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陝西叫陝西的原因,找到了,歡迎閲讀。
( ⊙ _ ⊙ )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号:地球知識局
陝西與陝
作者:冷夜寒星
校稿:朝乾 / 編輯:果了個果
在我國 34 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中,不考慮名稱的實際内容,我們可以發現不少具有方位元素成對特征的地名組,如:山西和山東、湖北和湖南、河南和河北、廣東和廣西等。
當然,不成對的地名也存在,陝西就是其中一個著名例子。在歷史上,陝西卻沒有長期與之對應的陝東 " 省 " 級行政區存在。
這片關中要地,到底為啥叫 " 陝西 " 呢▼
作為華夏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的陝西,其省名究竟從何而來?今天的文章将帶你了解其中答案。
温馨提示:我局有個世界地理讨論群,世界地理的研究者和愛好者們别錯過文末的加群方式哦!
重臣分陝去台端
賓從威儀盡漢官
想要弄清 " 陝 " 在哪裏?首先我們要弄明白" 陝 " 是什麼。清代文字訓诂學家段玉裁在《説文解字注》中,指出陝是 " 隘也 ",即狹窄,險要的地方。而最初的 " 陝 " 也确實是一處險要之地:陝塬(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境内)。
陝塬大致位置示意
(底圖:Google map)▼
塬是我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因衝刷形成的高地,呈台狀,四邊陡,頂上平。但陝塬卻不是一塊尋常的塬,它南連有 " 崤函之固 " 之稱的崤山,北抵黃河,扼守着中原通往關中的東西交通要道,是關中平原通往華北平原的重要戰略節點。
在周初武王伐纣滅商後,曾在管邑(可能在今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封賞功臣,并讓管叔、蔡叔領兵馬駐扎于此,此後周武王又多次巡視至此。
興起于關中平原的西周對于崤山以東的控制能力因空間距離有所受限,所以不得不在東方設立多個重要據點來監視殷商遺民,管邑即是其一。
管邑究竟在哪,歷史上就争論不休▼
約公元前 1042 年,周武王病逝,周公旦攝政,這便引起了管叔、蔡叔及其群弟的疑忌,商纣王之子武庚又見機拉攏發動叛亂。周公東征平叛,誅武庚,殺管叔而流放蔡叔,從而平定叛亂。
就是會 " 解夢 " 的那個周公▼
周公東征過程中就深感管邑離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遙遠,而從鎬京沿渭水、黃河南岸,需要穿越眾多險隘後才能抵達管邑,管邑四周又少有險阻,難以據險而守。
因此周公經過考量,決定在邙山和嵩山間的伊洛平原興建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是為成周,與關中的宗周鎬京相照應,成為周王室輻射東方的政治中心。
周公東征示意▼
相傳周公在當時與和召(sh à o)公奭(sh ì)共同輔政,《尚書》中有一篇《君奭》就是周公為了説服召公能夠和衷共濟,帶領周王朝走出危機而作。這篇《君奭》,使周公赢得了召公的信任并與召公達成共識,二公商定分陝而治,來穩定政局。
(圖:《尚書正義》南宋孝宗前期浙刻單疏本)▼
春秋時期的《左傳》和唐朝地理學著作《括地志》都曾記載 " 自陝而東;周公主之;自陝而西,召公屯之 " 的分陝而治。
在今天的河南省三門峽市博物館藏有一塊 "分陝石",相傳其為周公命人在分陝的位置鑿了一根高 3.5 米的石柱立于分界之處,稱作 "立柱為界",其分陝的具體位置在今三門峽市陝州區張汴塬,即陝塬。
(圖:三門峽博物館)▼
不過,據眾多學者研究其上面的字迹,認為刻字年代屬于 1700 年後的另一個周朝——武周。
分陝而治正體現了陝塬的重要的地理位置,而成周洛邑的建成,又進一步凸顯了陝塬軍事價值,成為連接宗周與成周的死生關節。
兩京大道多遊客
每遇詞人戰一場
戰國初年,魏國通過李悝(ku ī)變法率先強盛,這時的魏國都城還在古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夏縣),魏國向西擴張必然會染指關中地區。
(參考《中國歷史地圖集》)▼
然而從地理方位上來看,魏國并不需要拿下函谷關沿黃河南岸向東來進攻秦國,因為由山西從華陰一帶渡河後,所面對關中平原幾乎無險可擋,由此魏國得以在秦國的眼皮底下開拓河西之地。
左滑觀看 - 拿下關中平原
意味着打開了入蜀的大門▼
雖然秦國曾于公元前 390 年在陝塬附近置陝縣,但秦魏兩國多次在此交戰,使得陝地時而屬秦,時而歸魏。這使得陝地難以為關中地區防御山西方面來犯之敵的劣勢開始顯現。
而随着黃河右岸泥沙的不斷堆積,黃河南岸的平原區網域進而有所擴展,陝塬與黃河間的隘口形勢不如從前突出,這就進一步弱化了陝塬的防御功能和戰略地位,其從東方拱衞關中的防御職能逐漸被函谷關(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所取代。
橫屏,上滑觀看-崤函古道上的函谷關
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秦統一後,陝縣屬于以洛邑為行政中心的三川郡管轄。漢武帝時期函谷關東移,又以秦函谷關故城為治所,設定了弘農郡。
新安漢函谷關(圖:圖蟲創意)▼
弘農郡與今陝西位置示意
(參考《中國歷史地圖集》)▼
十六國前秦時期,弘農郡治所移治陝縣。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 年),以陝縣為治所,設定陝州。轄境相當今河南省三門峽市、洛寧、渑池等市縣及山西省平陸、芮城等地區。
此後,陝州雖屢有廢置,轄境逐漸縮小,但是其建置卻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這座城市的歷史開始
同時更坐實了 " 陝西 " 之名
(圖:圖蟲創意)▼
陝地加方位的一級行政區劃最早出現于唐朝初年的戰時行政區,而這最早的與陝地有關的一級行政區卻不叫陝西,而叫陝東。李淵稱帝後,為了經略中原、攻取王世充割據的河南,以秦王李世民為陝東道大行台。
武德四年(621 年),平定王世充後,陝東道大行台移置于洛陽。武德九年(626 年),唐朝将諸道行台并廢除,陝東道也遭到廢除,其地則歸入河南道。
到開元年間,這片土地主要歸關内道管理
(參考《中國歷史地圖集》)▼
短暫設定的陝東道沒能在歷史上留下多少筆墨,但是陝西路的基本行政建制卻源遠流長。
北宋至道三年(997 年),北宋政府将全國分為十五路,史稱 " 至道十五路 ",據《宋史 · 地理志》記載,陝西路 " 西接羌戎,東界潼、陝,南抵蜀、漢,北際朔方 "。這時的陝西路轄境跟今天的陝西省差别較大,尤其是陝州也屬于陝西道。後來陝西路被拆分為永興軍、秦鳳二路。
政和元年(1111 年)的永興軍、秦鳳二路
(參考《中國歷史地圖集》)▼
值得一提的是,陝州在北宋時期歸屬陝西路及永興軍路。但到了金朝時期,陝州歸屬于南京路,并未歸屬京兆府路。由此,陝西這個因在陝塬以西得名的一級行政區不再管轄陝塬。
金宋元之交,蒙古在征讨南宋的過程中,雖然蒙哥汗曾敗于釣魚城之戰,但是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區卻也納入了蒙古的統治範圍。
重慶合川釣魚城
(圖:圖蟲創意)▼
中統元年 ( 1260 年 ) ,蒙古以京兆府(今陝西省西安市)為治所設定秦蜀行省,初期名稱不确定,也有陝蜀行省、陝西行省、陝西五路西蜀四川行省、陝西四川行省等名,後來名稱穩定為陝西四川行省。此後陝西四川行省晚期遭遇過罷廢,又恢復。
至元二十三年(1286 年),元朝政府将陝西四川行省拆分為陝西、四川兩行省,除了中期有過短暫的再度合并外,長期為兩行省格局。蒙元時期也延續了陝州在金朝時期的隸屬關系,陝州歸屬于河南江北行省,并未歸屬陝西(四川)行省。
至順元年(1330 年)的陝西行省
包含了大部分如今的陝西地區
(參考《中國歷史地圖集》)▼
明清兩代,雖然陝西省的行政範圍幾經調整,但是陝州隸屬于河南省的區劃格局不曾改變。
清嘉慶年間的陝西
已經與如今陝西的範圍大差不差了
(參考《中國歷史地圖集》)▼
巨川何以濟
舟楫伫時英
雖然陝塬不在今天的陝西省境内,但是" 陝 " 字的内涵和其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卻銘刻在了無數人對陝西的印象之中。
在高原與山地地形占總面積達 81% 的陝西省,塬這一類型的地貌十分常見,從陝北的黃土高原,到關中平原的渭河諸流沿岸,這類高台平地既是險要所在,又是人們栖息的家園。
從高地到平原
是這片黃土地獨有的魅力
(圖:圖蟲創意)▼
窯洞是陝北黃土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築,我們常見的窯洞大多以崖式和土坯式窯洞為主,但是有一種相對少見的坑窯洞,這種窯洞往往是整個村子和街道都建在塬或梯田下面。從遠處望去,只能看到村子地上的樹木。坑穴頂部的土地還可用于農作物的種植。
" 沒住過窯洞,不算來過陝北 "
(圖:圖蟲創意)▼
這種坑穴建築是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獨特民居建築。雖然陝西省、甘肅省等地也有不少坑窯洞,但是其最知名代表卻是在三門峽市陝州區,這便是天井窯,又稱地坑院。可見陝西與陝州雖已在不同的省區,但是相同的文化根脈并未因各處不同而出現大的差别。
陝北人來到三門峽陝州的地坑院
可能會有種回到老家的感覺
(圖:圖蟲創意)▼
從老潼關肉夾馍,到靈寶肉夾馍,從岐山臊子面,到靈寶大刀面,一樣風靡的羊肉湯,同樣受人喜愛的甑糕,黃土地上樸實的煙火氣息,古老文明不歇的生命活力,在黃河東流,鬥轉星移之間,用濃烈的鄉愁缱绻着每一個從這裏走出的遊子的心。
饞的都是這口肉夾馍啊!
(圖:圖蟲創意)▼
因此,不要在意陝西河南之差,也不必營造豫西三秦之别,沒有誰能抹去長安洛陽曾經在此緊緊牽系的歷史印記,沒有誰能輕易放下那燴炙人生百味的面碗。
我們所堅守的,即是家園;我們所傳承的,即是華夏。
【快來聊天啦】
我局有一個世界地理讨論群,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們加入!
* 喜歡地理的你,可以來【微信公眾号後台私信】,用一兩句話介紹下自己。運營小姐姐會根據情況拉你進群哦 ~
* 進群請務必自我介紹一下,直接回復 " 進群 "" 讀者群 " 之類的字樣不會有機器自動回復,只會讓後台的小姐姐很生氣≥﹏≤
* 申請人多時請耐心排隊等候回復。只要系統正常,工作人員就會逐一看到大家所有人的消息哦
參考資料:
1. [ 後晉 ] 後劉昫等撰《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年。
2. [ 元 ] 脱脱等撰《宋史》,中華書局,1985 年。
3. 温駿軒:地緣看世界。
4. 宋傑:《中國古代戰争的地理樞紐》,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22 年。
* 本文内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END
擴展閲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