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以舊換新”刺激換車潮,只換電池有沒市場?,歡迎閲讀。
媒體報道,上海某特斯拉車主在社交平台曬出維修單引發熱議:8 年前落地價 80 萬元的 Model S,更換電池報價 22 萬元,而二手車市場給出的回收價僅 16 萬元。一時間," 電池比車貴 "," 換電池不如換車 " 的説法再次在網絡上泛濫。
這種説法并非空穴來鳳,同一個時間維度下,從成本構成來説,車當然是比電池貴的。以三元锂電池來算,每度電成本約為 700-1000 元。以 60 度電池為例,成本約為 4.2 萬 -6 萬元。相比之下,磷酸鐵锂電池大概便宜一半。車價越高,電池成本占比才顯得越小。但占比再小,電池就像發動機一樣依然是車輛最重要的部分。但如果一台電車已經貶值到十萬以下,還花六七萬,甚至超過車價去換電池當然就很荒唐了。
2025 年河南省以舊換新數據顯示,新能源汽車置換量同比激增 230%,部分品牌還推出 " 電池終身質保 "。可見,為了推動汽車消費,換車而不是換電池,都是現實的經濟學。如果一輛電車已經開了 8 年,電池出現明顯衰減,那麼這個電池是不是還值得換呢?
實際上,一輛 8 年前的電車和今天的電車相比,遠不是隔了一兩個時代的區别。8 年前再豪華的車,其芯片、算力、智駕及其性能,放在現在來看,都可能不如一台廉價電車。相應地,當下電池性能相比于 8 年前也已經大大進步,要用回 8 年前規格型号電池,其成本也會高得離譜。于是,就可能會出現老電車在市場上非常不吃香,而老車換電池更不劃算的狀況。
腦補一下手機的例子就明白了。一台 8 年前的手機哪怕當初貴至萬元,現在可能都不到兩百元,換一塊正規手機電池卻超過 200 元,這不是很正常嗎?正常歸正常,可是很多人還是接受不了,原因就是依然把電車當做了耐用品,而不肯承認它具有明顯的電子產品屬性。
具有電子產品屬性的商品,大概會遵循摩爾定律,比如芯片一年半性能就翻一倍,而成本降一半。即使汽車因為有機械性質,成本的降低不會如此劇烈。但是在軟體定義汽車的當下,一台汽車的硬體最終必然無法匹配和支持軟體與系統的更新,那麼這個硬體就要淘汰。放大來看,整一台車就是個大硬體。以前激光雷達不普及,現在有激光雷達和全新的芯片,智駕能力就能大大提升。8 年不換車,新硬體已經不可能搭載,系統不可能跟上,在市場上的價值就會變得還不如一塊新電池。
值得有關部門正視的是,當前,電池淘汰回收和梯度利用的產業化程度還不高。材料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問題,也會随着消費更新而變得日益凸顯。。預計到 2030 年,我國動力電池退役量将突破 350 萬噸,而現有回收體系僅能消化 15%。人們沒法要求科技停步、要求企業不再創新、要求 " 夠用就好 "。畢竟技術潮流不可逆轉,技術的背後就是人的消費欲與求新欲。產業和部門最該做的就是通過政策,推動汽車與電池的回收再利用更加精細化,成本更低,以此降低環境的消耗與社會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