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特朗普重返白宮,對中國汽車可能產生的5個影響,歡迎閲讀。
文|喬伊
大洋彼岸的蝴蝶扇了一下翅膀……
你很難不把今年的美國大選,當做一場大秀來看,不僅僅因為是特朗普。
就連我遠在澳洲的朋友,都十分投入地關注這場選戰,原因是他認為結果可能會影響自己國際貿易生意。
當然,之所以如今看來本屆美國的大選如此焦灼,歸根結底在于似乎大家的力量在伯仲之間。有想要好好做生意,促進全世界人民共同富裕的,就必然有希望能夠放慢全球化腳步,保住自己工作的。
就好比,歐洲正在陸續關停的汽車工廠内的失業工人們,就希望加税能夠阻止中國汽車工業進攻的步伐,讓他們能繼續過上以往的體面日子。
所有人都帶着自己的立場與期待。很顯然,汽車工業,或者更進一步説中國汽車工業,在這場即将發生的變革中,将面臨極大的變化與挑戰?
也許,下面的五個預測,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預測一:特斯拉兩頭吃開
就在昨天,11 月 5 日的晚上,馬斯克離開了他的好大哥特朗普,連夜抵達中國。據説是為了推動特斯拉的 FSD(Full Self-Driving,全自動駕駛)功能上市。
當然,并不單純的吃瓜群眾們,肯定是選擇——相信他啦。
畢竟,如果特朗普在此次大選中再次獲勝,那麼早早站隊特朗普,并在特朗普競選造勢會上喜不自勝的馬斯克或将成為最大赢家。事實也正是如此,就在賓州選表統計完成之後,興奮的馬斯克在他的 X 上發不出了一條推文—— The future is gonna be fantastic。
很顯然,他知道自己賭赢了,也知道了未來特斯拉,SpaceX,乃至自己的命運,将會迎來夢幻般的高潮。
如果説在此之前,因為在中國建廠,特斯拉成為了電動汽車領網域最大的赢家,更是在比亞迪成為 " 卷王 " 之前,一度坐穩了電動車市場的王者地位。
但從今年的态勢上來看,特斯拉的地位其實是有所動搖的。比如,今年的前三季度,特斯拉全球銷量為 129.4 萬輛,同比下降 2.3% 。
這倒也不算銷量下滑,只不過全球的新能源車态勢基本已經飽和。因而,特斯拉如果想要更進一步,可能需要特朗普當選後的也許會推行的,強硬的全球貿易政策來開路,從而實現在全球市場獲取更大的份額目标。
或者説,如果僅僅是在北美市場上,想要繼續推進特斯拉的市場占有率,也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來鋪設相關的基礎設施。比如,補能體系的建設,以及之後的 Cybercab 所需要的車城互聯的硬體體系。
當然,更重要的是,從投票之前就明确表示将會向中國商品加征 60% 税款的特朗普,将可能在一系列制裁措施中繞開特斯拉品牌(畢竟特斯拉在中國已經有了重資產投入)。
總體而言,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特朗普的當選,特斯拉都将成為穩穩的赢家。
當然,心系人工智能,心系星河宇宙的馬斯克,也許目标從來也沒放在過區區汽車之上。
預測二:全球汽車市場壁壘建成
全球汽車市場的壁壘并不以美國總統換屆為開端。
比如,豐田放棄電動車,專心開始搞混動,以及氫燃料電池是一個标志性的事件。同時,歐洲對中國新能源車開始加征關税,也是一個标志性事件。
而如今特朗普此次重返白宮,中國汽車的向北美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的出口可能性将進一步降低。
2023 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對美國市場的出口為 1.25 萬輛,作為新晉的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大國,這個出口數字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但僅僅就是這個數據,依然是同比下降了 16.2% 之後得出的。
與此同時,美國可能要做的是進一步無差别攻擊,包括歐洲車企、日韓車企在内的所有品牌。
一方面,美國市場的汽車消費者确實有自己的偏好。比如,在 2023 年,北美汽車市場總計 1500 萬輛的銷量中,皮卡和 SUV 分别占據了 4 個席位。
另一方面,對新能源產品的接受度低,只讓 Model Y 憑借 40.38 萬輛的全年銷量,進入去年的美國市場單車銷售的前十名。
毫無疑問,從車型到能源類型,中國汽車市場想要在變天之後的美國市場大展拳腳,可能性其實很低。
所以,可能會發生的情況是,中國汽車品牌未來在歐洲與北美,都會生存得更為艱難。
預測三:技術路線分裂
其實,目前汽車技術路線的分裂已經很明顯了。
從歐洲向中國汽車加征關税事件中,其實還有一個重要條款就是要求中國汽車企業公開技術。這也證實了歐洲擔心的并不只是物美價廉的中國新能源車攻占市場,搶走份額。更重要的是,擔心汽車技術革命,将會使得歐洲這個汽車發源地,以及他們的老牌汽車企業從此落在下風。
但至少在中國市場與中國汽車品牌、技術企業融合,并主動探索更高階智能駕駛技術的歐洲汽車品牌來説,相對還算是主動求變的路子。而整體以及放棄純電技術路線,以及在智能領網域全面落後的,以豐田為代表的日系汽車企業,則更是基本放棄原有科技樹,明确要走自己的路線了。
這在市場競争中,算是相對更為成熟,也更為自主的品牌發展規劃。
在北美市場,除了特斯拉之外,研究新能源、研究人工智能的企業,基本都集中在美國硅谷的科技企業之中,而美國本土汽車品牌則基本看不到成熟的、成功的智能技術、新能源技術的研發與實踐。
與此同時,北美汽車市場的另一支重要主導力量——豐田,也明确表示計劃在 2030 年才會将混合動力車和電動汽車在北美市場銷售。
總體而言,他們屬于保守派,或者速度不夠快派,至少沒有看到技術革新的強烈願望和緊迫感。
因此,如果與剛才説的市場壁壘相結合,技術全球一體化的路線将會快速分崩離析。對于中國汽車品牌來説,這是一個快速成長,搶占下一個技術風口的好機會。
除了可能兩頭得利,交流互通的特斯拉之外,其他人可能要等到市場壁壘崩塌之後,才會看到中國汽車品牌在這個過程中取得的技術與科技成就。
如果善加利用,則有可能在未來迎來獨占鳌頭的機會。
當然,在此過程中,我們依然要克服的是芯片制造的問題,技術發展路徑獨立自主的問題。
因為,沒有參照物了,大家都在摸黑前行。
預測四:跑馬圈地
市場封閉越來越嚴重,加上技術路線的隔離,其實創造了更多機會,也就是便宜、好用、前衞的產品将在歐洲、北美、日、韓以外的,全球沒有自主汽車工業的地區形成多維競争。
所謂的多維競争,指的就是能源形式不同,發展路徑不同,使用體驗不同的產品進行降維或者升維競争。
好處是同質化的問題将會徹底得到解決。壞處是,沒有性價比,也不夠創新的產品,将會無情被市場淘汰。從而只能守住原有的,被保護起來的市場。
簡單來説,中國車企成為全球第一大出口大國的原因,并不是豐田的產品賣不動了,而是人們需要更豐富、優質的產品來供給。
這是為什麼如今眾多中國車企開始進入東南亞市場、東歐市場,南美市場、甚至大洋洲市場的原因。
沒有汽車工業的市場,不存在產業保護的問題,而真正決定產品銷量的,最終落實在產品品質與技術之上。
就以我的澳洲朋友為例,他們家附近最近就開設了一家比亞迪的經銷商。而根據他的觀察,不論是本地用户,還是印度移民,都非常樂于購買比亞迪的汽車產品。
簡單來説,霍頓汽車死後(曾經的澳洲本土汽車品牌),澳洲用户就沒有了主場概念,而只會忠于自己本能的判斷與選擇。這是中國汽車品牌崛起的最重要機會。
也就是説,一旦外圍市場中國車企占盡優勢,困獸本土的北美汽車品牌與歐洲汽車品牌,将可能會迎來更大的萎縮。
預測五:本地化建廠
產業保護的前提在于,產業依然存在。
而當品牌無力向外擴張,只能困守被保護起來的固有市場之後,規模必然不斷萎縮,最終進入經營的惡性循環之中。
這種惡性循環的結果非常多。比如,沒有能力創新、也沒有能力造新,汽車產品制造的品質不斷下降,銷售利潤率的不斷降低,并最終導致工廠關停、品牌經營難以為繼,汽車工人持續失業。
事實上,這樣的情況已經開始發生了。就在最近,大眾表示要關停至少三家歐洲的工廠,其實就是這種大集團面臨業績持續萎縮的結果。
而這樣的結果能夠催生的只能是市場壁壘的更高。
此時,如果中國汽車品牌想要打入這些市場,可以效仿的無疑就是上世紀 70 年代的,豐田在北美建廠的故事。
其實,中國汽車海外建廠的腳步早就已經開始了,包括長城、吉利、上汽通用五菱等等企業,都已經開始在東南亞、東歐、甚至遠東地區建廠。
但如果要真正進入歐洲、北美腹地,在英國、德國、法國,乃至美國建廠則是一個必須要重點考慮的步驟。
如今的豐田,在全球至少有 14 個核心生產基地,遍及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幾乎形成了對所有經濟消費區網域的全面覆蓋。同時,產品零部件的高通用性,以及物流線路分布的高效率,讓任何一個生產基地遇到困難時,都可以及時從附近的生產基地取得支援。從而保證豐田不論何時都能高效生產出品質恒定的產品。
對于中國汽車企業來説,這是一個終極目标。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着手開始建廠是一個合适的時機,用當地的工人、向當地交税,不單單是繞過關税制裁的合理方式,更是将品牌推動成為全球品牌的唯一路徑。
機會與機遇并存
毫無疑問,一個大前提是,其實在選戰開始前我們就應該明确,最終不論誰入主白宮,中國汽車企業都會遇到不小的經營挑戰,如果説有區别,那麼特朗普獲勝所帶來的破壞力可能更大。而現在的結果是,這個更大的破壞力,在來的路上了。
但毫無疑問,明面上的挑戰可能會有更豐富的解法。但前提是,所有的汽車企業都要有一顆走出去的心,以及取代舊勢力,成為新王者的終極目标。
從目前來看,要走通這些路徑的困難其實并不少,但對于貿易壁壘必将更為嚴重的未來而言,想要活下去、活漂亮,能走的路徑顯然也就只有這麼多。
不然,我們和特朗普一樣,拼盡全力舞一曲《Y.M.C.A》,再試一次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