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90後獨生子女,把抑郁症父母送去精神科,歡迎閲讀。
爸媽不對勁
先是唠叨。
今年年初,34 歲的 carol 把媽媽接到上海生活了一個月。從進門的那一刻起,媽媽就開始了她的唠叨,説家裏沒有她想象的幹淨整潔,甚至會誇大其詞," 像個狗窩一樣 "。
然後是越發強硬的幹涉。
那天晚上,一直有喂流浪貓習慣的 carol 本打算下樓喂貓,媽媽卻攔着她," 别喂了,趕緊睡覺了 ",carol 開始有些不适,覺得媽媽總是用自己的邏輯幹涉自己的正常生活。
慢慢的,這種幹涉愈發過分。就算是倆人放松洗腳的時候,carol 想趁着餘温再多泡會,媽媽卻要讓她在泡腳桶結束按摩後立即把腳擦幹。甚至為了讓 carol 趕緊行動,還會搶掉她的手機。
母女之間的矛盾,終于在一天夜裏爆發了。
一天凌晨 3 點,媽媽起夜時發現 carol 在側睡,因為擔心加重她的體态問題,便強行把 carol 扳回平躺狀态。被吓醒的 carol 犯了起床氣,和媽媽發了脾氣,媽媽也和她争論," 我這樣是為你好 "。倆人就這麼吵到 4 點,被氣到的 carol 一晚上沒睡。
從 2008 年開始上大學,carol 就沒和媽媽這麼密切相處過。後來她離開老家去上海讀研,和媽媽相處的時間就更少了。有時候一周都不會打一次電話,只有在媽媽生病或是想要添置些東西的時候,carol 才會關注下媽媽的近況。
和媽媽一起生活的這些日子,倆人之間的矛盾比之前十幾年還要多。carol 也想過和媽媽就事論事溝通一番,但媽媽總覺得 carol 是在找茬,在攻擊她,好像在女兒面前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
在上海,carol 帶着媽媽吃西餐
carol 想起一位确診抑郁症的朋友也是這樣," 很正常的話,他們會聽成負面的 ",她推測,媽媽應該是出現了心理問題。
同樣發現媽媽不對勁的,還有今年 30 歲的黃麗玲。
過程非常突然。
那是 2022 年春節假期的一天晚上,一陣急促的呼吸聲從媽媽的屋裏傳來。黃麗玲趕緊衝到媽媽身邊,只見她一口氣遲遲喘不上來,仿佛快要窒息了。黃麗玲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媽媽,吓得着急忙慌送她去了縣醫院。
急診室裏,醫生給媽媽上了呼吸機緩解,檢查了一圈説," 其實你沒有什麼問題,就是心理作用讓你覺得自己呼吸不過來了。" 她問媽媽為什麼會緊張,媽媽才告知對方自己一年前确診了抑郁症,正在吃藥。
黃麗玲驚了。那個每次和自己通電話都温温和和、平時看起來也非常正常的媽媽,怎麼會患上抑郁症?
後來,她在爸爸口中得知,媽媽在 2021 年因為尿不出來,并且兩個星期沒睡着覺,讓爸爸帶去看了醫生,被确診了更年期抑郁症。
中老年人患上抑郁症并不少見。不少公開數據都曾統計過類似數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也在 2021 年調查了 415 位北京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發現 19.05% 的老年人處于輕度抑郁狀态,12.17% 的老年人存在中高程度的抑郁情緒。
但當自己的父母出現了心理問題,很多子女并不能及時發現。
去年年初,35 歲的楊凱在媽媽口中得知爸爸近兩個月都睡不着覺,甚至嚴重到整晚都沒辦法入睡。
那時爸爸剛做完腫瘤切除手術,手術很順利,而且發現時還是早期,只用介入就完成了切除。但爸爸似乎并不欣慰。
而且,楊凱發現爸爸變得和之前不一樣了。
每次回家,爸爸都特别安靜。原來家庭聚餐的時候,總喜歡 " 提一杯 "" 走一個 " 的爸爸,現在就是往角落裏一坐,無精打采的,也不説話也不交流," 感覺魂都被抽走了 "。有時候還會在客廳裏踱步,家裏人問他想什麼呢,又連連否認," 沒想什麼 "。
爸爸的身體也變糟了。開始出現了排便困難、心髒疼、後背疼的情況。甚至有兩次被救護車抬走過,去醫院做了一番檢查,也沒查出什麼異常。
去年 5 月,楊凱時隔 1 個月回家,發現爸爸瘦了有 30 斤,而且就算吃了安眠藥還是難以入睡。他覺得爸爸精神應該出了問題," 可能是抑郁了 "。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歐陽铮曾在 2022 年發布過一篇名為《老年抑郁症群體急需關注》的文章,就指出 " 老年抑郁症常常出現在患有心髒病或癌症等慢性病的老年人身上,因而老年抑郁症往往被老年人及其家人忽視。"
患癌後,楊凱爸爸為了調理身體,推掉了手裏的工作,之前做技術總監的爸爸便覺得自己喪失了賺錢的能力。而且他心裏總提心吊膽,既擔心復發,也接受不了自己還不到 60 歲,就得了癌症的事實。
爸爸的狀态越來越差。
事不宜遲,楊凱決定帶爸爸去醫院。
艱難的就診
帶爸媽去醫院看心理問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社交媒體上搜索 " 爸媽 " 和 " 心理醫生 " 兩個詞,能搜到的大多是爸媽帶着孩子去看心理醫生的故事,還有一部分是類似 " 爸媽不願意去醫院該怎麼辦 " 的求助,零星夾雜着幾個成功帶爸媽去醫院的分享。
因為睡不着件這件事已經夠讓楊凱爸爸苦惱了,楊凱沒費什麼口舌,就帶他來到醫院。但對于絕大部分父母來説,根本就沒辦法把自己和抑郁、焦慮、心理問題這些詞挂鈎,更無法接受子女帶自己去看心理問題這件事。
貴陽精神科醫生鄭蕾曾在小紅書上分享過這樣的案例——
一位中年女性因為偏頭痛去醫院檢查無果,醫生建議她去精神科診斷,卻被拒絕," 我就是偏頭痛,吃點止疼藥就好了!看什麼精神科!我又不是瘋子!" 最後還是在女兒三番五次、又哭又鬧地遊説下,才成功把媽媽帶去做了檢查。
如何讓父母接受做心理咨詢,是年輕人需要跨過的第一道門檻。
carol 從一開始就知道媽媽肯定無法接受看心理醫生," 會覺得我把她當一個病人,覺得我不孝,讓她去看病 ",她想了個法子,説服媽媽去做心理咨詢。她和媽媽説自己在網上看到了一個活動推廣,100 塊錢就能體驗一次人際關系調理," 我們兩個平時好像一直吵架,好像我脾氣有點差,總是和你發火,要不趁着這次活動,你也陪我去看看是什麼原因導致我不耐煩," 她把問題歸到自己身上," 正好你也聽聽醫生怎麼講,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我。"
在得知媽媽患上抑郁症後,黃麗玲也想過帶她去看心理咨詢,但一小時三、五百的價格,媽媽覺得太貴了,不想浪費女兒的錢。黃麗玲就想帶媽媽去醫院系統檢查一次,但媽媽擔心麻煩女兒,總是婉拒。
《機智的醫生生活 2》劇照
直到去年媽媽退休,黃麗玲把她接到廣州來玩一段時間,才有了帶媽媽去醫院的機會。
在醫生的篩選上,也讓不少子女犯了難。
挂号時,黃麗玲想找一位專攻更年期抑郁症的醫生,卻發現沒有一位醫生曾在簡介裏寫自己 " 擅長更年期抑郁症 "。後來還是通過關鍵詞搜索到了一位精神科醫生説自己擅長女性的心理問題,才挂了廣州腦科醫院精神科的号。
而楊凱最初想帶爸爸去北大六院(北京一家精神疾病專科醫院)面診,但搶了幾次号都沒成功,後來還是家裏的堂妹幫着挂了一位其他三甲醫院的心髒科專家,説是對失眠比較有研究。
去醫院那天,醫生看了看楊凱爸爸吃的安眠藥,卻潑了一盆冷水," 你都吃這麼多藥了都沒管事兒,我也沒什麼辦法。" 他試圖開解趙爸爸," 你不要想不開,涿州發大水死了那麼多人,人家招誰惹誰了?你這個病很正常的,可以回家看看毛選,把裏面的話打出來貼到牆上,每天讀一讀。"
治療不了了之,楊凱只能帶着爸爸回家。結果一周後,媽媽告訴楊凱,爸爸的情況更不好了," 好像被醫生數落了一頓 "。
也更别用自己的視角去期待一次面診所帶來的 " 療效 "。
1 月中旬,carol 帶着媽媽來到了一家可以進行一對二咨詢的機構。
她記得高考前,自己因為焦慮出現了失眠的症狀,媽媽把自己帶去看心理醫生,這讓她天然地以為媽媽是一位開放、開明,能聽進别人意見的母親。但這次咨詢的成效并沒有如她所願。
因為是一對二,所以 carol 和媽媽每人被分到了半小時的咨詢時間。
carol 第一次帶媽媽去診室
過程中,咨詢師讓媽媽給自己打分,媽媽給自己打了不及格,覺得自己和老公關系處得不好,和孩子處得也不好,很失敗,還哭了一通。
後來咨詢師又問媽媽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媽媽説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非常嚴厲和傳統的,成長環境是很優越的。但在 carol 聽來,媽媽是在炫耀," 因為面子,她想給外人覺得她很不錯。"
後來咨詢師和倆人解釋了彼此之間為什麼會有觀念的衝突,并勸媽媽," 孩子長大了要放手 "" 你小孩是你們家學歷最高的人,你有什麼理由不聽他的,反而堅持自己的看法?"
一個小時的咨詢結束,carol 覺得自己打開了一個視角,有些理解了媽媽的所作所為。她以為媽媽封閉的内心至少也能撬開一條縫,便問媽媽," 今天這一套下來,你有沒有一點點覺得有新的知識或新的觀點和你之前想的不太一樣?"
" 這個人就是在放屁!" 媽媽開始激動," 她的意思就是讓我不要管你了,怎麼可能一個媽媽不管孩子?" 她越説越生氣。carol 意識到,和媽媽的第一次心理咨詢,徹底失敗。
就醫的決心
帶父母就醫,必然需要決心和耐心。
去年 8 月中旬,楊凱終于搶到了北大六院睡眠醫學科的号。
就診那天,剛走進醫院,烏央烏央的人就映入眼簾。楊凱和爸爸坐在診室門口,放眼望去,有和父親年齡相當的,有年輕人,還有小朋友。他勸父親," 你看這什麼樣的人都有,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有這種問題,這種事情很普遍。"
面診時,醫生告訴楊凱,爸爸不是抑郁,而是焦慮,還是一種螺旋式的焦慮——因為擔心復發而焦慮,焦慮就會睡不着,睡不着就會對身體有傷害,對身體有傷害就會引發肝損傷,肝損傷就容易復發。醫生建議讓爸爸住院 2 周," 能夠把睡眠調過來的話,慢慢就能恢復了。"
楊凱當天就讓爸爸住進了睡眠病房,自費,一天 4000 塊。" 就當出去度假住高級酒店了。" 楊凱和爸爸開玩笑," 一次能看好了比什麼都強,要不然這樣太痛苦了。"
治療是在一個全封閉的環境裏。爸爸每天要接受正念治療,電休克物理療法,藥物治療等好幾種治療。期間,楊凱去醫院探視過一次,爸爸告訴他説自己睡得比以前好許多了,至少能睡 5、6 個小時了。
楊凱送爸爸來北大六院就醫
反反復復的就醫,也是有的。
第一次帶媽媽去醫院時,黃麗玲發現媽媽還有點害怕和醫生交流,大多都是讓自己轉達,圍繞着些指标性問題,比如有沒有過自殺傾向,有沒有幻聽等。但很奇怪,第二次復查媽媽變得非常主動,甚至主動和醫生説," 我覺得自己好開心 "" 吃了你的藥感覺很舒服,心情也很輕松 "。
黃麗玲感覺到了媽媽的異樣,好像在盡可能地把自己往好方向説。她只能讓媽媽先出去,説跟醫生先聊一下,後來醫生告訴她,這也是抑郁症的症狀之一。
醫生給媽媽開了些抑郁症治療的藥物。起初,媽媽還在按時服用。但在第三次復查時,媽媽覺得醫生有些不耐煩,不想再去就診了。加上覺得自己來廣州後,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好,心情确實好了許多,便自行停了藥物。一個月後才告訴黃麗玲。
起初,黃麗玲半信半疑,她勸媽媽要不要再去醫院看一下,但媽媽拒絕了。她觀察媽媽沒什麼異樣,便沒再堅持。直到今年年初,媽媽因為患上肺結核睡不着,又開始慌了,變得狂躁,甚至沒辦法安靜地坐下來,控制不住地抖手抖腳。
3 月,為了幫助媽媽更好地解決痛苦,黃麗玲又做了一些功課,準備帶媽媽換一家醫院和醫生面診。媽媽也看到了女兒為了自己病情所做的努力和付出的心血,乖乖和她去了醫院,結果被診斷抑郁症復發。
媽媽有些沮喪,感覺自己前功盡棄了,黃麗玲也擔心再吃藥會對媽媽的身體有影響,為了讓媽媽趕緊痊愈,黃麗玲又開始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案。
carol 也在尋求新解法。
她把第一次失敗的經歷分享到社交媒體上,評論區有人勸他," 你不如改變自己,别去改變你媽媽了,這麼多年的認知,怎麼可能説改變就改變?"但 carol 擔心如果不加幹預,自己和媽媽之間的關系會越來越糟。
也有人給 carol 指出," 也許是因為心理咨詢師段位也不夠高,厲害的心理咨詢師可以曲線救國。" 接着,有網友給她推薦了一位老師,説可以采用線上的方式介入。
carol 覺得這樣既不需要自己再帶着媽媽到處跑,又能讓媽媽和咨詢師一對一溝通,或許就能更敞開心扉了。今年 2 月,她決定再讓媽媽試一次。這次,她告訴媽媽," 這位咨詢師是同事的哥哥,咨詢都是免費的,人家也是一片好心 "。
或許媽媽也在為現在的狀态而痛苦,想改善這種狀态,便沒拒絕,和咨詢師溝通了 3 次。
但媽媽從沒主動和 carol 説過自己的感受," 因為媽媽始終帶着一種高姿态,她覺得她是家長,不能把這些脆弱或是坦誠的東西暴露在女兒面前,他還是有一種威嚴感或是面子(在顧慮)。"carol 這麼猜。
她只能私下問咨詢師是怎麼和媽媽進行溝通的。咨詢師告訴她,要先認同媽媽的付出和觀念,也要引導媽媽去換位思考。同時,她也應該去設身處地想一想,能不能做到像媽媽一樣的付出和犧牲。
" 做不到,确實很難。"carol 開始反思。
對症下藥
中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往往不是突如其來的,多是在各種外界刺激下的爆發。只有找到根源,才能 " 對症下藥 "。
carol 想到幾年前,媽媽就已經變得不開心了。
這背後和媽媽的原生家庭有很大關系。媽媽從小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也是家裏 4 個兄弟姐妹中和爸媽離得最近的一個,自然承擔起了照顧外公外婆的責任。
媽媽 56 歲那年,外公去世,又趕上自己退休,生活一下子沒了着落。為了幫媽媽轉移注意力,carol 鼓勵她多出去和朋友玩一玩,唱唱歌跳跳舞,轉換轉換心情。
之前媽媽的精力大多用在了女兒和家庭上,家裏的親戚自然而然覺得她是一個特别能幹的賢妻良母,所以當媽媽重新回歸社交,親戚們都覺得她性情大變。
久而久之,兄弟姐妹就開始因為贍養父母的問題出現矛盾和争吵,關系也越來越僵。
媽媽不理解,為什麼自己的姐姐出去玩,母親就是一副非常認可的樣子,而自己説要出去玩,母親卻覺得那有什麼好去的。媽媽覺得委屈,明明自己才是做事最周到、最用心的那個,别人根本都沒幹什麼。
但她卻沒辦法表達自己的不滿。在 carol 看來,媽媽就像是電視劇裏總是委屈自己的角色,始終強迫着自己去接受一套标準的社會體系,比如要守時節約,比如要幹淨衞生。當情緒一直沒辦法釋放,久而久之,媽媽也會用同樣高的标準要求身邊人,所以她才會在看到自己家裏有一點灰塵時,就會破口大罵。
carol 有些理解了媽媽的所思所想。
可媽媽之前一直是個開明的人,會鼓勵自己多去看世界,多去嘗試新鮮事物。為什麼現在卻無法接受别人的建議了呢?
carol 意識到,或許是因為媽媽退休後與社會脱節,生活變得閉塞且無聊,才會思維變得固化,沒那麼容易接受别人的説法。所以每當自己試圖去扳正媽媽的想法,雙方總是不歡而散。
耐心對待,是改善母女關系最簡單直接的方式。
慢慢地,carol 學會了在媽媽面前 " 裝樣子 "。既然媽媽愛幹淨,就當着媽媽的面搞衞生,媽媽關注自己的體态,就不在媽媽面前駝着背玩手機,媽媽要求自己做些什麼,就會立即執行。
她也學會了給媽媽提供情緒價值。每當媽媽把自己跳舞的片段發到家庭群裏,carol 就會誇媽媽," 跳的真好 "" 你組織的真棒 "。
在這個過程中,和父母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把媽媽接到廣州後,黃麗玲和媽媽深入地聊過幾次,而媽媽也曾和女兒袒露過自己在婚姻中的感受。
媽媽告訴黃麗玲,自打結婚以來,爸爸就沒怎麼愛護過自己。把照顧孩子的責任推到自己一個人身上,就出去打牌,打到很晚都不回來。爸爸也沒上交過工資,從沒給過經濟上的支持,自己要工作賺錢,還要一個人照顧撫養小孩。爸爸的脾氣也很差,稍微有些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大聲講話,甚至吼自己。每當自己想要傾訴些什麼事情,爸爸都不會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
那一刻,黃麗玲意識到,媽媽可能完全沒感受到被爸爸愛着," 我爸就是那種喪偶式的伴侶 "。
幾年前,媽媽還能隐忍。可更年期後,随着激素的下降,媽媽的情緒也跟着震蕩。
這個時候,陪伴也是必不可少的。
每次媽媽來廣州,黃麗玲都會陪着她去做各種事,比如夜遊珠江,或者去公園打卡,讓媽媽轉移注意力。
黃麗玲陪媽媽逛公園
她會像照顧小朋友一樣對待媽媽。無論媽媽説什麼,她都會給予回應,哪怕是一聲 " 好 " 或是 " 嗯 ",目的是讓媽媽知道自己有在傾聽。
她也會像 carol 一樣鼓勵媽媽,無論媽媽做了多小的事情,比如誇她 " 地板拖得好好 "" 這頓飯做得好香 ",讓媽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她還會用開玩笑的方式提點爸爸," 你娶到這樣的老婆已經很難得很幸運了。"
好在爸爸也在媽媽确診抑郁症後就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會主動帶着媽媽去醫院治療,督促媽媽去醫院,還會上網查資料自學如何寬慰抑郁症病人。
慢慢變好
努力終于有了成效。
睡眠好轉後,楊凱明顯感覺爸爸的情緒也好轉了。至少能待住了,不會再滿屋子來回走了。今年 3 月,爸爸還自己找了個汛期改造的工作,每天早出晚歸,重新回到了工作崗位。有時候還會告訴媽媽晚上不回家吃飯了,説老板要請客,自己要跟着作陪。爸爸的生活在逐漸回到正軌。
但楊凱的心裏還是繃起了一根弦。
他擔心如果爸爸的肝癌復發,會不會再一次影響爸爸的情緒?可這種事情誰都拿不準,自己能做的,只有帶着爸爸定期體檢。他有些慚愧,因為工作自己沒有特别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到父母身上," 還挺心酸的,沒有盡到很多孝心。"
《陽光普照》截圖,圖源網絡
但同時,他感覺好像重新認識了自己的爸爸。之前他總覺得自己懂的比父母多,或是如果自己遇到生病這種事肯定處理的比父母好。
但就醫過程中,看到爸爸能自己一個人坐着兩小時的公交,從北京密雲到市裏,自己一個人在病房住院治療,又在好轉後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他很佩服," 如果你讓我來處理,可能我未必會把這個事情處理得很好。"
黃麗玲也在陪伴媽媽治療的過程中,有了很大的成長。
她已經學會了從電話中判斷媽媽的狀态。有時不在媽媽身邊,她會每天都給媽媽打個電話,從語氣中判斷媽媽對不對勁," 比如她很開心和你分享一些事情的時候,就是很開心,當她開始支支吾吾的時候,可能就有一點問題。"
她也更有耐心了," 以前覺得自己才是中心,希望父母能理解我的想法 ",現在,她已經能為了爸媽去付出一些努力,一個人帶着媽媽去醫院,一個人照顧媽媽,也有了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後來,她把這段經歷以 " 陪媽媽度過漫長反復的抑郁症 " 為系列,記錄了這個過程中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也希望呼籲更多人關注父母的心理問題。
過程中,她收到了一條網友的私信,説自己的媽媽也是重度抑郁,因為不配合治療,兩個禮拜之後就跳樓自殺了。也有網友給黃麗玲評論," 一定要好好陪伴媽媽 ",因為自己的媽媽就因為抑郁永遠地離開了自己。
" 失去媽媽其實是蠻痛苦的事情,所以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真的行動起來,做一些措施。" 黃麗玲感嘆," 很多人都可能表面上説我很 care 爸爸媽媽,但你是不是真的耐心聽她説事情了?會不會有耐心去開導她?"
黃麗玲覺得自己還算幸運,在把媽媽接到廣州時,她的狀态還算穩定。沒有像之前一樣再有自殺傾向,或是抗拒吃藥。在每月一次去醫院復查、開藥,以及自己的陪伴下,媽媽已經從抑郁症變為焦慮狀态了。一切在慢慢變好。
黃麗玲給媽媽拍照
carol 和媽媽的關系,也在朝着好的方向發展。
肉眼可見的,她已經學會了克制自己的控制欲。今年十一,carol 回家的時候,發現媽媽沒再強制地管着自己,也沒再批評自己,也開始聽勸了。甚至還實踐起了咨詢師教導的 " 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 ",總會誇 carol 做得真棒。
咨詢師線上介入後,carol 媽媽給 carol 的留言
離家前,carol 和媽媽感嘆," 我感覺這次回來你的狀态要好很多 "。媽媽卻不好意思承認自己變了,反而説是 carol 在老師的指導下發生了變化。
carol 确實也有了變化。
她在和媽媽的關系中,找準了自己的定位。之前她總是用一種説教的态度去和媽媽表達一些觀點和理論,盡管這些觀點是進步的,是正确的,但在媽媽聽來,好像在訓學生一樣。
現在,她不再試圖糾正媽媽的觀點,更多的是理解和安慰,當媽媽因為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而生氣時,她會説 " 怪就怪在你太好心了 "" 怪就怪在你太體貼了 "。
當然,必要時 carol 還是會搬出咨詢師的身份," 你忘了他當時是怎麼跟你溝通的嗎?"
前些日子,媽媽給舞蹈團編排的舞蹈節目成功完成,舞蹈團的姐妹都在感謝和認可她。也許是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carol 能感覺到,媽媽的狀态越來越好了。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除标注外,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封面圖源網絡。)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後浪研究所 ",作者:楊小彤、薇薇子,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