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我在成都賣房,地產寒冬裏月入十萬,歡迎閲讀。
作者 | 胡不喜
編輯 | 車卯卯
成都地產中介的火熱夏天
" 你買的這個房子是老房子,以後升值空間有限,要做好心理準備。""200 萬買不到怡心湖,怡心湖至少要二百四十萬起步。" 直播間裏,戴珣滔滔不絕地回答着粉絲提問,短短幾分鍾,彈幕就飄過了十幾個問題。
雖然地產行業的風光已是過去式,但成都是個例外。
2023 年上半年,成都樓市一枝獨秀。國家統計局發布 6 月 70 城房價數據顯示,成都新房、二手房價格漲幅均居榜首,漲幅分别為 1.3%、2%,已經連續多月領漲全國。在地產下行的背景下,走出了獨 . 立行情。
當北上廣深的房產中介們,猶豫要不要轉行時,成都的同行們,正奔走在各大小區,趕着去見下一個看房子的人。
成都樓市一覽(圖源:網絡)
行情火熱,中介們的腰包也随之鼓了起來,金三銀四的旺季,他們中不少人能夠月入十萬。
曾經的地產人,如今直播間裏賣房兩百套
在成都樓市,戴珣小有名氣。
從 2021 年開始抖音直播至今,他積累了四萬粉絲,不斷有想定居成都的粉絲,找他咨詢。個人單月促成的交易量,少則十幾二十單,多則三十幾單,即便疫情期間,一個月也能有七八單。
對外界而言,成都樓市的火熱是意料之外,但在戴珣看來,卻是情理之中。
他是最早吃到地產紅利的一批人,2003 年,國務院将房地產确立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兩年後,戴珣大學畢業後,進入地產公司,正趕上黃金期,到手的月工資 5000,而老家哈爾濱大部分房子 800 元 -1000 元一平,一年的工資就能湊齊首付。房價攀升的這些年,他靠着低買高賣的遊戲,輕松實現财富自由。
在地產領網域遊走近二十年,戴珣從工長做到地產集團的成本總監,練就毒辣的投資眼光。
早在七年前,他就已經預見成都的發展潛力。當時,為了尋找定居城市,他比對着一張全國地圖,在強二線城市中逐一篩選,考慮再三,在重慶和成都之間,選擇了成都。
戴珣參加房地產信息發布座談會,受訪者供圖
" 西部缺少核心樞紐,重慶、成都都是重要城市,但如果重慶和成都競争,永遠沒有機會。從宜居性上來説,成都氣候温潤,夏天一熱就會下雨,但是重慶的夏天完全是個火爐。
就地理位置而言,成都位于平原,能夠集聚四川周邊整個西部的人口;產業結構上,重慶發展依靠制造業,成都以服務業為主,對人才的吸引力更強,發展也更具有潛力。"
統計局的數據驗證了這一判斷,2017 年成都市常住人口 1604.47 萬人,而到了 2023 年,這個數據上升至 2093.78 萬人,淨增了四百多萬人口。對比隔壁的經濟重鎮重慶,常住人口僅從 2017 年的 3143.5 萬人上升至 2023 年的 3212.46 萬人。只增加了不到一百萬人。
大量的新增人口激發出了旺盛的購房需求,越來越多像戴珣這樣的外地人,想在成都安個家。在戴珣的直播間裏,不少四川周邊的外地人,找到他咨詢。
直播間裏,戴珣正在分享樓市信息
" 你也可以把我看作是中介公司。" 但,戴珣并不喜歡被人當成中介。
畢竟,房地產中介行業一度野蠻生長,良莠不齊,一些無良中介為了賣房,刻意制造信息差,吃完買方吃賣方,影響了從業者的風評。
如果是五年前,戴珣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從成本總監轉型為房產主播,學習寫文案、拍攝、剪輯,在直播間裏和粉絲互動。
又成交了一單,受訪者供圖
短視頻的興起,打破了信息壁壘,像戴珣這樣的行家得以從幕後走到台前。
" 我的一個東北朋友做直播工作,他想在成都買房定居,特意找我咨詢。雖然後來他因為一些個人原因放棄了這個計劃,但我意識到,我也可以通過做直播,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
因此,不管是短視頻還是直播間,戴珣分享的大多都是成都地產發展的知識性内容,給客户答疑解惑。" 中介的目标是賣出自己手裏的房子,我的目标是服務客户,幫助他們梳理需求,買到合适的房子。比起一般的帶看中介,客户會因為專業度更信任我。"
坐擁自媒體的流量紅利,戴珣的客户量實現了爆發式增長。僅 3 月份,他就成交了 31 單,相當于七八個線下中介門店的業績總和。
一場直播下來,有三萬人觀看
" 現在每天忙得腳不沾地,早上七點半就開始準備第一場直播,早中晚直播三場,每場直播時間在一到一個半小時,除此之外,我還要見縫插針,和粉絲線下聚聚,去茶館坐坐。"
總有新的出路等待着願意嘗試的人。
上海賣房半年開單,成都賣房收入翻倍
馮相文正考慮買房。在成都做了五年房產中介,他終于能在這裏安一個小家,而這是他在上海無法實現的夢。
北上廣深是冒險者的樂園,遍地是黃金的房地產市場,從來不缺少造富神話。2016 年,傳聞中原地產的銷售總冠軍周書妃,僅傭金 919.42 萬元,光是個人所得税就有一百萬。
但是到了 2017 年,馮相文一頭扎進行業,才知道在一線城市,想要靠賣房月入過萬,并不簡單。
2017 年 10 月,馮相文通過校招進入鏈家,在上海外環的一家門店工作。
他本以為,一線城市房子供不應求,應該不愁賣,沒想到,現實兜頭朝他潑了盆涼水,一連好幾個月,他都沒開出一單,靠着四千塊錢的無責底薪,勉強維持生活。
中介行業内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圖源:網絡)
" 我當時所在的位置,大概類似錦江、龍泉的分界線,那裏一套 88 年到 95 年之間的步梯房,均價也在 5 萬到 7 萬之間,品質稍微高一點的電梯房,每平米的價格能夠攀升到 8 萬到 10 萬。"
房價高不可攀,只有金字塔尖的人,才有資格上車。二手房有價無市,苦的是馮相文這樣剛入行的新人中介。在上海的大半年,他只賣出了一套房子,拿到三萬傭金,而他所在區網域業績最好的中介,一個月的成交量也只有兩單。
看不見自己在這座城市的未來,馮相文只能離開。家人覺得賣房不能算是正經工作,想着給他在四川老家的銀行謀個飯碗,他還是拒絕了,因為他喜歡中介這份工作。
來到成都後,這裏的市場行情有點令馮相文驚訝,兩千多萬人口的大城市,房價卻只要一萬多一平,兩百多萬的預算也能在靠中心城區的位置買一套小兩居。
需求旺盛,馮相文平均每月都有一單成交量,收入也比在上海時翻了好幾番。
到處都是等待買房的人,來自受訪者朋友圈
疫情過後,成都樓市回暖,他每天忙得像個陀螺,光是網上咨詢的客户就要接待三四十位。最忙的一天,他帶了 7 組客户看房,回到家就累得癱倒在了床上。
自己所在的門店,上半年的業績相比去年同期上漲了超過 40%,每個同事都忙着外出帶客户看房,幾乎沒人會留在店裏。
老破小不好賣,地理位置好的優質房源卻不愁沒人搶。一天晚上,他同時帶了三組客户去看錦江區的一套兩居室,上電梯時差點都擠不下,當晚,這套房子就以 196 萬的價格成交。
不過,與市場火熱的成交量并行的,還有不斷攀升的成都二手房挂牌量,目前貝殼平台上,有超過 20 萬套二手房待售,因此也有人擔心,成都樓市只是虛火,中介們的苦日子還在後頭。
身處一線的馮相文,認為這是杞人憂天。
" 來找我賣房子的人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剛改客户,他想要賣掉自己手上的老房子,換一套更好點的;另一種是受銀行降低利率的影響,當初買房的時候房貸利率比較高,想要趁現在換一套利率更低的房子。他們并不是抛售房產的投機客,賣了手裏的房子的同時,也會產生新的購房需求。"
兩千多萬的常住人口,讓馮相文有信心,市場的蛋糕足夠大,不會餓着自己。
内卷激烈,300 米一條街九家門店
這是李榮海第三次回來做房地產中介,行情最好的二三月份,他的月收入能在 10 萬以上。
2016 年,李榮海誤打誤撞,入行做了房產中介。一開始,他只想要找一份過渡性的工作幹着,做幾個月就跳槽,但門店裏的人情味濃厚,一來二去,他待了十一個月。進店時,他是個生瓜蛋子,離開時,他已經做到門店的店長,總共賣出了二十套房子。
每天都在忙着帶看,受訪者供圖
賺到了錢,但李榮海并不喜歡這份工作。2016 年,正是成都樓市瘋狂上漲的時候,一套房子隔一個月上漲 50 萬,是稀松平常事。
繁榮的市場,催生出中介行業的一些亂象,很多人因此對這個職業懷有偏見,不給他好臉,家人更不能理解," 你明明讀了個不錯的大學,怎麼去賣房子了?"
可是在嘗試心理咨詢師、小説作者等職業失敗後,一個偶然的機會又把李榮海推回了房地產中介行業。
在給客户規劃咨詢的過程中,李榮海收獲了自己的價值感,于是 2021 年,他和别人合夥開起門店。
火熱的三月,受訪者供圖
回歸本行,當了老板,李榮海才發現市場之卷。
成都樓市的蛋糕确實很大,但如今市場已經進入存量房時代,大部分買房者的心态發生了變化,想要再觀望觀望,多看多對比,看自己能不能撿漏買個更好點的房子。
李榮海的觀察,在馮相文處也得到了證實,一個客户找七八個中介看房是常态,他甚至遇到過一個客户,接觸了一百多個中介後,才在自己這裏成交。
購房者不疾不徐,中介們卻有些惱火。蛋糕份額夠大,同時也卷得厲害。
前年,李榮海就發現,錦江區三聖鄉錦榮佳苑樓下 300 米不到的喜樹街,竟然有 9 家中介門店,到現在還剩下 4 家。為了能盡可能多地成交,一些中介門店甚至只收 0.5% 的中介費。
除了同行,越來越多物業公司也加入了搶客户的戰局,承諾只收 1% 的中介費,還能免一年物業費。
地圖上錦蓉佳苑的喜樹街
怎麼才能從激烈的競争中,殺出一條路來?
李榮海決定專注自媒體,沉澱自己在樓市的觀察和思考,通過互聯網流量,轉化更多的客户資源。
馮相文不打算做房產直播,早在 2017 年,他就選擇主攻一個更加垂直細分的領網域——學區房。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刻在了中國父母的 DNA 裏。
在成都的主城區,學區房屬于硬性剛需,如果想讓孩子進入一所更好的學校讀書,那麼就必須得在入學前買一套學區房。
這種客户需求明确,且時間緊迫,畢竟如果孩子想要 9 月入學,那就必須得在 4 月前買好房子,準備落户,何況還有一些學校明确要求要提前落户。
最快的一次,一個客户打電話約晚上七點半左右看房,籤完合同還沒到九點,一次性全款付清,全程不到兩小時。" 他們想去的學校,4 月 21 号要交資料,當時時間已經是 4 月 10 号了,所以決定得特别匆忙。"
學區房始終是行業中的剛需(圖片來自網絡)
房子買得不滿意可以換,但是上學很難,家長們在購買學區房問題上越發謹慎。
為了能夠盡可能全面地答疑解惑,馮相文跑遍了成都五十多所熱點學校周邊的樓盤,最早時,他平均一天要看二十多套房子,了解具體的户型信息、周邊配套。不僅如此,他還會走訪學校、培訓機構,了解具體的師資、評價。
在這個信息變化迅速的時代,買房的賣房的都需要全力往前衝,一刻也不能停下來。
賣房,依舊是年輕人的出路
盡管多次逃離了地產中介行業,但李榮海這回選擇了留下。
畢竟在成都,賣房依舊是一份收入上限比較高的工作。何況自己已經結婚,骨子裏雖有浪漫理想,也要扎根進現實的土壤裏,腳踏實地,才能築起希望的家。
" 房地產中介行業确實很卷,但換個角度想想,眼下又有哪個職業不卷呢?" 李榮海感嘆着,對于那些畢業後為工作發愁的年輕人來説,在送外賣、跑滴滴、進工廠和賣房子之間,顯然賣房是更自由的選擇。
對于馮相文來説,選擇做房產中介,就是選擇了熱愛。
盡管收入不穩定,有時像坐過山車一樣刺激,但他不必呆坐在格子間裏,忍受 PUA,被動等待着 35 歲危機。這份工作,能夠讓他接觸形形色色的人,洞悉復雜的人性,見到不同的人生,自己也能多勞多得,獲得公平對待。
或許接下來成都樓市會有起伏,但無論是戴珣、馮相文還是李榮海,都對這裏的明天懷抱憧憬。
畢竟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
* 文中人物部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