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洗衣粉,給我上了一課,歡迎閲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王智遠,作者:王智遠
事情是這樣:
我喜歡穿白襪子,以前買過不少質量不錯的白襪子;每次洗完後,襪子上總有一些洗不掉的污漬,用手搓怎麼也去不掉,反復洗也沒用。
然後,每次穿着出門,露出腳脖那一截總覺得髒兮兮的,這讓人看到,會認為有點邋裏邋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後來,我開始買一些質量一般的襪子,電商平台基本上 10 塊錢 7 雙那樣便宜,穿一次,洗一次,絕不穿第三次,洗不淨也不心疼。
今年春節回家後,我洗完腳換了雙襪子,正準備把舊的丢掉,我媽看到説:你怎麼能把襪子扔了?我幫你洗一下;我説:現在都穿差不多一次性的,也不貴,洗也洗不淨。
她不信,説怎麼可能洗不掉呢?架不住她的勸説,就拿着襪子跑到洗手間,用家裏的洗衣粉搓了搓,沒想到,原來洗不幹淨的襪子,的确比我在北京用洗衣液洗的幹淨多了。
當時,我立馬在平台下單買了一袋。回到北京,貨到了,我又試着洗了幾件白色長袖,領子和袖子部分是真幹淨。所以,問題來了:為什麼洗衣液洗不幹淨的東西,洗衣粉能洗出來呢?
一
帶着問題,我查了下資料。原來,二者成分不同。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 " 陰離子表面活性劑 ",洗潔能力比較強,它是顆粒狀的,這些顆粒在水中能迅速分散開,變成很多清潔分子,鑽進衣物纖維的縫隙裏,能把污漬 " 摳 " 下來。
它裏面還有一些助洗劑,比如:碳酸鈉、沸石。這兩個作用,主要軟化水質,讓清潔效果更好,所以,像襪子、領子上的油漬、泥漬或者汗漬,通常能得到有效清理。
洗衣液則不同。
它的主要成分是 "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 ",比較温和,因為是液體,所以溶解性很好,但是對付頑固污漬,可能就沒有洗衣粉那麼厲害,所以,如果要洗特别髒的衣服,它肯定不行。
另外,在查資料時,我還看到了洗衣凝珠,就是一個個小圓球一樣的東西。
它呢,成分是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和非離子表面活性劑的結合品,而且,裏面還增加了不少助劑,這個助劑的作用,是讓衣服更香、更柔軟等等。
寫到這裏,我又有了新疑問:什麼是陰離子表面活性劑,什麼是非離子表面活性劑?這麼專業的術語,不懂的話,真容易被忽悠到。
探索半天,明白了。這個東西是我們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清潔成分,只不過它們的工作方式有點不一樣,一個像 "E 人 ",一個像 "I 人 "。
前者的話(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特别活躍、有衝勁、清潔力超強,去油污的能力杠杠的,但有時,可能會用力過猛對皮膚不好,容易讓皮膚覺得刺激。
我們常用的洗潔精中也有此類成分,經常用手背可能有點幹巴,就是因為它的 " 性格 " 太直爽了。
後者呢?它不會過度刺激皮膚,适合用來做需要柔和效果的產品,比如:高級洗面奶、嬰兒沐浴露、或者卸妝油裏面,均有此類元素,用起來感覺舒服,不會有那麼緊繃和刺痛感。
另外,如果用陰離子表面活性劑去洗頭,但久了可能會覺得頭皮幹得發癢,而如果用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洗完頭後頭皮、頭發都會覺得很舒服。
所以,不只是洗衣產品中有這些成分,只要是洗護產品,基本都少不了它們的身影,只不過不同的產品會根據需要選擇罷了。
二
那麼,陰離子和非離子的成分又包括什麼呢?
我發現專業術語也挺復雜,比如脂肪酸鹽、硫酸酯鹽之類的。後來,讓 AI 幫我解釋了一下。它説,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成分,可以看作是一些 " 帶負電荷的分子 "。
污漬黏在衣服纖維上,很難用水衝掉。這些成分像在水裏和油裏的 " 抓手 ",既親水又親油,它們能把油污從纖維上 " 拽下來 ",再裹住油污,最後跟着水流衝走。
比如,有一種成分叫十二烷基苯磺酸鈉(LAS),它主要就是用來提供這種 " 抓力 " 的。
非離子表面活性劑也有類似的 " 抓手 " 功能,但它的分子結構,沒有明顯的電荷,所以,對皮膚和纖維的刺激更小。比如椰油基葡糖苷(APG),它既能清潔,又能保濕。
我之前也沒聽説過這個詞,後來才知道,很多常用的日化產品裏都有它,像環保清潔劑、沐浴露之類的,因為它來自天然的椰子油和葡萄糖,所以對皮膚和環境都很友好。
對了,還有牙膏。APG 可以替代傳統的發泡劑,減少對口腔黏膜的刺激,特别是對兒童很有用。
説到這兒,咱倆同樣的好奇來了:是不是洗衣液不如洗衣粉呢?不是這樣的。從剛才解釋裏也能看出來,它們的區别在于:一個更擅長對付頑固污漬,另一個則更温和、更方便。
拿洗衣粉來説,它鹼性比較大,在水裏沒溶解好,很容易留下殘留物,衣服上就會有一種像 " 噪點 " 一樣的沙粒感,摸起來很不舒服,而且,殘留物如果沒漂洗幹淨,穿在身上還會刺激皮膚,特别是敏感肌的人更容易覺得癢或者不舒服。
難怪我媽在我小時候洗衣服,喜歡先接一碗熱水,把洗衣粉化開,再倒進水裏,原來是為了讓洗衣粉更好地溶解,避免殘留。
不過,這種方法也有局限性。畢竟不是每次洗衣服都能用熱水,比如:容易縮水的羊毛衫或者顏色鮮豔的衣服,就不太适用了。
相比之下,洗衣液沒有這個問題。
無論是冷水還是熱水,它都能快速分散,滲透到衣物纖維裏;而且洗衣液通常是中性的,漂洗起來更容易,也不容易留下殘留物。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家庭,更傾向于用洗衣液。
所以,結論是:不同的使用場景決定了它們的用途。
如果要洗特别髒的衣服,像運動服、襪子或者工作服,上面有很多油漬、泥巴或者頑固的汗漬,那洗衣粉會更好,尤其是用熱水多泡一會兒。
但要洗貼身衣物、輕薄的襯衫或者嬌貴的絲巾,用洗衣液會更好,不傷衣、不傷手,洗得幹淨又清香。
三
這些知識,理論歸理論,又有多少人認真研究過呢?
很早的時候,大家用洗衣粉,後來慢慢用洗衣液,慢慢發現,買下來價格并不便宜,我查了下訂單記錄,上次買了一桶某月亮 3.5 斤,36 塊錢。現在商家比較高明,往往不單賣,非要組合成套裝。
他們會把一大桶洗衣液配上幾個小包裝的柔順劑,或者再送一些清潔劑之類的,看起來好像很實惠,但算下來單價更高。
還有一點是,洗衣液很稀,我的感受是像水一樣,味道還很濃,像加了香精一樣,洗完衣服味道很久不能散開;而且,有時衣服上還會有點黏黏的感覺,好像沒衝洗幹淨似的。
我随手在小紅書上搜了搜,發現差評還真不少,主要集中于價格、包裝、質量等問題。看來踩坑的人并不少,這都是下意識消費、随波逐流的結果。
前段時間,在抖音上看到一段話,這樣説的:你發現沒有,我們的消費觀正在被裹挾。從前,用幾塊錢的香皂,簡單又實惠,洗得也幹幹淨淨。
後來,資本為了開拓新的領網域,推出各種新版本產品,并從功能開始主打場景,作為宣傳賣點,試圖推翻舊產品的地位,當逐漸适應後,資本又加速這一切,将體驗作為重點。
資本這樣不斷創建新的需求,誘導我們持續花費更多的錢,去購買層出不窮的新產品,致使我們逐漸偏離了自身真正的需求,深陷消費主義的陷阱中。
環顧四周,一杯奶茶賣到 20~30 元,一袋水果更是貴得離譜。要知道,大部分時候,很多產品都非必需的消費項,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只是被營銷手段和廣告宣傳 " 種草 " 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呢?
其實早在 19 世紀初(1801 年至 1820 年左右),以西斯蒙第(Jean Charles Léonard de Sismondi)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就已經發現了一個問題: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消費不足很容易導致生產過剩,而這種生產與消費的矛盾正是經濟危機的根源。
尤其是在美國,喜歡把一切标準化、工業化,當各大工廠生產線效率逐漸提高了,東西弄到市場銷售不出去,就很容易出現供給大于供需的問題。
而這種生產過剩,不僅占用企業的資金、倉儲空間,還有可能引發價格戰,然後縮減利潤,導致經營困難,最終引發經濟衰退。
所以,結論就是:消費,讓人無休止地購買,才能解決生產過剩問題。
説實在,我應該在三年前,就進入了極簡生活,不怕你笑話,除洗面奶外,洗澡目前用香皂、洗頭也用最普通的洗發水,沒有復雜的護發素和各種精油。
衣服除了幾件比較貴點的、必備的,基本上沒咋買過;我的一個健身短袖,某運動品牌的,從去年穿到今年,每次練完洗洗,第二天還能穿,沒覺得有什麼不妥。
還有家裏也沒有什麼亂八七糟的各種沒用的小玩意兒,我感覺自己的物質欲已經下降了,取而代之的簡單,反而感到輕松自在。
四
不過,選購洗衣液和洗衣服這件事上,我也總結了三點經驗,希望能幫到你。
第一,别只看價格。現在很多商家打着低價旗号吸引消費者購買,實際上,低價往往伴随着質量的妥協,有些洗衣液雖然價格便宜,成分復雜,買回來就像幾桶水一樣,清潔效果大打折扣。
尤其是老人,很容易被這類低價促銷吸引。
比如我媽,過年時,她的抖音上經常刷到 "9.9 元包郵 3 斤洗衣液 " 的廣告。我跟她説:這種廣告你能相信嗎?快遞成本至少 3 塊錢,剩下 6 塊錢要買 3 斤,你覺得質量能好到哪兒去?
第二,即濃度。
很多人有個誤解,洗衣液越稠就越好。其實,洗衣液的濃稠和它的清潔能力沒啥關系,很多濃稠的洗衣液,加了更多的增稠劑,看起來厚實,不一定洗得幹淨。所以,别被濃稠度給 " 騙 " 了。
而且,稀了也不好。因為過于稀薄的洗衣液意味着活性成分不足。問題是,我們怎麼能在買之前,分清稠、還是稀呢?答案是:看細節指标。這是第三點。
一般來説,表面活性劑含量超過 15%,去污能力才比較靠譜。然而,現在洗衣液并沒有一個統一的 " 硬性标準 ",大多是推薦标準,要麼叫執行标準。
比如,有個比較重要的标準叫 QB/T 1224,它規定普通洗衣液的表面活性劑含量得達到 15% 才算合格。
但是,買家始終沒有賣家精。
這個标準一般不會在詳情頁上明确标注,往往等到買回來後,才能發現包裝袋上的标準可能并不一樣。不過,話説回來,又有誰會為了一袋洗衣液,去問一下:你的執行标準是什麼?
所以,歸根結底我認為,還是要看自己的選擇。
我現在用洗衣粉,洗得真幹淨;一抓一大把放進洗衣機裏,用多了也不心疼;不像洗衣液,倒幾次就沒了,還洗不淨。你怎麼看洗衣液消費的問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