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能讓中國頭部的四個大廠一起唠嗑的,大概只有它了,歡迎閲讀。
5 月 20 日,武漢光谷,中國互聯網公益大會。
這或許是近年來中國規模最大的線下公益峰會了。據主辦方介紹,整個峰會有 11 家共創部門、102 家聯席部門參加,超過 1000 人線下到場參與現場交流。湖北方面支持了光谷科技會展中心兩個整層的會議空間,才裝下了從五湖四海趕來的中國公益人。
這次會議如此受人關注,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2020-2022 年 " 特殊階段趕考 ",很多公益組織都不同程度感受到了前進的壓力。在此背景下,互聯網的角色地位在公益全流程體系中的作用都得到了強化," 技術公益 " 正在成為某種新的共識。過去公益人更多是從互聯網平台中找錢,如今則更多抱着學習的心态來 " 見世面 "、找工具。
人們對科技的關注度之高,你甚至不時就能聽到有人試圖讨論 ChatGPT 對公益產生深遠影響。
另一方面,互聯網公益又正值新的變化時期。我國《慈善法》即将迎來修訂,相比于此前草案,本次修法内容之一将會更關注和鼓勵互聯網平台在公益的作用。而本次大會上,由官方推動的《互聯網公益慈善 " 中國樣本 "》報告同期發布。而 " 中國樣本 ",這一概念同樣成為貫穿大會讨論的一條明線。
每個人都希望在會場分享的一個個 " 中國樣本 " 中,尋求符合自己發展方向的 " 中國答案 ",再做出屬于自己的 " 中國樣本 "。
圖片來源: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
在這樣的公益背景下,主會場的一個圓桌論壇就顯得特别引人注目。
圓桌的主持人是中國互聯網基金會副秘書長彭峰,而參加四位圓桌分論壇的分别是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葛燄、阿裏巴巴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姚瑤、抖音集團企業社會責任部產品總經理唐垲鑫、拼多多副總裁侯凱笛。
騰訊、阿裏巴巴、抖音、拼多多——論中國互聯網的流量結構,這四家公司可以遮下大半天,旗艦應用月活數字重復加起來能超過 50 億;以經濟價值計算,它們分别是中國互聯網市值 top5 中前三和第五。如果再參考一下台下與會的公益機構普遍的資金與人才規模,這絕對稱得上是峰會會場中的四個巨人了。
而讓這四家公司坐下來聊的話題,正是 " 技術公益 "。
技術公益的無限可能
" 技術公益 " 是一個頗有想象力的事情,它在某種程度上重塑了人們對 " 傳統公益 " 的想象——公益不僅僅只是人們對金錢、時間、精力的無償捐獻,它同樣可以是一套方法論的體系化的組織輸出。
一個過去最典型的例子,其實是公益本身是可以借助釋放全產業鏈的商業效率去達成公益效果。
比如阿裏、拼多多、抖音等電商平台的助農公益。
農業在過去是極度分散的行業,而種、產、供、銷的鏈路又很復雜,消費者端到農民端的中間成本過高。但電商平台天生是撮合的高手,它們可以通過深度的供應鏈 - 營銷端的數字化整合,比如植株規劃指導、本地生鮮物流改善、區網域品牌營銷、直播帶貨引流等,直接改善農民在產業鏈中的角色地位。
這是平台型技術公司的魅力所在。
平台型技術公司本身作為基礎設施兼具很強的内部洞察和對外輻射能力,作為最适應中國社會的數字基礎設施,平台往往可以借助數字化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而當公益與平台型公司結合後,随着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公益增長的速度也帶上了 " 互聯網味 "。
以騰訊公益的年募資規模為例。這家中國最大的公益募款平台,在過去八年增長了接近七倍,從 8.1 億增長至 56 億。
而這其實和騰訊這家公司本身產品的增長邏輯有關,即 " 朋友圈公益 "。中央财經大學數字生态社會價值研究所所長莊家熾對品玩表示,中國與西方慈善社會的結構差異之一,在于我國是 " 差序格局 " 的熟人社會,因此人們更傾向于信任和選擇自己社交關系圈範圍内的公益募捐。
從這個角度而言,當微信這樣的熟人社交軟體快速崛起,其實是 " 數字熟人社會 " 的誕生。而類似這樣在中國社會本身生長出來的平台工具,最終又被證明是最符合中國國情,推動中國公益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圖片來源: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
與平台技術相對應的,則是工具技術的力量。這也是很多人對技術公益最早的理解——工具的力量。
本次峰會專門了設立的雲技術展廳,呈現大量的創新的公益賦能技術。其中很多都來自騰訊公益創投項目,也不乏一些兼具社會效應和商業潛力的項目。
而很多亮眼的項目,其實又與 AI 應用有關。比如,有專門用 AI 做罕見病快速篩查方案的、做野生保護區智慧巡護的、做老年人腦健康服務、地下文物數字修復、聽障人士無障礙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
不過相比于直接服務公益對象的方案,本次大會中一個很大的發展在于,很多公益人開始關注數字化管理工具在公益落地中的重要性。
在過去三年,許多公益組織線下接觸受到了不程度的影響,這讓其中不少機構 " 被迫 " 開始試水一些數字化工具。但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整個中國公益生态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
有數據顯示,我國約 75% 的公益組織全職員工總數在 10 人以下,能夠有 50 人以上規模的組織僅有總數的 8%。這與我國復雜而龐大的公益訴求顯然存在錯配,因此大部分公益機構其實都需要依托大量的外部合作夥伴和志願者開展工作。一個小型公益組織的檔案溝通工作量,可能就超過了一個中型企業行政部。
以分論壇嘉賓 " 你我夥伴 " 分享的數據為例。這家專注兒童性教育普及的機構,全職員工不足 10 人,卻需要連接全國 200 家合作夥伴、1.5 萬名志願者和 3800 所合作學校。光僅蓋章、寄檔案就是個沉重的負擔。
對于本來就人手有限的公益組織來説,流程復雜是一種極大的浪費。
一些 SaaS 企業都在試水為公益組織開放免費的或者低成本的數字化管理工具。騰訊此前專門推出了 " 數字工具箱 ",向公益組織免費開放了幾乎全套的騰訊辦公能力集成。而這次數字化工具箱又進一步集成了更多的行業友商,從而希望借此能全流程地提升公益組織的效率。
圖片來源: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技術公益的 " 中國樣本 "
本次峰會傳遞給人的一個感受是,科技正在全面地重塑中國的公益。
正如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中國互聯網公益峰會組委會主席郭凱天在峰會中所言," 數字公益正在從‘可選’,變為‘必選’ "。而在科技加速革命的過程中," 創新公益場景會不斷湧現,公益事業的邊界被明顯拓寬。"
我們其實已經有互聯網行業的 " 中國樣本 " ——在過去十年,我們經歷了跨越式的社會發展,孕育出了騰訊、阿裏、抖音這樣國際上實現彎道超車的互聯網巨頭,也培養出了發達的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全球科技行業從 Copy to China 逐漸向 Copy from China 轉變。
那麼 " 中國樣本 " 的科技公司與 " 中國樣本 " 的公益之間的聯動結合,未來也會有很大的機會給世界更多的啓發。
但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公益卻也是一個比商業更復雜的事情,它需要思考的面向更廣、涉及到的利益更長遠、參與的主題更多元、溝通的方式也要更貼心。
因此科技不只是給公益提效,更重要的是打開了公益更多的想象力,讓人們看到一個更美好社會的更多路徑與可能。而這其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見證者和參與者。