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他囚禁,殺人,性侵,但無罪釋放,歡迎閲讀。
《蜘蛛俠:縱橫宇宙》後有人替荷蘭弟(湯姆 · 赫蘭德)擔心:
卡通片拍出這個樣子,還有多少人願意看真人版蜘蛛俠在那裏插科打诨呢?
大概是為了證明 " 實力 "。
Apple TV+ 立刻上線了荷蘭弟的新作——
擁擠的房間
The Crowded Room
改編自著名的人格分裂小説《24 個比利》。
荷蘭弟親自主演并擔綱制片人。
" 厲害 " 到什麼程度呢?
拍完後他遲遲無法出戲,于是宣布息影一年 ……
但。
饒是如此陣仗,爛番茄開分時還是吓了大家一跳:
僅僅 20% 新鮮度。
一度,甚至跌到了 8%!!!
自上一次《偶像漩渦》9% 開分以來,Sir 還沒這麼震驚過。
爛片?
不不不,沒那麼簡單。
沒幾日,觀眾爆米花指數開分,97%!
粉絲應援?
荷蘭弟遭遇不公平待遇?
Sir 連夜刷完,只能説,理想與現實之間,果然隔着鴻溝。
01
乍一看,《擁擠的房間》是部标準的懸疑劇。
故事從一起槍擊案開始。
主角丹尼被捕,但拒不承認自己開了槍,并将一切罪行都推給了自己的室友——女孩亞莉安娜。
然而,這個女孩,警方卻查無此人。
被殺了?
還是丹尼編造出來的謊言?
都不是。
劇集用了不少鏡頭語言和台詞來暗示觀眾,丹尼的特别。
比如,和女孩亞莉安娜坐在地鐵上準備去殺人時,亞莉安娜的第一個鏡頭,是她在地鐵玻璃窗的倒影。
是虛的。
比如丹尼在學校被欺負時,他身邊會跟着一個死黨強尼,反擊霸凌者。
但對方并沒有什麼反應。
一個經常被叫的詞——
" 怪胎 "。
發生在一個男人幫他解圍時。
也發生在他和毒販交涉,和朋友談話時。
是的。
你 " 猜 " 出來了,丹尼有人格分裂,以上出現的人物均為他自己。
有點意思?
可惜。
專業領網域對此并不買賬滿意。
爛番茄上,至今是 33%。
Metacritic 上,專業評分停留在 48 分。
都沒有達到及格線。
在《Variety》報道中,綜藝電視評論家艾莉森赫爾曼説出了理由:
" 不幸地空洞 "。
大部分差評也是類似的説辭:節奏慢、冗長、乏味、無聊……
老實説,這也是 Sir 的第一觀感。
為什麼?
因為在眾所周知主角是個精神分裂者的情況下,直到第四集最後一個鏡頭,劇集才正式挑明這個點。
這會讓你疑惑:
這四集到底拍了個啥?我到底看了個啥?
但,僅僅用 " 空洞 " 就可以解釋整部劇嗎?
這裏面,或許還有着更復雜的原因。
02
懸疑片裏有一個最常用的手段:信息差。
通過制造信息差,讓故事的真相不斷被抽絲剝繭,一層一層露出來。
或者。
讓人覺得 " 無聊乏味 "。
對于《24 個比利》來説,無論你了不了解這個故事,它的核心信息都是早已透露的:主角是個人格分裂者。
這也是這個題材最難拍的地方。
因為 " 驚爆點 " 其實已經沒有了,剩下的,其實可走的路很少:要麼專注于主角的心理挖掘,要麼在此基礎上制造新的懸疑點。
但可惜。
《擁擠的房間》選了一條 " 意料之外 " 的路——
阿齊瓦 · 高斯曼(《美麗心靈》和《變形金剛 5》編劇)依舊把 " 主角是個人格分裂者 " 當做核心懸疑點在用。
于是你看。
第一集出現的四個人格,在第二集、第三集中重復出現,第四集盡管增加了一個新的人格,但對于整個故事來説,依然是平行的,觀眾對于丹尼這個人的故事并沒有獲得更多的信息。
這是它最根本的失誤。
可能有人會説,Sir 你這樣説,實在是難為主創了。
真的很難嗎?
對比同樣是講人格分裂的電影。
《致命 ID》,以此為懸念。
但就算觀眾猜出了住進旅店的十個人是同一個人的人格,這十個人格之間互相殘殺的原因以及最後的反轉,都給這個故事增加了新的懸念,整個故事是層層遞進的。
《禁閉島》同樣如此。
就算觀眾猜出了主角是人格分裂,但在除了人格分裂這個懸念之外,更大的懸念是主角變成人格分裂的原因——他殺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
所以,當故事的謎底揭曉時,觀眾也能獲得恍然大悟的爽感。
而這兩者。
甚至觀眾在初看的時候,還不知道那個 " 人格分裂 " 的核心信息。
所以啊。
不是我們要求太高,而是主創能力實在偏低。
思維太陳舊了。
以至于到了最後。
Sir 會覺得,你花了 4 集的内容,還不如杜琪峰《神探》裏 4 分鍾來得有效。
退一步説。
就《24 個比利》來説,其實也是完全可以放棄懸疑的。
它可以挖掘和探讨更多的東西。
往簡單了做——
它可以作為一個載體,讓人專注于表演,關注角色的衝突。
還記得前些年沙馬蘭的《分裂》嗎?詹姆斯 · 麥卡沃伊飾演的凱文便是有 24 種人格的人。
影片裏有一個長鏡頭。
一美 " 在線展示 " 如何一瞬間切換許多重人格,哪怕是只聽聲音,你都可以将不同人格分得一清二楚。
當同一副身體變換不同的人格後,表情、神态、語氣、口音确實都随之改變,這種觀感是令人驚奇的。
而這,也正是人們對故事原型比利最初驚訝的原因。
如果劇能把這種驚奇感做出來,肯定又是另一番效果。
但可惜。
至少前四集,《擁擠的房間》裏不同人格還是由不同人飾演的,荷蘭弟也并未表現出演技上的 " 天賦 "。
往復雜了做——
它又可以作為一個話題,探讨社會文化的利弊。
可能你不知道。
一個強奸、殺人犯,只因為被診斷出多重人格,結果不止無罪釋放,還受到了明星般的待遇。
他擁有一家小制片公司,甚至還靠售賣自己故事的版權大賺了一筆。
所以人們又羨慕和嫉妒了
他們不喜歡這家夥躲過了牢獄之災
卻還能賺錢
他和好萊塢很多大明星有往來,包括約翰尼 · 德普、萊昂納多 · 迪卡普裏奧(電影版《擁擠的房間》男主)、約翰 · 庫薩克(《致命 ID》男主)等等。
教他們如何飾演自己。
所以,當一個聰明的精神病人知道自己有 " 免死精牌 " 的時候,會不會與心理學家合謀?
會不會借此轉移走大眾的注意力?
要知道。
自從得知比利有 24 重人格後,幾乎就沒人再關心,那幾個被強奸的女性遭遇了。
一個私人的心理學問題,完全可以拍成一個社會學問題。
但可惜,至少前四集,《擁擠的房間》忽略了任何層次的挖掘。
結果就是。
如果你知道這個劇是改編自《24 個比利》,你會覺得信息含量極低,讓人覺得乏味,以及故弄玄虛。
如果你完全不知道它改編自什麼,又會覺得整個故事極其生硬,缺乏現實的邏輯支撐。
最終 33% 的評分或許低了些。
但也情有可原。
03
那麼問題來了,那開分 97%,至今仍在 90% 高位的觀眾爆米花指數是咋回事?
沒錯。
這裏有着很多人對荷蘭弟遭受 " 委屈 " 的不平——
雖然這劇确實不行,但也不至于 8% 吧。
也有着我們對這位當紅炸子雞的期許——
老實説,在 Sir 眼裏,荷蘭弟是有些 " 飄 " 的。
《蜘蛛俠》大賣,人氣爆棚,使得他一度對自己的實力有着過度的自信。
這從他那段怼馬丁 · 斯科塞斯的言論就可以看出來。
" 不信的話,你就去問馬丁,他是不是想拍一部漫威電影。可是他不會拍。我拍過漫威,也拍過為了奧斯卡而籌備的影片。我可以告訴你們,這兩者是一樣的。除了漫威電影貴上許多外。但我拆解那些角色的方式、導演雕琢故事和角色的方式,都是一樣的,只是規模不同。所以我真的認為它們都是真正的藝術。"
結果就是,很有信心地拍了這麼一個很有難度的戲。
口碑砸了不説。
連表演,都有些應付不來了:
" 我覺得自己的精神有些不對勁,再演戲我會發瘋的。"
" 我需要剃光頭,因為我需要擺脱這個角色!"
他甚至因此去墨西哥休息了一個星期,又休養了一段時間後,還是出不了戲,于是決定淡出影壇休息一年 ……
這是個 " 教訓 ",更是個經驗。
但與此同時。
如此高分,可能更多的是荷蘭弟粉絲的 " 功勞 "。
《擁擠的房間》裏,我們的确可以看出他表演的努力。
被繼父威脅時的恐懼無助。
被女神拒絕時的卑微心痛。
被人格支配殺人時的震驚無措。
因為不是一人分飾多角的緣故,所以幾場内心戲,他都很合格地完成了任務。
但如果你打開評論頁面。
你便會發現,一個當紅流量的擁趸,可以如何化正常為神奇。
嗯 ……
在粉絲的花式 " 鼓勵 " 下。
荷蘭弟也适時地在美國新聞網站 HuffPost 的報道中,對他們的支持表示了感謝。
問題是,這樣真的是 " 鼓勵 " 嗎?
粉絲的無腦吹捧,真的不會讓你的偶像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害了你的偶像嗎?
只能説。
幸好爛番茄和 Metacritic 有着大眾評分和專業評分的區隔。
好不好,自然一目了然。
不然。
真的就像劇中的角色一樣。
沉浸在封閉認知空間裏,無法認清自己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