方的印迹,迪士尼效應還疊加着口紅效應。
攜程發布的《中秋國慶旅遊預測報告》稱,從電視劇《狂飙》帶火江門,到淄博燒烤、許昌胖東來,三四線城市吸引各地遊客打卡,淄博、延邊、防城港、酒泉、南陽、廣元、承德、伊春、曲阜、烏蘭察布等城市的雙節假期產品預訂量同比增長超 10 倍。
京東到家的數據顯示,節前一周,京東到家平台上,山東淄博的 " 小時達 " 訂單銷售額環比增長了 135%,吉林延邊的銷售額環比增長 176%,山東日照的銷售額環比增長 153%,眾多小城市不約而同,即時消費頻次和需求雙雙提升。
鳳凰旅遊也提供了一些數字:
五一假期,淄博旅遊訂單同比增長 2000%,每日接待遊客約 20 萬人次。黃金周期間,林芝、萬寧、汕尾、臨滄、伊春、曲阜、烏蘭察布等城市成為黑馬,住宿訂單量成倍增長。
華住酒店身處旅遊產業的前沿敏感地帶,據華住季琦説,2023 年,盡管一二線城市的租金占比更高,但三四線城市為酒店投資者創造了更多的利潤空間。
消費低而利潤大,原因只能是數量上升。
根據第一财經的統計,除了北京、上海、江蘇旅遊消費人均在 1200 元以上,其他大多數地區都在 1000 元以下。
如果把旅遊分級,相比北京、上海這些大城市,東北、山河四省們的旅遊產業在一個層面上。看到隔壁省份鑼鼓喧天,同樣主打性價比的其他省份,自然要迎頭趕上,聲量不能輸,價格不能輸。
所以,越來越多的地方,給出減免門票的優惠政策,有些地方甚至降低機票價格來吸引遊客,不斷在性價比上做文章。
下沉市場,值得深挖。
别人家熱火朝天 為什麼京滬異常安靜?
本屆文旅擂台賽,北京,上海聲量不足。
截止發文,北京仍然按部就班的發送内容,上海僅有一兩條類似其他地方文旅賬号的内容。
文旅對北京和上海不重要麼?
顯然不是。
疫情之前,2019 年北京的旅遊收入是 6225 億,上海是 5357 億,按城市排名,一個第一,一個第三。
就 GDP 占比來説,北京 2019 年的 GDP 是 3.54 萬億,旅遊業占比為 17.6%,上海 2019 年 GDP 為 3.82,旅遊業占比為 14%。
北上兩地的旅遊業占比,盡管低于哈爾濱接近 30% 的水平,但遠高于全國 4% 左右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中國旅遊研究院給出的 11.05% 的旅遊綜合貢獻。
京滬不和其他省份同步起舞,也許因為地位特殊,不該什麼都和别人争,另一方面也有差異化競争的成分在,咖啡大蒜,各有所愛,吸引的不是同一批客户。
畢竟,北上兩地算是旅遊界的高端消費。
但未來,北上可能也要卷入競争。有個信号,不得不重視。
根據兩地統計年鑑,從 2017 年開始,北京連續 6 年常駐人口下降,南邊的上海,2022 年常住人口下降 13.54 萬,2023 年估計還在流出。據百度出行、界面的統計,從年初到年尾,上海仍然處在人員流出的狀況裏。
2023 年底,大概從 11 月開始,北京和上海進入打工人的回鄉季節。這一個輪次的回鄉季提前了好多,回鄉的人數也多于往年,具體體現在租金的此消彼長上。
據諸葛找房的數據,2023 年年底,一線城市租金下滑程度明顯高于往年正常水平,同期三四線城市的租金,卻挑頭向上。
第一财經近期有篇文章,名為《一線城市房租下行,房東躺平收租的時代結束了》,專門寫到上海的租賃市場。裏面説,距離陸家嘴核心區僅約兩公裏的一套房子,以往很搶手,從不空房,月租能達到 6500 元,最近一個月降了 500 元還是無人問津。為了盡快租出去,房東已經把租金降到了 5500 元。
在靜安,一個上海爺叔,手頭有一套兩室户的老房子,以前 8500 元一個月,上線後就能迅速租出去,去年年底租客未到合約期滿就提前搬走,房子就開始空着,目前一個多月了,租金一降再降,目前 6500 元一個月仍然沒有找到合适的租客。
據中介説,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很多上海房東都感覺到房子不好租了。
無獨有偶,北京類似。
據公眾号壹地產調研,在三裏屯,一位業主説,自家的兩居室距離地鐵只有百米,閒置了整整兩個月,還是沒有成交。
在上一個租户退租後,他們不得不對房子進行了翻新。但房租卻比翻新前的價格,還便宜 100 塊。他們説:從沒想過三裏屯這麼好的地段會租不掉。
東直門外的萬國城 moma 也是如此。
中介告訴壹地產,按照以往的經驗來説,每年的 3 月、7 月是租房旺季,冬天是淡季。每年的這個時候,租金相比旺季,都會下降 10% 左右。但今年,萬國城 moma 的數據是 20%。也就是説,7、8 月房子租金是 1.4 萬左右,到現在只能租到 1.2 萬了。即便如此,情況也沒有改善。
租賃市場,最能及時反應人口短周期變化,人們進入一個城市,想要待下來,租房是最剛需的存在,尤其當下,人們的買房熱情空前的低,租房意義則是空前的高。
租房市場與人口流向吻合,相比于過去孔雀東南飛式的人口流向,最近五年的人口流動更加均衡。
七普期間,人口增長格局較六普更加均衡。
人們沒有更強烈的意願流到大城市,這背後勢必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變遷。
從搶人的角度看,如果長期 " 住客 " 留不住,那過客就得想辦法留一留。
短視頻時代 城市是平的 經濟地理約束不再
如果我們的思考再深刻一點,一線和三四線城市在租金層面的反差,意味着更多變化。
疫情期間,每個人都被卷進短視頻、直播之中,無論喜歡與否,都無法避免。
一線城市那些受過高等教育高的群體,對網絡直播和短視頻相對抵觸,中小城市人們的心理包袱輕,敢于在網絡上呈現自己,玩梗層出不窮。
這次從各地文旅部門的比較來看,似乎也在印證這一點,各中小城市的文旅局長已經玩出花來。
流量語境下的天平正在發生變化,這進一步導致财富出現了潛移默化的再分配。
有個網紅叫袁婆婆,人在宜賓,70 多歲,很是火爆,是當地的知名人物。
3 年前,人們就記住了她,她在鏡頭前敢于表現,自帶喜感,盡管有時候不太雅,但笑料十足。
這次再度火起來,是因為人們驚訝的發現,她一個人帶動全村致富,她的家人每個人都開上了豪車。
袁婆婆的背後有個外孫制作團隊,劇本剪輯制作都是外孫黃偉和小夥伴完成。
這樣的事情越來越多,一部手機,一個人,就能帶領一個家庭、甚至一個村落,完成一次跨越。
農村和城市的收入對比,能夠從整體上印證這些趨勢。
根據國統局的數據,疫情期間和疫情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和城市居民收入增長之間,有非常明顯的增速差别。
收入上的差别,也反應在消費層面。
國家統計局數據,2022 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16632 元,名義增長 4.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2.5%。同期,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30391 元,名義增長 0.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下降 1.7%。
2023 年,農村居民支出增長 9.3%,增速同樣高于城鎮居民的 8.6%。
網紅經濟崛起,打破了地理經濟的限制,是一個很顯眼的產業變化。
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要到遠方看一看。
據文化和旅遊部數據中心大數據監測顯示,2024 年元旦期間,農村地區居民出遊率達 4.2%,貢獻的遊客人數占同期全國國内遊客人數的 20.0%,創有元旦假期監測記錄以來的新高。
更願意花錢,更願意出行,也更注重性價比,這是低級别地區的真實狀态,所以,旅遊業主打的就是性價比。
2023 年開始,由于視頻化時代,旅遊業是平的。
2023 年,小紅書、視頻号,抖音,有多少人是看了别人展示的圖片、視頻、攻略去到一個能放空的小地方?
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誠如前文提到,2023 年如此多爆紅的小地方,就是這麼來的。
2024 年,冰雪經濟的火爆,哈爾濱們的蹿紅,又一次讓我們見識到網絡的力量。
借助于紅人們的傳播,旅遊成為新的載體,誰説視頻和直播的終點只能是帶貨?旅遊業的火爆,證明實體消費可以和網絡共繁榮。
各地文旅部門的鑼鼓喧天,某種意義上,也是官方的一種态度。聲望、就業、經濟,有百利而無一害。
戴錦華曾經發表過一個演講,名為 " 尋找另類世界——新時代鄉村建設行動 ",裏面有一句話:
我們不能單純地尋寶,我們必須創造我們的煉金術。去從傳統中國文化、從廣大的鄉村當中去發掘、再生、再造我們的資源。我們矚目于傳統中國文化,矚目于鄉村,矚目于鄉村社會,矚目于農業文明,是在于我們要尋找到一個立足點、一個起點。
我們站在一個新起點,而我們當局者迷,身處時代之中而不自知。
另類新世界,新的煉金術,也許已經來了,通過網絡,通過旅遊,通過人口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