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戴盟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天使輪融資,将在更多場景替代人類精細化操作,歡迎閲讀。
作者|周倩
編輯|袁斯來
硬氪獲悉,仿人移動機器人研發生產商「戴盟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天使輪融資,由昆仲資本獨家投資,資金将主要用于產品研發和量產。
戴盟機器人由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院創始院長王煜博士和其學生段江譁博士于 2021 年 12 月聯合創立,專注研發和生產真正可商用的多系列通用仿人機器人產品,致力于為智能制造、物流及商用服務等場景提供全方位產品和創新性解決方案。
戴盟機器人創始人兼 CEO 段江譁在大量走訪了制造業企業後,他發現盡管工廠裏有不少自動化設備、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MR ( Autonomous Mobile Robot ) 、無人叉車等設備,但在操作上仍離不開人。仍然需要大量工人負責把貨物放在運輸車上,或者對物料、零件等進行處理。
" 因此我們想到,能不能有一款機器人能夠像人類一樣極具适應性和學習任務操作的能力,既可以自主的移動,同時又可以進行靈巧的操作。" 戴盟機器人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王煜教授告訴硬氪," 這也是我們在港科大時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台灣台達電子、聯想集團合作做的研究課題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段江譁博士是這個項目的聯合負責人(Co-PI)之一,因此解決機器人 " 手巧 " 的問題就成為了戴盟產品化的發力點之一。"
于是,戴盟機器人首先從剛需場景切入,面向人機混行、物品和原料線邊堆疊、人搬起來吃力而 AGV 和叉車又冗餘的場景,推出自主移動底盤仿人抱夾機器人,模仿人的雙手去夾取和放置不同大小尺寸和重量的物體,并将物體放置在不同的高度。
這一機器人具有較強的适應性,屬于多場景通用仿人搬運形态,例如電子、新能源以及半導體行業等柔性轉運場景,戴盟已與多家頭部企業達成合作。
今年,戴盟将會推出更加聚焦 " 手巧 " 的第二個產品系列——仿人操作機器人,在更多商用服務場景替代人類完成精細化操作任務。
在機器人核心的感知和控制方面,戴盟的團隊憑借過往的算法技術積累,針對應用場景的實際需求完成自研開發。
感知層面,戴盟主要聚焦手的部分在 " 仿生多維觸覺傳感器設計與靈巧操作技術 " 方面有了核心技術突破,這樣 " 手 " 在抓到一個物體後能得以完成靈巧的裝配。
控制方面,戴盟在其自研多冗餘自由的機器人全身控制技術和機器人操作技能學習技術的支持下,能讓機器人保持全身的平衡與協調控制,并且可以做到手腳協同工作,比如機器人可以邊走邊完成物體的拿取,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戴盟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王煜告訴硬氪:" 機器人和外部環境的配合,不僅僅是它的足要和地面進行互動,更重要的是手臂要能與環境進行匹配實現動态操作,這樣在身體做到動态自平衡之外,在操作的過程中手臂和足也要能夠實現動平衡,同時還能更合理快速地完成操作任務。"
除了針對場景積累特定數據、打磨算法、以及開發應用場景、帶動通用零部件量產,未來,戴盟還會繼續面向各類場景,研發并推出全通用仿人機器人實現勞動力替代。
團隊方面,戴盟機器人創始人兼總經理段江譁是中國科學院博士、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後。戴盟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王煜博士是 IEEE 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制造自動化技術委員會前主席、國際 SCI 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前主編,曾與李澤湘教授共同創辦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院,并擔任創始院長。
除兩位創始人外,其團隊成員均畢業于香港科技大學、華中科大、同濟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日本東北大學、美國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卡内基梅隆大學等國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
團隊前期在頂級會議和期刊上發表的核心技術突破包括:仿生多維觸覺傳感器設計與靈巧操作技術、多冗餘自由的機器人全身控制技術和機器人操作技能學習技術等。據悉,團隊在大語言模型(LLM)還未爆火的 2022 年就已經融合 LLM 和機器人提出了一種具身學習架構,使機器人能夠共同獲得三種基本能力(推理、規劃和互動),2022 年 12 将這個進展投稿至了國際知名機器人期刊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經過同行評審并于 2023 年 4 月在線發表。與一般學術創業團隊不同,團隊中更有創業二十餘年,且具有從研發、量產到全球推廣經驗的資深行業老炮。
投資觀點:
昆仲資本創始合夥人姚海波 表示:" 昆仲在人形賽道升温前,就系統性梳理并出手多家公司,我們交流過該賽道幾乎所有創業者、事業部負責人、知名學者之後,毅然選擇大比例獨家投資戴盟。相信前 IEEE 機器人分會主席 + 兼具科研和工程能力的執行力 CEO+ 資深產業團隊的強強聯合,會產生獨一無二的化學反應,幫助戴盟成為全國首個真正商業化的仿人機器人公司。"
昆仲資本投資經理鄧喜耕 表示:" 我們看重公司圍繞 " 感控驅 " 三大核心技術建立的知識產權壁壘和世界級學術積累,這有助于公司在人形賽道保持長期技術優勢,做不僅僅是 " 外形仿人 " 的 " 全仿人 " 機器人公司。融資寒冬之下,我們更加相信,只有最好的團隊,才有能力穿越周期和賽道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